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255)
2023(6513)
2022(5647)
2021(5299)
2020(4468)
2019(9556)
2018(9681)
2017(17771)
2016(10091)
2015(10916)
2014(10607)
2013(10117)
2012(9295)
2011(8596)
2010(8970)
2009(8693)
2008(8593)
2007(7683)
2006(7150)
2005(6451)
作者
(28207)
(23633)
(23245)
(22336)
(15219)
(11393)
(10521)
(8866)
(8771)
(8630)
(8298)
(8042)
(7783)
(7481)
(7292)
(7274)
(7172)
(7115)
(7032)
(6864)
(6079)
(5889)
(5673)
(5574)
(5413)
(5400)
(5365)
(5244)
(4771)
(4770)
学科
(34428)
经济(34372)
管理(24634)
(21878)
(17619)
企业(17619)
方法(13139)
(11609)
中国(9839)
(9831)
数学(9483)
数学方法(9236)
业经(9094)
理论(8647)
(8362)
农业(7897)
地方(7773)
(7756)
(7051)
贸易(7045)
(6795)
教育(6460)
(6338)
银行(6321)
(6098)
(5933)
金融(5931)
(5818)
环境(5683)
(4921)
机构
学院(140443)
大学(138619)
管理(48806)
研究(48470)
(48006)
经济(46730)
理学(40995)
理学院(40386)
管理学(39391)
管理学院(39107)
中国(36179)
科学(31594)
(29794)
(25022)
(24927)
(23957)
(23928)
师范(23682)
(23256)
研究所(22644)
中心(22437)
财经(19377)
(19368)
业大(19365)
师范大学(19026)
北京(18830)
农业(18215)
(17336)
(17248)
技术(16023)
基金
项目(89396)
科学(69964)
研究(66862)
基金(63062)
(55286)
国家(54786)
科学基金(45990)
社会(41131)
社会科(38780)
社会科学(38773)
(36369)
基金项目(32952)
教育(31848)
(30653)
自然(29335)
自然科(28629)
自然科学(28618)
编号(28145)
自然科学基金(28084)
资助(26539)
成果(24025)
重点(20809)
课题(20587)
(20472)
(18909)
(18334)
(17684)
科研(17131)
创新(17096)
项目编号(16788)
期刊
(61242)
经济(61242)
研究(41413)
中国(27679)
(22501)
学报(22285)
教育(21279)
科学(21238)
(18313)
管理(17027)
大学(16400)
农业(15376)
学学(15055)
(13000)
金融(13000)
业经(11808)
技术(10577)
经济研究(9036)
图书(8702)
财经(8635)
(8613)
问题(7854)
(7761)
(7475)
(7376)
商业(6621)
书馆(6618)
图书馆(6618)
(6605)
旅游(6605)
共检索到2155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高璟  吴必虎  李咪咪  
旅游定义的不统一性存在良久,不同学科、不同视角观点不一。首先,从文献回顾开始,按时间顺序梳理了西方旅游定义的发展演变,并从中西方双视角归纳了对旅游本质的认知。其次,基于所收集的中英文双语视角约400条对"旅游"的描述性定义,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对中英文定义的时间演变、高频词以及中文定义高频词的共现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英文定义随时间演变的规律与文献回顾所揭示的演变规律具有内在一致性;英文定义多侧重于经济与产业视角,中文定义多侧重于文化与体验视角。最后,从认识论视角总结并提出在认识"旅游"一词时要把握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孙琦  
本文列举了生态旅游的几个典型定义,通过分析,指出了生态旅游的标准:旅游对象以自然为基础,以可持续性为原则,以环境教育或自然知识普及为核心内容,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形式。在此基础上,将生态旅游和其他旅游形式进行了辨析,揭示出生态旅游的真正内涵。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海鹰  李向明  李鹏  李周顺  
水利遗产主要由物质形态、行为和制度形态、精神形态三个层面的内容构成,各形态水利遗产之间存在紧密互动联系。以不同形态水利遗产为载体,可分别开展相应形式的文化旅游体验。水利遗产是人水关系的足迹,是人类水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具有水文化浓厚性、时空联系广泛性、社会功能延续性等基本特征,其价值体现在文化、社会、经济、科学等多方面。以水利遗产为载体开展文化旅游多元体验或公共文化服务,既利于拓展水利遗产的资源内涵,也能将其满足旅游文化需求的过程转化为文化和经济资本生产过程。从文化旅游视野进行水利遗产的内涵、属性与价值问题解析,是基于遗产与旅游互适角度探寻水利遗产概念和理论框架构建的一种尝试,可为现实中水利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启示。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黎忠文  张学梅  唐建兵  赵丽琴  
智慧旅游公共服务的广泛社会需求和当前各地正在兴起的示范区建设,迫切需要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理论作指导。本文从智慧旅游的视角,深入地研究了旅游公共服务概念、旅游公共服务主客体和服务供给之间的关系和供给模式选择的依据。提出了智慧旅游公共服务的新特点、公共服务供给流程,基于安全关键分析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选择原理,最后给出了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方法。通过这一系列的研究希望为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理论研究做一些积累,同时也为当前的示范区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布春  梅旭荣  李玉中  杨有禄  
为了给农业水资源安全下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同时给出这一定义的内涵和外延,本文在综述水安全、水资源安全、水环境安全3个概念不同的定义,辨析它们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推敲了农业水资源安全概念的组成要素,得出农业水资源安全应该是水资源的供应保障农业不受威胁,没有危险、危害和损失。这一定义的内涵包括农业水资源安全的自然属性、社会经济属性和人文属性3个方面。其外延涉及广义和狭义的农业水资源安全,以及由农业水资源安全引发的粮食安全、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农业经济安全、农村社会安全等。定义这一概念可以为开展农业水资源安全研究、确定农业水资源安全的理论框架、建立农业水资源安全评价体系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周笑源  
生态旅游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 ,对生态旅游的概念内涵如何理解存在不同观点。文章阐述了生态旅游的产生背景 ,对生态旅游的主体行为进行了分析后 ,综合性地给出了生态旅游的内涵 ,同时 ,简要地分析了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产品和生态旅游的分类。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邹本涛  曲玉镜  
旅游文化史研究成果丰富,但其基础理论研究却十分薄弱:旅游文化史内涵缺乏专门探讨,与旅游史内涵混淆不清;旅游文化史分期多套用社会史分期,自身特殊性湮没不彰。旅游文化史不同于旅游史,它是旅游体验与介入文化的发展史;旅游文化史分期不应随社会史亦步亦趋,应根据自身的阶段性特征另辟蹊径。旅游体验文化与旅游介入文化发展不同步时,界标的确定应以旅游体验文化为重心;各地旅游文化的发展不平衡时,界标的确定应以旅游文化相对发达者为重心。按此原则,从宏观的角度看,整个旅游文化史可分为古代、近代、现代3个大的历史阶段,起讫时间分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傅林放  
对《旅游权利法案及旅游者法典》的误读造成了对旅游权利理解的诸多混乱。文章从应然的角度分析,旅游权利根据义务主体的不同,可分为个人针对经营者享有的旅游民事权利,个人针对国家享有的公民旅游权利。前者系私法权利,包括法定权利、约定权利,这一类权利甚少争议。后者属公法权利,包括前往旅游目的地的自由、旅游资源享用权,这一类权利从基本概念到具体内涵都十分混乱,比如错误地将休息、休假权、旅行自由等权利视为旅游权利。上述两类权利中,公民旅游权利在当前制度环境下存在救济的困难,但这并不影响旅游权利整体的现实价值,它可以成为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京传  
近年来,考古旅游在全世界范围取得快速发展,但其研究却十分薄弱。本文在融合考古学与旅游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考古旅游的概念与范畴,并分析了考古与旅游的互动机制;同时对我国考古旅游发展的基本模式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架构了以资源保护和以人为本为核心的我国考古旅游利益机制。基于考古旅游伦理主体利益的实现,文章提出了以文化资源观、文化保护观、文化认同观为内容的我国考古旅游伦理基本框架。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杨洁莹  张京祥  周子航  
在国家推动全面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下,资本下乡发展项目制乡村旅游是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全面乡村振兴包含了宏观政策、组织架构、治理体系等多方要素的共同作用。文章首先通过借鉴国外项目制乡村旅游的实践经验,指出乡村旅游需要顶端把控、中端协调和尾部延伸;其次,深入审视我国项目制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境;最后,结合我国全面乡村振兴的现实需求,提出项目制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方向:(1)促进项目制乡村旅游中科层与资本的合作;(2)维护村民权益以保证合作的长效性;(3)支持多路径的乡村旅游项目引入与产业延伸。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徐谊萍  谢忠实  林明添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爽  
农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是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相符合的,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方向和有效手段。发展农村生态旅游是人们正确认识自然、保护自然的结果,是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重要体现。生态意识应贯穿农村旅游的始终,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下,推进农村生态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翔  王艳平  杨桂华  李鹏  
阐述了生态文明旅游的定义语境,并讨论了相应的禁忌与产业化问题。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文章认为,迄今的相关研究多不能准确把握生态文明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关系,切入问题后多滑向客体性很强的生态旅游,或者进入与生态学有关联的管理学视角。生态文明虽然是个大概念,但其出现在生态旅游被提出来之后,因而也可作为实现生态旅游的一个路径。文章从四个角度定义了生态文明旅游的语境,分别基于主体、路径、拟人与生产立场,进而讨论了与生态文明相关的禁忌问题。作者在最后就生态文明旅游的产业化,提出了中定位发展方略,不能一蹴而就地迅速做大,需要大分散、小集中,其是一个需要潜伏期的产业,对人的要求要高于对资源的规定。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保继刚  赖坤  
一、学术界关于学科的基本认知学科是整个科学世界中非常重要的现象之一,本质上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由于这种类别化的知识具有一定排他性,它同时具有划界功能,即对知识生产(科研活动)、知识传播(教学活动)、知识消费(科研咨询)做出了一定的界定。学科的划界功能在高等院校中体现最为充分也最有必要,因为这里是知识生产、传播、消费的大本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