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48)
2023(1425)
2022(1098)
2021(994)
2020(770)
2019(1696)
2018(1654)
2017(3234)
2016(1716)
2015(1835)
2014(1997)
2013(2083)
2012(2112)
2011(2071)
2010(2296)
2009(2276)
2008(2146)
2007(2245)
2006(2091)
2005(1464)
作者
(5291)
(4750)
(4448)
(4320)
(2726)
(2206)
(2028)
(1810)
(1756)
(1650)
(1535)
(1507)
(1490)
(1342)
(1340)
(1340)
(1334)
(1274)
(1222)
(1168)
(1167)
(1154)
(1135)
(1105)
(1080)
(1034)
(1004)
(986)
(982)
(964)
学科
(16450)
农业(10976)
(8764)
经济(8749)
(8142)
业经(4333)
(3997)
农村(3993)
农业经济(3963)
(3343)
(3165)
收入(3145)
土地(3096)
发展(2961)
(2959)
中国(2951)
人口(2884)
分配(2879)
地方(2800)
(2765)
劳动(2764)
农业劳动(2722)
动力(2652)
劳动力(2647)
方针(2641)
农业人口(2627)
建设(2521)
(2456)
及其(2434)
政策(2425)
机构
学院(28769)
大学(26042)
(12525)
经济(12180)
(11836)
管理(10510)
研究(9682)
理学(8912)
理学院(8828)
管理学(8707)
管理学院(8649)
中国(8156)
农业(8085)
业大(6008)
科学(5413)
中心(5331)
农业大学(5056)
(5046)
(4989)
(4892)
(4788)
(4574)
研究所(4214)
(4160)
师范(4146)
(3954)
(3935)
财经(3831)
经济管理(3707)
发展(3654)
基金
项目(17819)
研究(15250)
科学(13875)
基金(12285)
社会(10271)
(10008)
国家(9826)
社会科(9369)
社会科学(9369)
(8802)
科学基金(8315)
(8001)
编号(7397)
基金项目(6684)
(6597)
成果(6178)
教育(6151)
(5683)
农村(5590)
(4694)
课题(4688)
资助(4487)
(4364)
(4155)
发展(4105)
国家社会(4025)
(4025)
(3986)
自然(3966)
(3928)
期刊
(20573)
经济(20573)
(17167)
农业(10649)
研究(7923)
中国(7575)
业经(6925)
农业经济(6019)
农村(5841)
(5841)
(5171)
金融(5171)
科学(4260)
学报(4081)
农村经济(4021)
大学(3699)
学学(3595)
(2941)
问题(2911)
(2763)
经济问题(2608)
社会(2561)
教育(2540)
(2532)
社会科(2386)
社会科学(2386)
世界(1909)
管理(1813)
业大(1800)
技术(1747)
共检索到462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杜晓燕  李景平  尚虎平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卫春梅  
农村问题引人关注 ,这是因为它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关系到广大农民的生活。而当今农村不论行政管理、经济建设 ,还是文化教育都存在令人堪忧的问题 ,其思想根源是多方面的 ;当年毛泽东、梁漱溟、费孝通从不同侧重点对其进行了探索 ,其中不乏启示和借鉴意义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戴家龙  
建设新农村离不开中国的文化传统,梁漱溟的"乡村为本"思想对今天的新农村建设富有启示:各项支农事业应符合三农实际;农村组织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政府不能包办代替;农业与工业必须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之间的相互融合。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戴家龙  
梁漱溟在乡村建设中提出的"乡村为本"思想,对我们今天建设新农村的启示有:建设新农村应以农村为本,使"外力"与"内力"紧密结合;农村组织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政府不能包办代替;农业与工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之间的相互融合。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正  
家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伦理的核心,却在近代以来发生了剧变。为了实现家庭的"转变",梁漱溟将之置于自身乡村建设的大理论下来思考。一方面,他肯定中国传统家庭观中重情义、重伦理的普遍、恒常价值;另一方面,又认为未来的中国家庭需要吸收西方近现代的"组织化"因素。在这样一种具有张力的思考中,梁漱溟为我们呈现出丰富的关于中西家庭的反思和对未来家庭的构想,其中蕴含的他对中国文化重建的深刻思考,仍值得我们不断回视。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妮雅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转型发展的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也应运而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三农"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农业产业附加值低、生态治理问题、农村人口老龄化等。解决"三农"问题对于产业兴旺、乡风塑造、基层治理、生态优化均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也十分关键。本文则对乡村振兴背景下"三农"领域的新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探索了如何促进农业产业的升级转型、农村治理的完善优化以及农民素养和生活水平提升的实践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文瑞  
河南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乡村旅游发展具有天然的优势,在科学规划和指导下,乡村旅游有助于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丰富农民物质和精神生活。这一积极作用的发挥需要明确乡村旅游和"三农"的关系,发挥乡村旅游的影响力,将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文瑞  
河南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乡村旅游发展具有天然的优势,在科学规划和指导下,乡村旅游有助于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丰富农民物质和精神生活。这一积极作用的发挥需要明确乡村旅游和"三农"的关系,发挥乡村旅游的影响力,将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妮雅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转型发展的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也应运而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三农"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农业产业附加值低、生态治理问题、农村人口老龄化等。解决"三农"问题对于产业兴旺、乡风塑造、基层治理、生态优化均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也十分关键。本文则对乡村振兴背景下"三农"领域的新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探索了如何促进农业产业的升级转型、农村治理的完善优化以及农民素养和生活水平提升的实践路径。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赵小云  
近年来,中美两国的数学教育都十分重视“问题解决”,把它作为数学教学目标之一。在此,通过对两国同一数学内容的问题解决教学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各自在教学目标、教学引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对指导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具有参考意义。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郑维  
农村税务代理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税制改革深化的产物,有利于农村税收工作的正常发展。由于诸多主客观原因制约,农村税务代理还没有形成气候,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在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税收的前提下,采取遵循规律、完善机制、协调发展、加强监管等策略性措施,有望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税务代理的被动局面,促成农村税务代理工作的健康、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金富  丁云洪  
通过对233名彝族农村小学4~6年级学生进行数学问题解决观念问卷的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观念归为数学问题、常规和非常规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解决动机和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五方面的自我认识和看法;凉山彝族农村4~6年级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观念总体上不理想,在数学教学中应给予充分重视;民族和性别因素在方差分析中主效应明显,可能与彝族学生思维方式、语言习惯等文化背景差异及当地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有关;数学问题、常规和非常规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解决动机等观念显著影响数学问题解决观念。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呼志慧  李安兰  
毛泽东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思想探析呼志慧,李安兰毛泽东在长期领导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始终以中国的国情为根据,坚持把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同改造中国的自然面貌、发展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紧密地联系起来,辩证地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一系列关...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敏昌  刘明君  
新中国成立后走什么样的农村发展道路 ,在此问题上 ,毛泽东同志主要强调了农业发展的基础地位 ,提出了要将农民组织起来 ,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以及坚持农村社会全面发展的思想。但同时 ,由于毛泽东同志较多地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目标出发来研究农村社会发展问题 ,导致了他忽视农民利益和农村自身发展 ,致使其在农村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上偏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毛泽东农村社会发展思想给我们的启迪在于 :必须将农民和农村社会发展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来考察 ,解决农村社会发展应更多地从维护农民自身利益出发来制定方针和政策。
[期刊] 求索  [作者] 何绍辉  
毛泽东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开展了独特的社会治理实践,形成了丰富的社会治理思想。这一思想以土地革命、社会组织、社会关系和社会风气作为农村社会治理的基石、纽带、关键和重点,虽因历史条件的限制存在一定局限,但这一思想反映和体现了最广大农民的期盼和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理论孕育的基础,指导了各个时期的社会主义农村道路探索,对当前我国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有重要借鉴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