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592)
2023(6735)
2022(5501)
2021(5303)
2020(4262)
2019(9633)
2018(9552)
2017(16068)
2016(10107)
2015(11435)
2014(12056)
2013(11043)
2012(10621)
2011(9859)
2010(10232)
2009(9278)
2008(9402)
2007(8634)
2006(7911)
2005(7612)
作者
(26549)
(21936)
(21885)
(21057)
(14307)
(10564)
(10288)
(8580)
(8453)
(8111)
(7714)
(7415)
(7198)
(7079)
(7052)
(6883)
(6591)
(6564)
(6489)
(6391)
(6091)
(5438)
(5264)
(5175)
(5088)
(5083)
(4923)
(4789)
(4435)
(4429)
学科
(37209)
经济(37157)
教育(21415)
管理(20239)
中国(16717)
(16149)
(14100)
企业(14100)
理论(12614)
方法(12607)
地方(12086)
(11797)
数学(8785)
(8707)
业经(8571)
数学方法(8569)
地方经济(7501)
(7481)
教学(7359)
(7171)
(7031)
(6622)
研究(6327)
(6159)
金融(6157)
农业(5940)
发展(5883)
(5759)
(5698)
银行(5690)
机构
大学(143650)
学院(136161)
研究(53226)
(47278)
经济(45848)
管理(43624)
理学(36478)
理学院(35826)
管理学(35056)
管理学院(34726)
中国(34409)
(33272)
(32174)
教育(32130)
师范(32017)
科学(30867)
师范大学(26524)
(26425)
(24098)
研究所(23873)
(23702)
中心(23176)
北京(22274)
(19197)
(19132)
财经(18096)
技术(17678)
(16735)
职业(16480)
(16252)
基金
项目(82368)
研究(70071)
科学(66687)
基金(55447)
(46882)
国家(46284)
社会(42299)
教育(40268)
社会科(39668)
社会科学(39664)
科学基金(38746)
(33159)
编号(31811)
成果(30410)
(30333)
基金项目(27549)
课题(25732)
资助(22243)
(22013)
自然(21531)
自然科(20994)
自然科学(20989)
自然科学基金(20586)
重点(20580)
(20017)
(19973)
规划(19704)
项目编号(19078)
(18478)
教育部(17852)
期刊
(58652)
经济(58652)
研究(55389)
教育(54716)
中国(38720)
学报(18663)
(17518)
科学(16868)
管理(16124)
大学(15549)
(14954)
技术(14663)
职业(13186)
学学(12163)
(11411)
金融(11411)
图书(11032)
农业(10102)
(9329)
论坛(9329)
财经(9315)
技术教育(8437)
职业技术(8437)
职业技术教育(8437)
书馆(8409)
图书馆(8409)
(8398)
经济研究(8343)
(8207)
业经(7874)
共检索到2303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祝刚  史可媛  王语婷  
世界文化理论对“二战”后大众教育的普及化与制度化进行了广泛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从“合法性神话”的理论假设出发,该理论认为,民族国家获得合法性的程度取决于它们建构正确的民族国家身份,而扩大大众教育规模则是获取恰当民族国家身份的核心特征,其核心概念包括“趋同”“组织同构”和“松散耦合”。近20年来,关于世界文化理论的争辩主要围绕静态、二元对立的概念体系展开,典型的批判路径包括:地方意义对世界文化模式一味追求的“普遍性”提出了质疑;本土政策语境不断影响国际教育政策的迁移与借鉴;世界文化理论的语义和内容从“合法性神话”的概念演变为解释特定教育政策和实践在全球传播的“模型”;忽略了一些进步观念在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冲突与抵抗。世界文化理论的未来发展路向:一是将经济、政治等因素与文化的互相作用纳入“世界文化”的分析维度;二是及时融入亚非拉国家所特有的“本土”认识论与方法论;三是进一步消弭“结论”与“方法”之间的张力;四是考虑世界范围内文明类型的多样性及其复杂关系;五是扩展文化定义的边界,使其变得更加包容、全纳与多元。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史斌  
社会距离是研究族群关系的重要视角。随着农民工城市融合问题研究的深入,社会距离理论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所重视和运用。但是由于社会距离理论的一些痼疾和缺陷,使得社会距离成为一个争议颇多的概念。通过对社会距离理论争辩和经验研究的梳理,为社会距离研究的深化提供一个清晰的思路。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潘泽泉  
随着农业转移人口问题的拓展和日益复杂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不再是单一视角下的制度问题,也不是简单的个人发展问题,农业转移人口问题研究在理论方法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临诸多挑战,这种挑战表现在新形势下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新界定、市民化程度测量标准和指标的重新确立、概念框架的统一与理论体系的重新构建、研究领域的多学科交叉与融合。事实上,未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的研究趋势除了加强原有发展经济学、发展政治学、发展社会学、管理学等原有学科的交叉研究外,还必须将发展生态学、公共健康学、政策学、发展人口学、发展人类学、营养学等其他社会学科纳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中,促进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更好地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不同学科相互作用研究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在跨学科框架内重新思考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关键议题和新的问题意识。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雷云  赵喻杰  
中国教育扶贫具有悠远深厚的思想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广泛的政策实践又提供了教育扶贫的"中国模式"与"中国经验",理论建构水到渠成。中国教育扶贫理论从"以教育看待贫困"的立场出发理解贫困、扶贫与教育的扶贫价值,深入阐释"何谓教育扶贫"、"教育扶贫何以可能"、"教育扶贫何以推进"、"教育扶贫何可期冀"等论题,形成独树一帜的理论体系,表现出鲜明的教育学立场、突出的"人民中心"取向、强烈的"开发"意识以及宏伟的社会政治抱负。随着绝对贫困的消除,中国教育扶贫理论未来研究重点有必要从扶贫延及防止返贫、新发贫困,从扶绝对贫困转向扶相对贫困,从教育扶贫接续乡村教育振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锦英  
文化对创新的影响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当前有关创新文化的研究成果可以归结为两个研究领域:刺激创新的整体文化;文化和创新的权变理论。文章对每个研究领域的主要关注点及其研究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简明总结。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徐旦  
职业院校教学团队是加快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有利载体,为更有效促进职业院校教学团队建设,要重视和加强团队文化建设。文章结合职业院校教学团队内涵,提出组织文化理论视域下职业院校教学团队文化建设的逻辑路向,根据职业院校教学团队文化建设现状和原因,提出组织文化理论视域下职业院校教学团队文化建设的基本策略。首先要明确职业院校教学团队文化建设维度分别是理念维度和行动维度,前者指价值层面的职业院校教学团队文化,后者指行为层面的职业院校教学团队文化。其次要明确职业院校教学团队文化创建途径,包括明确教学团队目标和任务,加强教学团队制度建设,加强教学团队对话机制,建立科学的教学团队评价机制,建设民主平等的教学团...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吴霓   王远  
新时代以来的十年,我国教育综合改革实践实质性地推进了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整体性地提升了人才培养水平,系统性地拓展了服务国家发展能力,为建成教育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建设教育强国顺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从历史逻辑来看,教育强国建设助推我国实现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系统性跃升;从理论逻辑来看,教育强国建设彰显了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的理念;从实践逻辑来看,教育强国建设深度嵌入并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被赋予重大的历史使命。在新的时代境遇中,教育强国建设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铸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统筹各级各类教育优质发展,办人民满意的高水平教育;坚持系统发展观念,担负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吴明海   罗丽  
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之先河。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历经以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为目标的起步奠基阶段、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重点的强力推进阶段、以县域基本均衡为任务的巩固提升阶段,目前正迈入以优质均衡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从差别化发展到标准化建设,持续推动学校扩容提质;整体优惠和专项支持相结合,不断加大学生资助力度;补齐缺口和流动共享互联结,逐步实现师资增量提质;外部帮扶和内部挖潜同发力,深入推进教育对口支援。新发展格局下,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要在历史继承基础上守正创新,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夯实义务教育强国基点;健全现代治理体系,落实义务教育主体责任;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形成义务教育区域优势;均衡配置优质资源,完善扩优提质动力机制。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慧  周琳  
职业教育集团正成为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法、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面对职业教育集团艰难的发展历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还面临着办学各方利益诉求尚未有效实现、市场运作的独立身份尚未有效达成、组织架构治理效能尚未完全释放等诸多瓶颈与挑战,从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基本特征出发,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亟待完善层级组织架构,开发特色品牌项目;完善内部运行机制,优化治理体系;重塑政府角色,优化政策环境。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吴明海   罗丽  
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教育强国的基础建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之先河。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历经以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为目标的起步奠基阶段、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重点的强力推进阶段、以县域基本均衡为任务的巩固提升阶段,目前正迈入以优质均衡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阶段。积累的历史经验有从差别化发展到标准化建设,持续推动学校扩容提质;整体优惠和专项支持相结合,不断加大学生资助力度;补齐缺口和流动共享互联结,逐步实现师资增量提质;外部帮扶和内部挖潜同发力,深入推进教育对口支援。新发展格局下,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要在历史继承基础上守正创新,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夯实义务教育强国基点;健全现代治理体系,落实义务教育主体责任;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形成义务教育区域优势;均衡配置优质资源,完善扩优提质动力机制。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修南  
元宇宙所表现出来的具身性与沉浸性、构建性与创造性、交互性与社交性、自主性和去中心化,以及永续性和开放性等特征与未来教育形态高度契合,教育与元宇宙的融合将成为一种趋势。教育元宇宙时代需要职业学校客观认知教育元宇宙,大力发展元宇宙技术,科学设定元宇宙标准,高度警惕元宇宙失控。在此背景下,职业学校要推进全过程教学设计重构、多元化教育主体重申、灵活性教学组织重建和高效性教学管理重塑等方面的改革。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彭正梅  
20世纪70年代德国公民教育出现了批判转向及其激进发展,从而引发了新保守主义的平衡要求,并进而提出了公民教育中批判与保守之间的辩证关系:批判而不至于引起社会动荡,保守亦不至于屈从于现实。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王世光  邱德芹  
本轮基础教育改革中,培养学生国际意识是社会科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并在一系列社会科教科书的编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从国际理解教育的视角来看,教科书对异域文化的编写与设计既重视知识的呈现,更重视通过具体文化情境的设计,培养学生的文化识别能力、文化理解能力和文化反思能力。教科书中的这些内容设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科教科书编写者对国际理解教育的思考和探索。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陈兴德  
有关高等教育学身份属性的争论由来已久,潘懋元主张的"学科论"和阿特巴赫主张的"领域论"最具代表性。学科分类既是知识生产的客观需求,也是学者主动建构的结果,更深受文化传统和科学管理体制影响。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受强制性学科专业目录影响,走的是学科化发展道路。美国学科专业目录的市场化和指导性特征,以及二战后跨学科研究兴起导致其高等教育研究的领域化生存状态。此外,"学科论"与"领域论"的争论还折射出中国高等教育学者面对西方学术霸权时的身份焦虑。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学既要树立学科自信和文化自信,丰富和完善理论体系,更要增强现实解释力以及引领高等教育改革实践的适切性。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宋岭  
随着具身认知的发展及其在其他学科的渗透,道德具身性和具身德育逐渐成为当下的研究热潮。具身道德超越了理性、认知与直觉、情感的二元对立及这两方面的机械相加,强调道德根植于身体及其在世行动和经验,基于此的具身德育关注道德主体寓居于周遭的具身化存在与发展,为解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抑身扬心和种种割裂问题提供了路向。但具身德育研究尚处于初始建构阶段,存在着深度和系统化不够、缺乏与已有德育理论的对接、忽视文化特殊性等问题或不足。未来研究需要更多地挖掘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具身德育思想,并基于多元的证据、融合的方法和开放的视野,系统化建构更加坚实的具身德育理论与实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