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26)
- 2023(11353)
- 2022(9936)
- 2021(9718)
- 2020(8111)
- 2019(18946)
- 2018(19256)
- 2017(35659)
- 2016(20582)
- 2015(23429)
- 2014(23845)
- 2013(22881)
- 2012(21093)
- 2011(19035)
- 2010(19330)
- 2009(17432)
- 2008(16899)
- 2007(14898)
- 2006(13288)
- 2005(11813)
- 学科
- 济(72747)
- 经济(72656)
- 管理(52970)
- 业(48721)
- 企(41070)
- 企业(41070)
- 方法(34600)
- 数学(29469)
- 数学方法(28945)
- 中国(23725)
- 教育(23041)
- 学(21791)
- 农(18910)
- 财(18048)
- 理论(17227)
- 业经(15614)
- 地方(14988)
- 制(13088)
- 和(12545)
- 技术(12520)
- 农业(12493)
- 贸(12060)
- 贸易(12050)
- 易(11668)
- 务(11120)
- 财务(11053)
- 财务管理(11030)
- 环境(10920)
- 银(10740)
- 教学(10715)
- 机构
- 大学(286498)
- 学院(279103)
- 管理(107771)
- 济(99441)
- 经济(96802)
- 研究(94272)
- 理学(93028)
- 理学院(91904)
- 管理学(90047)
- 管理学院(89527)
- 中国(65078)
- 京(63065)
- 科学(59691)
- 所(47297)
- 范(46794)
- 财(46554)
- 师范(46453)
- 研究所(43209)
- 江(42858)
- 中心(42783)
- 农(41602)
- 北京(40847)
- 业大(40831)
- 教育(38506)
- 师范大学(38001)
- 财经(37361)
- 州(34715)
- 院(34090)
- 经(33752)
- 技术(33399)
- 基金
- 项目(188495)
- 科学(148176)
- 研究(143735)
- 基金(132841)
- 家(114496)
- 国家(113404)
- 科学基金(96694)
- 社会(85914)
- 社会科(80958)
- 社会科学(80937)
- 省(74666)
- 教育(72683)
- 基金项目(69900)
- 划(64678)
- 自然(62791)
- 编号(61558)
- 自然科(61298)
- 自然科学(61286)
- 自然科学基金(60128)
- 资助(55650)
- 成果(53164)
- 课题(44759)
- 重点(42891)
- 部(42726)
- 发(40077)
- 创(38735)
- 项目编号(38159)
- 教育部(37008)
- 年(36619)
- 大学(36181)
- 期刊
- 济(108926)
- 经济(108926)
- 研究(90598)
- 教育(62527)
- 中国(59083)
- 学报(43803)
- 科学(39349)
- 管理(38235)
- 农(36907)
- 财(33998)
- 大学(33665)
- 学学(29779)
- 技术(27910)
- 农业(25971)
- 融(20959)
- 金融(20959)
- 图书(19398)
- 财经(17383)
- 业经(17105)
- 经济研究(16145)
- 职业(14993)
- 经(14678)
- 理论(14343)
- 问题(13906)
- 实践(13490)
- 践(13490)
- 书馆(13136)
- 图书馆(13136)
- 科技(12930)
- 坛(12826)
共检索到4166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姜勇 刘鑫鑫
教育现象学的建立不仅标志着教育研究立场的转向,而且深刻影响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论选择。运用现象学方法开展比较研究,为比较教育学科的建设开辟了一条独特的道路。比较教育研究应借鉴现象学发生立场的转向,摆脱唯科学实证主义方法论范式的局限,注重面向比较教育的"实事"本身。比较教育研究要有新视界。要尽可能做到进入他国教育的"真实现场",从"文本"的他者转变为"生活"的他者,开展深描、体验与理解的研究。比较教育研究要有新立场。应转变观念,从"异乡"的好奇者转变为"家乡"的眷恋者,关心自身教育在融入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专长与缺点、魅力与窘迫,又可以从哪些别样的文化与教育中有所获益,得到启迪,获得滋养。比较教育研究要有新格局。以往我们注重的是"国别"的教育比较,将国家视作比较的单元进行探究;注重"比较"之格局的比较教育研究则不仅重视国别教育比较,而且关心关切基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空间"和不同时期的教育之比较。
关键词:
比较教育 研究方法 现象学 想象的异邦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高亚杰 饶从满
现象学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哲学理论的现象学;二是作为研究方法的现象学。作为方法的现象学表达的是一种研究的"思维态度"或"思维方式"。现象学作为方法首先被应用于教育研究领域。20世纪70年代后,现象学方法被引入比较教育研究领域,打破了比较教育研究一直以来实证论独占鳌头的局面,为比较教育研究范式走向多元融合的开放道路做出了贡献。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刘斌 张文兰
理论思辨的失真及实证研究的乏力是当前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主要症结。对当前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深刻反思,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探寻合理、多元化的研究范式已迫在眉睫。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困境、理论基础的多元性及发展性、研究内容的多样性和整合化的趋势呼唤多元化的研究范式。而社会科学领域广泛兴起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对教育技术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它能促进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的多元化,弥补教育技术学研究中实践基础的缺失,彰显主体间性、加强对话与交流,促进教育技术学领域教师的成长与专业发展,推进学科研究方法的融合与互补。我们在开展现象学研究的同时,要注意多种范式的融合和优势互补,迈向研究范式的多元化。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徐辉富
教育现象学是我国需要发展和丰富的研究方法之一。本文结合胡塞尔超验现象学精神,对教育现象学作了比较全面的概述和分析,内容包括教育现象学的内涵、主要思想、研究步骤、研究意义和评价等。文章能够对相关研究者提供启发和参考。
关键词:
现象学 教育现象学 研究步骤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刘良华
现象学哲学分化为观念论现象学、发生现象学和解释学现象学三个分支。与之相应,作为方法或研究方法的现象学主要有三种含义:先验研究、体验研究与解释学研究。虽然教育研究领域所采用的现象学方法主要显示为体验研究,但是,现象学的核心精神乃是先验研究和解释学研究。有效的体验研究必须以先验研究以及解释学研究为前提,并因此而使体验研究显示出三个关键特征:倾听当事人的体验并尊重当事人的独特的本土语言;用艺术的语言描述当事人的体验;研究者放弃研究的态度而与当事人建立某种亲密的存在关系。
关键词:
现象学 先验研究 体验研究 解释学研究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利荣
教育现象学追问生活世界中具体的教育现象,是对教育问题的直观和审视。高等教育研究在形成多学科研究观点的过程中,其研究方法也可以从教育现象学中吸取养料。在高等教育研究中,从教育现象学的视角,应注重研究回到实事本身,回到生活世界,进行问题反思。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胡君进
现象学的基本精神是"回到事情本身"。"回到事情本身"的方式是本质直观,是超越经验意见而到达本质观念。当前的教育现象学研究往往把狭隘的经验主义和现象主义奉为圭臬,并认为教育现象学研究就是对教育经验和教育现象的体验描述,这实际上是打着现象学的幌子而将现象学等同于或降格为经验研究,其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现象学自身的背弃。总的来看,纯粹的教育现象学研究并不是具体的研究方法,也不是描述经验中的教育现实,更不是日常教育生活的体验研究,而是一种致力于通往"回到教育事情本身"的研究态度,其归根结底是一种探究本质的研究精神。把握住现象学研究的实质内涵,有利于教育现象学研究领域的进一步自觉。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张超 杨改学
本文将现象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远程教育研究领域,提出把生活世界概念作为远程教育研究的起点,分析了交互主体性的含义,并探讨了本质直观方法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以为远程教育研究方法的革新提供新思路。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高伟
教育现象学是立足于"现象学精神"的教育追问。通达现象学精神的教育现象学有理论教育现象学和实践教育现象学两种范式。理论教育现象学旨在教育现象学理论与知识的建构,它在汲取、吸纳现象学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了超验现象学、存在现象学、解释现象学和伦理现象学四种取向。实践教育现象学则直面现实生活世界提出的问题,它并非现象学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简单运用,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范式,有其独特的认识论、方法论、意义来源、研究方法与程序。理论教育现象学与实践教育现象学共同构成了教育现象学的整体取向。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王萍
我国与国外教育现象学研究存在路径上的差异,国内多为理论研究,国外多为实践应用。不同的发展路径源自于对教育现象学基本问题的不同认识。教育现象学应归属于现象学还是教育学?教育现象学是一门学问还是一种方法?教育现象学是思辨的还是实践的?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将有助于澄明教育现象学的本真,进而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搭建一个对话与交流的平台。
关键词:
教育现象学 现象学 本真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良华
现象学的核心精神是"意识现象学",教育现象学的核心精神为直觉教育学。人的最宝贵的元素是意向性,为了保护人的意向性,人需要悬隔杂念,守护自己的赤子之心。为了重新恢复人的直觉和相关的智慧,教育学需要有新的转向即现象学转向。教育现象学的使命是重新恢复人的智慧。智慧诞生于空灵的直觉而并不来自循序渐进的积累。不过,人仅仅只有发达的意向性仍然不够。发达的意向性可以成全诸种"神童"的出现,但"神童"的出现如果以身体的孱弱、与他人交往的无能作为代价,反不如节制人的直觉,限制人的意向性,让人展开"非意向性"的生活。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朱光明 陈向明
本文以加拿大学者康纳利的叙述探究与范梅南的现象学研究两种教育研究方法为例,比较了教育叙述探究和现象学研究方法在理论来源、研究方式和文本呈现等方面的差异,以期凸显两种研究取向的区别特征,从而加深对二者的理解。
关键词:
教育叙述探究 现象学研究 康纳利 范梅南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杜丹 王善江
存在是人类认知中最基本的概念范畴,中西方哲学及语言学对“存在”方式及词源的探索由来已久,无论在现实世界还是在可能世界,所有的事物都以不同的存在方式存在,人类世界的各语言也以不同的编码方式表达它们不同的存在方式。“存在”在现象学的呈现是复杂的,现象学为此提供了正确的概念、工具和方法来定义、识别和研究人类的存在。存在主义在现象学的基础上深化了最初的概念及认知方式,最重要的是确定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及其真实本质。通过对跨语言中存在动词和存在方式的现象学分析,并以海德格尔“此在”观为视角,发现了其类型特征、语言共性、存在现象及其本质内涵的哲学理据。
关键词:
存在 现象学 动词存在论 名包动理论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赵义泉 张向葵
超越式学习是一种学习现象,它既不属于接受式学习,又区别于发现式学习。超越式学习是由两个要素构成,即学习量的拓展和学习质的改变。超越式学习在量的拓展的同时,必须对学习对象进行考问、质疑、批判,找出人们对其评价的问题,分析其不足,形成自己的观点。超越式学习的出发点是在学习过程中将书本知识的接受和发现与对学习对象的改造、发展、批判结合起来,从而把人培养成能改造现存世界的人,即具有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魏宏聚
教育现象学方法论可以在现象学寻找事物本质的方法论中寻找到根。胡塞尔现象学对事物本质有两点"革命性"的认识。一是认为,个体、偶然的存在物可以具有本质,这是对传统本质观"共相说"认识论的颠覆;二是认为本质可以通过"看、直观"获得,这是对笛卡尔以来本质通过"思"获得的方法论的颠覆。但是,现象学本质观也存在两点悖论。首先现象学也以追求客观、确定的本质为目标,可是经过个体主观过滤后的意识(现象)不可能是确定、客观的;其次,通过对主观"前见"的悬置,经验之我不可能还原为先验之我,因为"前见"不可能被"经验之我"悬置起来,也就不可能找到纯粹客观的本质。
关键词:
现象学 本质 悖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