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155)
- 2023(7537)
- 2022(6142)
- 2021(5989)
- 2020(4986)
- 2019(11243)
- 2018(11446)
- 2017(19137)
- 2016(12230)
- 2015(13953)
- 2014(14310)
- 2013(13163)
- 2012(12586)
- 2011(11659)
- 2010(12092)
- 2009(10560)
- 2008(10797)
- 2007(9870)
- 2006(8953)
- 2005(8078)
- 学科
- 济(33361)
- 经济(33306)
- 管理(23632)
- 教育(20603)
- 业(19716)
- 学(18826)
- 中国(16099)
- 企(15561)
- 企业(15561)
- 理论(12168)
- 方法(11613)
- 农(10157)
- 财(9692)
- 制(9004)
- 数学(8982)
- 数学方法(8734)
- 教学(8261)
- 体(7280)
- 业经(6803)
- 银(6780)
- 银行(6740)
- 地方(6697)
- 融(6608)
- 金融(6600)
- 发(6558)
- 行(6496)
- 农业(6309)
- 和(6249)
- 技术(5697)
- 发展(5453)
- 机构
- 大学(171644)
- 学院(164598)
- 研究(68464)
- 济(51015)
- 经济(49429)
- 管理(48187)
- 科学(45780)
- 中国(44275)
- 理学(40239)
- 京(39810)
- 理学院(39462)
- 管理学(38196)
- 管理学院(37875)
- 所(37343)
- 范(34568)
- 研究所(34419)
- 农(34375)
- 师范(34170)
- 教育(34016)
- 中心(29216)
- 江(28871)
- 师范大学(28147)
- 农业(27446)
- 业大(26952)
- 财(26838)
- 北京(25917)
- 院(24657)
- 技术(24642)
- 州(21968)
- 省(20624)
- 基金
- 项目(106844)
- 科学(83159)
- 研究(80350)
- 基金(72339)
- 家(65768)
- 国家(65095)
- 科学基金(51870)
- 教育(45065)
- 社会(44825)
- 省(43345)
- 社会科(41794)
- 社会科学(41786)
- 划(40056)
- 基金项目(36912)
- 编号(34900)
- 自然(34040)
- 成果(33209)
- 自然科(33166)
- 自然科学(33154)
- 自然科学基金(32524)
- 资助(29309)
- 课题(28846)
- 重点(27112)
- 部(24482)
- 发(24231)
- 年(23345)
- 创(21699)
- 性(21269)
- 计划(20936)
- 项目编号(20719)
共检索到2667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袁利平
比较教育本体研究是把比较教育作为一种对象性存在,探究其何以"存在"的本质和基本特征的学问。比较教育本体的显性存在方式就是使比较教育的本体从遮蔽走向去蔽,从隐藏之物迈入敞开之物,从隐性表征延伸至显性意义存在。比较教育本体的隐性存在一方面是是指其本体是一种根本性的存在方式,所要廓清的是比较教育的方法论价值;另一方面是指其本体是一种意义层面的价值预设性存在,所要澄清的是比较教育的本体论价值。比较视域是比较教育作为一种正确认识自我和区别于其他教育科学的一个学理性概念,甚至可以说是上升到本体论层面的哲学表征。
关键词:
比较教育 本体论 比较视域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徐宏伟 庞学光
职业教育本体不同于职业教育本质,它是更为根本的职业教育存在,具有终极性、永恒性和超越性。这三个一般特性只是对职业教育本体的抽象把握,若要获得对职业教育本体的全面理解,还需要考察职业教育存在的具体状况。职业教育存在呈现为理想之维和历史之维两个基本向度。以职业教育本体的三个一般特性来观照这两个基本向度,可以揭示出职业教育存在的具体普遍性,这便是职业教育本体。职业教育本体是教育允诺与人的技术生存的统一,它的最终确认将为职业教育存在的合法性奠定普遍性基础。
关键词:
职业教育本体 教育允诺 技术生存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冯茁 曲铁华
教育对话问题的探讨是对话哲学在教育领域中的一种回应。从作为教育方法的"对话"到作为教育思维方式的"对话",教育对话的内涵在不断地拓展和深化。由于缺乏对对话的本体论诠释,使得理论和实践对于"教育对话是什么"的追问始终没有结束。本文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重新审视教育场域中的各种对话关系,在本体论层面上透析教育对话的深层内涵。
关键词:
对话 教育对话 哲学解释学 理解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雷洪德
教育自身是文化活动,在其中,人性(在身心之内,由知情意构成)从智德体等方面得到发展。教育自身是教育的本体,应该定位在文化之中,促进人性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
教育自身 教育条件 文化 人性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陈伟
通过对中西方语言哲理的考察,汉语典型存在范畴“有”“无”分为体词性和谓词性两类用法,分别对应形而上之“道”与形而下之“器”。“道器合一”和“体用不二”的理念已经根植于汉民族的传统思维模式之中,加之“有”“无”的体词性和谓词性两类用法又已同时沿用数千年,两类存在范畴容易混淆,因此对于中国语言哲学“有无”存在问题的争辩由来已久。中国的言语构造与西方的言语构造不同,对于本体论的探讨应以汉语“根本的本体”为基准。汉语典型存在范畴与中国哲学存在范畴相通且相融,前者是后者的表现,后者是前者的根基,后者可以通过前者得以证实,前者可以通过后者找到根据。
关键词:
有 无 本体论 存在范畴 语言哲学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项贤明
后哲学时代的教育哲学及其任务项贤明1981年法国《世界报》曾经宣布:“一个幽灵,后现代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如今,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已成为二十世纪末西方的重要文化思潮,在哲学、文化和艺术领域都有深刻的影响。要迎接新世纪的挑...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史宁中
这不是激情的产物,恰恰相反,这是避免激情的产物。思考教育,希望能够究其原本,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和推理。思考的结果,或许会对现实教育的反思提供一些参考和依据。教育一词出自《孟子·尽心上》,其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由此而见,孟老先生是一...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楚廷
教育哲学不是教育学和哲学"加"出来的,而是交融出来的,"酿"出来的,是它自己"长"出来的。教育哲学诞生在19世纪上半叶,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对"教育是什么"进而对"人是什么"的回答。在教育领域里工作着的人,思考和研习教育哲学,决定了其教育自觉的状态。
关键词:
哲学 教育学 教育哲学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李长伟 方展画
如果说杜威哲学的使命是批判二元论,恢复连续性,维护自身即是目的的教育实践,那么就杜威而言,由于近现代的科学革命使得经验的连续性与完整性成为可能,教育哲学的现时代使命就被他定位在批判专制社会的教育的二元分裂,恢复教育经验的连续性与完整性,实现一种以自身为目的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民主生活方式上。在这个意义上,杜威的教育哲学就是民主的教育哲学,批判专制的教育,守护民主的教育始终是杜威教育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关键词:
教育哲学 经验 专制 民主 教育实践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蔡其勇
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向使人们对科学的本质的认识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科学知识是暂时性、主观性、建构性的,它会不断地被修正和推翻。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向推动了科学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教育目标,科学教育应更加重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科学学习过程要以探究为主要形式,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向将促进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金生
本文借鉴释义学实践哲学关于“实践”及“实践智慧”的思想,阐述了教育哲学的知识地位与知识地形式,提出教育哲学是以“生活世界”为其可靠的合法的基础,是以“教育智慧”为有效的独特的“知识理想”。教育哲学作为对人类教育生活的价值性阐释,以哲学的方式对教育实践的目标,原则以及行动进行洞察,形成“教育智慧”,并以此参与到教育实践中去,建构独特的智慧与实践的关系。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李润洲
哲学地教教育哲学既意味着爱智、创新地教教育哲学,也意味着反思、批判地教教育哲学,还意味着对话、说理地教教育哲学。当下,哲学地教教育哲学主要遭遇着智慧的知识化、知识的非智慧化和话语霸权的盛行等阻隔。因此,哲学地教教育哲学则需践行教研融通,探寻教育智慧;学会哲学思考,实现转识成智;秉承自知无知,开展对话教学。
关键词:
教育哲学 教学 哲学 智慧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钟启泉
本文试从科学与哲学思想的角度,探讨"整体教育"思潮的认识论基础及其所强调的基本原理,借以勾勒"整体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其所带来的启示与局限。
关键词:
整体教育 传递 交流 变革 哲学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潘丽瑜 张广君
"由博返约"教学思想源远流长,对当代学校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学中的博约问题在本体论上具有基础性、本然性和普遍性,在价值论上体现出教学存在的文化意识、人本意识、开放的生活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等多方面的教学价值意识。对于网络信息时代的教学理论与实践而言,合理定位博约关系,深化发展"由博返约"教学思想,有助于澄清并回归教学存在的终极关怀,从基础理论层面推动教学变革,促进学生发展,回应时代呼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