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154)
- 2023(6348)
- 2022(5234)
- 2021(5278)
- 2020(4302)
- 2019(10166)
- 2018(10202)
- 2017(17329)
- 2016(10607)
- 2015(12385)
- 2014(12453)
- 2013(11774)
- 2012(11313)
- 2011(10742)
- 2010(10826)
- 2009(9882)
- 2008(9929)
- 2007(8940)
- 2006(8133)
- 2005(7662)
- 学科
- 济(40843)
- 经济(40800)
- 管理(20734)
- 中国(19976)
- 教育(19832)
- 方法(18931)
- 业(17944)
- 数学(16547)
- 数学方法(16256)
- 企(13680)
- 企业(13680)
- 学(11241)
- 贸(10366)
- 贸易(10360)
- 易(10207)
- 理论(9889)
- 农(8902)
- 财(8510)
- 制(7570)
- 发(7532)
- 融(6763)
- 金融(6762)
- 银(6691)
- 银行(6681)
- 关系(6527)
- 行(6517)
- 业经(6471)
- 教学(6442)
- 发展(6341)
- 展(6217)
- 机构
- 大学(161086)
- 学院(150599)
- 济(64353)
- 经济(63150)
- 研究(62501)
- 管理(46844)
- 中国(42708)
- 理学(39414)
- 理学院(38773)
- 管理学(37977)
- 管理学院(37651)
- 京(37308)
- 科学(34721)
- 所(31824)
- 范(30838)
- 师范(30701)
- 教育(30141)
- 财(29324)
- 研究所(29028)
- 师范大学(25722)
- 北京(25614)
- 中心(25283)
- 财经(23663)
- 经济学(22243)
- 江(22128)
- 院(21796)
- 经(21709)
- 经济学院(19889)
- 农(19337)
- 财经大学(17554)
- 基金
- 项目(91363)
- 研究(74124)
- 科学(73920)
- 基金(65959)
- 家(57338)
- 国家(56802)
- 科学基金(46794)
- 社会(46687)
- 社会科(44097)
- 社会科学(44087)
- 教育(42066)
- 基金项目(32086)
- 省(31583)
- 划(30936)
- 编号(30395)
- 成果(29205)
- 资助(28808)
- 自然(26856)
- 自然科(26285)
- 自然科学(26278)
- 自然科学基金(25829)
- 课题(24933)
- 部(24384)
- 重点(22483)
- 教育部(21755)
- 中国(21528)
- 发(20720)
- 年(20309)
- 性(20074)
- 国家社会(19773)
共检索到2451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生兆欣
在比较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中,方法论建设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除了引介当前西方学者提出的方法论之外,还注重我们自身的方法论建设。运用或倡导具有中国特色的方法论。本文概况了两种由中国学者自觉运用或主动提出的、颇具特色的比较教育方法论:一类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这是最高层次上的一般方法论在比较教育领域的运用;另一类是"和而不同",这是应对比较教育研究的西方中心而由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发出来的指导思想。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生兆欣
回顾20世纪的中国比较教育研究,我们可以把研究目的观分为"借鉴论"和"交流论"。前者以认识他国教育现象、探索普遍教育规律为认知性目的,并通过"本土化"来实现"借鉴"的实践性目的;后者以认识他国教育的独特性为认知性目的,并通过"本土生长"来实现"交流"的实践性目的。两类观点的出现与社会历史、社科理论和比较教育自身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
比较教育 研究目的 中国学者 20世纪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生兆欣
比较教育,研究什么?依照比较教育研究对象的时间、空间、内容三个维度,可以对国内不同历史时期学者的观点加以区分。总的说来,大多数学者赞同在时间维度上的"当代"方向。在"当代"方向上,空间和内容两个维度的交叉又产生了四种观点。其中,解放前的研究者以及50~70年代的台湾学者大多赞同在空间维度上以"民族-国家"、内容维度上以"教育制度"为研究对象;改革开放后的大陆学者则多认为在空间维度上既可以是"民族-国家",也可以是以"地区"、"文化圈",内容维度上则是"全部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比较教育研究对象的范围在20世纪中国比较教育学史上展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
关键词:
比较教育 研究对象 中国学者 20世纪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生兆欣
比较教育是学科,还是领域?自1983年第4届比较教育年会公开提出这一问题之后,中国学者根据不同的判断标准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有赞同学科者,有认可领域者,有的则认为既是学科,又是领域。20多年过去了,这一问题仍悬而未决,但在专业名、著作名、专有名词等的中英文称谓方面,比较教育为"学"的倾向越来越明显。笔者认为,比较教育为"学"之路需要在继续保证外部制度性存在的前提下,加强内部逻辑性存在和对外功能性存在,才能取得成效。
关键词:
比较教育 学科 领域 中国学者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齐晓华
文中笔者就现有中国学者对FDI理论的探索,如技术累积策略竞争模型、二阶段理论、跨国投资门槛论和技术扩散模型进行了逐一评述,并指出,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要遵循优势分析,而发展中国家企业则要培养自身的技术优势。
关键词:
FDI理论 竞争优势 发展中国家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赵蒙成
近年来,职业教育研究取得了明显进步,然而,研究方法论的稚嫩、研究方法的失范与混乱等问题也日益凸显,许多研究者对此也充满迷惑。这已成为制约职业教育研究向纵深推进的关键障碍之一,亟需对之进行深刻反思。在近代自然科学兴起后,受自然科学研究范式压倒性的规约,知识生产都以单一学科为基础,每门学科都有专属的某一种或几种研究方法。然而,当代知识生产的图景早已迥异于传统的知识生产方式,英国学者迈克尔·吉本斯(Michael Gibbons)指出当代知识生产的基本特征是跨学科性、异质性、应用性、社会
关键词:
研究者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叶正茂
由中国海派经济论坛组委会和《经济学动态》编辑部联合举办的“全国经济学体系与方法论创新研讨会暨海派经济论坛第15次研讨会”于2002年11月30日~12月2日在上海财经大学召开。全国2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60位学者和专家出席。会议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江泽民关于“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要求,积极探讨现代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创新思路和经济学方法论的全面变革。现将与会者的会议论文和发言综述如下: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肖力
敢向世界经济学高峰挑战的一位中国学者──林毅夫的研究方法及一些理论观点本刊特邀记者肖力1994年初春,世界银行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迈克·布鲁诺被林毅夫的演讲说服了,他承认中国的改革经验对发展中国家及转轨中的国家都有借鉴意义。林毅夫认为,经济学归根到底...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谢长法
中国职业教育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清末的实业教育。所谓实业主要是指农、工、商、矿等经济建设事业,有时也包括农业、铁路、蚕桑、森林、水产、医学等与国计民生相关的事业。而发展这些事业所兴办的教育,即为"实业教育"。在近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Trevor Sofield 陈胜容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约公元前372~289年)1国家背景教育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至少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汉朝(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20年)时期,汉武帝采纳伟大哲学家孔子(公元前660年左右)的儒家学说作为其治国之道,公元前124年建立了"太学"专门培养国家官吏,教授儒家五经。传统教育观念继承了孟家学说(前文引用的),全国科举考试(在当代中国仍然举行着)的建立很大程度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谢维和
今年是《教育研究》杂志创刊25周年,许多关心《教育研究》的朋友以不同的方式向杂志社表示祝贺和鼓励。一些长期关注和支持《教育研究》发展的热心作者,还为《教育研究》撰文,结合自己的学术研究经历,从不同侧面对《教育研究》进行了解读。现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杨波 王雪 苏娜
[目的/意义]非文献资源在科研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科学软件与科学数据作为非文献资源的主要形式,是数据密集型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方法/过程]通过比较分析中国学者在中外期刊论文中的引用特征,提出一种科学文献与科学软件/数据集引用特征的关联分析方法。[结果/结论]以生物信息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生物信息学研究中新技术应用趋势及应用能力,论证中国学者更倾向于将更优秀的研究成果投向国际期刊的假设,同时也证明科学文献的质量与科学软件/数据集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包丹丹
教育、教养和教学是苏联教育学的三个基本概念。20世纪50年代中国教育学者依据马列主义原典,对比苏联教育学文本,确定了三个概念的译词,并阐释其具体内涵。教育分广义与狭义,苏联教育学中广义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指人格陶冶,后被替换为思想教育;教养指知识、技能和技巧的传授,因与中国文化传统不合,终被弃用;教学是狭义的教育和教养实现的基本途径。通过对三个概念的阐释,苏联教育学的"学校中心""教师中心""知识中心"的特点被呈现出来,它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教育学科知识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为中国教育学科指明了方向,也为师范教育培育师资做出了贡献。中国教育学者并非只是照搬照抄苏联教育学,这一过程中有思考、选择和接受,基本依据是本国的学术传统与现实语境。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侯怀银
本文就 2 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者关于教育学学科独立性的探讨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回顾与反思 ,不仅考察了教育学是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认识状况 ,而且对教育学的学科基础以及如何运用相关学科的成果去进行教育学学科建设的认识状况进行了具体的考察。作者指出 ,教育学要真正成为独立之学 ,必须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领域和范式 ,直面教育实践 ,从单纯的学科基础扩展到生活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