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078)
- 2023(7371)
- 2022(6005)
- 2021(5862)
- 2020(4768)
- 2019(10759)
- 2018(10971)
- 2017(19025)
- 2016(11935)
- 2015(13111)
- 2014(13797)
- 2013(12567)
- 2012(11852)
- 2011(11021)
- 2010(11253)
- 2009(10101)
- 2008(10251)
- 2007(9566)
- 2006(8448)
- 2005(7822)
- 学科
- 济(33509)
- 经济(33453)
- 管理(26301)
- 业(23264)
- 教育(21011)
- 企(19013)
- 企业(19013)
- 中国(16635)
- 学(13769)
- 方法(13288)
- 理论(12727)
- 财(10804)
- 数学(10490)
- 数学方法(10262)
- 制(9933)
- 农(9364)
- 教学(8565)
- 体(8051)
- 融(7650)
- 金融(7642)
- 银(7544)
- 银行(7522)
- 行(7246)
- 业经(7181)
- 技术(6997)
- 地方(6369)
- 发(6112)
- 和(6065)
- 务(5989)
- 财务(5960)
- 机构
- 大学(167785)
- 学院(160347)
- 研究(62182)
- 济(52276)
- 经济(50687)
- 管理(48865)
- 理学(40953)
- 理学院(40250)
- 中国(39557)
- 管理学(39226)
- 管理学院(38867)
- 科学(38663)
- 京(38127)
- 范(33281)
- 教育(33197)
- 师范(32969)
- 所(32610)
- 研究所(29727)
- 财(28441)
- 农(28162)
- 江(27164)
- 师范大学(27011)
- 中心(26323)
- 北京(24910)
- 业大(23377)
- 技术(22490)
- 农业(22251)
- 院(22052)
- 财经(22024)
- 州(21524)
- 基金
- 项目(100864)
- 研究(79544)
- 科学(79140)
- 基金(68264)
- 家(60275)
- 国家(59613)
- 科学基金(48506)
- 社会(46151)
- 教育(45196)
- 社会科(43278)
- 社会科学(43267)
- 省(40774)
- 划(37126)
- 编号(34557)
- 基金项目(34357)
- 成果(33055)
- 自然(29785)
- 自然科(29109)
- 自然科学(29098)
- 自然科学基金(28578)
- 课题(28460)
- 资助(28130)
- 重点(24761)
- 部(24005)
- 年(23528)
- 性(23026)
- 发(22514)
- 项目编号(21098)
- 规划(20833)
- 创(20726)
共检索到2585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付轶男 饶从满
学科本体是学科存在和发展的最终根据。比较视野作为比较教育的学科本体,其本 质是辩证的思维方式,并具有内在性、相对性、跨越性和开放性的特质。比较视野决定了比较教 育的对象、方法论和学科特性。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于伟 栾天
历史本体论强调历史的总体性是解释人类社会发展诸多问题的根本,提出了"历史终结日,教育开始时","美学—教育学将成为21世纪的中心学科"等关于广义教育的思想,为构建理想的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本土的理论视角。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个体偶然性的共在是构建理想的教育的前提,坚持从历史本体论出发就要从历史主义出发,以培养人性能力为出发点,从生存—情感视角对理想的教育进行可能的构建。理想的教育就意味着既要满足人何以为生的"工具本体"需要,更要满足人为何生的"情本体"需要。
关键词:
历史本体论 工具本体 情本体 理想的教育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陈时见 袁利平
比较教育本体论是以考辨比较教育"存在"为始点,从理论逻辑的"正题"与"反题"走向"合题"为路径,以追求比较教育终极实在为依归,以奠定比较教育知识基础为任务,意在追寻其本体的原点构建与视域导向,解答比较教育的存在形态和意义生成,完成"比较"之于"教育"的哲学命名,将比较教育从本体存在层面延伸至比较教育本体超越层面,力求在本体论上有所突破,构建一种比较教育学理范式的可能性。
关键词:
比较教育 存在 本体论 学术逻辑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王志军 陈丽
"互联网+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信息化2.0阶段涌现出来的新实践,正在变革着教育的组织体系和服务体系。人类对教育本体论的认识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在"互联网+"时代,教育正达到前所未有的开放和复杂,我们需要重新追问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的本源问题。本研究回顾了人类教育的变革与教育本体论发展,指出教育是一个复杂系统,我们必须正视教育的复杂性问题。进一步结合对"互联网+教育"创新特征与本质的分析,提出"联通主义"是"互联网+教育"的本体论。基于对该本体论的认识,"互联网+教育"的创新实践包括三条核心思路。其一为学习视角层面的联通,即认知、概念、社会三类网络的联通与创新;其二为教学层面的联通,即以资源共享、开放大学与混合式学习为代表的创新;其三为组织生态层面的联通,即以自组织、社区化教育等新业态发展为代表的教育新生态。研究最后分析了联通主义本体论的价值以及教育理论创新的方向。本研究是对"联通主义"从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到"互联网+教育"本体论的发展。这一发展可以使得人类对教育的认识从科学世界走向真实的生活世界,关注生活世界中教育的复杂性问题,让整个教育体系有效联通真实生活与实践。同时,基于此不仅有助于构建适应未来高度互联和人工智能时代发展对应人才培养体系与教育教学体系,以及面向学习者发展的开放、灵活的终身学习体系,更重要的是为建构系统的"互联网+教育"的哲学基础和教育理论体系奠定基础。当然,这期间还有大量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需要深入探索。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迟艳杰
我国教育哲学的研究尚未进入教学本体论的自觉理解与建构。本文从教育哲学的角度 ,即从“教学本体论”的层面对以往我们对教学存在的认识进行反思 ,力求使我国教学本体论研究从心物二元论为前提的“思维本体论”中摆脱出来 ,形成现代意义上的“生成论本体论”,从而为我国教学改革提供符合现代哲学思维水平的教学观念和理论根据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雷洪德
教育自身是文化活动,在其中,人性(在身心之内,由知情意构成)从智德体等方面得到发展。教育自身是教育的本体,应该定位在文化之中,促进人性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
教育自身 教育条件 文化 人性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聂民玉 王险峰
《淮南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本体论思想。"生"、"一"是《淮南子》基于对世界生成演化图景等"事实"本体论的勾画,表达的是"实然"问题,而"自然"、"无为"则是对"道"的价值本体论的思想表述,解决的是"应然"的问题,事实本体论与价值本体论即"实然"与"应然"的统一。
关键词:
《淮南子》 事实本体论 价值本体论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金生鈜
人类具有元人性。元人性作为原初本质,赋予人成为人的潜能,赋予人尊严,赋予教育培育人性的可能性。人在成为人的生活行动中理解元人性,反抗非人性,实现元人性,成为个人主体。元人性本身蕴含成长的方向。成长就是去拥有元人性、实现主体化。学与教贯通自然、文化、他者与人性绽放的关系,是人获得人性理解、成长为人的根本方式。学与教是相互合作的人文实践。每一个人只有参与到学与教的实践中,才能实现元人性,也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主体性。
关键词:
元人性 潜在 实现 成长 主体化 学与教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西蒙·马金森 张婧妍
当前地缘政治的发展和紧张对社会空间建构及大学和科学中的权力关系产生影响。高等教育领域的空间建构创新,是将既定的物质性、行动主体的理念以及由此发展出的社会实践三者结合的结果,其中有些社会实践成果进一步构成了该领域持续发展的物质性。“上海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是一个典型案例,也是中国高等教育“走出去”以转变全球大学关系的早期尝试。大学和科学领域的全球演变历经三个历史层面,并交融至当前的实践中:(1)后殖民主义的发端以及1945年《联合国宪章》与其所确立的主权国际秩序;(2)1990年以来新殖民主义在“美国治下的和平”得到加强以及美国主导的加速全球化进程;(3)在过去的15年里,随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和中国崛起,新殖民秩序部分解体。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当前面临的重大挑战,包括人工智能在教育和研究领域的兴起(这本应成为国际合作的主题,但目前尚未实现),以及美国推动的在科学技术领域与中国“脱钩”。“脱钩”策略考虑不周,虽然它已造成干扰,但不太可能实现目标。尽管存在地缘政治因素,大学仍需探索如何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培育和发展合作性的全球空间。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董典同 史堃
以本体论维度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哲学运思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建立在人学立场之上,把握住二者之间天然的内在联系;能够立足于作为实体范畴的实践这一逻辑上的起点,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回归人的存在,从而更好地完成它的理论、实现它的价值;能够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进一步由预先生成回到生成,指导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展开及生成中发挥正确的作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目的和结果。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本体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程玉梅
教育理解是发生在教育世界中的一种意义重构的认识活动,是教育主体通过对教育过程本身和教育中各要素的内涵、本质的判断,以情境再现、切身体验、意义创生为指向的认知过程,进而生成教育经验,形成教育文化,最终实现人文同构。从个体发展和教育发展来看,教育理解的存在具有必要性。多义性、生成性、意向性、实践性是教育理解的特征。教育理解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在理解中澄清教育的基本问题;在理解中成就教师的专业发展;在理解中认识自我;在理解中推进教育实践。
关键词:
教育理解 特征 价值 本体论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冯茁 曲铁华
教育对话问题的探讨是对话哲学在教育领域中的一种回应。从作为教育方法的"对话"到作为教育思维方式的"对话",教育对话的内涵在不断地拓展和深化。由于缺乏对对话的本体论诠释,使得理论和实践对于"教育对话是什么"的追问始终没有结束。本文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重新审视教育场域中的各种对话关系,在本体论层面上透析教育对话的深层内涵。
关键词:
对话 教育对话 哲学解释学 理解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谭寨璐 朱礼
面对信息时代,人们以往的知识获取方式和传统的知识传授的方法受到挑战。信息时代要求“知识表现”方式和“知识获取”方式作重新调整。正是由于这种需要,人们运用本体论(Ontology)来整理知识和信息资源,并按照本体论理论来认识信息时代的“知识”和“资源”,从而获得一种在信息时代教育适应的能力。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蒋军洲
文章认为,除去其自身概念的合理性,要物合同制度自被罗马法确立以来被保留至今还有三大方面的理由:一是法律传统使然;二是立法者乐意采用此制度设计还旨在以此等法律规范为当事人的意愿解释提供一种通常的判断,以反映社会实践层面的法律需求;三是因其无偿性,传统要物合同欠缺当事人产生此债的客观意义上的原因,要物合同法律规范所要求的交付则补足了当事人单纯合意的原因欠缺。为此,文章建议保留无偿的传统要物合同,将有偿要物合同予以诺成化改造。
关键词:
要物合同 法律传统 法律目的 法律伦理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朱旭东
跨学科性是比较教育学的基本属性,在比较教育研究中存在着学科性质的争论,并出现了领域论、学科论、领域和学科双重论、跨学科论等观点。跨学科性是科学研究所具有的一种普适性,比较教育研究跨学科研究是由教育的复杂性因素决定的,体现出方法多元性、全面性、区域差异性等特征。比较教育研究的跨学科性的具体表现应该是比较教育亚学科群的建构,如比较教育社会学、比较教育政治学、比较教育经济学、比较教育政治经济学、比较教育文化人类学等。
关键词:
比较教育研究 跨学科性 亚学科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