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039)
2023(3224)
2022(2558)
2021(2712)
2020(2169)
2019(4975)
2018(5067)
2017(7824)
2016(5655)
2015(6463)
2014(6883)
2013(5944)
2012(5706)
2011(5194)
2010(5397)
2009(4653)
2008(4711)
2007(4371)
2006(3921)
2005(3729)
作者
(13036)
(10564)
(10529)
(10278)
(6987)
(5194)
(5146)
(4423)
(4063)
(3937)
(3764)
(3553)
(3493)
(3474)
(3447)
(3414)
(3382)
(3263)
(3182)
(3160)
(3145)
(2731)
(2614)
(2612)
(2523)
(2519)
(2479)
(2282)
(2265)
(2251)
学科
教育(19584)
(11852)
经济(11838)
中国(10461)
(9224)
理论(8637)
教学(6184)
管理(5801)
方法(4803)
(4575)
(4446)
企业(4446)
研究(4429)
思想(4418)
政治(4244)
(3914)
文化(3765)
发展(3719)
思想政治(3662)
政治教育(3662)
治教(3662)
德育(3624)
(3597)
(3354)
(3228)
高等(3224)
改革(3191)
经济学(3038)
学法(2959)
教学法(2959)
机构
大学(74745)
学院(68212)
研究(28176)
教育(27384)
(22063)
师范(21952)
师范大学(18327)
(17896)
(17648)
经济(16943)
管理(16870)
科学(16444)
(14088)
理学(13944)
理学院(13597)
中国(13291)
管理学(13138)
管理学院(12952)
研究所(12896)
北京(12422)
(12208)
职业(12071)
技术(11915)
中心(11077)
教育学(10547)
(9808)
(9490)
(8891)
职业技术(8295)
研究院(8088)
基金
项目(39634)
研究(37626)
科学(31692)
教育(26426)
基金(23624)
社会(20363)
(19549)
成果(19311)
国家(19183)
社会科(18776)
社会科学(18774)
编号(18604)
(16908)
(16544)
课题(16516)
科学基金(14828)
(14655)
规划(11901)
项目编号(11281)
基金项目(11083)
重点(10762)
(10656)
(10634)
(10410)
研究成果(10408)
(9966)
教育部(9778)
(9729)
资助(9680)
(9569)
期刊
教育(47083)
研究(31683)
中国(23550)
(20578)
经济(20578)
职业(11152)
学报(10280)
技术(9219)
大学(8838)
科学(7966)
技术教育(7277)
职业技术(7277)
职业技术教育(7277)
(6608)
(6605)
图书(6289)
学学(6257)
(5900)
论坛(5900)
高等(5545)
管理(5335)
成人(4959)
成人教育(4959)
书馆(4858)
图书馆(4858)
(4852)
高等教育(4844)
农业(4839)
发展(4125)
(4125)
共检索到1155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范涌峰  廖其发  
比较教育学面临文化屏障和文化殖民两种文化上的规约,这种文化上的规约似乎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比较教育学的学科合理性和解释力。然而实际上,文化规约并不意味着比较教育学学科合理性的消融。超越文化规约的根本途径恰恰在于以主体间性哲学作为理论基础,以文化作为立足点和基本视野进行比较教育学研究;此外,比较教育研究者还须致力于提升自身国际化的文化素养和东西方话语转换技术,建立基于主体间性哲学理念的比较教育学话语言说秩序。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李现平  
本文基于“从教育的视角理解比较教育”的思路,从目的功能、逻辑起点、对象内容等几个主要侧面,对比较教育学与教育学作了比较研究。作者认为,教育之用在于改造人,进而改造社会,比较教育之用在于改造教育自身,进而改造社会;教育以人类的存在与发展为逻辑起点,比较教育以教育自身的存在与发展为逻辑起点;教育学的核心内容是教育规律,解决如何育人问题,比较教育学的核心内容是教育发展规律,解决如何认识教育、如何对待教育、如何发展教育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自己对比较教育学的理解。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项贤明  
本文探讨了比较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何以可能这样一个理论问题。作者认为:比较教育历来就是一个异质的领域,并一直存在着学科同一性危机;造成这种危机的原因主要是它缺乏独特的概念体系和理论基础,且存在着严重的比较教育学者的“文化自我迷失”;走出困境的根本出路就是确立比较教育学的文化视野。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项贤明  
在迪尔凯姆等探索社会研究科学化的过程中,"比较"是作为社会科学一种基本的研究方法而被提出的。朱利安关于比较教育研究的设想,是与当时社会研究探寻科学化的大背景相一致的。然而,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比较教育研究实际是作为一个翻译介绍的"工种"被重建起来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中国卷入全球化进程,比较教育研究如今已不能满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满足教育科学其它学科的需要。在国际上,比较教育研究的科学化探索早在20世纪中叶即已开始。比较教育研究要成功应对时代的变化和全球化的挑战,就必须回归科学的"比较"并逐步实现自身的科学化,进而建立其学科同一性,即从"比较教育"走向"比较教育学"。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庞守兴  
文化反哺是"在急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社会变迁的加剧、现代文化工业的崛起,作为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教师们经常会发觉自己离现代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石中英  
教育学的性质问题是一个困惑教育学界长达三百多年的问题。文章扼要地分析了教育学活动的主体、对象、概念、思维方式和知识基础等要素 ,揭示了它们与一定的价值立场和文化传统的内在关联 ,从整体上凸现了教育学的文化性格 ,说明了近代以来教育学“科学化运动”的局限性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向蓓莉  
在批判地分析比较教育研究中普遍主义与相对主义研究范式的积极与消极特征[1]以及参照其它比较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多元文化主义的比较教育学研究范式,对该范式之基本观点及其对于跨文化教育所能作出的贡献进行了分析。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程亮  
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系统中,教育学的认识论取向和方法论体系往往有不同的偏好或选择。跨文化比较可勾勒德国、英国、美国、中国等国教育学在知识建构方面积淀的独特传统,即德国主要以规范科学为主导,英国以基础学科为支撑,美国以经验研究为取向,中国则以实用逻辑为依归。但是,这些传统之间并非彼此封闭或不可通约的,相反它们在交互中逐渐生成了一些共通的趋向,即走向学科间的开放、方法论实用主义和教育实践的观照。在此背景下,中国教育学应立足实用的传统,广泛汲取他国教育学传统的资源,重视本土教育知识或理论的建构。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朱旭东  
比较教育学是以探求民族国家教育知识为对象的一门学科和科学,它表现了由比较而获得知识的一种学科存在的独特性,是以培养"人"的民族国家教育知识为学科存在依据和逻辑起点的,拥有基于比较方法一元论的学科多元方法,它是具有来源于民族国家教育知识的多学科解释视角的学科概念和理论体系。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张伟  
跨文化视角作为比较教育学科的理念无意识,是历史和现实因素叠加博弈的产物。浪漫主义思潮和民族国家兴起助推人们以文化划分边界,也迫使比较教育服从于构建国民身份和文化认同的需要。跨文化视角的确立导致文化偏见与国家主义大行其道,也使比较教育陷入创新乏力的困局。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的到来推动各国从竞争走向依存,比较教育在"无疆界世界"中面临着从跨越边界到超越边界的文化视角转型。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傅松涛  
本文指出目前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无论从其现实感性形态上说,还是从其实质规定性上看,都明显地存在着歧义性和含糊性。为此,比较教育理论工作者有责任对此进行深入探讨,以形成关于比较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科学概念和共识。作者认为,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可界定为“比较性教育”,即指多态性、多样性和多元性教育。把“比较性教育”作为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不仅是比较教育学学科独立化的需要,也是在本体论层次辩证把握教育形态类型差异性和共同性的需要,更是现代人承认和尊重教育多样性观念的实质内容和具体表现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洪席  郝德永  
隐喻在课程理论研究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传统的跑道式、学科式、经验式课程隐喻反映了传统课程价值现的褊狭和单一,从而造成了实践领域的无序和混乱。"通道"、"文本"、"乐谱"式课程隐喻则真正代表了课程的本质内涵和价值取向,具有深层次、浓厚的文化底蕴及教育学意义。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田小红  
以不同视角关照比较教育学知识与教育学知识之间的关系,从改革开放后我国比较教育学研究实践来看,比较教育学仍然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从比较教育学的发展趋势和教育学其他分支学科不得不广泛采用比较教育的研究范式的角度看,比较教育学正在成为教育学本身,基于这种发展趋势和教育学本身的发展历史以及时代的发展特点,比较教育学应该成为教育研究的高级形态。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姚琳  彭泽平  
当前我国比较教育学的困境是其"现实存在方式的困境"而不是"学科本身存在价值的危机",其核心表现在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乏力以及自身理论体系建设的滞后,但并不意味着社会已经丧失了对比较教育的需求。我国比较教育研究要走出困境,实现自我超越,必须树立应有的"身份自信",牢记自身的时代使命,不断提高服务国家教育战略需求的能力并致力于自身理论体系的建设与完善,这是比较教育学科安身立命的基点与焕发蓬勃生机的内在源泉。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郭祥超  
教育学的主体间学科文化是在教育学学科知识和学科组织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学习化社会教育本质的知识理论体系、学科方法论、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学科传统、伦理规范、学科制度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总和,是教育学学科知识文化和学科组织文化的集合体。具体表现为主体间指导学习教育本质观统领和贯穿其中的教育学知识体系,学术至上、精神自由、育人为本、协同创新为核心的教育学价值体系,严谨治学、勇担责任、求真重情、宽严相济的教育学规范体系,平等交往、合作探究、静心研习的教育学行为习惯。建构教育学的主体间学科文化需要遵循以下四条原则:学科领袖先行引领和学科成员平等参与相统一;研究和教学、指导、学习的强势平衡;学科内部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