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55)
- 2023(12526)
- 2022(10276)
- 2021(9407)
- 2020(8212)
- 2019(18703)
- 2018(18437)
- 2017(35979)
- 2016(19746)
- 2015(22264)
- 2014(22318)
- 2013(22713)
- 2012(21043)
- 2011(19048)
- 2010(19518)
- 2009(18714)
- 2008(19244)
- 2007(17810)
- 2006(15809)
- 2005(14300)
- 学科
- 济(93270)
- 经济(93161)
- 业(90609)
- 企(72916)
- 企业(72916)
- 管理(68545)
- 农(46987)
- 方法(41849)
- 数学(33323)
- 数学方法(33065)
- 农业(31051)
- 业经(30504)
- 财(28007)
- 中国(21424)
- 务(20066)
- 财务(20045)
- 财务管理(20015)
- 制(19054)
- 企业财务(18922)
- 技术(17735)
- 贸(17368)
- 贸易(17363)
- 和(17113)
- 易(16832)
- 地方(16181)
- 策(15967)
- 学(15246)
- 划(14708)
- 理论(14570)
- 体(14232)
- 机构
- 学院(302504)
- 大学(296494)
- 济(131722)
- 经济(129279)
- 管理(121779)
- 理学(104656)
- 理学院(103661)
- 管理学(102252)
- 管理学院(101697)
- 研究(98109)
- 中国(77990)
- 农(66678)
- 京(61748)
- 科学(59348)
- 财(58894)
- 农业(51555)
- 所(51141)
- 业大(49013)
- 江(47789)
- 财经(47012)
- 中心(46275)
- 研究所(46086)
- 经(42504)
- 经济学(39714)
- 北京(38462)
- 州(37272)
- 经济学院(36194)
- 范(36052)
- 师范(35707)
- 经济管理(35504)
- 基金
- 项目(194754)
- 科学(153888)
- 研究(143324)
- 基金(141939)
- 家(122842)
- 国家(121647)
- 科学基金(104979)
- 社会(93234)
- 社会科(88085)
- 社会科学(88056)
- 省(77813)
- 基金项目(75272)
- 自然(66633)
- 自然科(64990)
- 自然科学(64969)
- 自然科学基金(63890)
- 教育(63540)
- 划(63259)
- 编号(59021)
- 资助(57691)
- 成果(46303)
- 部(43989)
- 发(43398)
- 重点(43051)
- 业(42962)
- 创(42696)
- 创新(39245)
- 课题(38667)
- 国家社会(38624)
- 科研(37218)
共检索到4515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高鸣 李杨 左杰
本文从资源禀赋角度入手,选取耕地、农业劳动力、农业资本与技术4个要素进行比较得出中关两国农业生产率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供政策建议以帮助中国农业利用自身优势,借鉴美国经验实现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
农业生产率 资源禀赋 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陈圣飞
各地区间农业综合生产率发展极不平衡 ,且差异有不断扩大之趋势。分析其原因 ,非常规因素——科技生产率方面差异的急剧扩大是其主导因素 ;而常规因素——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方面的差异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农业综合生产率 地区差异 成因分析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辛翔飞 刘晓昀
在家庭承包责任制实施后,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同时伴随着区域劳动生产率差异的扩大。本文在运用传统要素分解方法研究农业经济增长的基础上,运用Blinder-Oaxaca方法分解地区间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要素禀赋差异仍是影响中国不同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其中要素禀赋差异导致东西部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差异38.26%,东中部71.56%;不同地区间其余部分的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主要来源于
关键词:
要素禀赋 农业劳动生产率 地区差异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石慧 吴方卫
文章使用非参数的双边相对Malmqutist生产率指数(Bilateral Relative MalmquistProductivity Index-BRMPI)的方法测算了中国28个省级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在控制地区空间因素的基础上研究生产率地区差异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空间统计分析的结果显示,样本期间内各省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存在局部空间相关性。在利用空间计量方法估计的收敛方程中,我们发现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能够显著促进生产率水平的提高,人力资本的作用在不同的样本时期有差别,这可能与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有关,对外开放、市场化程度和农业科研投入的作用不明显。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王宏宇 刘刊 范德成
农业是我国基础产业,是保障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的根本。根据经济发展战略要求和区域资源禀赋,合理发展区域农业,提升农业对区域资源使用效率和区域资源产业配置效益,形成区域农业高效发展和资源最优配置,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利用随机前沿技术效率测度、产业投入产出分析、偏离-份额分析,构建农业产业生产效率的测度模型,探索地区农业产出的技术效率、资源利用效率和使用效率,为农业生产和区域资源配置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大部分区域农业产出与资源禀赋未形成最佳匹配,应在大力提高农业对区域内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魏晓雪 李冉冉
开展国际视角的固定资本存量和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有助于认清我国财富水平与发展能力在国际上的地位。文章采用役龄-效率函数和役龄-价格函数测度2000—2020年中国的生产性资本存量和财富性资本存量,通过Tornqvist指数方法测度中国的资本服务指数,以Malmquist指数测度中美两国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发现: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建筑投资、设备投资已显著超过美国;美国的固定资本存量高于中国固定资本存量,增长率低于中国固定资本存量增长率;中国和美国的资本服务指数均在2020年表现出降低趋势;中国和美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均未表现出明显增长。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璐 刘红忠
与美国相比,我国纳米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存在着技术水平、应用范围上的差距,两国共同面临着不确定性风险、健康和环境风险、风险评估认知缺乏等挑战。美国纳米技术在农业领域快速发展,得益于其雄厚的技术基础、巨额的资金投入和长期稳定的政府促进政策,通过中美两国政策分析比较,归纳出我国促进纳米技术应用于农业的政策启示。最后展望了纳米技术在未来农业中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关键词:
纳米技术 农业 政策 比较 美国 中国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赵达薇 李非非
首先讨论农业生产率的决定因素,包括制度、化肥、资本、知识和环境因素等,接着利用回归方法建立起农业生产率与这些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并结合实际对2020年黑龙江省的农业生产率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
农业生产率 知识 环境因素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周建华 尤玉平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晓时 李俊鹏 吴清华
人工智能是促进21世纪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技术,全面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应用的现状,参考Acemoglu等的理论框架,以1991-2018年世界银行和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国别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其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1)以劳均农业产值为农业生产率衡量指标,人工智能对农业生产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2)在作用机制方面,对农业劳动力具有显著的替代效应,但对产业结构尚未发挥出显著影响。此外,在异质性分析方面,人工智能对高收入国家农业生产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对中低收入国家具有抑制作用。因此,发展现代农业,需大力推动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的发展与应用,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提高农业生产率。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晓时 李俊鹏 吴清华
人工智能是促进21世纪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技术,全面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应用的现状,参考Acemoglu等的理论框架,以1991-2018年世界银行和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国别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其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1)以劳均农业产值为农业生产率衡量指标,人工智能对农业生产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2)在作用机制方面,对农业劳动力具有显著的替代效应,但对产业结构尚未发挥出显著影响。此外,在异质性分析方面,人工智能对高收入国家农业生产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对中低收入国家具有抑制作用。因此,发展现代农业,需大力推动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的发展与应用,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提高农业生产率。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韩晓燕 翟印礼
在比较我国各省农业生产率的前提下,运用巴罗回归等方法,检验了我国农业生产率的收敛性和形成β收敛的条件。分析结果显示,1985—1991年中国各省的农业生产率呈发散态势,1992—2002年存在条件收敛,其中市场化程度、农村教育、耕地灌溉率对缩小农业生产率的地区差距有显著的影响;长期来看,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是农业生产率提高的主要促进因素,短期内改善农村教育、提高耕地灌溉率可能效果更加显著。
关键词:
农业生产率 地区差异 条件收敛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方卫 顾焕章
分析了中国 1 95 2~ 1 997年间农业总要素生产率 (TFP)变化的阶段特征 ,并对引起这种阶段性变化的制度原因进行探讨。重点研究了农业经营制度改革对提高农业TFP的影响和作用 ,并对未来中国农业经营制度调整的思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农业增长 总要素生产率 制度调整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胡雯 严静娴 陈昭玖
本文根据1999-2013年中国12个粳稻主产区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DEA-MAlMquist对各地区粳稻的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及其分解项进行了测算与分解。结果表明:粳稻主产区15 A内tFP的平均增长率为4.59%,技术进步变化指数的平均增长率为5.14%,没有大幅上升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技术效率的下滑。进一步对省际间做收敛性检验,发现粳稻产区生产率不存在σ收敛,但是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缩小省际间的技术效率差异是提高中国粳稻生产效率的关键,要加大技术投入,改善规模效率。根据不同地区的要素禀赋特征制定实现路径:东北粳稻主产区适合发展农业...
关键词:
要素禀赋 全要素生产率 收敛性 粳稻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王苒 武胤 陈迎
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对中日两国发生贸易的22个部门中主要的9类出口产品的完全碳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对中日两国主要贸易产品完全碳生产率的比较优势进行研究。分析表明,与日本相比,中国在容易形成规模经济的产业上具有绝对"碳优势",在劳动密集型、低层次技术密集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