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78)
2023(10235)
2022(8678)
2021(7593)
2020(6201)
2019(14002)
2018(13912)
2017(26413)
2016(13977)
2015(15602)
2014(15733)
2013(15812)
2012(15478)
2011(14300)
2010(14799)
2009(13764)
2008(13517)
2007(12166)
2006(11410)
2005(10905)
作者
(43255)
(36087)
(36012)
(34307)
(23361)
(17351)
(16334)
(13980)
(13906)
(13013)
(12577)
(12053)
(12011)
(11921)
(11395)
(11257)
(10664)
(10495)
(10397)
(10092)
(9617)
(8942)
(8826)
(8486)
(8240)
(8111)
(8038)
(7837)
(7367)
(7113)
学科
(85770)
经济(85705)
管理(35633)
(34272)
地方(27248)
(25763)
企业(25763)
方法(24107)
中国(23713)
数学(20613)
数学方法(20449)
(19179)
业经(17472)
地方经济(16683)
(16494)
(13949)
(13717)
金融(13716)
农业(13306)
(13283)
(13009)
(12997)
贸易(12994)
银行(12977)
(12699)
(12405)
(12384)
环境(11628)
产业(11133)
(10345)
机构
学院(211957)
大学(210937)
(100367)
经济(98400)
研究(85992)
管理(74529)
中国(65552)
理学(62025)
理学院(61187)
管理学(60274)
管理学院(59851)
科学(49906)
(46349)
(44869)
(43502)
研究所(40261)
中心(37520)
(35198)
(34007)
财经(33499)
经济学(31817)
(30898)
北京(30712)
(30121)
(29882)
师范(29573)
业大(28255)
经济学院(28203)
(27241)
农业(26887)
基金
项目(131658)
科学(103347)
研究(97448)
基金(93781)
(82202)
国家(81526)
科学基金(68330)
社会(63628)
社会科(60400)
社会科学(60386)
(51595)
基金项目(48630)
(43467)
教育(42842)
自然(41331)
自然科(40260)
自然科学(40250)
自然科学基金(39511)
资助(38874)
编号(37927)
(35989)
成果(31663)
重点(30756)
发展(29375)
(28919)
(28704)
课题(28333)
(26964)
国家社会(26636)
创新(25491)
期刊
(127388)
经济(127388)
研究(73814)
中国(49027)
(33479)
(31196)
学报(31046)
管理(30954)
科学(30345)
(25015)
金融(25015)
大学(23637)
农业(22717)
教育(22523)
学学(22306)
经济研究(21565)
业经(19362)
技术(18894)
财经(17470)
问题(16513)
(15367)
(13249)
世界(12712)
国际(12693)
(12284)
技术经济(12153)
商业(10863)
统计(10620)
经济问题(10382)
现代(10230)
共检索到3528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潘旭明  吴雪晖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极大的差异,特别是西部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为了推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本文在阐述比较优势理论和圈层结构理论的基础上,从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融合的视角,提出成渝经济区协调发展的关键是构建统一的要素市场、实现产业错位发展和优化城市群的空间布局。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李斌  
在我国区域发展中,以成都、重庆为核心的"成渝经济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处四川盆地,北接陕甘,南连云贵,西通青藏,东邻湘鄂,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城镇、产业集聚区,是西部地区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成渝经济区处于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与长江开发战略的交叉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一、发展潜力与障碍因素分析(一)成渝经济区发展潜力分析成渝经济区具有优越的土地资源条件。其总面积为20.6万平方公里,占四川省、重庆市总面积的52.75%,包括四川省15个市和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任平  
大都市圈层空间经济是近年来区域经济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通过构建成都市圈层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统计年鉴数据和经济普查数据,采用聚类分析数学模型,研究了成都市"都市圈层经济结构"的存在形式。研究表明成都市具有明显的城乡圈层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大都市圈中城乡空间互动机制、协调发展模式,提出统筹城乡的发展战略措施。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唐涌  赵素霞  王煜州  
物流是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运输体系与科技结合的重要标志和载体。物流业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只有20年左右,在发展动力、发展环境、发展规划、行业管理、政策规制等软硬件方面的建设管理环节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立足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成渝经济区为例,对物流的科学发展和其对地方经济的促进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任晓红   陈雪莲   梁甜   沈佳  
协同发展是必然选择,揭示成渝地区协调发展情况及其时空演变格局可为其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基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城市2010—2020年的数据,构建交通—人口—经济—环境四个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人口—经济—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时空格局,并采用灰色GM(1,1)模型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人口、经济、环境子系统的综合评价水平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四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呈现缓慢上升态势,整体向良性协调发展,在空间特征上,成渝地区四个系统耦合协调度发展较好的城市主要集中于“双核”周围,但四个系统的空间相关性并不显著;(3)通过对耦合协调度的预测可以看出,成渝地区各城市2021—2025年的耦合协调发展情况在整体上将缓慢改善,但达到四个系统互补协调发展还需更长时间。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周毅  杨鹏  
产业群、港口群和城市群"三群"经济的结合将有助于形成独特的区域竞争力。本文从关联协同发展的视角分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群、港口群和城市群协调发展应当关注和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以求深化对该区域发展的研究,并为决策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沈正平  安宇  顾晓波  
本文从都市圈与经济区相互作用原理出发,在分析徐州都市圈、淮海经济区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前景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徐州都市圈与淮海经济区的相互关系及其所应采取的发展战略。认为无论是徐州都市圈还是淮海经济区,其进一步建设均应当以特大城市———徐州为中心,实施整合及协调发展,以推动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促进两者的联动与共进。最后,文章还就加强这一区域与长三角、特别是江苏沿江等地区的经济和社会联系提出了一些设想。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黄承锋  田少斌  曾银  
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研究区域,选取2011年和2019年为时间断面,对高铁开通前后交通可达性和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进行测算和分析,结论表明:(1)交通可达性呈现出以中部城市群为核心,向外侧逐渐递减的圈层式空间格局,具有鲜明的空间分级结构及发展不平衡的特征;(2)旅游经济联系空间网络化趋势显著,从点轴形态演化为扇形网络化特征,具有多中心性和交通导向性;(3)区域内交通与旅游经济系统整体协调水平仍处于中等协调水平,耦合协调度层次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高铁的开通缩小了这种差异;交通可达性与旅游经济联系耦合度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空间聚集效应发展趋势呈强化状态,但整体不平衡性依然存在。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韩峰  李二玲  
统筹协调的城乡发展格局是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本文在分析城乡协调发展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城乡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相关省份2012年统计年鉴数据对中原经济区各地市城乡协调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和空间格局分析。结果显示:(1)中原经济区城乡协调发展空间上呈现明显的"块状"分布格局,北方城乡协调水平总体好于南方;(2)不同因子对地级市层次城乡协调发展影响程度与各地级市之间按各主因子的差异程度不具备一致性;(3)县域经济发展是推动城乡系统向高水平城乡协调关系演进的重要动力。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震  
职业教育与中原经济区的协调发展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研究表明,职业教育与中原经济区建设还存在规模、结构、布局和质量上的不适应。要实现职业教育与中原经济区的协调发展,必须要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形成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弹性机制;进一步整合、转型现有专业,培育新兴专业;按照"米"字形调整职业教育布局,壮大职业教育办学力量;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提高办学质量。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李中建  
中原经济区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以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区内人口众多、农业地位突出,能源资源储量丰富,但人均经济水平、城镇化率和工业结构偏低。根据2011年《中原蓝皮书》的
[期刊] 征信  [作者] 金虎斌  
中原经济区的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要同步推进、协调发展,但通过分析发现,1981~2010年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反而降低了农业现代化水平,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的转变并没有带来就业结构的转变。因此,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必须集中资源促进农业现代化,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要构建现代城镇体系。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徐君  
本文将影响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动力因素分为三大类,分别为7个内部动力因素,6个外部动力因素和2个耦合动力因素。在分析各个动力因素对中原经济区发展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分别构建了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内部动力机制模型、外部动力机制模型和耦合动力机制模型。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武龙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是河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产业带动"三化"协调发展,以就业保障新型城镇化真正实现,是"三化"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目前河南省的产业基础不能真正满足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需要。本文首先结合中央对中原经济区的定位、"三化"协调发展原理和中原经济区特点,分析支撑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目标产业应满足五个方面的基本条件;然后,分析指出纺织、化工等传统工业和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制造业都不能为河南"三化"协调提供足够的产业支撑,并进一步提出了中原经济区的产业机遇可能是农业的新工业化。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龚迎春  冯娟  罗静  
基于2001—2010年中原经济区的主体河南省各地级市"三化"发展的数据,采用熵权法对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进而分析其时序和空间特征。结果表明:从时间序列看,中原经济区的"三化"协调发展水平呈现提高趋势。从空间格局上看,"三化"协调发展水平空间分异明显,呈现出以中原城市群为主体的中部地区较高、南北地域略低的特征,且其与各个地域"三化"各自的发展水平的接近度密切相关。这就要求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根据地域性质和经济发展水平判断"三化"协调发展水平,更应注重探测"三化"各自发展水平的接近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