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477)
2023(15124)
2022(12628)
2021(12018)
2020(10203)
2019(23705)
2018(23220)
2017(44645)
2016(23863)
2015(27252)
2014(27057)
2013(27005)
2012(25061)
2011(22578)
2010(22357)
2009(20964)
2008(20764)
2007(18432)
2006(15840)
2005(14050)
作者
(67724)
(57400)
(56807)
(54368)
(36120)
(27542)
(25961)
(22434)
(21639)
(20153)
(19415)
(19271)
(17955)
(17727)
(17690)
(17600)
(17234)
(16705)
(16515)
(16335)
(14091)
(13934)
(13892)
(13189)
(12960)
(12919)
(12589)
(12489)
(11583)
(11487)
学科
(109218)
经济(109106)
(69960)
管理(62343)
(51519)
方法(51100)
(47312)
企业(47312)
数学(46338)
数学方法(45843)
农业(34024)
中国(28848)
业经(26363)
(25887)
(21390)
贸易(21383)
(20884)
(19942)
地方(19722)
(18703)
(16032)
银行(16005)
(15650)
金融(15647)
(15300)
(15172)
(15161)
财务(15130)
财务管理(15091)
环境(14345)
机构
学院(346262)
大学(345044)
(151945)
经济(149268)
管理(135839)
理学(118142)
理学院(116919)
研究(115912)
管理学(115040)
管理学院(114390)
中国(91116)
(71311)
(70387)
科学(68609)
(66317)
(57461)
中心(55838)
农业(54230)
业大(53960)
财经(53827)
研究所(52242)
(50024)
(49240)
经济学(47566)
北京(44703)
(43806)
师范(43394)
经济学院(43207)
(40541)
财经大学(39788)
基金
项目(234226)
科学(185715)
基金(173081)
研究(172256)
(150144)
国家(148875)
科学基金(128262)
社会(112342)
社会科(106357)
社会科学(106330)
基金项目(91035)
(89669)
自然(81070)
自然科(79225)
自然科学(79202)
教育(78039)
自然科学基金(77819)
(75288)
资助(71298)
编号(69652)
成果(55896)
(53485)
重点(52235)
(50776)
(48312)
国家社会(47863)
课题(46637)
教育部(45967)
科研(45332)
创新(45257)
期刊
(162878)
经济(162878)
研究(97846)
(71384)
中国(63292)
学报(52550)
(49823)
科学(49586)
农业(48791)
管理(43902)
大学(41007)
学学(38873)
(34538)
金融(34538)
业经(31516)
教育(29530)
技术(29050)
财经(25997)
经济研究(25524)
(23787)
问题(23080)
(22277)
统计(19372)
世界(18915)
(18055)
(17955)
技术经济(17342)
(16810)
理论(15925)
决策(15549)
共检索到5037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陈前恒  池桂娟  
本文使用来自中国4个省8个县64个村庄900多个农村居民的调查数据研究了中国农村居民的比较强度、比较方向以及比较中的包容性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大约45%的农村被调查者在日常生活中会与别人进行比较。收入低的农村居民的比较强度高,比较强度对幸福感没有显著影响。进行比较的农村居民把"本村民小组居民"作为比较参照系的比例最高,选择"邻居"作为比较方向的农村居民幸福感最低。收入高、受教育年限长或女性农村居民的包容性强,包容性强的农村居民幸福感高。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辉  王金杰  周云波  
电子商务在农村地区的不断普及丰富了农村居民的社会资本构成,虚拟社会资本成为农村居民社会资本的重要配置。本文在社会资本理论的基础上,使用2018年中国农村电商发展调查数据,探讨电子商务对农村居民社会资本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电子商务不仅促进了农村居民现实社会资本的积累,而且对以社会信任与社会规范衡量的虚拟社会资本的积累也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本文使用倾向得分匹配、Heckman两阶段模型和工具变量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实证结果进一步表明基准回归结果具备稳健性。内在机制分析表明,电子商务的发展通过对农村居民未来的预期产生积极影响,从而促进现实社会资本和虚拟社会资本的积累。因此,政府应推进电子商务在农村地区的普及与发展,提升我国农村居民的社会资本水平,为农村居民增收创造有利条件。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梁敏  王帅  张莹  张林秀  孙彦  
[目的]目前关于幸福感的文献,多以研究产生幸福感的前置因素为主,但是对幸福感的逆向效应的研究常常被忽视。幸福感和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作用。文章通过对中国农村居民炊事能源消费的微观数据调查和分析,探讨农村居民的幸福感水平对绿色炊事能源消费选择因素的影响,有助于理解农村居民绿色炊事能源消费背后的驱动因素,以期对农村绿色能源消费引导政策提供指导。[方法]该文基于2016年CFPS的数据,运用描述分析和Binary Logistic回归,并采用变异系数赋权法对个人幸福感的主观幸福感和客观幸福感进行赋权分析,重点分析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和客观幸福感对绿色炊事能源消费选择的影响。[结果](1)农村居民的主观、客观幸福感在选择绿色炊事能源消费决策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2)客观幸福感对男性组和女性组选择绿色炊事能源消费均表现出显著正效应。而主观幸福感只对女性组选择绿色炊事消费有显著正效应。(3)幸福感对农村居民预测绿色炊事能源消费有显著的地域差异。主观幸福感只对东北地区的农村居民绿色炊事消费有显著正效应。(4)年龄小的女性群体更容易实施绿色炊事消费行为。[结论]农村居民的幸福感水平的提升对于预测绿色炊事能源消费有显著的影响。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范红丽  杨嘉乐  张晓慧  
本文使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2—2018年4轮追踪调查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工具变量法,实证检验社会文化组织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本文发现,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社会文化组织的存在显著提升了农村居民幸福感,不同类型的社会文化组织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存在差异。此外,农村社会文化组织数量的增加也会促进农村居民幸福感的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农村社会文化组织对女性、中年人和老年人以及居住在富裕村庄的农村居民幸福感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对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幸福感的促进作用较弱。机制分析表明,农村社会文化组织能够通过营造和谐的村庄氛围和家庭氛围、促进农村居民身心健康来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左正强  刘耀森  
文章在偏相关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典型相关模型,对中国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和农业投资结构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实证分析农民收入来源结构与农业投资结构各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及影响。结果发现,农民收入中的转移性收入与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的关系最为紧密;工资性收入与农村集体单位投资呈现最大相关,而家庭经营纯收入则与农村居民个人投资呈现最大相关;农业贷款对农民增收具有显著影响,同时我国金融发展在结构和功能上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的实际需求还不协调。研究结果为探析当前我国农业投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和实施积极的农业投资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孙秀玲  田国英  潘云  张振  张文丽  
运用Atkinson(1987)单维贫困测量与Alkire和Foster(2008)多维贫困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山西农村居民贫困情况进行了测度。实证结果表明:从单维视角看,山西农村贫困主要体现在饮用水、消费、收入三个方面,全省三个主要贫困区存在差异;从多维视角来看,山西省农村居民存在多维贫困现象,考虑的贫困维度越多,贫困程度越严重。东部太行山区与北部高寒冷凉区的饮用水问题也比较严重,北部高寒冷凉区相比其他两个地区其教育问题较为突出,北部高寒冷凉区与西部吕梁山区的住房问题也需要关注。因此,山西今后要从多维度识别和瞄准贫困,针对地区贫困特点予以扶持。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彭海艳  
运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LES)和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收入水平、需求弹性和收入分配等因素对中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近几年来,农村居民总体边际消费倾向稍有上升,其中食品的边际消费倾向最高;基本消费需求支出大幅度上升,但低收入户没有达到基本消费需求;居住、家庭设备、交通通讯、文教娱乐以及杂项等五项均为富有弹性的消费项目,食品为缺乏弹性的消费项目,而衣着和医疗保健向缺乏弹性项目发展;不同收入家庭消费需求结构差异较大,与供给结构不协调。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杨雪  于冷  
本文应用多元统计方法对我国农民收入—消费结构开展了实证性研究。对农民的消费行为提出了有别于以往一般研究的基本假设,从投资的角度对广义消费支出进行了新的分类;对近年我国农民收入—消费增量数据建立典型相关分析模型,验证了主要假设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任碧云  李柳颍  
虽然学界已开始认识到数字普惠金融是实现我国农村包容性增长的有效途径,却尚未有人利用微观数据探索其中的影响机制。鉴于此,本文基于京津冀2 114位农村居民调查数据,探索数字普惠金融中数字支付服务、数字投资服务和数字借贷服务的使用情况以及数字金融服务的可得性等四个维度对农村包容性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除数字投资服务的使用情况外,其余三个维度均对农村包容性增长有显著的直接促进作用,且数字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可通过影响另外两个维度间接推动农村包容性增长。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林  郭宇畅  
幸福是每个人的追求,也是整个人类社会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3年和2015年的数据,采用文献资料法、实证分析法等研究医疗卫生服务与农村居民幸福感之间的关系,通过Ordered Logit回归方法对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3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后认为,政府医疗卫生服务对农村居民生活幸福感具有一定影响,其中充足性、公共性和便利性这三个维度对农村居民生活幸福感具有显著影响,尤其是便利性对改进农村居民生活幸福感影响较为显著。根据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5年数据的描述统计,得出医疗卫生服务在当前最需要加强的公共服务中排在第二位,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具有渐进性与长期性的研究结果。针对实证分析结果以及两次调查的对比,提出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的投入力度,增强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共性以及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的便利性等对策,以期进一步促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改善,提高农村居民生活幸福感。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纪明  赵菊花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不振是制约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破解农村居民消费困境的关键是提高农村居民不同来源收入的收入水平和边际消费倾向。本文以LCH-PIH理论为基础构建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模型,采用中国1993-2008年数据实证研究了农村居民不同来源收入对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营性收入的长短期边际消费倾向均大于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提升消费具有乘数效应;财产的消费效应微弱。基于不同来源收入边际消费倾向的差异,提升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水平,促使工资性收入成为一种常态、趋于稳定的收入,创造条件让农村居民享有更多的收益性财产和适当扩大政府的转移性支付是破解农村居民消费困境的有效途径。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赟  
本文引入"社会资本"这一概念,并从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信任两个维度就社会资本对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作用机制进行理论分析,而后基于中国农户调查数据就社会资本在劳动力市场上对农民外出务工所得工资性收入的影响进行探索性研究,随后,借助农民工祖辈的社会背景作为工具变量对模型的回归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拥有较高社会资本存量的求职者能在劳动力市场获得较高的工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唐立强  周静  
农村居民在非农工作岗位获得稳定的收入是有效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现稳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福祉的关键所在。本文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3年的调查数据,运用扩展的Mincer收入决定方程,应用一般线性回归模型及分位数回归技术,实证研究了不同维度个体社会资本对农村居民非农收入的影响,并进行了地区及就业身份的差异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社会交往、信任、社会互惠、政治参与以及就业身份对农村居民非农收入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性别、不同地区、不同收入水平下,社会资本和就业身份对非农收入的影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唐立强  周静  
农村居民在非农工作岗位获得稳定的收入是有效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现稳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福祉的关键所在。本文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3年的调查数据,运用扩展的Mincer收入决定方程,应用一般线性回归模型及分位数回归技术,实证研究了不同维度个体社会资本对农村居民非农收入的影响,并进行了地区及就业身份的差异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社会交往、信任、社会互惠、政治参与以及就业身份对农村居民非农收入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性别、不同地区、不同收入水平下,社会资本和就业身份对非农收入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杜鑫  张贵友  
本文利用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CRRS)的农户数据,使用基于内生转换回归模型的收入模拟法,首先估计出不发生土地流转时土地转出户和土地转入户的人均纯收入水平,然后通过比较不发生土地流转和发生土地流转两种情形下农村居民的收入分配状况,得出土地流转对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发现,土地转入行为对土地转入户的增收贡献较为显著,使其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8050元增加到20013元,增收幅度约10%;土地转出行为对土地转出户收入影响效果较小,使其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7064元略微下降到16854元,下降幅度约为1%;整体的土地流转活动使得全部农户的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7227元增加到17765元,增收幅度大约为3%。土地流转活动显著提升了初始收入水平较高的土地转入户的收入,但对初始收入水平较低的土地转出户的收入影响有限,使得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基尼系数从0.41176提高到了0.44939,从而扩大了农村居民收入差距。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