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53)
2023(10669)
2022(8835)
2021(7922)
2020(6214)
2019(13706)
2018(12636)
2017(22897)
2016(12788)
2015(13569)
2014(12988)
2013(12461)
2012(11492)
2011(10305)
2010(10221)
2009(9058)
2008(8959)
2007(7735)
2006(6676)
2005(5589)
作者
(40445)
(33926)
(33888)
(31919)
(21573)
(16441)
(15125)
(13238)
(12959)
(11883)
(11813)
(11500)
(11166)
(10641)
(10573)
(10492)
(10478)
(9989)
(9890)
(9835)
(8782)
(8216)
(8110)
(7845)
(7765)
(7514)
(7461)
(7245)
(6944)
(6801)
学科
(48741)
经济(48695)
管理(32995)
(30749)
(23039)
企业(23039)
方法(20338)
数学(18058)
数学方法(17824)
(14851)
(13453)
中国(13144)
地方(12234)
(11486)
业经(11438)
(11281)
贸易(11271)
(10916)
农业(10564)
环境(9261)
技术(7428)
(7212)
(7067)
(7066)
财务(7058)
财务管理(7047)
理论(6797)
产业(6796)
(6765)
金融(6762)
机构
大学(183242)
学院(182814)
(69416)
研究(68562)
经济(68063)
管理(64654)
理学(57384)
理学院(56515)
管理学(55147)
管理学院(54834)
科学(48142)
中国(47403)
(43009)
(39003)
(36336)
业大(35653)
农业(34492)
研究所(34176)
中心(29718)
(28881)
(26770)
(25868)
(25648)
师范(25472)
财经(24184)
北京(23582)
农业大学(23300)
(22090)
科学院(21867)
(21220)
基金
项目(137898)
科学(107974)
基金(101251)
(94149)
国家(93442)
研究(90107)
科学基金(77946)
社会(58278)
社会科(55429)
社会科学(55413)
基金项目(54754)
自然(54170)
(53943)
自然科(52906)
自然科学(52881)
自然科学基金(51921)
(47190)
教育(41018)
资助(39431)
编号(33253)
重点(32448)
(30126)
(28904)
计划(28860)
(28641)
科研(27297)
创新(26952)
科技(25672)
国家社会(25261)
成果(24697)
期刊
(70426)
经济(70426)
研究(47496)
学报(41282)
(37698)
科学(35331)
中国(32548)
大学(29406)
学学(28337)
农业(25981)
管理(20630)
(19855)
教育(16725)
(14342)
经济研究(12263)
业经(12238)
业大(12173)
技术(11991)
(11673)
金融(11673)
(11229)
财经(11033)
资源(10786)
科技(10134)
农业大学(9940)
问题(9522)
(9491)
林业(9014)
商业(8108)
(8022)
共检索到2524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甘畅  王凯  
基于武陵山片区高质量景区POI数据,综合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和空间叠加分析等方法,探析武陵山片区高质量景区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武陵山片区高质量景区整体呈现集聚分布态势,在片区层面上,集中分布于湖北分片区和湖南分片区;在地市层面上,主要聚集于恩施州、怀化市、渝东南地区、湘西州、张家界市和铜仁市。(2)武陵山片区高质量景区分布密度的空间差异显著,湖北和湖南分片区表现出典型的"核心—边缘"结构,而贵州和重庆分片区核密度值自东向西梯度递减。(3)武陵山片区高质量景区空间分布格局受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影响显著,其中地形地貌、河流水系和空气质量既是重要的构景要素,也是高质量景区空间分布的重要内生动力;而区域经济、交通通达性、旅游发展能力和政府政策支持的外部调控作用明显。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何银春  谢静  梁越  
研究特定区域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可为传统村落的政策制定和合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武陵山片区是中国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里的新概念,片区作为跨省交界面大、少数民族聚居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其传统村落保存面积较大、保护完整,社会、历史、文化内涵深厚,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以武陵山片区的735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空间分析软件和空间结构研究方法,对武陵山片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武陵山片区传统村落的分布为凝聚型;空间分布呈"核心多、边缘少"的格局。2)传统村落空间分布集中,极具不均衡性。3)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雨热同期的山地、近河流地区,受地形、河流等自然因素影响显著,受经济、交通与民族文化影响较小。根据研究结果,进一步提出了武陵山片区及同类型区域传统村落合理开发的建议,以期为特定区域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尹华光  王换茹  姚云贵  周立群  
产业空间布局是一种全面、长远的经济战略布局,合理安排产业空间布局将有利于发挥地区的优势,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有利于经济、生态和社会的效益同步。优化旅游产业整体空间布局、打造地域旅游品牌、实现产品结构多元化和整合旅游线路等是该片区旅游产业空间布局具体的优化路径,有利于实现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志龙  王迪云  
旅游生态效率研究已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新方向。以武陵山片区为研究对象,采用DEA方法,测度了研究区域旅游经济-生态效率,结果表明区域综合效率整体水平较低,两极分化严重,但非均衡性趋于逐渐减小;MI指数显示效率在研究期内整体处于较快发展阶段,时序形态呈现“S”形。采用ESDA方法研究要素时空分异特征,全局相关性显示为“聚集-随机-聚集过程”,呈“U”字型变化趋势;局部相关指数显示总体空间关联较弱,呈现从极化趋于均衡的变化趋势。构建了影响因子分析模型,结果表明研究要素受经济因子影响较大,生态环境因素影响较小;经济因子对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影响弱于欠发达地区,生态因子对经济较发达地区影响强于欠发达地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田宇  许建  麻学锋  
连片特困地区是我国当今扶贫攻坚的主要战场,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及贫困类型是开展精准扶贫的关键。从多维贫困指数及发生率角度探讨我国扶贫问题已成为当今国内研究的焦点。在科学、系统设计多维贫困测算指标的基础上,以武陵山片区扶贫重点市(州)为例,构建基于"单维度、多维度识别及贫困加总/分解"多维贫困测算法对研究区域贫困人口进行测算与分析。利用Kriging法对非样本点进行空间插值,从而系统、合理地分析研究区域多维贫困的空间分布状况。结果显示:武陵山片区农村家庭存在多个维度的贫困,多维贫困发生率较高,多维贫困家庭达到了70.9%,重度贫困家庭达到了40.1%;多维贫困指数较高,其中燃料、人均收入、教育年限对贫困指数的影响较大;此外,不同地区各贫困指标差异不同,地处武陵山片区的怀化及湘西自治州的农村多维贫困问题比较严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田宇  许建  麻学锋  
连片特困地区是我国当今扶贫攻坚的主要战场,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及贫困类型是开展精准扶贫的关键。从多维贫困指数及发生率角度探讨我国扶贫问题已成为当今国内研究的焦点。在科学、系统设计多维贫困测算指标的基础上,以武陵山片区扶贫重点市(州)为例,构建基于"单维度、多维度识别及贫困加总/分解"多维贫困测算法对研究区域贫困人口进行测算与分析。利用Kriging法对非样本点进行空间插值,从而系统、合理地分析研究区域多维贫困的空间分布状况。结果显示:武陵山片区农村家庭存在多个维度的贫困,多维贫困发生率较高,多维贫困家庭达到了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廖凯诚  彭耿  刘芳  
在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如何实现有效的金融资源空间配置,更好地为贫困地区提供高效的金融服务,已成为扶贫开发成功的关键所在。论文从金融发展效率和储蓄—投资转化率两个维度衡量湖南武陵山片区金融配置效率,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对湖南武陵山片区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空间格局进行实证分析。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熊曦  
农产品流通与城镇化的高质量协同发展,有利于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本研究构建了衡量农产品流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程度的变量体系,借助熵权法与综合评价法等方法,利用协同度计算公式就武陵山片区六个中心城市农产品流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程度进行了测度,进而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就影响两者高质量协同发展的相关因素展开了具体研究。实证发现,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农产品流通与城镇化的协同发展程度差异不大,但距离高质量协同发展还有一定差距,而影响两者高质量协同发展且最为显著的因素主要有人均GDP、农产品批发市场个数、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有电子商务交易的企业数等四个因素。进而提出做强中心城市的农业经济与城市发展水平、加大中心城市在农产品流通与城镇化方面的投入、积极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等建议,以促进武陵山片区农产品流通与城镇化的高质量协同发展。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李政欣  包亚芳  孙治  
以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为研究样本,运用最邻近指数分析、核密度分析、缓冲区分析、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规模度指数、洛伦兹曲线等地理数学方法分析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省域层面上,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呈现多中心集聚、组团分布格局;浙东北地区3A级景区村庄分布数量与集聚程度均高于浙西南地区,杭州、绍兴、衢州、宁波等4市的3A级景区村庄数量超过了全省的50%。市域层面上,3A级景区村庄分布类型大多数为均匀型,仅杭州、衢州、台州等3市为集聚型。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的空间分布受区域中心城市、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及自然地理环境等影响较大。建议从空间结构、规模数量的角度结合经济、交通等影响因素优化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的空间布局。图12表2参36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凯  王梦晗  尹建军  甘畅  
基于武陵山片区71个县(市、区)2010~2018年的面板数据,运用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探析武陵山片区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结构及其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内,武陵山片区各县市旅游经济联系强度不断增大,特别是武陵源区、张家界市、黔江区、碧江区等县区间旅游经济联系明显增强,基本实现了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融合;(2)武陵山片区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结构特征明显,网络关联数、网络密度和网络效率呈微小上升态势,而网络等级度逐渐下滑,说明旅游经济有效联系有待增强;(3)武陵山片区节点中心性差值渐趋缩小,旅游经济网络呈现多核心模式;(4)E-I派系结构表明受行政隶属关系影响,武陵山片区旅游经济网络呈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与“行政派系”结构,四大子群(派系)的旅游经济开放程度稳步提振但仍有较大改善空间;(5)网络密度与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呈正相关,与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差异构成负相关,而网络等级度和网络效率则与之相反,网络中心性各指标的提升均能显著增强旅游经济联系强度。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浩   吴吉林   龚磊   周懿桐  
探索武陵山片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因素,助力于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采用了市场价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对片区2001~2019年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需求进行定量分析,并研究多个因素对其耦合协调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片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了30亿元,2019年达到了3 696.97亿元。(2)片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较为稳定,耦合度以中级耦合状态为主,耦合协调度以勉强协调状态为主。(3)NDVI、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对片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耦合协调度呈现正向驱动关系,NPP、降水量和GDP为负向驱动关系。武陵山片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耦合协调关系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且受环境和社会的多重因素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管理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水根  王露  
加速小城镇流通产业发展是巩固产业脱贫成效、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基于湖南省武陵山片区37个县(市、区)小城镇2001—2019年数据,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和空间计量模型,探索了小城镇流通产业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小城镇流通产业总体规模扩大但区域发展极不均衡,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格局;流通经济联系度(量)不断上升,“增长极(冷水江)—最弱极(古丈)”特征明显;流通产业具有显著空间集聚特性,局部集聚态势减弱但两极分化明显;劳动力、技术进步、政府扶持和城镇化对小城镇流通产业发展具有显著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市场需求的促进作用有待提高,产业结构升级和资本对周边小城镇流通产业发展产生负外溢性。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兆峰  霍菲菲  
环境影响效益与旅游经济的"帕累托最优"是旅游产业追求的理想目标。通过测算湖南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生态效率,对其4地市的旅游产业生态效率演化过程进行分析,借助向量自回归模型,利用Eviews 8.0进行处理,探讨该区域旅游产业生态效率的演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湖南武陵山片区4个分地市旅游产业生态效率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趋势,但存在一定地区差异。(2)技术效应对旅游产业生态效率的冲击值在滞后期前3期迅速增加,小幅度下降至第5期后呈现稳步上升状态。旅游产业生态效率对结构效应的响应值在滞后期5期由负转变为正,在10期达到正向最大。而规模效应对旅游产业生态效率的冲击均为正值,3期达到正向最大后逐渐趋于稳定状态。(3)技术效应、结构效应以及规模效应对旅游产业生态效率的贡献率均以不同程度的趋势逐渐增加,结构效应贡献率最大稳定在12%左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水根  王露  
加速小城镇流通产业发展是巩固产业脱贫成效、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基于湖南省武陵山片区37个县(市、区)小城镇2001—2019年数据,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和空间计量模型,探索了小城镇流通产业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小城镇流通产业总体规模扩大但区域发展极不均衡,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格局;流通经济联系度(量)不断上升,“增长极(冷水江)—最弱极(古丈)”特征明显;流通产业具有显著空间集聚特性,局部集聚态势减弱但两极分化明显;劳动力、技术进步、政府扶持和城镇化对小城镇流通产业发展具有显著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市场需求的促进作用有待提高,产业结构升级和资本对周边小城镇流通产业发展产生负外溢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刚  彭庭莹  吴清  
以大别山片区35个县(市)为研究区域,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国家级贫困村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国家级贫困村总体空间分布格局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和核心-边缘特征,呈现"一带、一核、多点"的空间集聚分布特征;空间分布类型以均匀分布为主、集聚分布为辅;空间关联存在两个明显的热点区域和若干次级热点区域,热点区域和冷点区域空间分布与密度分布具有较高的空间耦合度;回归分析显示,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交通设施、资源禀赋条件是影响大别山片区国家级贫困村空间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