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889)
2023(12795)
2022(10581)
2021(9568)
2020(7645)
2019(17006)
2018(16509)
2017(31021)
2016(16449)
2015(17970)
2014(17851)
2013(17829)
2012(16963)
2011(15876)
2010(16118)
2009(14602)
2008(14376)
2007(12883)
2006(11623)
2005(11030)
作者
(51186)
(43324)
(42823)
(40855)
(27614)
(20781)
(19255)
(16602)
(16383)
(15378)
(15036)
(14379)
(14323)
(13986)
(13757)
(13247)
(12713)
(12508)
(12333)
(12277)
(11086)
(10762)
(10529)
(10067)
(9902)
(9658)
(9595)
(9186)
(8857)
(8541)
学科
(92501)
经济(92427)
管理(41146)
(39385)
(29283)
企业(29283)
方法(28353)
地方(27297)
中国(24998)
数学(24757)
数学方法(24521)
(21021)
(20017)
业经(18843)
地方经济(16401)
(15311)
农业(14938)
(14205)
(14157)
金融(14155)
环境(13795)
(13567)
银行(13540)
(13279)
贸易(13264)
(13258)
(13164)
(12692)
(11025)
技术(11004)
机构
学院(245412)
大学(242734)
(109824)
经济(107616)
研究(97394)
管理(84978)
中国(72836)
理学(71860)
理学院(70849)
管理学(69546)
管理学院(69078)
科学(60629)
(52629)
(51206)
(48893)
研究所(46561)
(44997)
中心(42616)
财经(38313)
(38225)
业大(36072)
(35406)
经济学(35308)
农业(34911)
(34740)
(34170)
北京(33888)
师范(33794)
经济学院(31508)
(30816)
基金
项目(161882)
科学(127524)
基金(117492)
研究(114384)
(105328)
国家(104495)
科学基金(87731)
社会(74797)
社会科(71086)
社会科学(71069)
(63600)
基金项目(61734)
自然(56120)
自然科(54737)
自然科学(54721)
(54096)
自然科学基金(53749)
教育(50646)
资助(47504)
编号(43154)
(41624)
重点(38162)
(34861)
成果(34672)
(33154)
发展(32851)
(32321)
课题(32260)
国家社会(32164)
创新(31251)
期刊
(132543)
经济(132543)
研究(79707)
中国(53738)
学报(42013)
(41776)
科学(39184)
(35422)
管理(33522)
大学(30933)
学学(29688)
农业(28435)
(26055)
金融(26055)
教育(23919)
经济研究(22872)
技术(20578)
业经(20286)
财经(19756)
(17207)
问题(16865)
(15512)
资源(13243)
(13089)
技术经济(12967)
世界(12477)
统计(11862)
国际(11852)
商业(11664)
科技(11558)
共检索到3882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勤昌  王兆峰  
以武陵山片区71个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建构国土开发强度与经济韧性综合评估框架,继而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考察2000—2019年两者耦合协调时空演变特征,最后结合PVAR模型验证武陵山片区国土开发强度与经济韧性的互动效应。结果表明:(1)2000—2019年武陵山片区国土开发强度与经济韧性均呈波动上升态势,分别由期初的0.195、0.117增至期末的0.381、0.328,两者整体水平偏低且增幅和缓。(2)时序演化上,武陵山片区“国土开发强度—经济韧性”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度稳步提升,从期初的中度失调转为良好协调状态,且存在“俱乐部收敛”发展趋向;空间分布上,呈“重庆分片区>湖南分片区>湖北分片区>贵州分片区”的异质性格局,团簇状集聚分布特征明显。(3)武陵山片区国土开发强度与经济韧性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国土开发强度与经济韧性对自身冲击效应大,而国土开发强度对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强于经济韧性对国土开发强度的提升效果。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卫思夷  居祥  荀文会  
研究目的:揭示国土开发强度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互动演化的规律,分析沈阳经济区8个城市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方法: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评判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协调发展及交互耦合的程度。研究结果:(1)2010年以来沈阳经济区各城市国土开发强度不断增长,资源承载力呈现降低的趋势,但环境承载力和社会经济支撑力呈现增加态势;(2)各市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较高,达到良性共振,并且协调度呈总体上升趋势,耦合关系日趋紧密。研究结论: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对立和制约关系,应因势利导,实现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凯  林惠  甘畅  邓楚雄  
采用SBM模型和熵权TOPSIS分别测算武陵山片区42个国家级贫困县2010—2016年旅游扶贫效率和经济发展水平;运用耦合度模型探析旅游扶贫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耦合关系。结果表明:①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效率整体水平较高,在小幅度波动中稳步上升,但各国家级贫困县旅游扶贫效率差异显著。②武陵山片区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综合指数较低,经济增速缓慢,区域差异显著。③研究期内,旅游扶贫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度较高且呈持续上升态势,二者处于良性协调发展状态;旅游扶贫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的双向正相关关系,相较于旅游扶贫效率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程度,区域经济水平的增长对提升旅游扶贫效率作用更加明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梁坤丽   刘维奇  
文章基于2008—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EBM、核密度估计、Markov链、分位数回归等方法探究中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与经济韧性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停滞不前,农业经济韧性波动上升,二者耦合协调度整体不高但呈逐步上升态势;耦合协调度呈现空间非均衡特征,西部与东部地区呈高水平“凸起”,东北与中部地区呈中低水平“塌陷”;耦合协调度内部流动性较强,具有显著的空间效应和异质性;产业结构对耦合协调度呈现“U”型影响,财政支农和环境规制表现为负向影响,市场规模具有正向影响。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杨  
本文以2011-2020年31个省份为研究对象,采用熵值法对数据进行处理,构建数字经济与流通业发展韧性的耦合协调模型,探讨二者耦合协调关系,并对其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研究。研究发现:2011-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与流通业发展韧性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但各省份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趋势不同,整体差异较大;2011-2020年,数字经济与流通业发展韧性一直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变化幅度较小,但各地区协调度差异却较大。具体来说,东部发达地区数字经济与流通业发展韧性的耦合度和协调度都较高,而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与流通业发展韧性耦合协调的整体水平较低,但增长较为明显;2011-2020年,数字经济与流通业发展韧性耦合协调度一直呈正向空间集聚,但是集聚程度和集聚模式有一定变化。具体来说,东部发达地区呈现明显扩散模式,中西部地区趋向抱团式集聚。因此,为促进数字经济与流通业发展韧性的耦合协调发展,各地区应根据地方特色制定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并促进流通业健康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丁建军  李峰  黄利文  
应用偏离份额四分量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武陵山连片区为例,对片区内各县市2003—2009年经济增长总偏离效应进行了测度和分解,并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剖析。结果表明:①2003—2009年,片区内初步形成了以增长较快的县市为中心,经济衰落明显的县市为外围的不平衡增长格局;②在空间上表现为增长效应相似的县市趋于集聚的特征,不过集聚程度仍不高;③片区内各县市资源配置没有遵循比较优势原则,整体资源配置不够合理;④中心城市吉首、铜仁和恩施所在的县市经济增长优势并不明显,成为地区性增长极仍需时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县域合作、强化中心城市集聚效应等加快片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宋敏   刘欣雨  
在构建新基建发展水平与经济韧性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标准差椭圆与重心迁移模型、空间计量模型方法,探讨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域新基建与经济韧性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新基建发展水平呈逐年攀升的时序演化特征;中国经济韧性水平呈“逐年增长—短期下降—延续回升”的时序演化特征。(2)观测期内中国新基建与经济韧性的耦合协调度不断攀升;在空间上,二者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由东向西递减的空间演化特征,发展渐趋均衡化,且二者耦合协调度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3)虚拟集聚、投资规模、教育禀赋均正向驱动本地区二者耦合协调度的提升,政府干预、人力资本对本地区二者耦合协调度起到负向作用;投资规模、政府干预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虚拟集聚、人力资本产生负向空间溢出效应,教育禀赋的空间溢出效应则不显著。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水根  王露  
加速小城镇流通产业发展是巩固产业脱贫成效、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基于湖南省武陵山片区37个县(市、区)小城镇2001—2019年数据,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和空间计量模型,探索了小城镇流通产业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小城镇流通产业总体规模扩大但区域发展极不均衡,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格局;流通经济联系度(量)不断上升,“增长极(冷水江)—最弱极(古丈)”特征明显;流通产业具有显著空间集聚特性,局部集聚态势减弱但两极分化明显;劳动力、技术进步、政府扶持和城镇化对小城镇流通产业发展具有显著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市场需求的促进作用有待提高,产业结构升级和资本对周边小城镇流通产业发展产生负外溢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水根  王露  
加速小城镇流通产业发展是巩固产业脱贫成效、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基于湖南省武陵山片区37个县(市、区)小城镇2001—2019年数据,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和空间计量模型,探索了小城镇流通产业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小城镇流通产业总体规模扩大但区域发展极不均衡,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格局;流通经济联系度(量)不断上升,“增长极(冷水江)—最弱极(古丈)”特征明显;流通产业具有显著空间集聚特性,局部集聚态势减弱但两极分化明显;劳动力、技术进步、政府扶持和城镇化对小城镇流通产业发展具有显著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市场需求的促进作用有待提高,产业结构升级和资本对周边小城镇流通产业发展产生负外溢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自敏   王橹堰  
文章基于2008—2019年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研究城市经济韧性与碳减排能力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格局变迁规律以及空间收敛性。研究发现:(1)城市经济韧性和碳减排能力的耦合协调度逐年上升,高值地区主要分布在三大沿海综合经济区,低值地区主要分布在大西北、东北等综合经济区,且较多城市存在“低质量协调”陷阱;(2)经济韧性-碳减排能力耦合协调度存在空间相关性,“两极”集聚空间格局明显;(3)经济韧性-碳减排能力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空间条件收敛趋势,相邻城市在收敛过程中存在正向溢出效应,形成良性演进特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浩   吴吉林   龚磊   周懿桐  
探索武陵山片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因素,助力于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采用了市场价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对片区2001~2019年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需求进行定量分析,并研究多个因素对其耦合协调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片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了30亿元,2019年达到了3 696.97亿元。(2)片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较为稳定,耦合度以中级耦合状态为主,耦合协调度以勉强协调状态为主。(3)NDVI、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对片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耦合协调度呈现正向驱动关系,NPP、降水量和GDP为负向驱动关系。武陵山片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耦合协调关系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且受环境和社会的多重因素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管理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志龙  王迪云  
旅游生态效率研究已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新方向。以武陵山片区为研究对象,采用DEA方法,测度了研究区域旅游经济-生态效率,结果表明区域综合效率整体水平较低,两极分化严重,但非均衡性趋于逐渐减小;MI指数显示效率在研究期内整体处于较快发展阶段,时序形态呈现“S”形。采用ESDA方法研究要素时空分异特征,全局相关性显示为“聚集-随机-聚集过程”,呈“U”字型变化趋势;局部相关指数显示总体空间关联较弱,呈现从极化趋于均衡的变化趋势。构建了影响因子分析模型,结果表明研究要素受经济因子影响较大,生态环境因素影响较小;经济因子对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影响弱于欠发达地区,生态因子对经济较发达地区影响强于欠发达地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凯   刘美伦   谭佳欣   关锐   甘畅  
系统刻画武陵山片区旅游经济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并探讨其城乡融合效应,对于凝聚旅游经济发展合力和扩大其对城乡融合的网络溢出效应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论文综合运用修正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法和空间计量模型等,在勾勒2010—2021年武陵山片区旅游经济空间关联网络及城乡融合水平演变特征的基础上,系统探索武陵山片区旅游经济空间关联网络的城乡融合效应。研究发现:(1)武陵山片区旅游经济空间关联网络呈现出复杂化、多线程的网络结构形态,武陵源区、永定区、凤凰县、恩施市等县域在旅游经济空间关联网络中居于核心位置。(2)武陵山片区城乡融合总体水平相对较低,呈缓慢提升态势,但城乡融合水平的区域差距有所扩大,在空间上城乡融合水平较高的县域向外溢出形成高水平集聚区。(3)武陵山片区旅游经济空间关联网络中心性的提高显著促进了城乡融合,且这种正向外部性具有空间异质性特征,原国家级贫困县网络中心性的城乡融合赋能效应更加突出,而省际交界区的县域网络中心性对城乡融合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4)武陵山片区旅游经济空间关联网络中心性对城乡融合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且空间外溢具有边界效应,外溢系数在110 km处达到峰值,此后随距离衰减。研究结果可为推动武陵山片区城乡融合和共同富裕提供实践参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凯  王梦晗  尹建军  甘畅  
基于武陵山片区71个县(市、区)2010~2018年的面板数据,运用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探析武陵山片区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结构及其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内,武陵山片区各县市旅游经济联系强度不断增大,特别是武陵源区、张家界市、黔江区、碧江区等县区间旅游经济联系明显增强,基本实现了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融合;(2)武陵山片区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结构特征明显,网络关联数、网络密度和网络效率呈微小上升态势,而网络等级度逐渐下滑,说明旅游经济有效联系有待增强;(3)武陵山片区节点中心性差值渐趋缩小,旅游经济网络呈现多核心模式;(4)E-I派系结构表明受行政隶属关系影响,武陵山片区旅游经济网络呈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与“行政派系”结构,四大子群(派系)的旅游经济开放程度稳步提振但仍有较大改善空间;(5)网络密度与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呈正相关,与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差异构成负相关,而网络等级度和网络效率则与之相反,网络中心性各指标的提升均能显著增强旅游经济联系强度。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梁世夫  郑海霞  徐莎莎  
[目的]在扶贫开发战略中成长起来的特色产业已经成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的规模和经济效率直接决定着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能力。[方法]文章以茶叶、蔬菜代表武陵山片区湖北省恩施自治州扶贫产业,利用集中度指数、扩张弹性系数、单位面积的产值能力和产量能力以及单位产量的产值能力等指标进行扶贫产业发展的规模特征及其经济效率评价。[结果]"十一五"期间以来武陵山片区扶贫产业发展的产业地位逐渐提高、规模扩张优势显著、规模收益递增、投入规模扩张率高于产出规模扩张率、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比较经济效率差距持续扩大。[结论]扶贫产业亟待根据产业发展的生态化、集聚化和融合化等趋势,在规模扩张中强化特色产品的品质建设和效率优势品种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以及完善产业化组织及其能力建设,提高扶贫产业的经济效率和致富能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