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993)
- 2023(4147)
- 2022(3461)
- 2021(3072)
- 2020(2452)
- 2019(5337)
- 2018(5257)
- 2017(9432)
- 2016(5320)
- 2015(5765)
- 2014(5918)
- 2013(5715)
- 2012(5194)
- 2011(4775)
- 2010(4740)
- 2009(4353)
- 2008(4216)
- 2007(3806)
- 2006(3314)
- 2005(2909)
- 学科
- 济(27239)
- 经济(27230)
- 管理(15579)
- 地方(11499)
- 方法(9913)
- 业(9588)
- 环境(9512)
- 数学(8986)
- 数学方法(8858)
- 地方经济(7379)
- 企(6936)
- 企业(6936)
- 农(6812)
- 学(6590)
- 生态(6174)
- 中国(5497)
- 资源(5372)
- 和(5145)
- 划(5112)
- 业经(5052)
- 农业(5052)
- 发(4311)
- 域(3964)
- 区域(3958)
- 规划(3557)
- 环境规划(3437)
- 融(2982)
- 金融(2981)
- 财(2946)
- 理论(2846)
- 机构
- 学院(77720)
- 大学(75676)
- 管理(29875)
- 济(29399)
- 研究(29268)
- 经济(28706)
- 理学(25728)
- 理学院(25377)
- 管理学(24817)
- 管理学院(24704)
- 科学(21366)
- 中国(20682)
- 京(16807)
- 所(15250)
- 农(15018)
- 研究所(14389)
- 业大(13740)
- 中心(13272)
- 范(11983)
- 江(11962)
- 师范(11893)
- 农业(11639)
- 院(11338)
- 财(10809)
- 北京(10402)
- 科学院(10061)
- 师范大学(9639)
- 州(9446)
- 省(9275)
- 财经(8963)
- 基金
- 项目(60270)
- 科学(47702)
- 基金(42433)
- 研究(42358)
- 家(38116)
- 国家(37887)
- 科学基金(32111)
- 社会(27190)
- 社会科(25889)
- 社会科学(25880)
- 省(25646)
- 基金项目(23043)
- 划(21249)
- 自然(20653)
- 自然科(19989)
- 自然科学(19981)
- 自然科学基金(19542)
- 教育(17928)
- 编号(16378)
- 资助(16355)
- 发(14696)
- 重点(14578)
- 计划(12062)
- 部(12053)
- 成果(12028)
- 创(12014)
- 课题(12003)
- 发展(11546)
- 国家社会(11485)
- 创新(11397)
共检索到1075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邵佳 冷志明
基于PSR模型框架,借鉴熵权法与灰色关联思想,构建区域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模型,以武陵山片区为例对跨省区的不同经济体进行生态安全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在2008—2014年间,武陵山片区的生态安全综合指数、生态状态指数和生态响应指数总体上均呈上升趋势,生态压力指数总体却呈下降趋势,该时期内武陵山片区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整体状况逐步好转。2武陵山片区的生态环境改善显著,但大部分市州生态安全等级仍处于第Ⅲ级,生态安全状况一般,生态环境仍面临巨大压力。3武陵山片区各市州的生态安全状况差异显著,各市州在制订具体应对政策措施时,既要借鉴片区内生态环境改善的有益经验,也要关注片区生态安全的差异,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对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彭耿 刘芳
构建区域经济子系统有序度模型和区域经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选择区域经济序参量,以武陵山片区为例评价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协同发展程度,并分析武陵山片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趋势。结果表明,2007—2012年武陵山片区区域经济协同度的最大值为0.225,最小值为0.058,平均值为0.15,说明从整体上看,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程度不高,且在2012年,协同度开始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但每个区域经济子系统的有序度历年来都呈上升的态势。最后,提出了在协调各区域经济发展基础上实现各区域功能整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武陵山片区 区域经济 协同度 序参量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段爱明
武陵山片区内经济落后和金融弱化,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发展基础差、产业缺乏、自身改革滞后及外部政策支持不足等造成经济落后,经济对金融的支撑基础弱、地方特色性金融发展不足,导致了金融弱化。要提高金融服务经济的针对性、有效性,形成切合地方实际的差异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建议政策方面实行倾斜措施,市场方面改善片区金融体系等,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提升金融服务经济的效率,更好支持和对接片区发展及扶贫攻坚。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志龙 陈慧灵 刘迪
旅游生态化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旅游生态化水平测度是旅游生态化研究的基础工作。本文创新性地构建了基于能值理论的旅游地生态化水平分析框架及测度模型。以武陵山片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研究区域2018年相关截面数据,以县级行政单位为研究单元对旅游生态化水平进行测度。测度结果表明:武陵山片区旅游生态化水平为中等偏下水平;县域单元等级数量呈"金字塔"形分布;评价体系目标层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析表明研究区域旅游生态化水平空间分布上显示较为明显的集聚特征,显示较强的正相关,异质性弱。分指标空间分布显示大多数县域单元旅游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同步。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志龙 陈慧灵 刘迪
旅游生态化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旅游生态化水平测度是旅游生态化研究的基础工作。本文创新性地构建了基于能值理论的旅游地生态化水平分析框架及测度模型。以武陵山片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研究区域2018年相关截面数据,以县级行政单位为研究单元对旅游生态化水平进行测度。测度结果表明:武陵山片区旅游生态化水平为中等偏下水平;县域单元等级数量呈"金字塔"形分布;评价体系目标层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析表明研究区域旅游生态化水平空间分布上显示较为明显的集聚特征,显示较强的正相关,异质性弱。分指标空间分布显示大多数县域单元旅游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同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美霞 李民 周国华 王永明
以我国新时期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先行先试区武陵山片区为例,构建综合指标,利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分析该区域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归纳了其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武陵山片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在逐步提升,经济重心略偏北有弱集聚性,空间差距在缩小。不同水平和发展速度的区县等级数量分布由"纺缍型"变为"金字塔型";空间上优势县呈"斑块"状离散分布,劣势县呈"连片"状相对集中分布,空间相关性不显著,溢出效应不明显。空间格局的变化主要受自然地理条件、资源开发、交通区位、市场发育、政策等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影响。文章最后提出优化发展对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浩 吴吉林 龚磊 周懿桐
探索武陵山片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因素,助力于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采用了市场价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对片区2001~2019年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需求进行定量分析,并研究多个因素对其耦合协调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片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了30亿元,2019年达到了3 696.97亿元。(2)片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较为稳定,耦合度以中级耦合状态为主,耦合协调度以勉强协调状态为主。(3)NDVI、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对片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耦合协调度呈现正向驱动关系,NPP、降水量和GDP为负向驱动关系。武陵山片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耦合协调关系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且受环境和社会的多重因素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管理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游俊 张琰飞
文化区域是特定时间和空间文化的载体,文化区域经济协同对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极为关键。不论是同一性文化还是多样性文化,都可推进区域经济协同,也可能增加区域经济的协同难度。以武陵山片区为例,分析武陵文化区域经济协同的条件和存在的难题,提出打造文化认同、成立协同机构、突出文化特色、强化产业合作和完善保障措施等建议,促进武陵山文化区经济协同发展。
关键词:
文化区域 经济协同 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邱述兵 于维洋
对中部六省份能源效率发展状况进行定量测度与评价,分析中部六省份能源效率发展的特点,并结合当前我国产业空间西向转移的宏观形势,提出中部六省份区域能源效率"在产业承接中进一步提高"的策略,研究结果发现:中部六省能源效率发展水平与东部省份的整体差距不大,经济基础发展水平不是影响区域能源效率的决定性因素。
关键词:
中部六省 能源 效率 测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熊芳 刘开华
生态旅游的开发能够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社区利益,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武陵山区自然旅游和人文风光资源独具特色,发展的潜力巨大,但由于部分地区生态保护意识不强,存在过度开发现象,加上管理不善,使得自然生态和人文风光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通过大规模的田野调研和深度访谈,在生态旅游视角下对自然、经济与社会的融合发展机理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从旅游资源整合、协调机制创新等方面提出促进武陵山生态旅游发展的有效途径,包括切实推进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建立并落实区域内的协调创新机制;增加财政扶持力度,引入私人资本,弥补建设资金不足;树立区域旅游形象,打造精品旅游线路等。
关键词:
武陵山片区 生态旅游 途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志龙 王迪云
旅游生态效率研究已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新方向。以武陵山片区为研究对象,采用DEA方法,测度了研究区域旅游经济-生态效率,结果表明区域综合效率整体水平较低,两极分化严重,但非均衡性趋于逐渐减小;MI指数显示效率在研究期内整体处于较快发展阶段,时序形态呈现“S”形。采用ESDA方法研究要素时空分异特征,全局相关性显示为“聚集-随机-聚集过程”,呈“U”字型变化趋势;局部相关指数显示总体空间关联较弱,呈现从极化趋于均衡的变化趋势。构建了影响因子分析模型,结果表明研究要素受经济因子影响较大,生态环境因素影响较小;经济因子对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影响弱于欠发达地区,生态因子对经济较发达地区影响强于欠发达地区。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赵奇钊 彭耿
文章从五个维度建立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构建评价模型的基础上考察了武陵山片区信息化发展状况,通过与邻近四个省市及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对武陵山片区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和信息贫困程度进行了客观的分析,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信息扶贫对策。
关键词:
武陵山片区 信息化发展水平 信息贫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家庭 毛文峰
以武陵山片区湘西自治州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方法,对该地区的城镇化综合水平和生态环境综合质量及其分量进行测算,并进一步探讨了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响应的动态计量关系,结果表明:1湘西自治州目前以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为主,且城镇化与经济增长演变过程表现出良好的耦合态势,而生态环境综合质量及其分量皆呈现出各自变化的特征;2城镇化进程的生态环境响应主要为压力响应和保护响应,状态响应并不明显;3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综合质量和生态环境压力的冲击作用都从负向效应转向正向效应,而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持持续的正向效应,在目前发展进程中,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正向作用远大于生态环境对其的反作用。
关键词:
武陵山片区 城镇化 生态环境 脉冲响应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兆峰 霍菲菲
环境影响效益与旅游经济的"帕累托最优"是旅游产业追求的理想目标。通过测算湖南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生态效率,对其4地市的旅游产业生态效率演化过程进行分析,借助向量自回归模型,利用Eviews 8.0进行处理,探讨该区域旅游产业生态效率的演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湖南武陵山片区4个分地市旅游产业生态效率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趋势,但存在一定地区差异。(2)技术效应对旅游产业生态效率的冲击值在滞后期前3期迅速增加,小幅度下降至第5期后呈现稳步上升状态。旅游产业生态效率对结构效应的响应值在滞后期5期由负转变为正,在10期达到正向最大。而规模效应对旅游产业生态效率的冲击均为正值,3期达到正向最大后逐渐趋于稳定状态。(3)技术效应、结构效应以及规模效应对旅游产业生态效率的贡献率均以不同程度的趋势逐渐增加,结构效应贡献率最大稳定在12%左右。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冯伟林 陶聪冲
[目的]以重庆武陵山片区为调查对象,依据当地贫困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定量分析其旅游扶贫的经济、社会、环境绩效,以客观评价西南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开发取得的成效。[方法]采用调查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利用长江师范学院"西南民族地区旅游扶贫"课题组在重庆武陵山片区所获得的抽样调查数据,对西南民族地区的旅游扶贫绩效进行定量评价。[结果]有超过85%的受访者表示旅游扶贫促进了当地农产品的销售,65%的受访者认为加快了脱贫致富和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有超过90%的受访者认为基础设施得到改善,近80%的受访者表示环境卫生得到改善。但是,也有50%的受访者认为存在飞地效应,有超过70%的受访者认为造成生活成本上升,有超过80%的受访者认为拉大了贫富差距。[结论]旅游扶贫对增加西南民族地区贫困农户收入有显著效应,生活及卫生环境得以较大改善,但也存在生活成本上升、飞地效应及贫富差距拉大等负面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