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982)
- 2023(18760)
- 2022(15596)
- 2021(14496)
- 2020(11855)
- 2019(27161)
- 2018(27248)
- 2017(51558)
- 2016(28232)
- 2015(31711)
- 2014(31931)
- 2013(31526)
- 2012(29275)
- 2011(26472)
- 2010(26682)
- 2009(24358)
- 2008(23686)
- 2007(21122)
- 2006(19033)
- 2005(17210)
- 学科
- 济(118516)
- 经济(118387)
- 业(79123)
- 管理(75323)
- 企(55528)
- 企业(55528)
- 农(50868)
- 方法(43804)
- 数学(37316)
- 中国(37155)
- 数学方法(36909)
- 农业(33856)
- 地方(32141)
- 业经(29901)
- 财(25209)
- 学(24997)
- 制(22405)
- 贸(21514)
- 贸易(21493)
- 易(20714)
- 发(19309)
- 银(18815)
- 环境(18767)
- 银行(18763)
- 技术(18226)
- 理论(18213)
- 行(18060)
- 融(18055)
- 金融(18052)
- 和(17632)
- 机构
- 学院(398291)
- 大学(396638)
- 济(158841)
- 经济(155163)
- 管理(154072)
- 研究(140920)
- 理学(132005)
- 理学院(130473)
- 管理学(128261)
- 管理学院(127537)
- 中国(106631)
- 科学(87866)
- 京(86936)
- 农(80937)
- 所(71519)
- 财(70379)
- 研究所(64790)
- 业大(64595)
- 中心(64561)
- 农业(62045)
- 江(61832)
- 范(55752)
- 师范(55263)
- 财经(55263)
- 北京(55164)
- 院(51173)
- 经(50216)
- 州(49939)
- 经济学(45968)
- 省(45011)
- 基金
- 项目(269283)
- 科学(210892)
- 研究(198907)
- 基金(192364)
- 家(168117)
- 国家(166593)
- 科学基金(142122)
- 社会(124531)
- 社会科(117584)
- 社会科学(117555)
- 省(106572)
- 基金项目(102623)
- 自然(91317)
- 教育(89782)
- 划(89141)
- 自然科(89088)
- 自然科学(89067)
- 自然科学基金(87419)
- 编号(82946)
- 资助(77599)
- 成果(67099)
- 发(61476)
- 重点(60341)
- 部(58393)
- 课题(57364)
- 创(55457)
- 创新(51720)
- 国家社会(50669)
- 科研(50502)
- 教育部(49320)
- 期刊
- 济(187193)
- 经济(187193)
- 研究(121346)
- 中国(87202)
- 农(79796)
- 学报(64499)
- 科学(60336)
- 管理(55207)
- 农业(53821)
- 财(50954)
- 大学(49104)
- 教育(48717)
- 学学(45960)
- 融(38979)
- 金融(38979)
- 业经(35510)
- 技术(35037)
- 经济研究(27722)
- 业(27309)
- 问题(26763)
- 财经(25768)
- 图书(22392)
- 经(22004)
- 版(20202)
- 科技(19795)
- 资源(19334)
- 技术经济(19010)
- 现代(18523)
- 理论(18440)
- 世界(18361)
共检索到6113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熊曦
农产品流通与城镇化的高质量协同发展,有利于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本研究构建了衡量农产品流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程度的变量体系,借助熵权法与综合评价法等方法,利用协同度计算公式就武陵山片区六个中心城市农产品流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程度进行了测度,进而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就影响两者高质量协同发展的相关因素展开了具体研究。实证发现,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农产品流通与城镇化的协同发展程度差异不大,但距离高质量协同发展还有一定差距,而影响两者高质量协同发展且最为显著的因素主要有人均GDP、农产品批发市场个数、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有电子商务交易的企业数等四个因素。进而提出做强中心城市的农业经济与城市发展水平、加大中心城市在农产品流通与城镇化方面的投入、积极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等建议,以促进武陵山片区农产品流通与城镇化的高质量协同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游俊 张琰飞
文化区域是特定时间和空间文化的载体,文化区域经济协同对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极为关键。不论是同一性文化还是多样性文化,都可推进区域经济协同,也可能增加区域经济的协同难度。以武陵山片区为例,分析武陵文化区域经济协同的条件和存在的难题,提出打造文化认同、成立协同机构、突出文化特色、强化产业合作和完善保障措施等建议,促进武陵山文化区经济协同发展。
关键词:
文化区域 经济协同 发展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向从武 谢正发
民族特色村镇旅游扶贫效果的好坏,最为关键的就是旅游协同发展机制的建立与否。文章以旅游协同发展机制的构建为线索,分析了武陵山片区跨省边缘民族特色村镇:重庆市秀山县洪安镇和湖南省花垣县茶洞镇旅游扶贫与协同发展的条件与障碍,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两镇旅游扶贫与协同发展相关问题,并从四个方面构建了旅游开发与旅游扶贫的协同机制,以期为民族跨界地区特色村镇的旅游扶贫协同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志耀 张容
在"精准扶贫"攻坚战背景下,文章运用分形理论对以武陵山片区为例的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区人口城镇化演进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基于1990~2016年69个县市面板数据的分形结果表明:(1)武陵山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区人口城镇化明显不同于现代集聚式城市发展模式,呈现出显著的"均等式"城镇化格局;(2)武陵山区的人口城镇化进程以2000和2012年为拐点分成三个阶段,且不同阶段的"均等式"趋势都在持续地强化。同时使用洛伦兹-空间基尼系数和空间莫兰指数对分形结果作了稳健性检验,并进一步从地理条件限制、旅游产业需求、农村人口结构和扶贫政策影响等方面探讨了该均等式城镇化的形成机制。最后,给出了优化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区人口城镇化格局的若干对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兆峰 石献
以武陵山区的湘西州、张家界、怀化、铜仁、恩施州和渝东南为案例地,运用综合发展指数、最近邻指数和相对通达度指数等方法,利用2003—2012年相关统计数据,测算分析了交通运输网络发展对武陵山区旅游发展的影响,探究区域旅游业和交通运输网络发展相互作用的空间差异特征及协同发展机制。结果发现:1武陵山区旅游与交通整体呈协同发展趋势;2交通集聚效应越显著的地区,旅游发展程度最高,空间集聚效应也最为显著;3武陵山区内各点之间相对通达度的空间差异导致旅游发展空间出现较大差异,武陵山区域内连接对外骨干高速交通网络的密度与通达性对旅游的影响更为显著。文章最后提出优化旅游业系统和交通系统协同发展的对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冷志明 唐珊 游俊 丁建军
空间形态创新是基于经济发展和空间结构演变规律前瞻性地改造空间形态,具有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效应。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区域类型对应着不同的空间形态创新模式,产业区、产业链和城市群分别是点状、线状和网状空间形态创新的主要模式。空间形态创新滞后制约了武陵山片区等欠发达多省交界区域的发展,加快空间形态创新、构建适宜的空间结构是该类区域促进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具体到武陵山片区,则应实施共建产业园区、开发区际战略性产业链和推进特殊山地新型城镇化三大空间形态创新战略。
关键词:
空间形态创新 协同发展 武陵山片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马梦瑶 唐健雄
旅游城镇化作为新型城镇化之中的一个新范式、新类型,对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武陵山片区71个县(市、区)为例,构建面板平滑转换模型(panel smooth transition model,PSTR)探究2015—2020年旅游城镇化对山地片区乡村振兴的非线性影响效应及其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1)山地片区旅游城镇化发展水平超前于乡村振兴,旅游城镇化高水平发展的山地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最大、面对外部环境冲击的抵御能力最强,乡村振兴发展步伐缓慢、任务依然艰巨。(2)山地片区旅游城镇化空间极化现象严重,存在旅游城镇化发展水平高值区锁定效应;乡村振兴空间集聚效应显著,区域间发展差异较小。二者重心逐渐向旅游资源丰富、经济和交通互补性较强的山地城市转移。(3)旅游城镇化是推动山地片区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旅游城镇化阈值2.490是旅游城镇化驱动山地片区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完全越过阈值点后,旅游城镇化的非线性驱动作用持续增强。(4)旅游城镇化对山地片区乡村振兴的非线性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旅游城镇化阈值效应是非线性影响效应存在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山地片区未来应分阶段、差异化、高质量推动旅游城镇化发展,走一条以政府为主导,以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为驱动,乡村居民、外来游客、旅游企业等多主体参与的乡村振兴道路。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刘璐琳
以武陵山片区为代表的特困地区实现对周边区域的追赶需要协同发展,但当前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和问题。需要在高度重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主线,明确政府和市场两个主体的交互协同作用,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扶贫协同攻坚与人力资本提升"三大突破"。
关键词:
武陵山片区 协同发展 路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民 贾先文
农业是连片特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也是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基础和保障。连片特困地区具备发展农业的优势和条件,但"行政区行政"和"切变"效应导致了基础设施、市场与农业组织"碎片化",农业产业过度竞争、结构趋同和规模不经济。跨行政区协同合作是破解连片特困地区农业发展瓶颈的有效路径,利用协同思维,加强各行政区合作,协同构建跨域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立跨域农业组织,跨域布局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基地、打造农业地域品牌,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以实现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目标。为此,政府应给与连片特困地区政策支持,制定法律法规,促进农业产业跨域一体化建设;建立农业发展规划与协调委员会,搭建农业产业统筹协调发展平台;引领多元化投入机制构建,发挥资金的协同效应。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朱海英 张琰飞
以秦巴山片区中心城市2004—2015年人口城镇化、产业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数据为基础,研究人口、产业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秦巴山片区中心城市城镇化质量整体偏低,人口、产业和土地城镇化的耦合协调水平偏低,长期处于失调状态;多数中心城市的产业带动能力不强,土地利用效率较低,人口集聚能力有限。结合片区扶贫攻坚与区域发展规划,提出了提高城镇化耦合协调水平的路径。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朱海英 张琰飞
以秦巴山片区中心城市2004—2015年人口城镇化、产业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数据为基础,研究人口、产业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秦巴山片区中心城市城镇化质量整体偏低,人口、产业和土地城镇化的耦合协调水平偏低,长期处于失调状态;多数中心城市的产业带动能力不强,土地利用效率较低,人口集聚能力有限。结合片区扶贫攻坚与区域发展规划,提出了提高城镇化耦合协调水平的路径。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蔡超岳 唐健雄 陈文灏
厘清旅游城镇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关系,可为旅游人地系统优化提供理论支撑和量化依据。在构建旅游城镇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关系框架的基础上,该文以旅游资源富集但生态脆弱的湖南武陵山片区为例,结合多源数据并采用PVAR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空间趋势面等方法探析片区内37个县级区域两系统间的互动关系及协调效应。结果表明:1)2011—2021年湖南武陵山片区旅游城镇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整体水平均取得提升;但县域间旅游城镇化的差距逐渐扩张,且多数县级区域难以突破“低水平均衡”陷阱;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也渐趋分化,片区内中西部县级区域显著增加而东、南及西北部边缘区则呈下降趋势。2)旅游城镇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双向互动关系;短期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旅游城镇化的正向效应十分显著,旅游城镇化的反作用相对较弱,但长期来看双方更依赖于自身惯性发展。3)旅游城镇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协调发展态势,且县域间的差距逐步收敛;在空间上,耦合协调度在东西方向上呈“中部隆起”特征,在南北方向上保持“北高南低”格局;协调发展区呈现以武陵源和永定为核心、自北向南连片扩张的态势,但旅游城镇化相对滞后的问题普遍存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家庭 毛文峰
以武陵山片区湘西自治州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方法,对该地区的城镇化综合水平和生态环境综合质量及其分量进行测算,并进一步探讨了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响应的动态计量关系,结果表明:1湘西自治州目前以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为主,且城镇化与经济增长演变过程表现出良好的耦合态势,而生态环境综合质量及其分量皆呈现出各自变化的特征;2城镇化进程的生态环境响应主要为压力响应和保护响应,状态响应并不明显;3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综合质量和生态环境压力的冲击作用都从负向效应转向正向效应,而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持持续的正向效应,在目前发展进程中,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正向作用远大于生态环境对其的反作用。
关键词:
武陵山片区 城镇化 生态环境 脉冲响应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卢明芳 盛小平
文章分析武陵山贫困片区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协同发展策略:整合优势资源,建立校内协作中心和区域共享中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水根 王露
加速小城镇流通产业发展是巩固产业脱贫成效、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基于湖南省武陵山片区37个县(市、区)小城镇2001—2019年数据,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和空间计量模型,探索了小城镇流通产业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小城镇流通产业总体规模扩大但区域发展极不均衡,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格局;流通经济联系度(量)不断上升,“增长极(冷水江)—最弱极(古丈)”特征明显;流通产业具有显著空间集聚特性,局部集聚态势减弱但两极分化明显;劳动力、技术进步、政府扶持和城镇化对小城镇流通产业发展具有显著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市场需求的促进作用有待提高,产业结构升级和资本对周边小城镇流通产业发展产生负外溢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