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672)
- 2023(14029)
- 2022(12146)
- 2021(11200)
- 2020(9235)
- 2019(21180)
- 2018(21256)
- 2017(40799)
- 2016(21964)
- 2015(24692)
- 2014(24924)
- 2013(24864)
- 2012(23219)
- 2011(21249)
- 2010(21484)
- 2009(19733)
- 2008(18949)
- 2007(16708)
- 2006(15039)
- 2005(13603)
- 学科
- 济(110031)
- 经济(109934)
- 管理(60588)
- 业(57100)
- 企(45804)
- 企业(45804)
- 方法(40261)
- 数学(34564)
- 数学方法(34237)
- 中国(29035)
- 地方(28742)
- 农(25702)
- 业经(23120)
- 学(22149)
- 财(20931)
- 农业(17804)
- 地方经济(16904)
- 制(16594)
- 贸(16360)
- 贸易(16347)
- 环境(15826)
- 易(15682)
- 和(15512)
- 融(15326)
- 金融(15324)
- 银(15184)
- 理论(15174)
- 银行(15145)
- 行(14650)
- 发(14530)
- 机构
- 大学(319958)
- 学院(318710)
- 济(135348)
- 经济(132464)
- 管理(124734)
- 研究(114147)
- 理学(106910)
- 理学院(105665)
- 管理学(104004)
- 管理学院(103435)
- 中国(84405)
- 京(69543)
- 科学(69275)
- 财(59085)
- 所(57916)
- 研究所(52465)
- 中心(50122)
- 农(49909)
- 江(46988)
- 财经(46848)
- 业大(45480)
- 北京(44957)
- 范(43807)
- 师范(43432)
- 经(42454)
- 院(41219)
- 经济学(40780)
- 农业(38574)
- 州(38496)
- 经济学院(36325)
- 基金
- 项目(211673)
- 科学(165973)
- 研究(156962)
- 基金(152030)
- 家(131676)
- 国家(130541)
- 科学基金(111706)
- 社会(98950)
- 社会科(93747)
- 社会科学(93721)
- 省(82671)
- 基金项目(80776)
- 自然(71049)
- 教育(70972)
- 自然科(69332)
- 自然科学(69320)
- 划(69192)
- 自然科学基金(68067)
- 编号(64205)
- 资助(62697)
- 成果(52562)
- 发(49422)
- 重点(47202)
- 部(46253)
- 课题(44711)
- 创(43412)
- 创新(40471)
- 国家社会(40287)
- 发展(39906)
- 教育部(39744)
- 期刊
- 济(160048)
- 经济(160048)
- 研究(101628)
- 中国(63709)
- 管理(47892)
- 学报(47837)
- 农(46162)
- 科学(45503)
- 财(42495)
- 教育(36820)
- 大学(36223)
- 学学(33917)
- 农业(32302)
- 融(29294)
- 金融(29294)
- 技术(28803)
- 经济研究(25907)
- 业经(25307)
- 财经(23248)
- 问题(20383)
- 经(19921)
- 图书(17634)
- 技术经济(17151)
- 业(16178)
- 理论(15888)
- 科技(15220)
- 现代(15069)
- 商业(14758)
- 世界(14452)
- 实践(14288)
共检索到4873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传江 董延芳
武汉都市圈发展潜力巨大,但经济发展不协调,地区间差距较大。本文利用2000至2004年武汉都市圈九个城市八个指标的面板数据,建立模型研究了其地区间差距较大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项政策建议。
关键词:
武汉都市圈 区域经济协调 经济发展差距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尤美虹 何美章 陶君成
物流枢纽经济是依托交通和物流枢纽及产业平台发展的枢纽经济,《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给内陆物流枢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武汉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并处于内陆腹地,结合其国家中心城市、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的运行,研究其物流枢纽经济创新发展的路径,更具有现实的指导和借鉴意义。经文献研究、理论分析和实地调研,本文从“综合交通枢纽、贸易物流通道、供应链产业平台和枢纽经济运行协同”四个方面提出了创新发展策略。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课题组 朱华 唐德鑫
本报告针对武汉市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困境提出政策建议。报告中提出了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三个途径:一是循环经济产业不同发展阶段应采用不同融资方式;二是武汉市的循环经济产业分布不一,处于不同阶段的循环经济产业所采用的融资方式也应各有侧重;三是武汉市应通过争取国家产业基金试点资格、发展壮大风险投资规模、推广循环经济技改项目外包模式等多种方式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前期资金支持。
关键词:
金融 区域循环经济 报告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俊峰 张安录
从土地资源属性出发,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测度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利用Tobit模型对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城市圈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是土地质量、结构、数量和禀赋等特征异质的综合反映,其中土地质量和结构异质是主因;城市圈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指数区间为[0.015,0.737],可分为高异质区、中高异质区、一般异质区、中低异质区、低异质区5个梯度区;城市圈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呈现出"中心高、边缘低"的分布特征,各异质梯度区内研究单元数量和面积差异明显;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对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三产业比重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提高第三产业比...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彭代彦 彭旭辉
城市工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将武汉城市圈工业经济的发展视为一个整体系统,运用BP神经网络的非线性建模能力建立武汉城市圈工业经济发展趋势的整体模型,并构建测度城市圈内各个城市工业经济发展与整个城市圈工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指数。以武汉城市圈为实例进行协调指数的测度,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整体上较好,但城际间的差异较明显,且协调性程度表现出层级板块结构和空间分布上的核心—边缘式结构,这种特有的分布结构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有关,其中武汉作为整个城市圈的经济主导城市及核心,其工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也最好。
关键词:
武汉城市圈 BP神经网络 协调指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国华 王英
一、武汉城市圈的界定及发展现状(一)武汉城市圈的界定。武汉城市圈,是指以特大城市武汉为核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它包括了武汉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8个周边城市,简称“1+8”城市圈。主要目标是将武汉圈发展成为内陆地区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发挥对湖北经济腾飞和中部崛起的强辐射作用和极化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慈福义
由于对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时间短,我国各地对都市圈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的选择具有普遍的盲目性。文章探讨了都市圈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的选择原则及其在济南都市圈的应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曾光 李菲
运用2000~2007年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经济增长的宏观基本数据,分别从绝对差距、相对差距、收敛性等角度,对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间经济增长的差距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绝对差距,还是相对差距,在考察期间都是逐年扩大的;δ-收敛和绝对β-收敛的实证检验,都证明各城市间的经济增长趋于发散;在加入了反映该城市圈经济增长差异的经济结构变量和产权结构变量后,构建的3个模型检验都证明了其存在条件β-收敛。且农业产值比重和国有企业职工所占比重与各城市经济增长之间负相关,两项指标越大,城市经济增长的速度越慢;而工业产值比重则与各城市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性,工业化进程越快的城市,其经济增长的速度越...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蕾 王桂新
改革开放30年来,东部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都市圈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典型区域。本文分析了中国东部三大都市圈经济发展的共同力量,即沿海的地理优势和中国经济改革的优惠政策。进而运用数据对比,挖掘东部三大都市圈经济发展中差异化的主导力量,京津冀都市圈是政府干预主导下的经济发展;长三角都市圈是市场力量主导下的经济发展;珠三角都市圈是由政策引导和外向型经济等外在力量作用下政府干预和市场力量共同作用的经济发展。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晓钟 李俊雨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并利用2009—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呈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态势;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存在门槛效应。人均收入水平越高、研发强度越大,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作用效应越明显;“一带一路”建设、对外开放程度扩大,也有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为此,论文探讨了对策建议,以期为更好地发挥数字经济发展对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提供有益的思路。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戴德颐
先富带动后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的长期国策。但由于各种原因,地区发展差异一直存在,当前我国南北发展差距日益扩大,逐步成为地区发展差距中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本文使用全国各省区2003-2017年数据,分别运用截面回归和面板回归方法,实证分析各因素对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地处南方或北方并不对经济发展构成显著影响,南北方经济发展差距主要由要素资源投入的数量及效率差异导致。北方省区更依赖资本投入,而南方省区对劳动的依赖性更强;地理位置、行政地位等均对区域经济发展有明显作用。在上述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南北差距 资源异质性 行政地位 地区差距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邢怀振 苏群
文章从收入水平和收入结构双重视角分析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基于2013—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二者之间的影响关系。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城乡工资性收入差距的影响均为“倒U”型;在区域异质性方面,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显著为正,而对城乡工资性收入差距的影响显著为负,但是对于中部地区而言,这种作用效果却恰好相反;门槛效应显示,城镇化、受教育程度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城乡经营性收入差距的影响中存在不同效果的门槛效应。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刘胜强 周兵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一个带有国际性的普遍现象,也是经济学重要研究的课题之一。对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问题的研究,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回顾,并作出简单的评述。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差距 原因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丽萍
安徽作为农业大省,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全省经济的发展。本文以定性描述和计量分析角度测评了安徽县域经济发展差距。在计量分析中,运用Theil系数分解及基尼系数的产业结构及效应分解方法,基于皖北、皖中、皖江、皖南的地域空间划分,分别从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两个维度对2002—2008年安徽61个县份经济差距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从空间结构角度考察,安徽省地带间差距较小但呈逐年增大趋势;地带内差距较大,对全省总体差距起主导作用。从产业结构及效应角度考察,第一产业影响较小,第二产业是导致安徽县域经济发展差距拉大的主要因素并呈逐年上升趋势,第三产业是导致县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另一个主要因素。
关键词:
县域经济 发展差距 结构分解 影响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