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076)
- 2023(4461)
- 2022(3759)
- 2021(3489)
- 2020(2904)
- 2019(6442)
- 2018(6382)
- 2017(11798)
- 2016(6735)
- 2015(7626)
- 2014(7867)
- 2013(7168)
- 2012(6374)
- 2011(5801)
- 2010(5847)
- 2009(5358)
- 2008(5053)
- 2007(4651)
- 2006(4177)
- 2005(3695)
- 学科
- 济(23545)
- 经济(23498)
- 管理(16392)
- 业(12826)
- 企(10139)
- 企业(10139)
- 中国(8632)
- 农(7947)
- 地方(7928)
- 学(7799)
- 方法(7227)
- 体(6159)
- 制(6081)
- 数学(5593)
- 业经(5520)
- 数学方法(5496)
- 财(5086)
- 发(5055)
- 农业(5036)
- 理论(4986)
- 发展(4042)
- 展(4033)
- 融(4020)
- 金融(4011)
- 银(3991)
- 银行(3964)
- 行(3874)
- 城市(3771)
- 和(3746)
- 教育(3634)
- 机构
- 学院(91216)
- 大学(90995)
- 研究(35062)
- 管理(31260)
- 济(31112)
- 经济(30127)
- 理学(26597)
- 理学院(26145)
- 管理学(25459)
- 管理学院(25299)
- 中国(25025)
- 科学(24012)
- 京(20376)
- 农(20148)
- 所(18434)
- 研究所(16877)
- 业大(15893)
- 农业(15855)
- 中心(15683)
- 江(15270)
- 财(15095)
- 范(14497)
- 师范(14272)
- 院(13494)
- 北京(12436)
- 省(12389)
- 州(11779)
- 师范大学(11562)
- 财经(11558)
- 技术(11555)
- 基金
- 项目(64667)
- 科学(50472)
- 基金(46191)
- 研究(45048)
- 家(41967)
- 国家(41654)
- 科学基金(34883)
- 社会(27934)
- 省(26393)
- 社会科(26350)
- 社会科学(26346)
- 基金项目(25073)
- 自然(23380)
- 自然科(22854)
- 自然科学(22841)
- 划(22396)
- 自然科学基金(22393)
- 教育(20788)
- 编号(18072)
- 资助(17932)
- 成果(15114)
- 重点(14842)
- 发(14055)
- 课题(13822)
- 部(13304)
- 创(13029)
- 计划(12767)
- 创新(12251)
- 科研(12234)
- 国家社会(11570)
共检索到1403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承良 熊剑平 张红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与组织具有系统性、复杂性与自组织性。分形理论可以很好揭示城市系统的复杂性空间演化规律,已成为当前城市地理研究的前沿与热点。以武汉都市圈为例,运用经济隶属度模型界定其空间范围,并对其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空间分布进行分形研究,得出:武汉都市圈经济联系强度与空间范围变动互相耦合;城镇体系首位度较大,规模结构失衡;城市密度较大,空间分布不均,轴向分布明显。针对城镇体系等级结构与空间分布特征,提出等级规模多极化、轴向扩展多元化、地域推进圈层化的空间组织战略,为实现“中部崛起”提供理论与实证借鉴。
关键词:
城镇体系 空间分形 空间组织 武汉都市圈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卢明珠 尹发能
基于统计学和分形理论,对武汉城市圈城镇体系的城镇规模级别分布维数、空间关联维数、空间集聚维数等分形维进行计算与分析。3项指标的相关系数都较高,武汉城市圈城镇体系空间自组织现象明显,存在空间分形结构和分形特征;武汉城市圈城镇体系具有规模分布较均衡、城市分布交通指向性明显、城市空间关联较弱、城镇体系内各城市向中心城市高度集聚等基本规律与特征。针对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武汉城市圈城镇体系相关的优化调控措施。
关键词:
分形 城镇体系 武汉城市圈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国华 王英
一、武汉城市圈的界定及发展现状(一)武汉城市圈的界定。武汉城市圈,是指以特大城市武汉为核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它包括了武汉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8个周边城市,简称“1+8”城市圈。主要目标是将武汉圈发展成为内陆地区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发挥对湖北经济腾飞和中部崛起的强辐射作用和极化作用。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杨勇 杨丹 张明勇
本文从都市圈等级体系的理论出发,提出了都市圈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的分形模型,并以上海都市圈为例,从非农业人口、国内生产总值(GDP)、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建成区面积等四个方面研究其城市等级体系的分形特征,最后将上海都市圈与其他4个典型都市圈的城市等级体系分形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
关键词:
都市圈 城市等级体系 分形理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胡小猛 陈敏 王杜涛
受着"市场经济原则"的强烈支配,通过自组织演化所形成的城镇体系,在空间特征上具有无标度性(non-scaling)和自相似性(self-similarity)特点,也即是具有分形(fractal)优化趋向。以鲁豫皖相邻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RS技术和图像处理手段分别提取不同视点高度上的区域栅格图像,并对其进行监督分类解译。根据对不同的视点高度和对应图像中城镇及乡村聚落要素像元点数的回归关系统计分析,研究得出区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分形维数为2.284。该研究结论对揭示城镇体系的分形几何特征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对判定区域城镇系统地理优化程度及分析其影响因素均具有一定的价值。
关键词:
RS技术 城镇体系 自相似性 分形特征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唐波 罗熙 郑华 顾惠娜
利用分形理论对湖南省14个地(州)市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进行定量分析,通过构建分形特征的数学模型计算出湖南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集聚维数、关联维数、交通通达性的牛鸦维数。结果表明:(1)以长沙和湘潭为中心的长株潭城市群空间聚集程度高,而以邵阳和怀化为中心的西部和西南部城镇体系空间集聚程度较低;(2)湖南城镇体系空间联系紧密,且交通体系发展较为完善。最后,根据新型城镇化背景和湖南省的现实条件,对湖南省城镇体系空间规划及发展提出了相关措施建议。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空间结构 分形理论 湖南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聂坚 白永平 孙克 王世金
分形维数是刻画城镇体系结构的有效参数。将"红三角"地区分成韶关、郴州、赣州三个城镇体系,分别测算各个城镇体系的Hausdorff维数、空间关联维数及牛鸦维数比、随机集聚维数。测算结果表明:①赣州、郴州两市的中等位序城市较多,人口分布比较均衡,而韶关市城镇体系等级规模差异明显,人口分布差异程度较大,韶关市区人口规模大,具有较强的垄断性;②各城镇体系中的城镇有集中到某一地理线上的趋势,具有轴线特征,同时整个地区的交通网络比较完善,整体通达性好,但城镇体系空间关联程度不够紧密;③各城镇体系空间分布呈现集聚性特征。最后对"红三角"地区城镇体系建设提出了发展次级中心城镇、加强区域空间结构轴建设、适当调整...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大均 谢双玉 陈君子 胡静
武汉城市圈旅游景区具有沿河流、交通、城市分布的特征,集聚态分布格局明显。运用分形理论对武汉城市圈旅游景区空间结构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存在明显的无标度区,空间结构是分形的。武汉城市圈旅游景区在自组织演化过程中的中心性较为明显,多分形结构凸出,空间结构较为复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是以武汉、咸宁、黄冈、麻城等主要城市为节点,通过系统内部的长江、京广高铁、京港澳高速、沪蓉高速等线状要素进行能量传递而展开的;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轴线分布特征,空间相互作用较强,旅游交通网络通达性优良。对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现状分析和分形刻画的基础上,认为"K"形空间发展结构是武汉城市圈旅游空间...
关键词:
分形 武汉城市圈 景区系统 空间结构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唐彬杰 林先成 肖宏芝
在掌握较为充分的数据资料前提下,运用分形研究方法及城镇引力模型,对川中丘陵典型小城镇体系——富顺县城镇规模和空间体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富顺县各小城镇是围绕富世镇呈强聚集态分布,中心城镇首位度过大,其余城镇规模均较小,缺乏中间城镇的过渡;近半数城镇沿沱江这条地理线分布,整体分布较为均匀,两两城镇间的联系度不高;多数城镇间的经济联系强度较弱,各小城镇的引力度空间分布呈现组团式聚集状态。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唐彬杰 林先成 肖宏芝
在掌握较为充分的数据资料前提下,运用分形研究方法及城镇引力模型,对川中丘陵典型小城镇体系——富顺县城镇规模和空间体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富顺县各小城镇是围绕富世镇呈强聚集态分布,中心城镇首位度过大,其余城镇规模均较小,缺乏中间城镇的过渡;近半数城镇沿沱江这条地理线分布,整体分布较为均匀,两两城镇间的联系度不高;多数城镇间的经济联系强度较弱,各小城镇的引力度空间分布呈现组团式聚集状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关兴良 蔺雪芹 胡仕林 鲁莎莎
交通运输体系与城镇空间扩展的关联分析是揭示交通运输与经济增长作用关系的重要切入点。采用等时线叠置法和指标分区法,分析了武汉城市群交通可达性及交通优势度与城镇空间扩展的时空格局、关联特征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表明,交通运输体系与城镇空间扩展具有内在联系,呈现出互动耦合、协同演进格局。从作用机理来看,交通运输体系通过直接效应、外部效应和乘数效应对城镇空间扩展起着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城镇空间扩展在"量"和"质"上对交通运输提出了新要求,刺激并保障了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两者相互反馈、相互依赖。从政策启示来看,交通运输体系的空间不均衡是造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重要因素,制定差别化的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和完善一体化的交通运输体系是加快区域经济增长和缩小地区差距的重要途径。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李世冉 邓宏兵 张康康
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密切,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本文通过剖析都市圈地区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机理,构建都市圈地区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武汉都市圈9市为研究对象,采用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相对发展模型分析了2007-2017年武汉都市圈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是的交互耦合关系,并对其影响动力因素进行识别。研究结果表明:(1)武汉都市圈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均呈逐年递增趋势,但是生态文明建设滞后于城镇化发展。区域差异程度逐渐减弱,空间上形成由"西高东低"到"东高西低"的发展格局,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2)武汉都市圈耦合协调水平总体处于初级协调阶段,为初级同步发展类型,但各市耦合协调发展阶段异质性明显,经济增长率高于耦合协调度的增长率。(3)内源动力对耦合协调度动力开发不足,外向动力对耦合协调度具有正向影响,而政府动力对耦合协调度呈不显著的负向作用。
关键词:
城镇化 生态文明 耦合协调 武汉都市圈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青 陈国阶
成都市位于四川盆地的成都平原上,是我国为数不多的较典型的同心圆城市之一。目前,成都市的城市发展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与城市化中期阶段。从空间结构理论入手,对成都市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行政辖区内的14个郊县(区)呈现具有黄金分割特征的五边形结构,并可划分为5个五边形。它们分别是:龙泉驿-新都-郫县-温江-双流5个近郊县、区构成的卫星城镇环;大邑-崇州-邛崃-蒲江-新津5个郊县构成的远郊城镇环;以都江堰为共同顶点,由近郊卫星城镇与远郊县、区构成的2个五边形城镇环(郫县-新都-青白江-彭州-都江堰、郫县-温江-崇州-大邑-都江堰),以及成都主城区东、南部尚待形成的五边形城镇体系结构。在理...
关键词:
空间结构 城市体系 成都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肖磊 黄金川 孙贵艳
基于1985、1990、2000和2007年的非农业人口,应用位序规模法则、ROXY指数、城市影响力等多种定量方法,系统研究京津冀都市圈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空间结构的演化。结果表明:京津冀都市圈虽为"双核"结构,但一直处于分散发展趋势,京、津两个巨型城市的非农人口占京津冀都市圈的比重日趋下降;京津轴线为京津冀都市圈最重要的城镇密集区,以其为中心形成显著的城市影响力圈层结构,河北各市影响力相对有限,都市圈西部、北部地区受辐射带动明显不足;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趋于合理,在京津双核主导格局下,石家庄、唐山等次中心逐渐发育,秦皇岛—唐山—北京—保定—石家庄沿线及曹妃甸—滨海新区—黄骅港的城镇发展带也逐渐呈现。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朱元秀
目前长三角都市圈已形成比较合理的"宝塔型"的6级城镇体系。但是与国际上发育成熟的都市圈相比较,其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城镇人口规模偏小导致城市的集中度不高、中小城市城市化水平偏低都市圈内部南北发展不均衡等。因此今后需要扩大中心城市上海的人口规模,以进一步发挥大都市圈的集聚效应;作为都市圈南北两翼的中心,南京杭州、苏州和宁波的人口规模需要有较大增长;同时要加速中小城市的发展和中心镇的培育。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都市圈 城镇体系 规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