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42)
2023(10395)
2022(9186)
2021(8785)
2020(7089)
2019(16598)
2018(16642)
2017(31882)
2016(17458)
2015(19535)
2014(19389)
2013(18983)
2012(17301)
2011(15371)
2010(15251)
2009(13561)
2008(12927)
2007(10801)
2006(9286)
2005(7832)
作者
(48863)
(40530)
(40179)
(38332)
(25773)
(19407)
(18304)
(16101)
(15426)
(14309)
(14081)
(13477)
(12643)
(12638)
(12632)
(12282)
(12196)
(12048)
(11537)
(11434)
(10126)
(9729)
(9669)
(9244)
(9071)
(9011)
(8925)
(8909)
(8056)
(8036)
学科
(65040)
经济(64965)
管理(47003)
(43242)
(36179)
企业(36179)
方法(30901)
数学(26695)
数学方法(26385)
(17203)
中国(16696)
(15642)
地方(15095)
(14677)
业经(14604)
理论(12494)
农业(11675)
(11248)
环境(10995)
(10562)
贸易(10554)
技术(10316)
教育(10227)
(10169)
(10053)
(9451)
财务(9394)
财务管理(9379)
(9241)
企业财务(8860)
机构
大学(237281)
学院(235578)
管理(96100)
(85983)
理学(84197)
经济(83814)
理学院(83183)
管理学(81692)
管理学院(81286)
研究(76444)
中国(54647)
(50860)
科学(50329)
(37820)
(37359)
业大(36648)
(36288)
中心(34861)
研究所(34459)
(33404)
师范(33097)
(33092)
北京(32021)
财经(31127)
(28532)
农业(28418)
(28353)
(27644)
师范大学(27087)
技术(26118)
基金
项目(170769)
科学(133821)
研究(125518)
基金(122684)
(106742)
国家(105850)
科学基金(91346)
社会(76529)
社会科(72436)
社会科学(72417)
(67141)
基金项目(66794)
自然(60682)
自然科(59223)
自然科学(59212)
自然科学基金(58124)
教育(58119)
(56557)
编号(52307)
资助(49354)
成果(41782)
重点(37876)
(36842)
课题(35789)
(35702)
(35550)
创新(33007)
科研(32503)
项目编号(32132)
大学(31970)
期刊
(91145)
经济(91145)
研究(67309)
中国(43038)
学报(37796)
科学(35210)
管理(33932)
(32497)
教育(30920)
大学(28330)
(26504)
学学(26352)
农业(23411)
技术(21558)
(15968)
金融(15968)
图书(15478)
业经(15196)
财经(13844)
经济研究(13683)
理论(12397)
科技(12373)
问题(11992)
(11831)
实践(11729)
(11729)
(11570)
资源(11372)
情报(11089)
现代(10763)
共检索到3297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汪云  陈伟  郑金  周维思  
本文结合湖北武汉都市圈发展实际,提出在都市圈层面开展国土空间功能分区专项研究,将其作为破解区域功能空间协同问题的重要抓手,并通过明确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的定位和作用,建立功能分区的总体思路,研究探讨了功能分区类型、分区空间布局、分区建设策略及分区实施机制等内容。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向华丽  杨云彦  
人口发展功能分区研究是解决我国宏观与区域人口布局的重大课题。已有的研究多以行政区划为基本单元,研究尺度涉及国家级、省级以及市县级,较少涉及城市圈的人口功能分区。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对象,以传统的基于行政区划的人口发展功能区为参比,在对统计型人口数据进行空间化的基础上,以人口数据与地理数据的叠加分析结果为基本依据,通过建立人口与耕地、水体和高程的决策树,探索一种全新的人口功能分区路径,并对两种人口功能分区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和传统的基于行政区划的人口发展功能分区结果相比,基于人口数据空间化技术的人口发展功能分区结果在总体上与前者吻合,同时具有如下优势:一是在分区方法上摈弃了诸多的指标计算...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任俊虎  余斌  资明贵  张汉霞  郭新伟  
同城化是城市间要素流动与融合发展的动态过程,实施同城化对于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武汉都市圈为研究对象,从经济流、人口流、信息流三方面构建都市圈同城化综合测度模型,借助ArcGIS空间可视化分析武汉都市圈同城化水平及其空间格局,并利用障碍度模型解析武汉都市圈同城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武汉是都市圈的经济、人口与信息中心城市,武汉都市圈同城化水平整体差异较大且两极分化现象突出;(2)武汉都市圈同城化形成了“一心一区双轴多点”的空间格局,且具有空间非均衡性、空间指向性和空间邻近效应等空间特征;(3)基础设施建设是武汉都市圈同城化的关键驱动力,经济发展能力是其直接推动力,而居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保障是间接推动力。基于此研究提出针对性的同城化发展建议,以期为区域同城化建设提供科学支撑与案例借鉴。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彭勇  肖玲  
中国中部地区崛起迫切需要战略支点。在分析武汉市及周边城市初步具备都市圈形态的基础上,从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的角度对武汉都市圈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优化思路。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璐  董捷  徐磊  张俊峰  
开展功能区土地利用碳收支评估并构建碳补偿分区优化框架,对于制定适应各功能区低碳策略、指导补偿额度流向、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武汉城市圈县域为基本单元,在分析主体功能区划下土地利用碳收支空间分异特征的基础上,借助标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法、SOM-K-means模型、二维关联矩阵等方法,对武汉城市圈进行了碳补偿类型区划分及优化。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各县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地区差异显著,呈现"西高东低,中心最高"空间分布格局;主体功能区划下土地利用碳排放、碳吸收均具有明显空间分异特征,碳吸收与碳排放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相对空间分布趋势;武汉城市圈共有16个碳补偿支付区、11个碳补偿获补区以及12个碳补偿平衡区;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战略目标,最终形成7类碳补偿空间优化区,并对每一类型区提出了相应的低碳发展方向及策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林赛南   邓慧琳   彭馨雨   陈书迪   王雨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都市圈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格局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已成为引领区域发展的重要空间单元。文章以武汉都市圈为研究区域,基于手机信令、百度指数等多源大数据,采用要素流模型、SOM神经网络分级模型和QAP关系回归分析等得出城市空间联系格局、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武汉都市圈各要素流动形成的空间格局呈多中心组团式结构,且内部流动强度不一;(2)根据SOM神经网络分级模型结果将武汉都市圈城市的对外联系能力划分为4个等级,其中武汉的对外联系能力与其他城市之间呈现出显著差异;(3)城市发展水平和信息化水平差异对不同城市间要素流强度具有显著负影响,城市规模和开放程度差异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共同影响了都市圈内城市空间联系格局的形成。最后,针对武汉都市圈城市空间联系格局的优化提出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郑文升   周颖   王晓芳   杜南乔   熊志飞  
伴随全球化、信息化的深入,城市外部关系理论逐渐由中心地理论转向了流空间理论。文章基于层级性空间与流动性空间(“层级—流”)自身作用规律,从形态、功能、尺度3个维度构建了“层级—流”结合作用下的现代都市圈空间演化分析框架,提出了“层级—流”共同作用于中国现代都市圈空间的演化特征和机理。研究发现:(1)基于规模、功能、行政层级的层级性空间作用机制主要是层级集聚、功能覆盖、权力控制,基于多维要素流的流动性空间的作用机制包括分工合作、规模借用、负向反馈。“层级—流”交互促进了都市圈尺度的空间整合与重构。(2)城镇层级会影响要素流集聚—扩散的规模与方向并进而影响都市圈网络的建构;要素流动则通过资源的空间再布局重塑了都市圈的层级体系与功能结构。(3)武汉都市圈案例证实了“层级—流”在现代都市圈空间演化中的耦合作用,两者促进了武汉都市圈形态多中心网络化、生产功能多尺度网络耦合、生活功能协调化、生态空间共建共治以及空间关系的尺度重构。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承良  熊剑平  张红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与组织具有系统性、复杂性与自组织性。分形理论可以很好揭示城市系统的复杂性空间演化规律,已成为当前城市地理研究的前沿与热点。以武汉都市圈为例,运用经济隶属度模型界定其空间范围,并对其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空间分布进行分形研究,得出:武汉都市圈经济联系强度与空间范围变动互相耦合;城镇体系首位度较大,规模结构失衡;城市密度较大,空间分布不均,轴向分布明显。针对城镇体系等级结构与空间分布特征,提出等级规模多极化、轴向扩展多元化、地域推进圈层化的空间组织战略,为实现“中部崛起”提供理论与实证借鉴。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陶岸君  王兴平  
为解决市县层级空间规划"多规合一"过程中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本文探讨了国土空间功能分区在县域空间规划中的关键性作用,从地域系统功能的空间组织规律出发,阐述了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的科学原理,提出了"多规合一"对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的要求。本文以江苏省如东县为案例,介绍了通过国土空间功能分区来推动空间规划"多规合一"的工作流程和方法,对其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估,并对该方法的应用推广提出了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黄亚平   徐灿   袁满   丁乙宸  
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和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发展战略背景下,都市圈产业空间的合理布局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研究重点,其中产业链是都市圈产业空间研究的重要视角。基于1990—2022年微观企业数据,在构建都市圈汽车产业空间形成机制理论框架的基础上,从时空演变、分布格局、产业分工和功能网络等角度进行研究,发现武汉都市圈汽车产业空间分布经历了初步集聚、点轴扩散、网络扩散三个阶段的演化发展,汽车产业呈现核心环节中心集聚、配套环节较为分散及产业分工圈层分布的特征,表现出主链在武汉、配套在周边的区域格局,总部—分支网络和供应网络分别呈“一主多副”和“星”型放射结构。政府引导、消费市场、产业基础、实体环境等因素对武汉都市圈汽车产业空间结构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朱媛媛  丁明磊  曾菊新  
通过构建武汉都市圈中心地的中心性测度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抽取6个主因子对都市圈内的26个县级及以上中心地进行中心性测度,并据之将武汉都市圈中心地划分为4个等级。运用数学建模方法将中心地等级、中心性综合得分与主要交通方式时速结合起来,将中心地的扩散域界定转化为不同交通方式、不同通行时间的时距函数。运用Arc GIS10.0平台对数据进行网络分析以获取各中心地的扩散域;叠加各等级中心地的扩散域,最终获得武汉都市圈扩散域空间嵌套模型。在中心地等级划分与扩散域嵌套空间模型基础上,分析了新时期交通因素、信息技术因素、制度因素等共同作用下的中心地系统格局与扩散域形成机理。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传江  董延芳  
武汉都市圈发展潜力巨大,但经济发展不协调,地区间差距较大。本文利用2000至2004年武汉都市圈九个城市八个指标的面板数据,建立模型研究了其地区间差距较大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项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晓茜   江志猛   陈金文   黄冠宇   李岩   樊凯旋   周寒   吴浩  
国土空间功能是区域地理空间要素发展状态的综合表征,科学分析自然资源要素保护的重要性与国土空间功能开发合理性间的权衡/协同关系,对国土空间优化配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该文以武鄂黄黄都市圈为例,在综合考虑国土空间保护重要性和国土空间开发合理性的协同或权衡关系基础上,从“保护-开发”均衡匹配的角度科学分析国土空间功能。结果表明:1)武鄂黄黄都市圈资源环境承载力整体呈东部高、中西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自然资源禀赋较优的区域承载各类开发利用活动的能力较强;2)武鄂黄黄都市圈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特征,人为对国土空间资源要素的开发利用水平整体呈中等偏低水平;3)武鄂黄黄都市圈国土空间功能综合指数呈现出“东部高、西部低,南部高、北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国土空间功能综合指数水平最低的为武汉市,而最高的则是黄石市;4)武鄂黄黄都市圈国土空间功能整体上呈协同关系,局部上呈权衡关系,空间功能综合指数具有显著的地区分布差异。该文依据国土空间资源要素“保护-开发”间的权衡/协同关系,挖掘出了国土空间功能在人为利用与自然保护共同作用下的综合现实特征,探索了重构区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的合理路径,完善了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的理论与技术范式,研究成果可为当前大型都市圈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重要借鉴。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陶红军  徐华艳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胡冉再琪   孔雪松   文高辉   白紫月  
[目的] 探究土地“三生”功能与土地利用碳排放的耦合协调关系,提出低碳导向下国土空间结构优化路径,构建“三生”功能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生态长效发展机制。[方法] 首先,构建“三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系统分析武汉城市圈“三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其次,运用直接/间接碳排放测算方法测算“三生”功能土地利用碳排放并分析时空分布特征;最后,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三生”功能与土地利用碳排放耦合协调关系并划分协同发展区。[结果] 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武汉城市圈“三生”功能空间格局均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和演变规律,土地生产、生活功能空间分布具有较好一致性,土地生态功能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梯度变化格局。(2)研究期间,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增加,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空间上表现出显著的“生产-生活功能同向性,生态功能异向性”的空间布局特征。(3)2000—2020年,武汉城市圈“三生”功能强度与土地利用碳排放耦合协调度提高,根据研究结果将研究区协同划分为4类协同发展分区:生态低碳保障区、生产高碳控制区、生活高碳引导区和双生高碳优化区。[结论] 未来武汉城市圈“三生”发展应根据分区发展特征,针对性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功能,完善行业要素投入配置机制,遵循生态宜居化建设原则,减控“三生”功能土地利用碳排放,实现“双碳”目标下土地利用“三生”功能的协同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