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389)
- 2023(9350)
- 2022(7507)
- 2021(6548)
- 2020(5597)
- 2019(12931)
- 2018(12770)
- 2017(24832)
- 2016(13911)
- 2015(15921)
- 2014(16227)
- 2013(16010)
- 2012(14735)
- 2011(13275)
- 2010(13356)
- 2009(12526)
- 2008(12626)
- 2007(11597)
- 2006(9997)
- 2005(9153)
- 学科
- 济(61689)
- 经济(61630)
- 业(35502)
- 管理(35229)
- 方法(27521)
- 企(26892)
- 企业(26892)
- 数学(24482)
- 数学方法(24279)
- 农(18798)
- 中国(17361)
- 财(14346)
- 学(13917)
- 地方(13866)
- 业经(13502)
- 农业(12529)
- 制(10860)
- 贸(10841)
- 贸易(10837)
- 易(10453)
- 银(8970)
- 银行(8941)
- 和(8918)
- 务(8594)
- 财务(8570)
- 财务管理(8547)
- 行(8511)
- 融(8490)
- 金融(8487)
- 发(8389)
- 机构
- 大学(206265)
- 学院(204982)
- 济(83582)
- 经济(81770)
- 管理(74934)
- 研究(72645)
- 理学(64472)
- 理学院(63636)
- 管理学(62361)
- 管理学院(61988)
- 中国(54108)
- 科学(47052)
- 京(43807)
- 农(40216)
- 所(38102)
- 财(37693)
- 研究所(34985)
- 中心(33868)
- 业大(33103)
- 江(31976)
- 农业(31918)
- 财经(30211)
- 范(28615)
- 师范(28320)
- 经(27396)
- 北京(27322)
- 经济学(26335)
- 院(25886)
- 州(24985)
- 经济学院(24052)
- 基金
- 项目(137517)
- 科学(107485)
- 基金(99382)
- 研究(97492)
- 家(87835)
- 国家(87171)
- 科学基金(73396)
- 社会(61654)
- 社会科(58394)
- 社会科学(58376)
- 省(53911)
- 基金项目(53071)
- 自然(47580)
- 自然科(46460)
- 自然科学(46446)
- 划(45854)
- 自然科学基金(45612)
- 教育(44560)
- 资助(39697)
- 编号(39610)
- 成果(32494)
- 重点(31979)
- 发(30637)
- 部(30166)
- 创(27722)
- 课题(27603)
- 科研(26875)
- 创新(26087)
- 计划(25871)
- 国家社会(25802)
共检索到2991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郑力翔 汪军民
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是当前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突出表现形式,有利于区域间要素高效流动,促进区域间产业链协同融合,增强区域间协同治理能力。文章从要素、产业、交通和生态4个维度构建了都市圈同城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变异系数法,对2010—2019年武汉都市圈9个城市的同城化水平进行测度,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武汉都市圈同城化水平演变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武汉都市圈同城化水平较低,提升缓慢;同城化水平的提升主要依靠交通同城化和生态同城化的拉动,但提升幅度不大,主要受到要素同城化和产业同城化水平不高的制约;从不同城市同城化水平变化均值来看,各城市同城化发展不均衡,武汉、鄂州属于“较好”类别,其他地区还处于初步整合阶段。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董捷 吕思陶 张安录
研究土地低碳利用与土地高效利用的耦合协调关系,有利于合理高效地配置土地资源,推动土地利用向低碳、高效的方式倾斜。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分别构建了土地低碳利用水平与土地高效利用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分别对2005-2013年土地低碳利用水平以及土地高效利用水平进行评价,探究两者的时空差异特征,并运用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演变来看,武汉城市圈土地低碳与土地高效利用水平均呈现上升趋势,但地区之间的上升情况存在差异;从空间特征来看,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土地低碳利用与土地高效利用的耦合协调度不断增强,总体朝着有序的方向发展,在空间上具有较为显著的正相关...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任俊虎 余斌 资明贵 张汉霞 郭新伟
同城化是城市间要素流动与融合发展的动态过程,实施同城化对于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武汉都市圈为研究对象,从经济流、人口流、信息流三方面构建都市圈同城化综合测度模型,借助ArcGIS空间可视化分析武汉都市圈同城化水平及其空间格局,并利用障碍度模型解析武汉都市圈同城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武汉是都市圈的经济、人口与信息中心城市,武汉都市圈同城化水平整体差异较大且两极分化现象突出;(2)武汉都市圈同城化形成了“一心一区双轴多点”的空间格局,且具有空间非均衡性、空间指向性和空间邻近效应等空间特征;(3)基础设施建设是武汉都市圈同城化的关键驱动力,经济发展能力是其直接推动力,而居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保障是间接推动力。基于此研究提出针对性的同城化发展建议,以期为区域同城化建设提供科学支撑与案例借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魏和清 周庆岸
文章基于波特的钻石理论,结合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特征,构建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综合指标体系;运用投影寻踪方法,对我国31个省份2012—2019年文化产业数字化水平进行测度,并采用泰尔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社交网络分析方法对我国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区域差异显著,差异主要源自区域内部差异,东部地区内部差异最大;数字化水平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的聚集特征,以“低低”聚集为主,局部空间结构稳定性强;空间关联网络具有显著的关联性、通达性和非均衡性,各省份之间空间关联较少,但彼此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相互联通,网络整体的抗毁性和稳定性较好。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兀婷
本文选取我国30个省份2010-2020年面板数据,构建流通产业数字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研究流通产业数字化水平的时空演进特征。研究发现:从时间方面来看,样本期内我国流通产业数字化水平总体较低,但发展势头良好;从空间演进来看,东部地区流通产业数字化水平优势明显,中部、西部与东北地区流通产业数字化水平发展滞缓;从空间相关性来看,我国各省份流通产业数字化水平存在显著空间相关性。据此,提出加速数字技术融合应用、积极打造数字流通网络、合理调整流通产业结构的政策建议,以期加速推动流通产业数字化发展。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夏春萍 董蓓
本文依据国内渔业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四个方面构建了渔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选取的26个指标进行客观赋权,依据得到的熵权值计算了全国31省份渔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分析了全国省域渔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并使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与渔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相关度。结果表明:我国渔业可持续水平不断提高,湖北、天津渔业可持续水平优势较突出,湖南、海南渔业可持续水平处于劣势,东西部省份渔业可持续水平较高,东部沿海省份渔业可持续水平年均增速突出。
关键词:
渔业可持续 熵值法 时空演变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裴艳艳 黄进良 王立辉 陆俊
武汉城市圈是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和"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点,研究其建设用地扩张规律对区域城市规划及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实施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1990年2015年的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面向对象的影像分析(Object-Based Image Analysis,OBIA)方法提取了武汉城市圈的建设用地信息,并用扩张面积、速度、强度以及紧凑度等指数分析了建设用地扩张的时空特征.结果显示:1)利用多种指数及SPM自动确定分类阈值,能较好地提取建设用地,分类总精度为94.3%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何雄 水兴雅 易成栋
从经济、社会、生态及文化4个维度共选取16个指标构建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测度了2010—2019年武汉城市圈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利用GIS工具制图绘制武汉城市圈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化过程,研究结论如下:从时间上来看,2010—2019年武汉城市圈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从空间上来看,武汉城市圈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上呈现“中间高、四周低”的空间分布模式,城市圈“单核心”发展态势明显,圈内高质量发展水平差距近年呈现缩小趋势。分维度看,武汉城市圈生态和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经济发展水平其次,文化发展水平最低;分区域来看,武汉市在圈内具有绝对领先优势,其余各市分维度具有相对优劣势。
关键词:
武汉城市圈 高质量发展 熵值法 GIS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永强 高祥晓 王哲
乡村产业数字化是“数实”融合的关键内容,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措施。文章基于熵权及变异系数综合赋权法、Dagum基尼系数、空间收敛模型,对2012—2021年中国31个省份乡村产业数字化水平进行统计测度和时空演变特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乡村产业数字化水平呈增长态势,但整体水平不高,需进一步提升乡村产业数字服务和数字管理水平;三大地区乡村产业数字化水平存在显著梯度差异,呈“东高西低”空间格局;地区差异分析表明,地区间差异的变化是中国乡村产业数字化水平总体差异呈“U”型特征的主要原因;收敛性分析表明,中国乡村产业数字化水平均具有绝对β收敛及条件β收敛特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子兰 肖峰
文章根据可持续消费的定义,参考借鉴国内外机构、组织和相关学者提出的可持续消费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一套中国可持续消费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测度30个省份2007—2019年的可持续消费水平及时空差异特征。研究发现:中国可持续消费水平呈逐步上升的态势,但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从可持续消费的4个方面来看,社会环境和科技进步的综合得分增长最快,其次是物质基础和精神生活以及生态环境和环境保护的综合得分,人口和资源的综合得分增长最慢;我国各省份可持续消费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全局空间相关性,但是局部空间集聚的类型存在明显差异。
关键词:
可持续消费 水平测度 ESDA 时空特征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彭勇 肖玲
中国中部地区崛起迫切需要战略支点。在分析武汉市及周边城市初步具备都市圈形态的基础上,从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的角度对武汉都市圈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优化思路。
关键词:
武汉 都市圈 结构 特征 优化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陈钰芬 胡思慧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文章基于共同富裕的内涵与特征,构建包含富裕程度和共享程度两个维度共24项指标的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大陆除西藏外30个省域2013—2020年共同富裕水平进行测度,并依次对全国整体、东中西三大区域以及各省域共同富裕水平展开分析,利用核密度估计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究共同富裕水平的分布动态及空间关联特征。研究发现:中国共同富裕整体水平尚低但提升明显;三大区域共同富裕水平均呈稳步增长态势,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各省域之间共同富裕水平差异较大,优势和短板各异,且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本研究有助于识别各省域共同富裕实现过程中的优劣势,为各级政府推进共同富裕精准施策提供参考。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黄铎 张珊珊
近15年来广佛都市圈城镇扩展加快,建设用地扩展主要集中在广佛交界处,其中交界线10km缓冲区内建设用地面积已占到缓冲区总用地面积的50%以上。广州市辖区、佛山市辖区、南海区等属填充式和蔓延式发展,花都、番禺、三水、南海和顺德等外围区域属零星式和蔓延式扩张阶段。人口聚集和经济增长是影响城镇扩展的内在源动力,区域发展战略、行政区划和交通规划等政府规划策略等是影响城镇扩展的外部机制。未来应继续深化广佛同城化发展,强化城市化战略规划、区域一体化规划和城乡一体化规划,深度优化城镇功能结构。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承良 丁明军 张贞冰 张红
空间-距离-通达性已经成为城市区域一体化联系与发展的先决条件。当前都市圈城际联系发展与交通网络建设存在明显的不同步现象,矛盾解决的关键是优化其路网通达性空间格局。以武汉都市圈为实证对象,构建最短距离矩阵,引入时间、空间通达性模型,建立高等级路网发育评价指标体系,从节点体系与网络体系两个角度,定量分析武汉都市圈城际通达性变化及其空间格局,揭示出:圈域城镇(节点)体系通达性空间差异明显,与城市自身交通区位、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其空间格局与城镇等级规模呈共轭协同关系,不同空间等级节点形成以武汉为中心的同心圈层与"轴—辐"网络空间格局;快速交通干道网络(高速公路、铁路等)是城市通达性空间演变的重要推动力,使其空间收敛减速,形成显著的带状分异格局,初步形成沪蓉东西向、京珠南北向的两大城市经济联系交通走廊;圈域城际交通干网发育程度偏低,处于回路网络水平,高等级路网扩展潜力巨大。
关键词:
通达性 城际联系 空间格局 武汉都市圈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天籽 韩沅刚
重视创新风险引发的投资损失,是提高科技金融服务质量的关键。武汉城市圈作为中部崛起战略高地以及首个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在科技强区建设、金融体系升级、高技术产业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结合Undesirable-SBM模型、标准差椭圆和空间马尔可夫链,对武汉城市圈9座城市2010—2019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剖析武汉城市圈科技金融效率空间格局、时空演变及趋同演化。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考虑非期望产出的科技金融效率均低于未考虑非期望产出,表明忽略创新风险会高估科技金融效率水平;(2)武汉城市圈科技金融效率均以武汉城市为重心且未发生迁移,城市科技金融效率"西北—东南"分布格局较为稳定,标准差椭圆范围逐渐扩张;(3)城市科技金融效率偏向上转移,演变路径受原有状态影响较大,且较难实现跨越式升迁;(4)考虑空间滞后项的空间马尔可夫链结果显示,邻域类型对城市科技金融效率状态转移影响显著,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强的近邻效应,即转移方向与邻近城市类型基本保持一致,呈现"高高趋同,低低趋同,高拉动低,低抑制高"的空间演化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