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77)
- 2023(8799)
- 2022(7376)
- 2021(6669)
- 2020(5523)
- 2019(12543)
- 2018(12331)
- 2017(22003)
- 2016(12333)
- 2015(13977)
- 2014(13835)
- 2013(13349)
- 2012(12657)
- 2011(11507)
- 2010(12141)
- 2009(11062)
- 2008(10997)
- 2007(10360)
- 2006(9693)
- 2005(8642)
- 学科
- 济(47719)
- 经济(47649)
- 管理(33128)
- 业(30183)
- 企(25094)
- 企业(25094)
- 中国(19422)
- 方法(14880)
- 地方(14614)
- 农(14208)
- 数学(12002)
- 数学方法(11773)
- 学(11332)
- 业经(11288)
- 制(10434)
- 财(10074)
- 农业(9242)
- 理论(9213)
- 银(8298)
- 银行(8270)
- 发(8045)
- 行(7983)
- 融(7919)
- 金融(7918)
- 策(7911)
- 环境(7909)
- 和(7844)
- 贸(7824)
- 教育(7821)
- 贸易(7815)
- 机构
- 大学(172839)
- 学院(171227)
- 研究(65655)
- 济(64109)
- 经济(62159)
- 管理(60563)
- 理学(49789)
- 中国(49313)
- 理学院(49038)
- 管理学(48025)
- 管理学院(47695)
- 科学(41439)
- 京(39815)
- 所(33267)
- 农(31347)
- 财(30836)
- 中心(30626)
- 江(30413)
- 研究所(29930)
- 范(26021)
- 师范(25668)
- 业大(25614)
- 北京(25400)
- 院(24722)
- 农业(24575)
- 州(24034)
- 财经(23071)
- 省(22796)
- 技术(21015)
- 经(20859)
- 基金
- 项目(111076)
- 科学(86447)
- 研究(80301)
- 基金(78454)
- 家(71008)
- 国家(69966)
- 科学基金(58385)
- 社会(49256)
- 社会科(46420)
- 社会科学(46404)
- 省(43635)
- 基金项目(40627)
- 自然(38471)
- 划(37876)
- 教育(37850)
- 自然科(37559)
- 自然科学(37548)
- 自然科学基金(36864)
- 编号(32432)
- 资助(32005)
- 成果(27931)
- 重点(26009)
- 课题(24985)
- 发(24728)
- 部(23588)
- 创(22640)
- 创新(21171)
- 科研(20947)
- 计划(20372)
- 大学(20181)
共检索到2875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彭丽敏
国家中心城市是一国城镇体系中处于金字塔顶端的少数城市,是承担国家战略的重要载体。从目前提出建设的五个国家中心城市来看,其功能承载都具有体现国家战略的独特之处和核心价值。武汉要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是武汉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区位优势、国家战略演变和承担的国家战略任务来看,未来武汉的城市发展也需要突出其核心价值,致力于成为"中国枢纽、内陆门户"。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张璇
产业要素是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职能中的重要支撑。武汉目前的产业现状与其它国家中心城市比较还存在明显差距。需要通过立足产业转型、突出区域中心功能、坚持科技创新驱动、提升政府服务功能,促进中心城市产业的引领和溢出效应,提升城市产业综合竞争能力。
关键词:
国家中心城市 产业结构 武汉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肖怡
作为一个国家中心城市,其主导产业必须是这个城市的优势产业,聚集和辐射的能力强,产业关联度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且发展潜力大。综合分析表明,"国际大商都"应是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突破口和战略选择,它体现在国际采购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国际会展中心、国际购物与消费天堂等九个方面。广州须站在战略高度来大手笔谋划国际大商都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
国际大商都 国家中心城市 主导产业 广州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黄俊 李军 周恒
基于世界城市的认定标准、评价体系、发展历程和远景规划,结合国家中心城市的内涵以及城市职能动态体系,建立"基础职能"、"成长职能"和"目标职能"三位一体的国家中心城市职能评价体系。基于评价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公认的我国现有的5个国家中心城市(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重庆)和6个区域中心城市(武汉、沈阳、南京、成都、西安、深圳)进行综合评价,以武汉为重点研究对象对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武汉市当前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进程中城市职能的优势和不足。借鉴世界城市发展路径,考虑未来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方向,探讨确定武汉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核心职能,并针对性提出培育核心职能的实施建议,以期实现武汉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缩短到达国家中心城市的路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建新 龚健 高静 冶琴
运用改进的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分析框架探析国家中心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模式的稳定性和系统性特征。以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为基础,从自上而下的三个层次(间隔、类别、转换)分析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动态特征。鉴于多种地类相互转换过程分析的非直观性,提出一种转换模式交叉列联表表示各种转换类型的稳定性和系统性特征,并有助于研究者将土地利用变化的模式与过程相联系。以国家中心城市武汉为研究案例,分析其1996—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模式的稳定性和系统性特征,并对比其他国家中心城市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模式特征。结果表明:武汉市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呈上升趋势,农村居民点用地、城镇建设用地和耕地的转入以及耕地、未利用地和水体的转出表现出时间尺度稳定性。耕地向城镇建设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等转换过程则表现为稳定的系统性变化模式。其他国家中心城市主要土地利用变化模式与过程及武汉市表现出较大的相似性。改进后的强度分析框架能更直观地反映土地利用变化模式的稳定性和系统性特征,研究结果对深入挖掘国家中心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模式信息,理解其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与机制具有重要作用。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赵书茂
新发展理念是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国家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作出的重要决策,要用新发展理念引领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本文结合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问题导向,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个维度明确了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战略设计的方向、重点和对策建议,并把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规划期限与"两个百年目标"相衔接,提出了把郑州建成和谐宜居、富有活力、文脉传承、环境友好的全球性的现代化城市的目标任务,具有重要的指导
关键词:
新发展理念 国家中心城市 战略设计 郑州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韩冬
文章以9个国家中心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包括高质量发展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的复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动态测度2012—2018年各城市高质量发展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综合水平以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度。结果显示:国家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生态环境指数评分具有一定的区域差异,但并不明显;耦合协调关系处于稳步向协调阶段迈进的态势,研究期末除重庆处于过渡阶段外,其他城市全部进入协调发展阶段,空间分异特征呈现弱化趋势。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王思琪 席岳婷
本文针对国家中心城市,以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和可达性系数来测度高铁交通可达性,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来表征城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并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来分析高铁交通与旅游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程度。研究发现:其一,高铁交通可达性呈现出“核心—边缘”的空间分布特征,中部城市的可达性水平高于南北部边缘城市;其二,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城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中西部城市;其三,以北京、上海为主的“高可达性—高旅游经济水平”区域的耦合协调程度高,以西安为代表的均衡发展区域的耦合协调程度一般,以郑州为代表的“高可达性—低旅游经济水平”区域的耦合协调程度很低。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韩冬
文章以9个国家中心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包括高质量发展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的复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动态测度2012—2018年各城市高质量发展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综合水平以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度。结果显示:国家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生态环境指数评分具有一定的区域差异,但并不明显;耦合协调关系处于稳步向协调阶段迈进的态势,研究期末除重庆处于过渡阶段外,其他城市全部进入协调发展阶段,空间分异特征呈现弱化趋势。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和军 杨雪婷
沈阳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是提升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效果的重要途径。借鉴最新研究成果,科学构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借助层次分析法(AHP)计算九大国家中心城市和沈阳的各指标综合评分,发现沈阳在社会服务功能上稍有优势,而在对外开放功能、区域辐射功能、文化创新功能上落后于九大国家中心城市,沈阳要成为继九大国家中心城市后的又一国家中心城市仍有一定差距。沈阳应以抓住"工业4.0"机遇、走数字化转型道路为契机,以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民营企业发展为抓手,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经济效益为主线,以扩大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为途径,以培养科技人才、引进高端人才为手段,提升其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能力。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旭阳 黄征学
国家中心城市是城镇化进程与生产要素向城市集聚的产物,具有较强创新、服务、集聚和扩散功能。2010年2月,《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提出建设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等五大国家中心城市。之后,各大城市都在积极申报。已明确的国家中心城市在国内经济实力总体上比较强,但与纽约、东京、伦敦等全球城市相比,仍有差距。一是城市全球竞争力不强。据
关键词:
国家中心城市 城市创新能力 全球城市网络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陈诗一 马倩倩
环境污染严重与城市化滞后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两大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研究集聚与配置资源的最大区域性载体——国家中心城市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运用双重差分策略系统考察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经济集聚与环境污染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显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显著增加了经济集聚并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与此同时,城市发展政策显著降低了城市PM_(2.5)浓度,从而改善了环境质量。另外,城市发展政策对长江三角洲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其他非国家中心城市具有经济促增与污染减排的辐射带动作用,但是对京津冀城市群的经济与环境溢出效应较小。机制分析表明,以人口与产业集聚表征的规模效应、以产业结构衡量的结构效应、以污染排放强度代表的技术效应是实现绿色发展的路径所在。因此,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发挥了经济绿色转型的引领与示范作用,在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应当持续推动经济促增与污染减排的绿色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红玲 张富泉
改革开放的政策使沿海地区先富起来,主要得益于省域城镇化与珠三角、环渤海和长三角三大城市群主体的形成;而其根本动因和推动力则分别在于广州、深圳,北京、天津,上海、宁波、杭州、南京等2个甚至数个副省级以上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与支撑。由之主张借鉴沿海成功经验,采取开放放权、升格放权等改革措施,在中西部培育壮大与崛起一批拥有省级经济管理权限的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形成新的城市群经济增长极,以加快推进内地人的城镇化和实现共同富裕。且认为需进一步改革以行政层级为主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转向依托中心城市与城市群主导经济发展,并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淑英 屈莹莹
本文以八大国家中心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区位熵和Malmquist指数测算其金融集聚和经济效率,运用系统GMM和面板回归实证检验其金融集聚与经济效率关系。结果表明:整体上金融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技术进步均有显著促进效应;各城市金融集聚均对规模效率有显著促进效应,对全要素生产率及其他分解指数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得出以市场化为改革核心、加强金融供给侧改革、"脱虚向实"、推进创新驱动和扩大金融开放等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