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36)
2023(6645)
2022(5857)
2021(5405)
2020(4788)
2019(11494)
2018(11188)
2017(22538)
2016(12339)
2015(13663)
2014(13943)
2013(14066)
2012(13258)
2011(11984)
2010(12111)
2009(11405)
2008(11536)
2007(10654)
2006(9112)
2005(8256)
作者
(37026)
(31124)
(30973)
(30009)
(19586)
(14995)
(14257)
(12192)
(11674)
(10938)
(10496)
(10383)
(9910)
(9862)
(9808)
(9781)
(9596)
(9235)
(8973)
(8925)
(7717)
(7687)
(7579)
(7142)
(7031)
(6962)
(6879)
(6766)
(6249)
(6183)
学科
(55591)
经济(55552)
(31928)
管理(31098)
方法(28055)
数学(25331)
(25222)
企业(25222)
数学方法(25127)
(14104)
(13913)
中国(13365)
(12893)
地方(11900)
(11495)
(11394)
银行(11368)
(10542)
(10366)
贸易(10358)
业经(10313)
(9849)
农业(9159)
(8808)
财务(8795)
财务管理(8771)
企业财务(8311)
(8252)
金融(8249)
(8067)
机构
大学(182688)
学院(180799)
(76578)
经济(74947)
管理(68160)
研究(61322)
理学(58896)
理学院(58135)
管理学(57097)
管理学院(56755)
中国(47999)
科学(38844)
(38677)
(34510)
(33667)
(31698)
研究所(29001)
中心(28727)
业大(28381)
财经(27937)
(27491)
农业(26917)
(25300)
经济学(24734)
北京(24134)
(23860)
师范(23595)
经济学院(22628)
(21811)
(21708)
基金
项目(119933)
科学(94087)
基金(87875)
研究(84346)
(76943)
国家(76383)
科学基金(64954)
社会(53765)
社会科(51126)
社会科学(51108)
基金项目(47675)
(46723)
自然(42755)
自然科(41772)
自然科学(41758)
自然科学基金(40999)
(39651)
教育(38846)
资助(36094)
编号(33759)
重点(27371)
成果(27137)
(27071)
(26135)
(24452)
科研(23550)
创新(23013)
课题(22971)
教育部(22953)
计划(22556)
期刊
(80736)
经济(80736)
研究(52197)
中国(30487)
学报(30187)
(29089)
(27370)
科学(27249)
管理(22247)
大学(22073)
学学(20968)
(19924)
金融(19924)
农业(18697)
技术(14732)
教育(14297)
财经(14191)
经济研究(13405)
业经(13226)
(12144)
问题(11668)
(10483)
技术经济(9811)
商业(9627)
统计(9591)
理论(9309)
(9034)
(8775)
(8632)
实践(8407)
共检索到2605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韩宇瑶  焦利民  许刚  
城市道路结构是影响城市商业集聚的重要因素,研究二者之间的关联对于商业布局和道路规划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本文以武汉市都市发展区为例,运用空间句法模型计算道路结构指标,采用GIS核密度法计算2014年商业兴趣点(C-POI)密度以分析商业集聚的空间结构,通过双变量相关分析道路结构变量与商业集聚程度的关联关系。结果显示:(1)道路结构指标中,与商业集聚关联最强的是道路全局集成度。在各商业类型中,与道路结构相关程度最大的是金融保险服务集聚。(2)道路连接值和全局集成度值分别与商业POI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呈现"高—高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钢  陈未雨  杨兰  刘倩  陈曦亮  
互联网经济时代的线上交易推动着线下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为解决快递"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快递自提点应运而生,成为地理学多维视角下新的研究关注点。论文基于武汉市13个市辖区的菜鸟驿站和中国邮政速递物流站点的POI数据,综合运用文本分析、空间分析等方法,探析武汉市快递自提点的组织形式、区位选址、空间格局与集聚模式。结果表明:①武汉市菜鸟驿站和邮政站点各自的依托方式和服务对象存在巨大差异,二者虽为竞争关系,却能达到优势互补;②80%的快递自提点出现在距离社区出入口200 m以内的范围,菜鸟站点较邮政站点更邻近社区;③受城市人口分布、用地类型、居民购买力等因素的影响,快递自提点空间分布不均衡,沿"东北—西南"轴线呈对称分布并延伸,密度自内圈向外圈呈跳跃式递减;④快递自提点在城市中心城区集聚,形成"中心热点区",在城市外围边缘地区离散,形成"边缘冷点区",整体呈现"隔江‘2+3’五核集聚模式",由菜鸟驿站的分布所主导;⑤快递自提点的分布与居民用地重合度高,但其数量在边缘居民区仍匮乏,其数量与各市辖区的面积和常住人口数量呈正相关。最后,论文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建议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庆宾  骆康  黎珏铭  刘承良  
提升武汉城市圈各城市间资源集聚能力的空间关联程度,对于实现该区域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运用修正的引力模型,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1995~2015年武汉城市圈资源集聚能力的空间关联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武汉城市圈资源集聚能力的空间关联特征显著,网络密度呈现倒"U"型,网络等级逐年下降,网络效率呈现"U"型;(2)武汉城市圈资源集聚能力在网络中呈现"中心-边缘"的特征,武汉市的点度中心度最高,在网络中属于中心城市,而其它城市属于边缘城市;(3)板块一(武汉、孝感、天门)属于"双向溢出"板块,板块二(潜江、咸宁)属于"净受益"板块,板块三(仙桃、黄冈)属于"净溢出"板块,板块四(黄石、鄂州)属于"经纪人"板块。鉴于此,从多途径构建资源集聚能力空间关联"通道"、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和推动城市分工协作等3个方面提出了提升武汉城市圈资源集聚能力空间关联程度的政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吕丽  胡静  田小波  徐欣  
乡村旅游空间集聚发展对提高旅游效率、增强区域旅游竞争力、振兴乡村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城市边缘区成为乡村旅游的热点地区。文章选取2005、2010、2015和2020年四个年份,以武汉市为例,运用网格维分析、Ripley’s K函数和核密度分析方法从集聚形态、集聚尺度、集聚模式分析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地的空间集聚格局演化特征,基于2 km*2 km微观尺度单元运用地理探测器定量分析乡村旅游空间集聚因素的影响水平,探讨空间集聚水平与影响因素的空间耦合分布。结果显示,武汉市乡村旅游具有区域不等概率分布的基本分形特征,呈线状分布形态并向周边扩散;空间集聚的强度随集聚空间尺度的扩大呈正态分布,集聚强度峰值的空间尺度由8增至18 km;空间集聚呈多核心层级状的点-轴扩散模式演化,形成多个不同规模的核心和次核心集聚区。自然生态、社会经济、高等级景区和政策调控因素共同作用于空间集聚格局,影响因素按解释力水平由高到低分别为高等级景区、路网密度、环城距离、河流水系、人口密度、山地资源和用地类型。双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力均高于单因素的影响力,产生非线性增强与双因子增强两种效应。此外,政策调控因素发挥了增强“集聚区根植性”的作用。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黄经南  陈舒怡  王国恩  
选取武汉市沌口东风阳光城及青山区108街坊两个社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家庭出行冷热点分析,对其土地利用、路网密度以及社会经济属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两个社区在家庭出行碳排放量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居住小区的土地混合度越低,家庭碳排放量越高;路网密度越大,公共交通站点越密集,家庭出行碳排放量越小;家庭社会经济水平越高,家庭出行碳排放量越大。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这种差异与二者不同的开发历史、空间布局以及社会经济等因素有关。最后,从微观层面提出了低碳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策略。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岳德军  崔元锋  
本文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都市城乡二元结构弱化对城郊“三农”症结弱化的影响,并以武汉市三农问题求解的实证分析为个例,定量揭示二元经济结构弱化与“三农”症结弱化之间的动态联系,并得出弱化城乡二元结构促进都市三农问题求解的对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孝宇  张安录  
经济发展和城市扩张使包括耕地在内的大量开放空间被不断侵蚀,随着人们对耕地非市场价值和生态功能认识的不断加深,如何合理高效可持续地利用耕地被广泛关注。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从乡镇尺度定量研究了武汉市耕地非农化的空间关系,以探讨快速发展时期平原城市耕地非农化空间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研究表明:(1)全局Morans I显示武汉市耕地非农化在1990~2011年的4个时期均呈现出显著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其聚集强度以2005年为分界点,前3个时期不断加强后有所下降;(2)通过EB修正的武汉市耕地非农化的LISA图显示武汉市耕地非农化的聚集区域由开始处于区域外围的LL型聚集为主导逐步转变为处于城乡交错区域...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丁玲   王江萍  
随着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的不断提高和医保制度的不断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设施在医疗卫生保障中担任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其建设力度关乎城市公民健康及城市健康发展。文章以武汉市为例,基于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设施的POI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数据库,综合运用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全局、局域)方法,从高度集聚区域、热点区域空间分布展开分析,归纳武汉市定点设施的空间布局特征与不足,并基于健康城市视角,从政府主观调控空间布局、政策侧面引导社会发展两方面提出优化建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朱古月  赵丽元  
以武汉为例,从横向和纵向两层面构建文化产业评估体系和空间集聚测度模型,对城市文化产业做出科学具体的发展评估,找出其发展短板。一方面在文化产业运作机制基础上推衍出文化产业评价的三大模块,通过SPSS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另一方面,采用Moran's指数和克里格插值法对产业主体空间进行集聚分析和预测。创新点在于建立了数据缺乏情况下的文化产业评价体系,同时采用交叉学科的方式使用经济地理模型对文化产业用地做出评估预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郑茜  曾菊新  罗静  崔家兴  孙璇  
以武汉市为案例,依据"源地—廊道—节点"的空间结构模式审视城市生态空间、构建城市生态网络:基于连通性识别和保护区提取相结合选择生态源地,采用阻力因子分析及其累积耗费距离模型提取生态廊道,通过阻力面诊断确定生态节点;武汉市生态网络包含生态源地51个、生态廊道592.82 km、生态节点7处,其相互作用形成圈层并联、枝状辐射的生态网络空间结构。在此基础上,引入"形式—内涵—意义"相统一的空间观解析城市生态空间、实施生态空间管治:以"核心区+缓冲区"划分空间边界,以法律法规与管治协议相结合管控生态空间边界;构建经常性与周期性相结合的空间利益诉求通道,重点实施纵—横一体化的生态补偿制度,以利益平衡协调生态空间关系;以政策激励有序引导适度生产经营活动,免费开放城市绿色空间,以生态网络服务拓展实现生态空间功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许浩  周子康  孔德莉  张圣玉  张文国  郝庆  
基础教育资源发展经常会滞后于城市化居民点的建设,如何更好地协调两者均衡发展成为研究关注的焦点。文章选取湖北省武汉市为研究区,运用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和平均几何中心等地理学空间分析方法,探索该地区城市居民点和基础教育资源空间格局及变化过程,分析其耦合状态并指导未来城市空间发展。研究发现:2005—2018年武汉市基础教育资源(小学和中学)数量呈先减后增趋势,而居民点数量持续增加的趋势;基础教育资源与居民点空间分布均呈现"核心—边缘"的分布趋势,集中分布在中心城区,而远城区分布较为稀疏。同时,基础教育资源与居民点出现发展不均衡的状态,特别是2005—2015年期间两者的耦合度逐渐降低,而两者密度中心耦合度呈现由低至高,又逐渐降低的波浪型趋势;空间变化方向上则以2010年为时间节点,两者重心偏移由方向一致转为呈现相反方向偏移。武汉市未来城市规划中,需要更加切实加强对居民点与基础教育资源空间规划,优化基础教育资源结构的同时,综合考虑居民点人口、经济等要素,实现两者空间布局高度耦合。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云彦,田艳平,易成栋,何雄  
本文运用 2 0 0 0年人口普查资料 ,对武汉市城市内部迁移的问题展开初步的分析。在武汉市总人口稳定增长和城市不断扩展的过程中 ,内部迁移频繁 ,其中以“拆迁搬家”为主要类型 ,流向呈离心态势 ,并形成大量的“人—户分离”群体 ;而外来“务工经商”的移民则向市中心城区填充 ,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本地居民外流而引起的空心化格局 ,形成相互作用、互相整合的格局。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林木森  王道飘  刘博源  黎华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比例增加,以城市与人类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为研究背景和方向的理论研究,越来越受到相关学者以及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关注和重视.选取武汉市武昌区为研究范围,以谷歌地球软件为平台,通过采集公众上传的VGI照片数据,在数据预处理的基础上,运用核密度估计方法绘制城市热点空间分布图,研究市民对城市空间的偏好.基于自发式地理信息(VGI)作为样本数据来源所具有的多时间尺度特征,挖掘在年际和月际变化中城市热点空间格局及其演化趋势.研究表明,武昌区热点空间的分布格局相对稳定.在年际变化中,武汉长江大桥、黄鹤楼、武汉大学珞珈山作为核心热区受到关注度高;以武昌火车站和湖北省博物馆为中心的城市空间热度较高,且在逐年提高中趋于稳定.在月度变化中,武昌区城市热点空间格局在总体上呈现出很强的一致性,但是公众对热区的关注度在年内存在波动,其在9、10月份急剧增长并达到全年顶峰.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祚  谭术魁  
城市湖泊滨湖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提高城市湖泊的开放性和可进入性有利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公共物品理论,结合相关湖泊保护控制指标和实地调研成果,以拥有丰富湖泊景观和漫长滨湖岸线的武汉市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城市中心城区典型湖泊,分析了湖泊开敞程度现状和差异性。研究结果显示,规划管理的缺失和盲目的房地产开发严重影响了湖泊保护和滨湖空间的开放性,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相关问题的反思和总结提出,滨湖空间利用必须坚持公共性原则、空间正义原则,通过科学规划,协调湖与人之间的关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