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87)
- 2023(15724)
- 2022(12681)
- 2021(11647)
- 2020(9398)
- 2019(21487)
- 2018(21098)
- 2017(40449)
- 2016(22213)
- 2015(24816)
- 2014(25204)
- 2013(25153)
- 2012(23795)
- 2011(21750)
- 2010(22125)
- 2009(20684)
- 2008(20570)
- 2007(19005)
- 2006(17120)
- 2005(15740)
- 学科
- 济(102180)
- 经济(102088)
- 业(61345)
- 管理(52822)
- 农(49792)
- 企(37680)
- 企业(37680)
- 方法(35353)
- 农业(33144)
- 中国(31869)
- 数学(30859)
- 数学方法(30558)
- 地方(28940)
- 业经(25639)
- 财(20526)
- 学(20287)
- 制(19414)
- 发(17974)
- 贸(17917)
- 贸易(17901)
- 易(17237)
- 银(16578)
- 银行(16542)
- 融(16046)
- 金融(16042)
- 行(15987)
- 环境(15261)
- 地方经济(14218)
- 发展(13857)
- 展(13819)
- 机构
- 学院(325550)
- 大学(320567)
- 济(135212)
- 经济(132201)
- 研究(119707)
- 管理(117505)
- 理学(99539)
- 理学院(98261)
- 管理学(96446)
- 管理学院(95852)
- 中国(91903)
- 农(74759)
- 科学(74646)
- 京(70260)
- 所(62394)
- 财(60054)
- 农业(57643)
- 研究所(56391)
- 中心(55850)
- 业大(54335)
- 江(53088)
- 财经(46469)
- 范(46340)
- 师范(45913)
- 北京(44547)
- 院(42461)
- 州(42082)
- 经(42074)
- 经济学(40768)
- 省(40021)
- 基金
- 项目(210979)
- 科学(164681)
- 研究(155769)
- 基金(149512)
- 家(130949)
- 国家(129757)
- 科学基金(109200)
- 社会(98312)
- 社会科(92742)
- 社会科学(92715)
- 省(84894)
- 基金项目(79666)
- 划(70859)
- 教育(69851)
- 自然(68228)
- 自然科(66513)
- 自然科学(66494)
- 编号(65361)
- 自然科学基金(65255)
- 资助(59255)
- 成果(53137)
- 发(52129)
- 重点(48069)
- 部(45895)
- 课题(45840)
- 创(43260)
- 发展(41989)
- 展(41325)
- 创新(40523)
- 国家社会(40423)
- 期刊
- 济(164350)
- 经济(164350)
- 研究(98424)
- 农(75623)
- 中国(74290)
- 学报(53548)
- 农业(50920)
- 科学(50152)
- 财(44413)
- 大学(40496)
- 管理(39703)
- 学学(38210)
- 教育(37017)
- 融(35892)
- 金融(35892)
- 业经(31955)
- 技术(28375)
- 业(25859)
- 经济研究(24325)
- 问题(23355)
- 财经(22325)
- 经(19219)
- 版(18024)
- 资源(17268)
- 世界(16994)
- 技术经济(16478)
- 农村(16139)
- 村(16139)
- 贸(15759)
- 经济问题(15645)
共检索到5104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孝宇 谢新朋 张安录
在5期时间跨度20多年的武汉市土地利用数据基础上,利用ArcGIS的空间统计和空间分析功能,拟合出武汉市耕地非农化的空间洛仑兹曲线并制作了基于耕地非农化速度分级的重心曲线,结合统计数据分析耕地非农化扩散路径及其与经济、人口重心曲线变化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武汉市是个典型的单中心城市,其耕地分布不均衡,耕地非农化仍是在围绕城市中心进行,耕地非农化在乡镇级别上是非均衡发展的,但非均衡程度在逐年减缓;2基于耕地非农化速度分级的耕地非农化重心曲线表明,耕地非农化速度快的点到速度慢的点的密度有逐步降低的趋势,并且速度快的点到速度慢的点还有向外围扩散的趋势;3武汉市耕地非农化扩散路径、GDP重心变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孝宇 张安录
经济发展和城市扩张使包括耕地在内的大量开放空间被不断侵蚀,随着人们对耕地非市场价值和生态功能认识的不断加深,如何合理高效可持续地利用耕地被广泛关注。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从乡镇尺度定量研究了武汉市耕地非农化的空间关系,以探讨快速发展时期平原城市耕地非农化空间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研究表明:(1)全局Morans I显示武汉市耕地非农化在1990~2011年的4个时期均呈现出显著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其聚集强度以2005年为分界点,前3个时期不断加强后有所下降;(2)通过EB修正的武汉市耕地非农化的LISA图显示武汉市耕地非农化的聚集区域由开始处于区域外围的LL型聚集为主导逐步转变为处于城乡交错区域...
关键词:
空间自相关 耕地非农化 热点分析 武汉市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蔡银莺 张安录
耕地非农化现象是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必须付出的一种代价,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根据武汉市1988-2002年来耕地资源变化的详查数据资料,分析其耕地资源非农化过程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1988-2002年武汉市非农建设用地扩张占用耕地面积16394.57hm2,占耕地资源减少面积的48.75%,耕地非农化成为耕地资源减少的一个重要的原因。②近年来城市非农建设基本上是占用质量较好的耕地,以灌溉水田和菜地为主。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非农化的速度在加快。④耕地非农化的区域差异明显,主要集中分布在城市主城区的新区及城郊区。⑤耕地非农化的区域指向性变化明显,主城...
关键词:
耕地资源 非农化 时空变化特征 武汉市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任平 吴涛 周介铭
研究目的:在土地利用现状及变更数据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空间分析法,揭示2005—2013年龙泉驿区耕地非农化空间过程和规律,并通过非农化重心曲线分析其空间扩散路径,从而为耕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参考借鉴。研究方法:综合运用空间数据挖掘、GIS空间分析、重心模型等数学模型方法。研究结果:(1)龙泉驿区耕地非农化空间分布较为明显,集中分布在西部平原的城镇周边及主要交通干线附近区域,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但2009—2013年与2005—2009年相比,这种不均衡性有所减弱;(2)以耕地非农化指数为等级划分标准的高等别非农化区的行政村集中分布西部平原城镇周边区域,整体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格局...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孝宇 赖宗裕 张安录
土地用途管制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下,耕地非农化概率值和其驱动力的空间作用强度分布在土地资源配置和耕地保护方面有积极的指示性。基于武汉市2000~2011年耕地非农化地块的微观数据,通过比较分析Logistic回归模型和地理加权Logistic回归模型参数估计结果,验证了耕地非农化驱动力的空间异质性,并对异质性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政策涵义做出总结分析。研究表明:1耕地间的空间依赖效应和建设用地对耕地的空间溢出效应在耕地非农化过程中具有显著影响力,且耕地非农化驱动力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2地理加权Logistic回归模型由于考虑到数据的空间非平稳状态所以比Logistic回归模型有更好的拟合效果;3耕地...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涛 廖和平 褚远恒 孙海 李靖 杨伟
为探寻农地非农化水平空间非均衡及形成机理,确定影响因素对重庆市及所属不同区域农地非农化水平的决定力。研究基于交叉学科视角,利用1997—2013年重庆及所属37个区县(不含渝中区)面板数据,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重庆市农地非农化水平的空间非均衡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重庆市农地非农化水平的时空动态地域性差异特征明显,呈现以区域Ⅰ为中心,区域Ⅱ为中心拓展区,区域Ⅲ和Ⅳ为外围的"中心—外围"空间分异格局;重庆市农地非农化水平空间分布表现出高度非均衡特征,其空间非均衡程度在研究时段内呈现出明显的"W"型波浪变化形态,地区间差距仍是导致重庆市农地非农化水平空间非均衡形成的主因;重庆市...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吴海中 田晓四 张乐勤
[目的]为探明区域耕地非农化时空变化特征及演变路径,实现对安徽省耕地资源的保护及精准管理。[方法]基于1980、1990、2000、2010、2020年安徽省LUCC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手段,并借鉴重心迁移模型,探究安徽省县域耕地非农化过程及空间分布关系。[结果](1)近40年安徽省耕地非农化面积差异明显,4个不同阶段耕地非农化面积呈不断增长态势,耕地非农化强度趋向于皖中最大,皖北次之,皖南最小的格局。(2)县域耕地非农化速度等级空间分布地域差异性显著,皖南速度最快,皖北最慢。耕地非农化速度等级自小到大的重心点密度逐渐降低,整体波动方向为北西-南东方向,且波动幅度逐步提升。耕地非农化速度重心点的轨迹表明近40年安徽省耕地非农化历经了由中心向外围扩散又逐渐收敛的过程。(3)耕地非农化重心向东北方向迁移且距离不断变小,空间形态上呈现Y型,非农化路径表现为先远离后靠近的扩散态势。非农化重心一直偏安徽省几何中心以北。[结论]揭示了安徽省耕地非农化演进过程及扩散路径,为政府部门掌握耕地变化以及保护耕地资源提供对策。
关键词:
耕地 非农化 扩散路径 态势 安徽省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卢升荣 刘瑶
“双碳”目标的提出给武汉市物流行业发展带来了压力和挑战,同时也为行业向高端智能化转型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在分析武汉市物流业数智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缺乏统一规划协调、数智化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提出统一布局、信息协作、创新驱动、培育品牌、引进人才等发展路径,为武汉市物流业加快“数智化”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双碳 武汉 物流数智化 发展路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少坤 王嘉佳 林树高 邓诗语 陆汝成
[目的]耕地非农化影响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现象引起了政府和学界的高度重视,有效掌握耕地非农化演变空间特征是保护耕地的重要前提。[方法]以广西边境3个地级市的23个县域地区为研究区,通过构建重心模型、标准差椭圆模型分析刻画1980—2018年耕地非农化速度与方向,并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其空间特征。[结果]结果表明:①1980—2018年,4个时期内耕地非农化面积呈“N”型波动增长的趋势,其中2010—2018年耕地非农化面积最大,为49 367 hm~(2);1990—2000年耕地非农化面积最小,为 5 270 hm~(2),耕地非农化面积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区域城市中心。②耕地非农化速度具有空间非均衡性,标准差椭圆面积往东南方向持续扩张,耕地非农化空间上总体由西北部往东南方向迁移,区域之间的差距逐渐扩大。③广西边境地区耕地非农化面积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但集聚优势逐渐下降,“高-高”聚类的空间变化主导了耕地非农化面积的空间自相关关系的格局演变。[结论]研究揭示了广西边境地区耕地非农化空间格局演变过程,可为边境地区制定耕地非农化管控机制和优化国土空间结构提供参考。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庆 陈利根 张凤荣
为探讨我国耕地非农化数量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协调耕地非农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本文采用经济计量分析方法检验了1986年~2006年耕地非农化数量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动态演进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耕地非农化数量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两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短期内却存在失衡,短期波动向长期均衡趋近的调整幅度达到68.07%;耕地非农化数量变化对来自经济发展的冲击响应强烈,且必然带动数量的急剧增加,而经济发展对来自耕地非农化数量的冲击响应微弱,耕地非农化资源消耗量的上升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因此,为协调耕地非农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实现既保经济又保耕地的目标...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曹瑞芬 张安录
论文以农地非农发展受限为研究对象,分别基于用地结构和土地财事权视角构建土地发展非均衡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依据二者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确定权重,进行加权求和,求算土地综合非均衡度。基于我国2009—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我国的土地发展非均衡度较高,但逐年下降;省级层面上,我国土地发展非均衡度的空间差异显著,且非均衡度呈"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中部地区—西南地区或东北、西北地区"逐级递增趋势。此外,论文就土地发展非均衡度对财政转移支付的敏感性进行分析,为我国财政转移制度改革奠定理论依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曹瑞芬 张安录
论文以农地非农发展受限为研究对象,分别基于用地结构和土地财事权视角构建土地发展非均衡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依据二者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确定权重,进行加权求和,求算土地综合非均衡度。基于我国2009—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我国的土地发展非均衡度较高,但逐年下降;省级层面上,我国土地发展非均衡度的空间差异显著,且非均衡度呈"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中部地区—西南地区或东北、西北地区"逐级递增趋势。此外,论文就土地发展非均衡度对财政转移支付的敏感性进行分析,为我国财政转移制度改革奠定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财政转移制度有助于减缓土地发展非均衡度,且四大分区的土地发展非均衡度对财政转移支付的敏感性存在显著差异。研究尝试直接量化土地发展非均衡程度,为缓解土地非均衡发展、均衡区域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陆砚池 方世明
公园绿地是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布局与城市居民生活息息相关。根据布局现状,以2020年为优化时间结点,兼顾布局效率和布局均衡,首先以居民出行成本最小化为效率性目标,构建选址模型以对新增公园绿地进行选址;再以可达性差异最小化为均衡性目标,构建面积优化模型以确定公园绿地的合适规模。两种模型共同实现了公园绿地的布局优化。研究表明:(1)现状条件下,公园绿地布局不能满足居民的基本游憩需求,空间效率性和均衡性较低;(2)要实现本文的优化目标,需新增全市性公园绿地28座,共计1 100 hm2;需新增区域性公园绿地34座,共计868. 01 hm2;(3)区位选址模型显著降低了居民到达公园绿地的出行成本,人均出行成本由1 311. 24 m降低到了915. 93 m;(4)区位选址和规模优化模型能够显著提高公园绿地布局的均衡性,使得公园绿地布局与居民人口比配达到均衡,居民至整体公园绿地可达性差异系数由0. 71降低到了0. 54。
关键词:
公园绿地 均衡 效率 可达性 布局优化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孙爱军 张飞
伴随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耕地资源快速减少。借鉴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构建耕地非农化的经济效应分析模型,应用中国1982~2007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耕地非农化存在收敛性,并具体计算人均GDP、投资和财政收入等变量的拐点值。计量分析进一步表明耕地非农化存在着显著的经济增长效应,说明耕地非农化的驱动因素强劲,因此保护耕地的形势依然严峻。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朱媛媛 汪孟 胡淼 姜文丽 王宏涛 陈京
公共绿地空间的配置影响城市人居生活质量。该文以武汉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与语义分析方法,探究以公园绿地为代表的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可达性与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优化路径。研究表明:1)武汉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空间呈现沿长江对称集聚分布,且呈现汉阳、武昌双核布局模式,各级公园绿地空间分布均垂直于长江走向。2)武汉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布局形式以自然为基底,凸显了山水公园的特征。3)社区尺度下,基于步行出行方式武汉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的可达性呈现沿江向内陆圈层式递减规律,并以地铁出行方式有效补充公园绿地整体可达性。应通过下移公园绿地布局尺度,发挥公园多元功能性助力韧性社区建设;从主题、空间、媒介等方面打造体现地方文化的公共绿地,推动公园绿地的文化转向;适时对接居民需求,将公园绿地空间打造成“可情感表达”“可感知体验”“可社会交往”的公共空间。旨在丰富社区公共空间的研究类型和拓展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视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