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539)
- 2023(6890)
- 2022(5750)
- 2021(5520)
- 2020(4400)
- 2019(9589)
- 2018(9143)
- 2017(17577)
- 2016(9491)
- 2015(9809)
- 2014(9512)
- 2013(9219)
- 2012(8720)
- 2011(7952)
- 2010(7941)
- 2009(7278)
- 2008(7110)
- 2007(6172)
- 2006(5375)
- 2005(4868)
- 学科
- 济(38275)
- 经济(38246)
- 管理(20427)
- 业(19195)
- 方法(14917)
- 企(13610)
- 企业(13610)
- 数学(12155)
- 数学方法(12013)
- 农(11059)
- 学(10530)
- 地方(10332)
- 中国(9376)
- 农业(7896)
- 业经(7783)
- 财(7409)
- 土地(6401)
- 理论(6117)
- 制(6033)
- 环境(6032)
- 融(5665)
- 金融(5663)
- 贸(5442)
- 贸易(5441)
- 银(5351)
- 银行(5340)
- 易(5198)
- 行(5184)
- 资源(5054)
- 发(4751)
- 机构
- 学院(131029)
- 大学(128942)
- 研究(49250)
- 济(47437)
- 经济(46263)
- 管理(45664)
- 理学(39240)
- 理学院(38536)
- 管理学(37659)
- 管理学院(37420)
- 中国(35656)
- 科学(33676)
- 京(28959)
- 农(26118)
- 所(25096)
- 研究所(23249)
- 中心(22630)
- 业大(22059)
- 财(21934)
- 范(21451)
- 师范(21219)
- 农业(20700)
- 江(19981)
- 院(18441)
- 北京(18074)
- 财经(17890)
- 师范大学(17500)
- 州(16451)
- 经(16371)
- 科学院(15392)
- 基金
- 项目(94336)
- 科学(74918)
- 基金(69855)
- 研究(63978)
- 家(63509)
- 国家(63016)
- 科学基金(53484)
- 社会(41594)
- 社会科(39489)
- 社会科学(39478)
- 基金项目(38430)
- 自然(36832)
- 省(36369)
- 自然科(35975)
- 自然科学(35964)
- 自然科学基金(35315)
- 划(31914)
- 教育(28704)
- 资助(27848)
- 编号(24075)
- 重点(21878)
- 发(21172)
- 部(19987)
- 创(18831)
- 计划(18500)
- 科研(18329)
- 成果(17737)
- 创新(17714)
- 国家社会(17643)
- 课题(17559)
共检索到1889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柯新利 李红艳 刘荣霞
揭示耕地景观游憩功能的供给能力与其可达性的空间匹配格局,可以为耕地景观游憩功能的合理布局、开发与利用提供依据。以武汉市为例,采用指标评价法和专家打分法,结合GIS空间分析,建立了耕地景观游憩功能的空间格局研究框架,对耕地景观游憩功能的供应潜力、可达性、及两者空间匹配等方面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1)武汉市耕地景观游憩功能供应潜力的空间分布呈现从中心城区边缘向外逐渐降低的格局;(2)武汉市耕地景观游憩功能可达性呈现"中西部高,边缘低"的分布格局;(3)根据耕地景观游憩功能的供应潜力与可达性的空间匹配关系,将武汉市耕地景观游憩服务分为四类:高供应-高可达,高供应-低可达,低供应-高可达,低供应-低...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亮 王婧
城市游憩地空间布局研究具有明显的实践意义,它为城市规划及区域规划提供依据,满足居民物质文化的需求。在研究各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武汉市游憩地空间布局的现状及变化特征,指出武汉市游憩地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优化构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琪 谢双玉 王晓芳 姜莉莉 古恒宇 刘大均
针对武汉市旅游交通"进得来,散不开"的问题,以图论思想为指导,综合运用空间句法、核密度分析法、缓冲区分析法,分别从全局可达性、局部可达性和感知可达性三个视角对武汉市主城区内旅游景点的客观层面可达性和主观层面可达性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第一,研究区内旅游景点的全局可达性和局部可达性总体表现较好或很好,而感知可达性则较弱,不利于游客通过局部空间的路网结构来感知整个路网;第二,旅游景点的空间分布与研究区道路的全局可达性、局部可达性都存在部分空间"错位"现象,即全局、局部可达性最好的区域没有旅游景点分布,而全局和局部可达性较差的东南部却有较多旅游景点集中分布;第三,从不同类型旅游景点的可达性来看,都表现为历史遗产类旅游景点的可达性较好,自然景观类旅游景点可达性较差,现代人文类旅游景点可达性居中;第四,从不同等级旅游景点的可达性来看,表现为等级越高的旅游景点其可达性反而越差的现象。在此基础上,针对可达性较差的武汉东湖风景区提出交通优化建议,以期促进武汉市旅游景点可达性整体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空间句法 旅游景点 可达性评价 武汉市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朱媛媛 汪孟 胡淼 姜文丽 王宏涛 陈京
公共绿地空间的配置影响城市人居生活质量。该文以武汉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与语义分析方法,探究以公园绿地为代表的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可达性与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优化路径。研究表明:1)武汉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空间呈现沿长江对称集聚分布,且呈现汉阳、武昌双核布局模式,各级公园绿地空间分布均垂直于长江走向。2)武汉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布局形式以自然为基底,凸显了山水公园的特征。3)社区尺度下,基于步行出行方式武汉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的可达性呈现沿江向内陆圈层式递减规律,并以地铁出行方式有效补充公园绿地整体可达性。应通过下移公园绿地布局尺度,发挥公园多元功能性助力韧性社区建设;从主题、空间、媒介等方面打造体现地方文化的公共绿地,推动公园绿地的文化转向;适时对接居民需求,将公园绿地空间打造成“可情感表达”“可感知体验”“可社会交往”的公共空间。旨在丰富社区公共空间的研究类型和拓展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视域。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蔡银莺 张安录
研究目的:以石榴红农场为例,对城郊休闲农业景观地的游憩价值进行估算。研究方法:在对样本游客及农庄调查的基础上,应用TCM的两种基本模型ZTCM和ITCM进行估算。研究结果:(1)ITCM和ZTCM两种模型对环境资源游憩效益的估算存在一定差异。本案例中,ZTCM估算的游憩价值界于ITCM线性需求函数和半对数需求函数的估计值之间,其中ITCM线性需求函数的估计值低于ZTCM的估算值,仅是后者的68.81%;而半对数旅游需求函数对游憩效益的估计值则高于ZTCM的估计值,两者的比值为1.55∶1。(2)同一模型(ITCM)中,不同旅游需求函数设定下所估算出的游憩效益显著不同,需求函数的选择直接关系估计...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宁龙梅 王学雷 吴后建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利用 1996 年和 2001 年两个时期的 Landsat TM假彩色合成影像作为信息源,选取斑块密度、斑块分维数、景观破碎度、景观多样性、优势度和均匀度等指标,对武汉市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并利用马尔科夫转移矩阵模型研究各类景观的转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996~2001 年间,该研究区的湿地景观格局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发生了较大变化,湖泊面积减小,人工湿地面积增加,湿地景观趋于破碎化,景观分布趋于均匀。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程琦 刘蓉霞 柯新利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一背景下,农地景观游憩功能日益重要。因此,科学评价农地景观游憩功能并认识其空间异质性,对于充分发挥农地景观游憩功能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武汉市为例,从自然环境条件、人文环境条件和景观基础设施3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运用BP神经网络确定指标权重,结合GIS空间分析工具获得武汉市农田景观游憩功能供给能力的空间分布图并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武汉市中心的周边地区为武汉市农地景观游憩功能供给能力高值集中区;而在远离中心城市的南部地区,武汉市农地景观游憩功能供给能力则普遍较低。(2)从整体上来看,武汉市不同行政区都有较好的游憩功能供给潜力。因此,武汉市农地景观规划布局不必拘泥于行政区划,规划布局时应有效利用现有农地景观,游憩功能评价是有效促进农地景观规划布局合理性的重要方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双金 马爽 张永民
现有对城市公园绿地利用的评价多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绿地覆盖率等指标衡量,忽略了对绿地使用者(城市居民)的关注,致使很难真正从评价结果得知公园绿地的空间配置是否合理。从公园绿地的可达性与居民的访问偏好等要素着眼,探究两者匹配程度,采用腾讯宜出行及百度规划路径时间等开源大数据,更具客观性、真实性地评价了郑州主城区公园绿地。结果表明:郑州主城区街旁绿地访问密度均值最高,专类公园访问密度均值最低,街旁绿地可达性高,社区公园次之,专类公园可达性在部分区域较好。郑州主城区公园绿地整体利用匹配度较差,其中综合公园利用匹配度最高,社区公园与街旁绿地次之,分布在郊区的专类公园匹配度最低,未能被妥善利用。绿化程度、社会活力、地价、绿地面积和形态指数对城市公园绿地的利用匹配度有影响,但对不同种类的公园绿地影响程度不同。因此,可以有选择地提高这些指标来改善相应公园绿地的利用匹配度。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晓思 邵继中 林润泽 李坤洋 谭嫣然 张雪茵
为解析气候变化与城市生态空间格局降温效应的变化特征及两者的协调机制,通过构建指标、函数模型、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武汉市2000、2010、2020年的极端气温与具有降温效应的城市生态空间格局进行量化分析,结果显示:2000、2010、2020年的极端气温综合指数分别为10.752 5、21.888 2和3.257 5,城市生态空间景观格局综合指数分别为13 032.0、11 834.4和10 0186.5;与降温效应呈正相关的格局指数:斑块类型面积、斑块所占景观面积比例、斑块数量、斑块密度、最大斑块占景观面积比例、景观形状指数平均斑块面积、平均分维数、聚集度、结合度、邻近度在2020年数值相对早年偏小,表明武汉市生态空间的降温效应逐渐被削弱;2000、2010、2020年极端气温综合指数与城市生态空间格局综合指数的协调程度由中级协调逐降为严重失调,意味着武汉市生态空间的降温效应对极端气温的缓解作用逐渐降低。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孝宇 张安录
经济发展和城市扩张使包括耕地在内的大量开放空间被不断侵蚀,随着人们对耕地非市场价值和生态功能认识的不断加深,如何合理高效可持续地利用耕地被广泛关注。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从乡镇尺度定量研究了武汉市耕地非农化的空间关系,以探讨快速发展时期平原城市耕地非农化空间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研究表明:(1)全局Morans I显示武汉市耕地非农化在1990~2011年的4个时期均呈现出显著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其聚集强度以2005年为分界点,前3个时期不断加强后有所下降;(2)通过EB修正的武汉市耕地非农化的LISA图显示武汉市耕地非农化的聚集区域由开始处于区域外围的LL型聚集为主导逐步转变为处于城乡交错区域...
关键词:
空间自相关 耕地非农化 热点分析 武汉市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吴文佳 张晓平 李媛芳
随着城市居民对住宅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城市景观对城市住宅价格分异影响日趋显著。分析景观对住宅价格分异格局的影响,可为城市住宅空间结构的规划提供依据,为规划与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以北京城区二手房小区为样本,基于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和特征价格模型,探讨景观因素对北京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异格局的影响。以主流房地产交易网站二手商品房报价资料为基础数据,共采集到2012年1月北京市城六区有效住宅小区样本3174个,对住宅样点进行空间化处理,并建立住宅空间信息数据库。运用密度分析、空间插值等方法,分析北京市住宅空间分布特征与价格空间分异格局。核密度分布图显示:北京市住宅空间分布呈现显著的向心化与离心化并存现象,总体上以天安门为中心向周边呈衰减趋势,在地铁转换站点形成了多个集聚次中心。在此基础上,从住宅属性、交通因素、区位特征等方面选择主要解释变量,构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住宅价格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重点探讨景观可达性(如绿地、水景、山景等)与住宅价格的关联。结果表明:次中心与住宅价格关联最为显著,绿地、水景、山景与住宅价格存在一定程度关联。其中,山景和高绿化率对住宅价格增效明显;由于水质较差,北京城六区内河流与住宅价格存在负相关;污水处理以及丧葬场所等污染源与住宅价格也存在显著负相关。远离污染源、靠近宜人景观、低容积率、高绿化率是居民选择住宅的需求。
关键词:
地理加权回归 景观可达性 住宅价格 北京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高静 龚健 李靖业
论文基于2017年Landsat 8遥感影像,通过GIS技术选取城市地表温度、源汇景观密度、源汇景观贡献度和景观效应指数,结合地理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武汉市局部源汇景观格局对城市地表温度的贡献及其效应。结果表明:①武汉市城区热岛(urban heat island, UHI)季节变化明显,夏季热岛强度大、范围广,呈"大"字型分布,工业集聚区和经济开发区产生的UHI更显著;②武汉市城区平均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LST)在距市中心约8 km处达到峰值后沿城乡梯度逐渐下降,呈现"倒钩型"特征,这一现象与景观密度变化密切相关;③LST与源(正向)、汇(负向)景观密度存在极强相关性,不透水表面是城区热岛的主要贡献因子;④相同密度的水体和绿地,水体更具有削弱城市热岛效应的功能;⑤一般当汇-源景观面积比>0.89(汇区密度>0.47)时,局部景观格局对城市热岛有缓解作用,且局部汇区越集中缓解效果越显著。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黎明 肖亮
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对武汉市居民的城市游憩需求特征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目前武汉市居民的城市游憩出游意愿和花费意愿较低,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的居民游憩动机、偏好、时空需求不同。
关键词:
城市游憩 游憩需求 偏好 武汉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鄢慧丽 邓宏兵
介绍了游憩商业区 (RBD)的涵义与研究现状 ,分析了武汉市城市RBD的发展特征与功能定位 ;武汉市江汉路步行街作为城市RBD存在的不足 ;提出了发展RBD的对策
关键词:
武汉市 城市RBD 发展特征 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