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05)
- 2023(15034)
- 2022(12267)
- 2021(11091)
- 2020(9058)
- 2019(20408)
- 2018(19897)
- 2017(38364)
- 2016(20737)
- 2015(22669)
- 2014(22431)
- 2013(22612)
- 2012(21296)
- 2011(19176)
- 2010(19658)
- 2009(18125)
- 2008(18411)
- 2007(16559)
- 2006(14918)
- 2005(14035)
- 学科
- 济(95627)
- 经济(95519)
- 业(83563)
- 企(73608)
- 企业(73608)
- 管理(69675)
- 方法(34977)
- 业经(30762)
- 农(30200)
- 财(26951)
- 中国(26900)
- 数学(26343)
- 数学方法(26082)
- 地方(24836)
- 农业(21973)
- 务(19493)
- 制(19486)
- 财务(19469)
- 财务管理(19446)
- 技术(19357)
- 企业财务(18489)
- 学(18283)
- 和(16755)
- 贸(15901)
- 贸易(15885)
- 理论(15441)
- 易(15310)
- 策(15216)
- 银(14987)
- 银行(14959)
- 机构
- 学院(304230)
- 大学(299450)
- 济(125369)
- 经济(122689)
- 管理(116460)
- 研究(107967)
- 理学(98775)
- 理学院(97515)
- 管理学(95976)
- 管理学院(95390)
- 中国(84445)
- 科学(67533)
- 京(65504)
- 财(58787)
- 农(57577)
- 所(56174)
- 研究所(50775)
- 江(49484)
- 中心(49266)
- 财经(45920)
- 业大(45578)
- 农业(45031)
- 经(41653)
- 北京(41439)
- 范(40861)
- 师范(40442)
- 州(39573)
- 院(39160)
- 经济学(37428)
- 省(35617)
- 基金
- 项目(199250)
- 科学(158597)
- 基金(145373)
- 研究(143678)
- 家(128142)
- 国家(126948)
- 科学基金(109302)
- 社会(92929)
- 社会科(88114)
- 社会科学(88091)
- 省(78880)
- 基金项目(77157)
- 自然(71004)
- 自然科(69427)
- 自然科学(69408)
- 自然科学基金(68234)
- 划(66073)
- 教育(63360)
- 资助(57881)
- 编号(56739)
- 发(47955)
- 成果(45539)
- 重点(45423)
- 创(44060)
- 部(42994)
- 业(41842)
- 创新(40461)
- 课题(39678)
- 国家社会(38804)
- 发展(38211)
- 期刊
- 济(150875)
- 经济(150875)
- 研究(91686)
- 中国(65283)
- 农(53828)
- 学报(47723)
- 管理(47589)
- 财(46889)
- 科学(46573)
- 农业(36988)
- 大学(35879)
- 学学(33932)
- 融(31076)
- 金融(31076)
- 教育(29126)
- 业经(26858)
- 技术(26650)
- 经济研究(22977)
- 财经(22922)
- 业(21971)
- 经(19841)
- 问题(19520)
- 技术经济(16785)
- 现代(15612)
- 图书(15544)
- 资源(15484)
- 贸(14822)
- 世界(14805)
- 商业(14540)
- 版(14513)
共检索到4758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朱丽霞 杨婷 郑文升 刘鹏程
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特征与城市发展及其空间结构具有密切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基于武汉市2003和2012年生产性服务业的总量数据和地理数据,对武汉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空间分布总体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利用GIS和Crimestat技术手段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及其演变趋势进行研究。结论表明,武汉市目前的生产性服务业还处于中低水平的空间集聚,集聚中心和次级中心并存,主要为武汉市独特的城市形态和政府调控及城市规划影响所致;演变过程中集聚的同时有分散,并且有追随城市边缘地区工业园区发展的趋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楠
随着服务经济的到来,生产性服务业成为经济结构中增长较快的部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制造业改造升级,而且对提升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和增强区域的综合竞争力产生重要的作用。文章从关键指标和实证检验两个角度分析武汉市生产性服务业对人均GDP的影响,结果发现其对人均GDP的拉动作用较明显。就内部行业而言,金融业对人均GDP的作用较大,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对人均GDP的作用较小。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发展水平 内部结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红霞
以北京市第二次和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为基础,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综合运用,实证分析了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与发展规律。研究认为,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具有空间分异性、行业分异性和行业间空间一致性等特征。宏观上,在城六区呈现以西北—东南为轴向,在全市域范围内以东北—西南为轴向的向心分布,微观上,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了两轴多中心的空间格局。空间一致性判别的结果显示金融业与其他行业一致性最低,研发设计与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空间集聚的一致性较高。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是产业升级的空间表现,同时也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走向。基于实证分析的结果,研究提出了以主导产业空间布局规律为基础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基于行业一致性统筹产业空间优化市域功能分区结构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建楠 曹有挥 程绍铂
知识经济时代生产性服务业以其在区域创新系统中起到的巨大作用成为现代服务业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对城市空间结构与区域发展的作用表现突出。利用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数据,引入空间点模式分析方法,对建国后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时空集聚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及各行业在空间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集中分布特征,但不同行业的集中程度有很大差别,其中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业集聚特征最为明显,大多数行业集中半径均小于1km;同时,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空间集聚的"热点地区"有演化和迁移的现象,逐渐由老城区向外围地区特别是城市副中心推移,空间结构模式逐渐从单核心集聚模式到次一级中心集聚模式再向多核心集聚模式演变。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空间格局 演变特征 南京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江
城市外部空间形态是城市空间要素自组织演变的外在表现,合理的外部空间形态有利于城市组成要素及其资源环境的稳定发展。空间形态的分维数在不同时间尺度上有其发展演变的规律,分维数的变化与人类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以武汉市建国以来不同时段的城市外部形态为例,在GIS环境下研究外部形态信息图谱,提取各时期的分维数和人口、面积的统计数据,经拟合发现城市规模与外部形态分维数有密切的函数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形态描述函数",提出在城市发展时期,分维数可作为城市面积和人口规模的指示器,来预测城市空间扩展和演变的程度,以及利用分维数与社会经济因素的相关关系可以深入分析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机理。
关键词:
空间形态 分形特征 演变规律 武汉市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刘振中
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各地都在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把握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路径规律、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本文以浙江桐乡濮院毛衫生产性服务业为研究案例,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区位引动—制造衍生—创新驱动”的三阶段驱动路径,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驱动力是动态变化的。在区位引动阶段,依托临近市场的区位优势,一定区域内的生产性服务业能够率先发育并带动制造业发展,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在制造衍生阶段,制造业发展需求引致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多元化方向发展,生产性服务在与制造业融合互促中实现“由有到多”的转变;在创新驱动阶段,新兴要素驱动生产性服务业向现代化、高端化、国际化方向发展,使生产性服务业实现“由多到优”的跃升。在整个过程中,政府在各阶段适时调整相关政策,市场主要驱动力由强到弱、先后叠加,生产性服务业的细分程度由浅层至深化,形成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濮院路径”。为推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应借鉴濮院经验,结合地区资源禀赋,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制定引导政策,厚植生产性服务业发育土壤;着眼新兴要素,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内生动力;重视培训教育,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适时调整政策,解决生产性服务业不同阶段的关键瓶颈问题。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市场驱动 分工细化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曹贤忠 张化文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能有效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选取中小城市芜湖市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将芜湖市与国内外大都市发展进行了比较,得出芜湖市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且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势头较猛,然后运用区位商、空间基尼系数、产业地理集中度指数(EG)、赫芬达尔指数(H)3个指标对芜湖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程度进行测度。得出芜湖市现代物流业地理集聚度较高,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较低;芜湖市现代物流业、金融业行业内企业集聚度明显高于其它生产性服务业;芜湖市生产性服务业行业集聚现象显著以及芜湖市生产性服务业区域集聚度与行业企业集聚度存在不一致性等集聚特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红霞 李国平
基于全国尺度、八大区尺度和省域尺度空间基尼系数和空间洛伦茨曲线的分析,认为2003—2013年间,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呈现"均衡—非均衡"的发展趋势。具体地,在全国和区域尺度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四类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度显著提升,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区域集聚性很强。在省域尺度上,"多中心—极化"的特征表现为,北京、江苏、广东成为生产性服务业最集中的地区,重庆、四川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提升,而其他先前集聚度较高的地区多数有所下降。进一步地,研究提出并验证了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第二产业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并从产业选择、区位选择和时序安排角度提出了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空间集聚 经济影响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普峰 李同升
随着社会经济形态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第三产业已经成为许多大城市的支柱产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一种中间投入性产业,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对城市空间的重构产生了巨大影响。首先把西安市区划分为8个区段,以《西安黄页2008》中统计的6621个经济活动单位为主要样本,利用GIS技术对各个区段生产性服务业的密度、结构进行划分,并分析了其形成的空间格局,揭示出西安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发现西安市生产性服务业呈现出大区域集中、小区域分散,集中与扩散并存的空间格局,最后探讨了西安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格局的形成机制。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空间格局 形成机制 西安市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李肖钢 王盛 郑长娟
本文在界定生产性服务业类型的基础上,运用增加值比重、就业比重和比较劳动生产率等指标,分析了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特征,并运用增加值比重、就业比重、区位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4个指标对浙江省内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区际差异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浙江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建议。
关键词:
浙江省 生产性服务业 发展特征 区际差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红霞
基于第二次和第三次经济普查的数据,以邮区为基本空间单元,从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微观视角实证分析了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格局演变及这一过程的影响因素。研究认为,在市域范围内,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分布具有显著的集聚特征,以城市中心为原点,随距离增加集聚程度先升后降;两次经济普查期间呈现向心集聚的发展趋势,但总体集聚度有所减弱。进一步地,距离最近地铁站的距离、距离机场的距离、到中轴线中心距离等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具有重要的负向影响,路网密度以及距离制造中心的距离的作用较弱;政策新区和发展区规划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具有重要的正向影响;集聚水平对当期的集聚影响较大,以上因素共同决定了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圈层+极化"的空间布局。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从影响因素着手,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集聚区位、集聚过程等进行科学引导的政策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胡绪华 李新
基于流空间理论,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中国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劳动力的空间分布效应,并刻画其流空间网络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第一,流空间视角下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劳动力在地区积累具有积极的动态性和连续性,政府和市场作为两类支配主体,均对其空间分布具有影响;第二,根据政府权力和市场权力对地级市类型进行划分,发现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劳动力倾向于分布在“强政府+强市场”类型的地级市;第三,地级市间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劳动力流动愈发紧密,“强政府+强市场”类型的地级市是劳动力流入的重要节点,同时“劳动力流动”空间联系网络存在三类板块,分别为以“强政府+强市场”类型地级市为主的“净收益板块Ⅰ”,以“弱政府+强市场”类型地级市为主的“经纪人板块Ⅱ”,以“弱政府+强市场”类型地级市为主的“双向溢出板块Ⅲ”和以“弱政府+弱市场”类型地级市为主的“双向溢出板块Ⅳ”。
关键词:
流空间 劳动力 政府权力 市场权力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赵燕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北京市的经济增长及就业均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2013年,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9811.8亿元,占北京市生产总值的50.3%,在产业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本文首先对其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然后综合运用就业弹性法和投入产出法对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综合就业吸纳能力进行分析,发现由于不同行业本质特征的差异,内部各行业的现阶段及未来就业贡献能力不同。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罗名海
概述了武汉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基本过程,从用地变迁、CA模拟、形态测度三个方面进行了定量化研究,运用GIS技术进行用地、人口空间分布数据的建库和可视化表现,运用CA模型对四个主要历史时期主城空间增长过程进行了模拟,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城市空间形态进行了测度评价,分析了空间增长的基本规律和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用地变迁 CA模拟 形态测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