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821)
2023(8479)
2022(7017)
2021(6173)
2020(5052)
2019(11355)
2018(11117)
2017(21205)
2016(11330)
2015(12690)
2014(12782)
2013(12933)
2012(12702)
2011(11601)
2010(11864)
2009(10737)
2008(10664)
2007(9689)
2006(8903)
2005(8469)
作者
(34994)
(29289)
(29073)
(27615)
(18789)
(14041)
(13214)
(11300)
(11259)
(10760)
(10082)
(9885)
(9592)
(9476)
(9227)
(8941)
(8571)
(8454)
(8412)
(8347)
(7590)
(7225)
(7201)
(6792)
(6612)
(6575)
(6547)
(6452)
(5995)
(5895)
学科
(59429)
经济(59379)
(27271)
管理(25442)
地方(22659)
(20124)
企业(20124)
中国(19620)
(17733)
方法(16288)
业经(16001)
数学(12516)
地方经济(12501)
数学方法(12406)
农业(12248)
(11820)
产业(11517)
(10860)
(9695)
金融(9693)
(9610)
(9353)
银行(9337)
技术(9304)
(9235)
环境(9140)
(8941)
(8635)
贸易(8622)
(8230)
机构
学院(166280)
大学(163236)
(69626)
经济(68105)
研究(66093)
管理(58683)
中国(50074)
理学(48599)
理学院(47866)
管理学(47032)
管理学院(46700)
科学(40556)
(37693)
(34335)
(31078)
研究所(30859)
(30792)
中心(30064)
(28647)
(26030)
师范(25798)
北京(24639)
业大(24085)
(24055)
农业(23683)
财经(23353)
(23167)
(22817)
(20975)
经济学(20965)
基金
项目(106599)
科学(84027)
研究(79865)
基金(74624)
(65331)
国家(64698)
科学基金(54391)
社会(50744)
社会科(48129)
社会科学(48122)
(43597)
基金项目(39711)
(36611)
教育(34759)
自然(33070)
编号(32533)
自然科(32213)
自然科学(32207)
自然科学基金(31603)
(31045)
资助(29326)
成果(26631)
发展(25232)
重点(25100)
(24785)
课题(24128)
(22452)
(22451)
创新(20968)
国家社会(20622)
期刊
(90958)
经济(90958)
研究(56279)
中国(42668)
(29864)
科学(25534)
学报(25299)
管理(23588)
教育(22241)
(21588)
农业(20347)
大学(19125)
(18699)
金融(18699)
学学(17856)
业经(16912)
技术(14638)
经济研究(13847)
问题(12337)
财经(11524)
(10945)
(10213)
资源(9588)
科技(8779)
(8752)
商业(8543)
图书(8509)
技术经济(8401)
(8395)
现代(8289)
共检索到2782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玉玲,杨绪忠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蒋苏  蒋珊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同时也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面对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中许多深层次的矛盾,特别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共同构成了我国的文化建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尹世杰  
发展文化产业对人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三大文化的协调发展作用很大。我国当前文化资源开发不够,社会环境、市场环境还存在不少问题,有些人的价值观不端正。要进一步开发文化资源,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加强对市场的管理,保护消费者权益。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邱嘉锋  姚虹霞  
世界各国非常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仍然存在着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如对文化市场的培育和规范问题,对文化产业的保护和扶持问题,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问题等等,这些问题还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尹世杰  
文章首先分析发展文化产业对满足人的文化消费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作用 ;在分析我国当前文化产业的情况和问题的基础上 ,论述文化产品不能完全商品化 ,必须强调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 ,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后提出发展文化产业的具体对策 :要进一步开拓文化资源 ;要改变文化管理模式 ,加快文化产业的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 ;要发掘、培育文化精品 ;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 ,并及时制定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文化产业的法规 ,适应入世后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要求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曾添  
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短缺、投融资困难、投融资体系不健全是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以武汉市为研究对象,在阐述武汉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其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存在的投融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从改善管理和服务水平,建立有效的投融资平台,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多元化文化产业融资渠道几个方面探讨了改善武汉市文化产业投融资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吴小路  
武汉市作为湖北省省会城市,在政治、经济、人口各方面相较于其他省内城市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拥有的红色文化资源也非常丰富,但作为一个核心城市并没有将红色文化的影响力优势完全的发挥出来。本文通过研究武汉市的红色文化发展现状,分析武汉市发展红色文化中面临的困境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发挥红色文化在文化认同中的优势作用,增强武汉市的文化软实力,将红色文化影响力辐射到整个中部六省,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中部崛起。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新  
一、信息产业的基本内容1.信息产业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信息产业即现代第三产业或第四产业,是从事信息技术设备和信息生产、加工、存贮、流动和服务的新兴产业部门。第三产业是为第一和第二产业与最终消费者之间提供联系的活动,包括商业、服务业与交通运输业,其特...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穆熙,许华,刘秒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谢艳乐  祁春节  顾雨檬  
[目的]新型城镇化引致都市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都市农业发展倒逼新型城镇化协同高效推进;探究新型城镇化与都市农业发展的耦合互动关系,对加快推动两系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基于2006—2017年武汉市新型城镇化与都市农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测度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了新型城镇化与都市农业发展的耦合关系。[结果](1)新型城镇化与都市农业总体发展水平均呈上升态势,耦合关系显著;(2)两者耦合度C值在0.490左右变化浮动,2008年和2013年耦合度出现最低值和最高值,分别为0.475和0.500;(3)耦合协调度D值处在0.290~0.627,耦合协调等级从中度失调转变为初级协调阶段,且时序演变呈现出小幅波动性、差异性和阶段性特征。[结论]武汉市新型城镇化与都市农业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程度处于不断完善中,时序特征变化明显。为此,武汉市应坚持贯彻实施"以人为本"及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以打造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升级版,强化政策扶持的支持力度以保障新型城镇化与都市农业耦合协调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朱丽霞  杨婷  郑文升  刘鹏程  
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特征与城市发展及其空间结构具有密切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基于武汉市2003和2012年生产性服务业的总量数据和地理数据,对武汉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空间分布总体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利用GIS和Crimestat技术手段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及其演变趋势进行研究。结论表明,武汉市目前的生产性服务业还处于中低水平的空间集聚,集聚中心和次级中心并存,主要为武汉市独特的城市形态和政府调控及城市规划影响所致;演变过程中集聚的同时有分散,并且有追随城市边缘地区工业园区发展的趋势。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凌赛广  焦伟利  龙腾飞  刘慧婵  易予晴  武盟盟  王威  何国金  
基于不同时相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采用面向对象的解译方法提取了武汉市2000、2005、2010和2014年的土地覆被信息,从城市扩展强度指数,城市中心坐标迁移和分形维数等方面分析了武汉市2000~2014年城市扩展时空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4年间,武汉市城市扩展强度指数为1.41,各主城区城市扩展强度不一,洪山区建设用地的增加对主城区城市扩展的贡献最大;在扩展过程中,武汉市城市分形维数增加,城市空间形态变复杂;其扩展呈现核心-放射扩展模式,并逐渐转向圈层式;自然条件、经济、人口、交通、政策和城市规划是武汉市城市扩展的主要驱动力,但随着交通的发展,自然条件和经济对武汉市城市扩展的驱动作...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仙  
未来20~30年是武汉市经济发展和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抓住新经济时代的机遇,充分发挥武汉市全国"居中"和沿江沿线"黄金交叉十字"的独特区位优势,按照"一带一路"战略重点、建设长江经济支撑带、中部崛起战略支点、"中三角"城镇群以及湖北建设战略支点的总体战略部署要求,选择和发展好武汉市的主要产业,实现武汉及武汉都市圈在中部的崛起,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全面分析了新经济时代未来武汉市产业的背景与基础;深入探讨了未来武汉市产业发展的战略与定位;应用定量与定性的方法,根据武汉市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优势等,对未来武汉市主要发展产业进行了多轮多方位的筛选;最后,对筛选出来的主要产业进行了详细的...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冀新  李荣  
我国都市工业园区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都市工业园区的产业发展成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以武汉市为例,阐述了武汉市都市工业园区产业的延伸性、拉动性与集成性特征,对都市工业园区的产业发展进行了SWOT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武汉市都市工业园区产业发展的总体构想,并初步探讨了相应的三环式产业布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