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294)
- 2023(4800)
- 2022(4057)
- 2021(3812)
- 2020(3159)
- 2019(7349)
- 2018(7136)
- 2017(13896)
- 2016(7771)
- 2015(8208)
- 2014(8343)
- 2013(8393)
- 2012(7682)
- 2011(6999)
- 2010(6926)
- 2009(6297)
- 2008(6345)
- 2007(5634)
- 2006(4841)
- 2005(4392)
- 学科
- 济(32397)
- 经济(32372)
- 管理(21715)
- 业(18711)
- 方法(14758)
- 企(14724)
- 企业(14724)
- 数学(13255)
- 数学方法(13078)
- 环境(10009)
- 学(9092)
- 地方(8771)
- 农(8618)
- 中国(6866)
- 财(6849)
- 生态(6515)
- 业经(6401)
- 划(5933)
- 农业(5773)
- 和(5301)
- 资源(5236)
- 制(5076)
- 技术(4888)
- 务(4473)
- 发(4472)
- 财务(4465)
- 财务管理(4452)
- 企业财务(4311)
- 融(4248)
- 金融(4247)
- 机构
- 学院(107751)
- 大学(107543)
- 济(41491)
- 管理(40988)
- 经济(40546)
- 研究(39632)
- 理学(35434)
- 理学院(34940)
- 管理学(34200)
- 管理学院(34017)
- 中国(28771)
- 科学(27539)
- 京(24115)
- 农(21900)
- 所(20601)
- 业大(19504)
- 研究所(19136)
- 中心(18660)
- 财(17999)
- 农业(17210)
- 江(16604)
- 范(15077)
- 北京(15050)
- 院(14980)
- 师范(14899)
- 财经(14752)
- 省(13563)
- 州(13502)
- 经(13481)
- 科学院(12464)
- 基金
- 项目(79291)
- 科学(62259)
- 基金(57380)
- 研究(53835)
- 家(51531)
- 国家(51154)
- 科学基金(43404)
- 社会(34494)
- 社会科(32784)
- 社会科学(32771)
- 省(31489)
- 基金项目(31086)
- 自然(29442)
- 自然科(28653)
- 自然科学(28643)
- 自然科学基金(28094)
- 划(27201)
- 教育(23790)
- 资助(23403)
- 编号(19885)
- 重点(18529)
- 发(17410)
- 部(17083)
- 计划(16118)
- 创(15993)
- 科研(15397)
- 创新(15086)
- 成果(15019)
- 课题(14703)
- 科技(14448)
共检索到1557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彭搏 石黄磊
研究目的:阐明城市工业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的理论与方法,评价武汉市都市圈内的工业用地生态适宜性。研究方法:多因素加权评价法与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明确了城市工业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必须以生态为前提;(2)进行了武汉市工业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及评价结果的分析,并指出其空间分析必须在同一尺度下进行;(3)探究了武汉市工业用地的发展方向。研究结论:武汉市都市圈工业用地呈集团式发展,应当控制其向生态敏感区发展。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胡高 金保彩 李顺成
为优化土地市场在配置工业用地中的作用,提高工业项目准入和审批效率,助力武汉市"工业倍增"计划,本文通过梳理近年来武汉市工业用地供地管理政策及变化,分析工业用地网上挂牌供应流程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王梅 邹涛
工业用地是城市建设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更新和使用是盘活存量、挖掘潜力、改善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突破口。本文以武汉市为例,分新增、准存量和存量工业用地三个层次分析了武汉市工业用地现状和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确定工业用地底线空间、分类优化空间布局和细化工业用地政策等3个方面提出了引导工业用地集聚发展的策略。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谷晓坤 刘静 代兵 柴铎
工业用地减量化是节约集约用地管理制度下大都市用地转型的必然,也是地方实践在土地整治领域的创新尝试。论文建立大都市郊区工业用地减量化适宜性评价方法,以上海市浦东新区大团镇为例,客观评价其减量化的适宜等级。研究结果表明:1)工业用地减量化的5个影响因素中,污染与能耗因素值差异最大,布局合理性因素值差异最小,主体意愿性因素的空间分布差异最明显;2)218个工业地块划分成5个适宜度等级,随着适宜度提高,相应工业地块零星程度加剧,地块平均规模由适宜度一级的9 507 m~2逐渐下降至五级的3 300 m~2;3)一级适宜占24.06%,二级适宜占21.51%,三级适宜占29.45%,四级适宜占12.63%,五级适宜占12.35%。适宜等级所占面积的分布接近于正态分布特征。研究结论:论文所建立方法可作为大都市郊区工业用地退出的评估工具,有助于提高工业用地减量化的统筹协调性。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曲衍波 张凤荣 杜素芹 王锐 郭俊梅
研究目的:从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角度,研究城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以期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城镇发展用地合理布局和科学评价提供有效范式。研究方法:以GIS栅格技术为支撑,利用多因素加乘复合算法和互斥性矩阵分类方法进行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利用对比分析法佐证评价方法与结果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研究结果:平谷区城镇建设空间布局可优化为优先建设区、适度建设区、控制建设区、适度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和禁止建设区,分别占全区总面积的22.97%、12.15%、11.69%、9.93%、12.90%和30.31%;城镇建设用地适宜程度在空间上呈圈层分布特征,由平原向四周的半山区和山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许嘉巍,刘惠清
本文通过对城市建设用地的评价因素分析,确定了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体系,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建立了人与自然相协调的长春市建设用地评价系统。
关键词:
建设用地 适宜性 评价体系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邵丽亚 陈荣蓉 侯俊国 程飞 付凯
为更加深入地了解县域尺度城镇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情况,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以重庆市荣昌县为例,采用AHP法和GIS空间分析技术,选择了地形、社会条件和生态安全3大类8个指标,建立了适用于浅丘区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荣昌县中心城区生态景观格局和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分布。结果表明:荣昌县不同景观类型之间生态景观指数差异较大,但各种景观类型分布比较均匀。荣昌县中心城区适宜分布建设用地的面积大,未来城镇建设开发潜力大,其中最适宜和适宜开发的面积为1.288 55万hm2,占中心城区面积的34.85%;可适度开发的土地面积为1.0 59 878万hm2,占中心城区面积的28.67%。因...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李伟松 李江风 钟紫玲
为合理开发利用低丘缓坡资源,在生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通过构建低丘缓坡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对研究区进行生态适宜性等级评价。结果表明:生态适宜性为高度适宜、中度适宜、基本适宜、较不适宜及不适宜5种类型,其面积分别为65.92km2、127.72km2、119.60km2、54.87km2和9.21km2;同时位于新增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高度适宜、中度适宜和基本适宜的低丘缓坡资源占研究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增建设用地范围内的低丘缓坡资源总面积的86.88%。从生态学角度构建的低丘缓坡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十分合理,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具...
关键词:
GIS 低丘缓坡 生态适宜性评价 湖北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新
生态足迹模型是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Ree和Wackernagel等1962年提出,由Wackernagel在1996年进一步完善,并在全球进行了实证计算和研究,迅速成为世界流行的可持续发展的定量测度方法。该理论1999年被引入我国。学者们将其用于我国不同区域生态环境和生态安全的研究,推动了生态足迹理论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宇鹏 周敬宣 李湘梅
目前,如何动态的预测生态预算的结果(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是战略环境评价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生态预算的结果受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多种因素影响,这种影响具有时空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特征。如果要利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些因素来预测生态预算的结果,就必须解决这种不确定性问题。本文根据集对分析的基本原理和聚类分析思想构造生态预算结果的预测模型,该模型把影响生态预算结果的因子作为一个集合,把生态预算结果看作一个集合,把这两个集合构成一个集对,通过这两个集合的同一、差异、对立的联系度达到精确预测的目的。应用该模型,对武汉市2005年~2020年生态预算结果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未来一段时间,武汉市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马艳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度评价是衡量区域土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文章以武汉市2003~2012年数据为例,设计了适合该市的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离差系数模型对研究区内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程度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10年间武汉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度从2003年的0.556上升到2012年的0.784,即由勉强协调型上升为中度协调发展类型。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环境 离差系数 协调度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隆杨 刘胜华 李健
城市生态用地是维持城市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屏障,研究其动态变化特征及相关驱动力,将为城市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决策提供依据。该文以武汉城区为实证区,采用1990、2002、2014年等3期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土地利用变化矩阵量化数量变化,景观格局指数量化空间格局变化,生态服务价值系数和InVEST模型量化质量变化,利用二元逻辑回归模型和梯度分析法量化相关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市生态用地总面积持续下降,累计减少239.55 km~2,其中水域为主要转出地类;生境质量下降24%;生态用地斑块破碎度提高,"孤岛化"现象逐渐显现;坡度、建设用地的最小距离、建设用地增长、GDP增长和道路密度是驱动生态用地变化的主要因素,随着城市向三环线外扩张,三环线以外的生态用地面临较高的生态转化风险。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周克昊 刘艳芳 谭荣辉 周鹏
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能在全国范围内顺利推广,及指标理想值确定提供相关技术借鉴和指导,采用目标值法、极值法、平均值法、发展趋势分析法、专家咨询法等方法确定了武汉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各指标理想值,研究表明:武汉市2011年城乡建设用地人口密度、建设用地地均固定投资、建设用地地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7 468人/km2,29 156.79万元/km2,38 129.86万元/km2时,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度达到最优状态;此外,在把握评价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和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有利于减少主观因素对理想值确定产生的干扰。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曾群 蔡述明
水作为人类所需要的不可替代的一种自然资源,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之一。解决武汉市的水问题,直接关系到武汉市人民群众的生活,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采用定量方法———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对武汉市水资源进行评价,找出近几年来武汉市水资源持续利用的趋势,为武汉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可靠的依据。具体步骤是:首先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武汉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对武汉市各年代水资源评价指标分别赋值、确定权重;其三,按照加权相加的方法(即综合指数法)评定出武汉市各年代水资源利用得分;最后根据各年代分值的大小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武汉市水资源利用变化趋势。
关键词:
武汉市 水资源 可持续利用 评价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吴巧生 李世祥 涂金花
武汉市城市供水水源也面临着稀缺的潜在问题。当前,以上调水价为主要特征的水价改革已成为经济生活中的热点,研究水价的政策效应对于进一步推进水价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武汉市水价调整为研究对象,从节水效应、资源配置效应、公共政策效应和环境保护效应四个方面评价分析了近几年来该市水价的政策效应。
关键词:
水价 水价改革 政策效应评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