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711)
2023(13941)
2022(11853)
2021(11189)
2020(8875)
2019(20535)
2018(20226)
2017(39095)
2016(21263)
2015(23309)
2014(23244)
2013(22843)
2012(20819)
2011(18623)
2010(18299)
2009(16505)
2008(15763)
2007(13614)
2006(11714)
2005(10007)
作者
(60800)
(50923)
(50258)
(48047)
(32194)
(24521)
(22765)
(19862)
(19253)
(17945)
(17531)
(17052)
(16059)
(15906)
(15711)
(15582)
(15318)
(14926)
(14511)
(14397)
(12666)
(12196)
(12102)
(11464)
(11322)
(11236)
(11196)
(11160)
(10204)
(10108)
学科
(80763)
经济(80680)
管理(58501)
(54715)
(44819)
企业(44819)
方法(36962)
数学(32058)
数学方法(31635)
(22897)
中国(21136)
(20219)
(19105)
地方(18748)
业经(18475)
农业(15480)
环境(15251)
(13631)
理论(13398)
(13293)
贸易(13287)
(13224)
技术(13092)
(12834)
(12332)
财务(12258)
财务管理(12239)
(12145)
企业财务(11642)
(11604)
机构
大学(292519)
学院(292320)
管理(116371)
(108670)
经济(106126)
理学(101734)
理学院(100498)
管理学(98624)
管理学院(98105)
研究(97679)
中国(69827)
科学(64602)
(62451)
(50043)
(48668)
(48556)
业大(47508)
研究所(44886)
中心(44586)
(41493)
(40188)
财经(39984)
师范(39811)
农业(39326)
北京(39023)
(36468)
(36360)
(34551)
师范大学(32339)
经济学(31770)
基金
项目(212334)
科学(166681)
基金(153611)
研究(152365)
(135140)
国家(134026)
科学基金(115034)
社会(94984)
社会科(90003)
社会科学(89978)
(83625)
基金项目(82926)
自然(76740)
自然科(74929)
自然科学(74911)
自然科学基金(73534)
(70938)
教育(69295)
编号(61998)
资助(61886)
成果(49005)
重点(47416)
(45431)
(45394)
(44181)
课题(42574)
创新(41201)
科研(40790)
计划(39280)
大学(38741)
期刊
(116457)
经济(116457)
研究(81808)
中国(52908)
学报(50620)
科学(46152)
(45460)
管理(40075)
大学(37664)
学学(35680)
(34682)
教育(32418)
农业(31854)
技术(24171)
(22217)
金融(22217)
业经(20304)
财经(18163)
经济研究(18147)
(15733)
科技(15489)
图书(15353)
问题(15352)
(15348)
资源(14650)
(14541)
理论(14149)
业大(13398)
实践(13212)
(13212)
共检索到4100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朱媛媛  汪孟  胡淼  姜文丽  王宏涛  陈京  
公共绿地空间的配置影响城市人居生活质量。该文以武汉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与语义分析方法,探究以公园绿地为代表的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可达性与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优化路径。研究表明:1)武汉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空间呈现沿长江对称集聚分布,且呈现汉阳、武昌双核布局模式,各级公园绿地空间分布均垂直于长江走向。2)武汉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布局形式以自然为基底,凸显了山水公园的特征。3)社区尺度下,基于步行出行方式武汉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的可达性呈现沿江向内陆圈层式递减规律,并以地铁出行方式有效补充公园绿地整体可达性。应通过下移公园绿地布局尺度,发挥公园多元功能性助力韧性社区建设;从主题、空间、媒介等方面打造体现地方文化的公共绿地,推动公园绿地的文化转向;适时对接居民需求,将公园绿地空间打造成“可情感表达”“可感知体验”“可社会交往”的公共空间。旨在丰富社区公共空间的研究类型和拓展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视域。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岳邦佳  林爱文  孙铖  
城市公园绿地为购物娱乐设施消费能力较低的低收入者提供休息、交往、游乐的免费活动场所,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以武汉市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运用两步移动搜索法(2SFCA)计算研究区内低收入者基于步行、自行车、公交三种交通方式下的公园绿地可达性。采用皮尔森相关系数、洛伦兹曲线和区位熵的方法,分析公园绿地分布和低收入人口的相关性和空间匹配程度及格局。研究结果表明:(1)三种交通方式下研究区内街道的公园可达性差异较大,呈现出低收入群体内部两极分化的特征;(2)公园绿地可达性与低收入人口分布呈现较弱的负相关关系,在公园绿地规划布局选址时没有把低收入人口的出行便捷程度考虑在内;(3)基于公交交通方式下研究区内公园绿地分布和低收入人口分布呈现出空间匹配的格局,而中心城区低收入人口集聚的街道基于步行方式公园可达性较差,需要在这些区域增加规划公园绿地及其之间的绿色廊道来实现区域公平。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岳邦佳  林爱文  孙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子琳  李志刚  程晗蓓  
城市公园绿地(UPGS)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UPGS可达性可促进城市宜居、提高居民福祉。进入新时代,在建设“生态文明”和“人民城市”的背景下,关注中国大城市UPGS可达性的公平性问题意义重大。论文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从供给、需求2个方面综合测度可达性,从局部、整体角度评估了UPGS可达性的空间特征,并进一步探究了可达性与居民社会经济条件之间的关系,以此探讨社会公平性。研究发现:(1)区域型、全市型和综合型UPGS可达性空间分布优于社区型UPGS可达性空间分布;(2) UPGS的总体可达性在中心城区呈现“核心—边缘”逐渐递减的空间形态,UPGS数量多、密度大的区域的社区具有更高的可达性水平;(3) UPGS可达性与居民社会经济条件之间存在空间正相关关系,房价较高的社区,居民的UPGS可达性也较高,UPGS可达性反映的社会不平等现象明显。建议未来应重视更加精细化的UPGS布局优化和调控,不同区域和社会群体需求采取选择性策略,落实精准施策。论文弥补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应用大数据和新技术优化指标数据源,采用UPGS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游憩设施和安全条件等指标精细化测度公园品质,并考虑了多种交通模式、实时路况以及不同年龄群体的选择偏好等因素,综合测度可达性,创新了研究方法;从城市经济结构视角出发,从房价入手探讨UPGS的公平性问题,拓展了已有分析框架,为中国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布局和空间资源配置提供了支撑。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陆砚池  方世明  
公园绿地是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布局与城市居民生活息息相关。根据布局现状,以2020年为优化时间结点,兼顾布局效率和布局均衡,首先以居民出行成本最小化为效率性目标,构建选址模型以对新增公园绿地进行选址;再以可达性差异最小化为均衡性目标,构建面积优化模型以确定公园绿地的合适规模。两种模型共同实现了公园绿地的布局优化。研究表明:(1)现状条件下,公园绿地布局不能满足居民的基本游憩需求,空间效率性和均衡性较低;(2)要实现本文的优化目标,需新增全市性公园绿地28座,共计1 100 hm2;需新增区域性公园绿地34座,共计868. 01 hm2;(3)区位选址模型显著降低了居民到达公园绿地的出行成本,人均出行成本由1 311. 24 m降低到了915. 93 m;(4)区位选址和规模优化模型能够显著提高公园绿地布局的均衡性,使得公园绿地布局与居民人口比配达到均衡,居民至整体公园绿地可达性差异系数由0. 71降低到了0. 54。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李嘉欣   陈兵   章银柯   洪传春   王宇   邵锋  
【目的】研究城市公园绿地的可达性与社会公平性,为提升公园绿地质量、保障弱势群体环境正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杭州市上城区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获取手机信令、大众点评、兴趣点(POI)等多源大数据,组建数据库,引入公园质量评价结果、吸引力算法和高斯衰减函数,改进两步移动搜索法,计算步行和公共交通模式下居住小区级老龄人口获取公园绿地的可达性值,并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公园绿地的社会公平性差异及其成因。【结果】(1)上城区各类公园质量存在显著差异,综合得分高于平均值的公园绿地占21.37%。(2)不同交通模式下的可达性程度差异较大,步行模式下65.98%的居住小区可达性程度极低,而公共交通模式下可达性值极低的小区占33.81%;随着时间阈值的增大,可达性均出现高值扩散、低值消退的趋势;2种交通模式可达性均呈现集聚分布,公共交通模式下集聚程度更高。(3)上城区公园绿地存在社会不公平现象,步行模式下不公平程度最高,公平性低值达74.8%;叠加分析显示:不公平区域集中在上城区中部,呈片状分布。【结论】公园绿地供给与老龄人口需求之间存在不公平现象。将来,在城市绿地规划建设时应提升现有公园绿地服务质量,完善交通网络,适度增加绿地数量和改善小区居住环境。图7表2参36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黄思颖  徐伟振  傅伟聪  兰思仁  
以东南沿海高密度典型城市福建省厦门市为例,运用网络分析法分析城市公园绿地的可达性,探讨影响城市绿地可达性的主要因素及提升策略。结果显示:第一,城市公园绿地服务面积和可达性与城市发展建设较为一致;第二,城市公园绿地不同出行交通方式可达性差异较大;第三,不同类型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存在较大差异;第四,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有赖于城市道路网的完善。因此,为了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城市生态、社会服务功能,提高城市各类型绿地的服务效率,进一步优化城市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的幸福质量,应增加城市小型公园绿地密度并均匀分布,以便提升城市公园绿地整体的可达性,重点是提升城市公园绿地步行和骑行的可达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淇蔚  李咏华  范雪怡  
文章将老龄人口的社会视角同绿地布局的空间视角相融合,以强化绿地规划的"适老性"。选取杭州市区为例,基于人口统计、城市规划等数据资料,应用GIS分析老龄人口空间分布特征与绿地空间可达性特征。结果表明:1人口规模呈现"集中—分散",人口密度呈现"核心—外围递减",圈层分布呈现"内环—中环—外环"格局;2绿地要素基本覆盖城市核心区域,空间盲点主要集中在行政边界附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老龄视角下绿地空间可达性的四种模式以及绿地空间布局改善提升的规划建议,旨在为老龄议题下的绿地空间规划提供依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柯新利  李红艳  刘荣霞  
揭示耕地景观游憩功能的供给能力与其可达性的空间匹配格局,可以为耕地景观游憩功能的合理布局、开发与利用提供依据。以武汉市为例,采用指标评价法和专家打分法,结合GIS空间分析,建立了耕地景观游憩功能的空间格局研究框架,对耕地景观游憩功能的供应潜力、可达性、及两者空间匹配等方面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1)武汉市耕地景观游憩功能供应潜力的空间分布呈现从中心城区边缘向外逐渐降低的格局;(2)武汉市耕地景观游憩功能可达性呈现"中西部高,边缘低"的分布格局;(3)根据耕地景观游憩功能的供应潜力与可达性的空间匹配关系,将武汉市耕地景观游憩服务分为四类:高供应-高可达,高供应-低可达,低供应-高可达,低供应-低...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琪  谢双玉  王晓芳  姜莉莉  古恒宇  刘大均  
针对武汉市旅游交通"进得来,散不开"的问题,以图论思想为指导,综合运用空间句法、核密度分析法、缓冲区分析法,分别从全局可达性、局部可达性和感知可达性三个视角对武汉市主城区内旅游景点的客观层面可达性和主观层面可达性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第一,研究区内旅游景点的全局可达性和局部可达性总体表现较好或很好,而感知可达性则较弱,不利于游客通过局部空间的路网结构来感知整个路网;第二,旅游景点的空间分布与研究区道路的全局可达性、局部可达性都存在部分空间"错位"现象,即全局、局部可达性最好的区域没有旅游景点分布,而全局和局部可达性较差的东南部却有较多旅游景点集中分布;第三,从不同类型旅游景点的可达性来看,都表现为历史遗产类旅游景点的可达性较好,自然景观类旅游景点可达性较差,现代人文类旅游景点可达性居中;第四,从不同等级旅游景点的可达性来看,表现为等级越高的旅游景点其可达性反而越差的现象。在此基础上,针对可达性较差的武汉东湖风景区提出交通优化建议,以期促进武汉市旅游景点可达性整体水平的提高。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双金  马爽  张永民  
现有对城市公园绿地利用的评价多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绿地覆盖率等指标衡量,忽略了对绿地使用者(城市居民)的关注,致使很难真正从评价结果得知公园绿地的空间配置是否合理。从公园绿地的可达性与居民的访问偏好等要素着眼,探究两者匹配程度,采用腾讯宜出行及百度规划路径时间等开源大数据,更具客观性、真实性地评价了郑州主城区公园绿地。结果表明:郑州主城区街旁绿地访问密度均值最高,专类公园访问密度均值最低,街旁绿地可达性高,社区公园次之,专类公园可达性在部分区域较好。郑州主城区公园绿地整体利用匹配度较差,其中综合公园利用匹配度最高,社区公园与街旁绿地次之,分布在郊区的专类公园匹配度最低,未能被妥善利用。绿化程度、社会活力、地价、绿地面积和形态指数对城市公园绿地的利用匹配度有影响,但对不同种类的公园绿地影响程度不同。因此,可以有选择地提高这些指标来改善相应公园绿地的利用匹配度。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许基伟  方世明  刘春燕  
公园绿地空间布局和结构会影响到城市居民的健康和城市生态格局,对城市规划建设至关重要。因此,评价城市公园绿地的空间分布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以武汉市七个中心城区为例,采用含有距离衰减系数的重力型两步移动搜索法(G2SFCA),探讨居住区尺度下不同等级公园绿地的空间公平性。结果表明:(1)距离因素会改变公园绿地的空间公平性,并且不同等级公园绿地的空间公平性变化存在差异;(2)武汉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空间公平性评价结果并不理想,"严重不公平"级别所占面积比重始终比较大;(3)区域性公园绿地的空间公平性要优于全市性公园绿地的空间公平性;(4)公园绿地空间分布呈现不均衡特征,空间公平性的区域差异较大。街道人口数量、公园绿地数量、公园绿地的服务能力是造成其空间公平性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因此,应该结合人口需求科学地规划公园绿地的数量和等级,以实现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许基伟  方世明  刘春燕  
公园绿地空间布局和结构会影响到城市居民的健康和城市生态格局,对城市规划建设至关重要。因此,评价城市公园绿地的空间分布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以武汉市七个中心城区为例,采用含有距离衰减系数的重力型两步移动搜索法(G2SFCA),探讨居住区尺度下不同等级公园绿地的空间公平性。结果表明:(1)距离因素会改变公园绿地的空间公平性,并且不同等级公园绿地的空间公平性变化存在差异;(2)武汉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空间公平性评价结果并不理想,"严重不公平"级别所占面积比重始终比较大;(3)区域性公园绿地的空间公平性要优于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上官莎逸  刘健  余坤勇  赖壮杰  范华栋  赵秋月  艾婧文  张今朝  
基于GIS的网络分析法,以福州市为例,选取公园绿地面积、人口密度、路网密度及形状指数四个因子进行可达性评价,分析各因子与公园绿地可达性的相关性及变化规律,构建公园绿地服务模型.结果表明:城市公园绿地的服务面积比为33.74%,服务人口比为43.18%,整体服务情况较好.4个因子对公园绿地可达性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其中公园绿地面积与其服务面积呈正相关,与其服务效率呈显著负相关;人口密度与其服务面积呈显著负相关,与其服务效率呈弱相关;路网密度与其服务面积及服务效率均呈弱相关;形状指数与其服务面积呈正相关,与其服务效率呈弱相关.各因子相关性大小依次为,城市公园绿地服务面积模型:形状指数>人口密度>公园绿地面积>路网密度;城市公园绿地服务效率模型:公园绿地面积>路网密度>形状指数>人口密度.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大鹏  马斌  王悦  
绿地公园服务的均衡性是对绿地公园服务可持续性的表征,对城市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有着重要影响。研究以包头市2016年的绿地公园、交通网络以及建设用地面积为基础,借助传统累积耗费距离算法(Z法)和包含阻力系数的引力累积耗费距离算法(Z_s法)测算绿地公园的可达性阻力和服务范围,统计分析了不同可达性阻力下的建设用地面积,基于此,测算并对比分析了两种模型下研究区内绿地公园服务的均衡性,其结果可为城市绿地公园规划与管理提供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