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88)
- 2023(13049)
- 2022(11083)
- 2021(10222)
- 2020(8771)
- 2019(19643)
- 2018(19136)
- 2017(36194)
- 2016(19365)
- 2015(21323)
- 2014(20724)
- 2013(20031)
- 2012(18105)
- 2011(15979)
- 2010(15409)
- 2009(13949)
- 2008(13131)
- 2007(10844)
- 2006(9076)
- 2005(7600)
- 学科
- 济(74828)
- 经济(74716)
- 管理(56952)
- 业(52194)
- 企(42751)
- 企业(42751)
- 方法(37666)
- 数学(34030)
- 数学方法(33587)
- 财(20521)
- 农(20149)
- 中国(18259)
- 学(16632)
- 环境(15749)
- 业经(15595)
- 地方(14619)
- 贸(14134)
- 贸易(14131)
- 制(13906)
- 易(13746)
- 农业(13345)
- 务(12983)
- 财务(12943)
- 财务管理(12920)
- 企业财务(12331)
- 划(11987)
- 技术(11881)
- 和(10701)
- 银(10333)
- 银行(10293)
- 机构
- 大学(265101)
- 学院(263548)
- 济(106074)
- 管理(105107)
- 经济(104152)
- 理学(93143)
- 理学院(92058)
- 管理学(90264)
- 管理学院(89797)
- 研究(85966)
- 中国(64191)
- 科学(55995)
- 京(54159)
- 农(48177)
- 财(47235)
- 业大(44281)
- 所(42055)
- 中心(41758)
- 研究所(39124)
- 财经(38954)
- 农业(38280)
- 江(36782)
- 经(35819)
- 范(33394)
- 经济学(32950)
- 师范(32911)
- 北京(32620)
- 院(32152)
- 经济学院(30092)
- 财经大学(29343)
- 基金
- 项目(197881)
- 科学(157200)
- 基金(148166)
- 研究(135007)
- 家(132640)
- 国家(131618)
- 科学基金(113592)
- 社会(89039)
- 社会科(84555)
- 社会科学(84534)
- 基金项目(79805)
- 自然(77393)
- 自然科(75666)
- 自然科学(75642)
- 省(75627)
- 自然科学基金(74295)
- 划(65669)
- 教育(61619)
- 资助(59030)
- 编号(51103)
- 重点(45115)
- 部(43526)
- 创(41759)
- 发(41334)
- 科研(39737)
- 创新(39205)
- 计划(38620)
- 国家社会(38058)
- 成果(37968)
- 教育部(37052)
- 期刊
- 济(103119)
- 经济(103119)
- 研究(66856)
- 学报(47314)
- 中国(45037)
- 科学(43194)
- 农(40987)
- 财(36180)
- 管理(35750)
- 大学(35635)
- 学学(34326)
- 农业(27737)
- 技术(20806)
- 融(19774)
- 金融(19774)
- 教育(19207)
- 财经(18468)
- 业经(17243)
- 经济研究(16817)
- 经(15751)
- 业(14926)
- 资源(14459)
- 问题(14256)
- 版(13828)
- 科技(13246)
- 统计(12548)
- 业大(12464)
- 策(12066)
- 技术经济(11534)
- 理论(11528)
共检索到3599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项振海 盛杰 班鹏飞 李青
探究建成环境对街道活力的影响效应是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提升的关键。文章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首先基于人口热力数据测度多时段街道活力,其次利用街景数据、POI数据及OSM路网数据构建基于宏观街区构成和微观街道特质的多维度建成环境指标体系,最后引入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讨不同建成环境对街道活力影响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1)时间上,武汉市主城区内中高活力街道在9:00—18:00间整体占比最多。空间上,街道活力在各时段整体呈“东核西带、多点聚集”分布。(2)基于宏观街区构成的二维建成环境对街道活力的影响整体较微观三维街道建成环境更为明显。(3)各建成环境要素对街道活力影响的时空异质性显著。距娱乐休闲设施最近距离和围合度对街道活力的影响整体具有稳健的时空变化特征,接近度、功能混合度、功能设施密度和天空开敞度次之,距综合商场最近距离、街道高宽比和交通安全设施占比则表现了明显的时空局部显著效应。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贺慧 张庆昊 郭亮 张彤 荣升
短距离通勤在交通活动中占据相当的比例,其通勤方式选择存在一定弹性。街道作为承载短距离通勤活动的空间,其建成环境可能对通勤方式选择产生一定影响。文章借助随机森林算法测度街道建成环境对短距离通勤方式选择的影响,识别出建成环境要素的影响梯度及作用曲线,并基于此评估在武汉市主城区内每条街道上,不同短距离通勤方式的选择倾向。结果表明:街道网络特征、断面及景色特征等均对短距离通勤方式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相同街道建成环境对各类通勤方式选择的影响并不一致;在公园绿地附近、住区或商业中心等不同城市区域的街道上,短距离通勤方式的选择倾向存在差异。结论可为绿色出行导向下的街道更新及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周鹏 潘悦 王丽 彭玉玲 刘文祥
应用城市地理信息数据库,基于三维地形分析和三维景观格局分析的思想,建立三维景观格局测度体系,从八象限和道路网络单元尺度,测度武汉市主城区居住空间的极值景观、均匀度景观、起伏景观、三维容量景观、密度景观和集聚景观的三维空间特征。结果表明:(1)武汉市主城区居住立体形态发展方向性特征呈东南—西北(NW-SE)斜向分布;(2)主城区居住三维空间呈"多中心跳跃式"的景观格局,4个"热点集聚中心"的空间异质性受经济中心、交通区位和开敞空间的影响显著。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梓蒙 刘艳芳 罗璇 仝照民 安睿
通过优化城市建成环境来营造和发展城市活力是建设充满活力的城市空间的重要举措。论文以双休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使用人口热力数据量化城市活力的时空分布特征;选用基于梯度提升决策树的SHAP可解释性模型(gradient boosting decision tree-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GBDT-SHAP)测算城市建成环境对城市活力的非线性影响,并提取关键变量的最佳阈值。结果表明:(1)双休日武汉市主城区城市活力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时间、空间和功能异质性。城市活力在空间上整体呈现出“中心高、外围低”的特征;在时间上,从7:00开始逐渐提升,下午和晚间达到顶峰。(2)武汉市主城区建成环境显著影响了城市活力强度,且其非线性影响和阈值效应明显:大型商圈的影响阈值大致在3000~4000 m,地铁对城市活力的影响主要在城市内部且地铁站服务范围在1500 m以内,POI混合度超过0.4后会抑制城市活力。SHAP模型弥补了传统多元线性模型在可解释性上的不足。(3)到CBD的距离、离地铁站距离、天空开敞度以及商业类型存在时间驱动效应,随时间变化对城市活力的影响重要性会发生相应变化。研究结果可为武汉市主城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依据:贯彻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理念,做好地铁交通与大型商圈的衔接,是增强城市活力的有效措施;设置户外开放空间,有利于促进居民晨练和社会活动;增加小型餐饮和娱乐场所也是增强夜间活力的措施。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怡萍 陈晓键
文章以专利申请数据表征创新活动,将其分为知识型、生产型创新活动两类,通过核密度分析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标准差椭圆、DBSCAN聚类等方法从总体和分类别两大层面分析和探究西安市创新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得出其创新活动空间分布具有规律性分异、差异化集聚、选择性依赖三大特征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选取相关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创新活动的空间分异特征,最终得出创新主体驱动创新活动、环境配置吸引创新活动、知识借用激励创新活动的结论。
关键词:
创新活动 空间分布 专利数据 回归分析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魏伟 章阳 洪梦谣 夏俊楠
探讨城市户外空间健身活力的建成环境影响机制对促进全民健身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武汉主城区为例,基于Keep健身轨迹数据探究户外空间健身活力强度,采用多层线性模型(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HLM)与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ultiscale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MGWR)分析建成环境对健身活力的影响及其异质性。结果表明:(1)不同功能类型区健身活力差异巨大,绿地主导型空间健身活力最大,且运动场所密度、水系空间指数对此类空间促进作用更加明显;居住主导型空间健身活力也较大,且支路密度、容积率对该类空间正向影响更强;工业主导型最弱,POI混合度、地价对此类空间正向效果明显。(2)不同空间区位健身活力差异巨大,总体呈现“核心—边缘”结构,组团集聚特征明显,且不同区位受POI混合度、道路密度、建筑密度、绿化率影响的差异较大。研究结果显示城市建成环境对户外健身活力的多重影响,可为面向健身友好的城市功能及形态优化提供参考。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柳青 艾婧文 高仰驰 陈凤飞 刘艳芬 余坤勇 刘健
为了更精确地对街道绿化品质进行评估,以福州市主城区三环快速路街道范围内为研究对象,获取百度街景数据及图像分析提取街道绿视率,结合空间网络分析软件Axwoman,以POI、公交站点、地铁站点等大数据作为数据支撑,综合分析福州市街道活力和街道绿化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福州市研究区内街道绿视率的平均值为21.62%,仓山区的绿视率平均值最高,达到了21.93%,鼓楼区、晋安区、台江区依次递减;(2)福州市街道各维度指标结果整体呈中心聚集且向周边扩散的趋势,福州市核心城区鼓楼区、台江区的区位特征和功能性指标整体较好,仓山区最差.但连接性指标则相反,仓山区最好.通过街道多维度评价结果与街道绿视率叠加分析进一步挖掘街道潜力,为规划者在后期提升城市街道的绿化品质提供依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沈体雁 于瀚辰 周麟 古恒宇 何泓浩
文章基于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研究北京市2011—2017年二手住宅交易的价格特征,结果表明:①以往基于经典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研究可能存在一定的不稳健,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可以将不同变量对于因变量的影响尺度反映出来,其回归的结果更为可靠。②北京房价对区位因素非常敏感,且存在高度的空间异质性,区位的影响尺度是所有变量中最小的,接近于街道尺度。而卧室数量和到最近地铁站的距离为全局尺度的变量,在空间上的影响较为平稳。到公交站的距离、到小学的距离、建筑结构和装修状况对于房价的影响不显著。其他显著的变量均存在一定的空间异质性,其空间尺度由小到大分别为成交时间、面积、楼龄、楼层、朝向。③区位、朝向、卧室数量、成交时间均正向影响房价,而面积、楼龄、楼层、到地铁站的距离负向影响房价。所有影响因素中区位是影响房价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成交时间朝向。面积成交时间、朝向和到最近地铁站的距离影响较大,所在楼层、卧室数量对于房价的影响较小,而面积和楼龄的影响最弱。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单卓然 安月辉 袁满 黄亚平
建成环境与公众情绪的关系是健康城市建设所关注的重要议题。近年来,社交媒体大数据及语义分析方法为量度公众情绪提供了新的渠道。通过采集微博用户文本数据,借助腾讯云NLP情感分析模块测度情感概率,并将其转译为居民情绪值,用以反映情绪的积极或消极程度。运用GIS空间分析工具剖析了武汉市主城区居民情绪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方法探究了建成环境要素对居民情绪的影响。研究发现,居民情绪的时间分布具有较鲜明差异性,空间分布具有较显著集聚性。大部分建成环境要素对情绪影响较稳健,其中户外休闲场所密度、娱乐设施密度及交通设施密度对居民积极情绪的正向效应最为强烈,其影响呈现出时间上的一致性和空间上的异质性。研究可以为优化大城市建成环境要素布局补充一种居民情感视角的新依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蕾 汤昪 陈艳红 于婧 聂艳 陈豪杰 由加
城市零售商业的空间分布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研究领域,科学分析城市零售商业的集聚特征,有利于优化城市用地布局及合理配置城市商业资源。基于POI数据,以武汉市街道为研究尺度,通过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及Ripley’s K函数来识别武汉市零售商业中心热点和分析各业态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武汉市零售商业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大集聚、小分散"的特征,集聚趋势和扩张态势并存,在中心城区集聚特征明显,并形成多个次级集聚中心。(2)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Moran’s I为0.385,说明武汉市零售商业分布存在正的空间相关性,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高-高集聚区的街道集聚特征明显,但其辐射带动作用较弱,极化现象明显。(3)零售商业分布的"中心-外围"结构明显,零售商业集中区主要分布在以江汉路商圈为核心的10 km圈层范围内,由中心城区向远城区递减。(4)不同距离下各业态空间集聚存在差异,商场、超市进行区位选择的范围较小,便利店、家居建材市场、专卖店的距离范围较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孔雪松 蒋献佳 程鹏
基于街道尺度结构特征构建人口与建设用地综合指标体系,运用冷热点分析和耦合度模型,分析2000-2015年武汉市人地时空分异和耦合关系,识别人地静态与动态耦合的组合特征和类型。研究发现:武汉市人口与建设用地分布呈现出典型的“中心-边缘”模式,人地静态耦合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且以高度耦合为主;武汉市街道尺度人地动态耦合度显著低于静态耦合度,整体以静态高度耦合-动态中度耦合类型为主,部分静态耦合度较高的街道并没有出现预期的高水平动态耦合,人口变化率快于建设用地变化率以及人口老龄化是人地失调的主要原因,应致力于建设用地的存量盘活和以人为本的结构优化。
关键词:
人地关系 时空耦合 街道尺度 结构优化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孔雪松 蒋献佳 程鹏
基于街道尺度结构特征构建人口与建设用地综合指标体系,运用冷热点分析和耦合度模型,分析2000-2015年武汉市人地时空分异和耦合关系,识别人地静态与动态耦合的组合特征和类型。研究发现:武汉市人口与建设用地分布呈现出典型的“中心-边缘”模式,人地静态耦合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且以高度耦合为主;武汉市街道尺度人地动态耦合度显著低于静态耦合度,整体以静态高度耦合-动态中度耦合类型为主,部分静态耦合度较高的街道并没有出现预期的高水平动态耦合,人口变化率快于建设用地变化率以及人口老龄化是人地失调的主要原因,应致力于建设用地的存量盘活和以人为本的结构优化。
关键词:
人地关系 时空耦合 街道尺度 结构优化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关兴良 张佳丽 鲁莎莎
基于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分街道(乡镇)数据,运用象位分析法和缓冲区分析法细致地考察了北京市六环以内核心区的人口增长及其变动规律。结果显示:①21世纪以来是北京市人口增长最快时期,年均增长近60万人,其中2015年是一个拐点年份,结束了2000年以来连续14年人口增长超过20万人且年均增长高达56. 3万人的超高速增长阶段;②核心区以21. 47%的国土面积集聚了全市83. 76%的常住人口,年均增速高达44. 5‰,占全市人口比重10年间增长了5. 42个百分点;③核心区人口快速增长区域主要位于正北及正东方位,包括中关村、西二旗、上地、回龙观、天通苑以及国贸、通州等大型人口居住区和就业区,而包含亦庄新城在内的核心区南部方位,人口增长并不突出,但人口集聚速度显著;④核心区人口集聚力持续提升,其中三环至六环区域集中了全市56. 89%的人口,六环外区域人口比重下降了4. 5个百分点;⑤核心区人口分布及增长呈现明显的"外围化"特征及"摊大饼"蔓延式扩张,这是未来北京市制定人口发展战略和人口管控需要考虑的重要命题。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呼慧 洪志敏
以2017年黄河流域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为研究对象,首先给出了空气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然后利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分析各因素在不同尺度下对空气质量作用的空间异质性。结果显示:(1) 2017年黄河流域中下游大部分地区的空气质量指数(AQI)处于轻度污染水平,季度的AQI呈冬高夏低的特征,其中,冬季处于中度污染水平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月度的AQI呈“U”型分布,其拐点出现在8月份;(2)第二产业比重、城镇人口比例、总人口数、降雨量和温度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显著,其中,第二产业比重和城镇人口比例全局影响空气质量,总人口数在中等异质水平下影响空气质量,降雨量和温度在较高异质水平下影响空气质量;(3)第二产业比重、城镇人口比例和总人口数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为正向,而降雨量和温度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为负向,其中,总人口数对黄河中游地区影响较大,降雨量对黄河上游地区影响较大,温度对黄河中下游地区影响较大。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莹 李全
城市餐饮业空间格局研究对城市规划及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现有研究中方法单调,衍生研究以对影响因素定性分析为主的不足,采用POI数据,运用基于核密度的热点指数方法对武汉市主城区的餐饮热点进行识别,并结合工作日和休息日的百度地图热力图数据构建人口活动强度模型,对动态人口与餐饮业空间分布进行耦合分析.分析发现,武汉市主城区餐饮业可显著识别出1个一级中心、3个二级中心和9个三级中心;餐饮业分布与动态人口的空间匹配程度总体较好,工作日时匹配程度高的区域占比稍高于休息日.匹配程度为较差和差的区域依具体类型不同而散布在大型商圈外围、传统中小型商圈、旅游点、复兴街区和新兴街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基于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城市道路骑行流量分析
武汉市主城区现状用地自主识别方法探索
多元统计回归及地理加权回归方法在多尺度人口空间化研究中的应用
基于空间自回归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不同尺度下土地利用程度研究
老年人地铁出行时空特征及与建成环境非线性关系——以武汉市为例
基于年龄结构的综合医院分布的空间公平研究——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
微观尺度下毒品犯罪时空分布及成因分析——以SZ市NH、DM街道为例
城市POI火灾风险评估与消防设施布局优化研究——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
中国土壤侵蚀的社会经济空间驱动因素研究:基于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分析
均衡和效率双重视角下武汉市主城区公园绿地空间布局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