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188)
2023(13165)
2022(10456)
2021(9283)
2020(7597)
2019(16755)
2018(16540)
2017(31624)
2016(17712)
2015(19449)
2014(19656)
2013(18978)
2012(17385)
2011(15741)
2010(15938)
2009(14811)
2008(14956)
2007(13394)
2006(12003)
2005(11249)
作者
(52564)
(44446)
(43849)
(42114)
(28286)
(21245)
(19865)
(16941)
(16787)
(15720)
(15498)
(15063)
(14597)
(14178)
(14170)
(13734)
(13003)
(12986)
(12980)
(12732)
(11176)
(10964)
(10813)
(10219)
(9984)
(9844)
(9841)
(9676)
(8946)
(8813)
学科
(73656)
经济(73544)
管理(51582)
(47166)
(37346)
企业(37346)
方法(25852)
中国(23897)
数学(22067)
数学方法(21769)
(20622)
(19356)
地方(18834)
(18596)
(17535)
业经(17127)
农业(14174)
(13240)
(12685)
银行(12654)
(12481)
金融(12477)
环境(12203)
(12134)
(11494)
财务(11461)
财务管理(11434)
理论(11011)
企业财务(10979)
体制(10645)
机构
大学(258009)
学院(256010)
(102306)
经济(99919)
研究(94277)
管理(91421)
理学(78461)
理学院(77359)
管理学(75808)
管理学院(75321)
中国(69287)
科学(59585)
(55260)
(50549)
(48616)
(45087)
研究所(44340)
中心(41813)
(40196)
财经(39682)
业大(38144)
(36199)
(36038)
师范(35803)
农业(35383)
(34684)
北京(34117)
经济学(32880)
(31613)
经济学院(29525)
基金
项目(175733)
科学(140088)
基金(129798)
研究(124749)
(115561)
国家(114700)
科学基金(97641)
社会(81767)
社会科(77540)
社会科学(77522)
基金项目(68620)
(67588)
自然(63293)
自然科(61843)
自然科学(61821)
自然科学基金(60711)
(58469)
教育(56863)
资助(51141)
编号(48075)
重点(41277)
成果(40023)
(38820)
(38666)
(36003)
(35448)
国家社会(35149)
课题(34921)
创新(34026)
科研(33571)
期刊
(115927)
经济(115927)
研究(78269)
中国(52574)
学报(44575)
(41756)
科学(41576)
(39086)
管理(34330)
大学(33459)
学学(31782)
农业(27712)
教育(27037)
(24197)
金融(24197)
财经(20174)
技术(19611)
经济研究(18155)
业经(17734)
(17380)
问题(16931)
(14226)
(13800)
资源(12703)
科技(12101)
现代(12019)
(11548)
业大(11301)
(11046)
技术经济(10905)
共检索到3845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郑艳婷  马金英  戴荔珠  赵赛  
本文从城市化的角度,认为中国的城市群可以被认为是发生了区域性城市化的地域。并以武汉城市群为案例,分析了其区域性城市化的表现特征及其动力机制。具体表现特征分别为:人口向区域集聚的趋势初显;区域性的非农就业转化特征明显;区域城市化水平提升,城乡建设用地在区域范围内扩张。进一步的动力机制分析发现,这一区域城市化过程的动力分别为:内驱力主导下的经济快速增长、开发区引领下重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化、以及明显改善的交通运输条件带动下节点区域的工业增长。基于固定效用模型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于外资促动下的沿海地区城市群发展,武汉城市群的经济增长更主要的是受国内力量驱动,而其原乡村地区的城乡转化则主要受地方经济...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匡兵  卢新海  周敏  韩璟  
运用洛伦茨曲线和偏移份额分析法分析了武汉城市群2001—2011年城市用地结构的时序演变特征和空间配置差异,并结合推拉理论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了城市群用地结构变化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武汉城市群城市用地规模扩张明显、结构调整频繁;2从地类演变来看,居住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和绿地属于增长性结构,工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仓储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为衰退性结构;3从空间配置格局来看,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和市政公共设施用地在各地区分布比较均衡,绿地和特殊用地次之,仓储用地分布集中,同时,各地区对不同类型城市用地的竞争优势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4在变化机理上,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变化、居民福利改善及土地管理政策调整等因素是造成武汉城市群用地结构时空变化的重要因素。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柯善淦  卢新海  
以武汉城市群居民消费支出数据为基础,利用基尼系数、偏离—份额分析法,并结合GWR模型对武汉城市群居民消费结构的时空特征及其变化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武汉城市群各类居民消费支出增长基尼系数处于"极低"和"低"水平;消费结构变化呈现出由中心向外围辐射的特点;居民消费结构已实现由物质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的转变。上述现象意味着,随着武汉城市群基础设施的改善,区域间发展型消费一体化趋势正在显现;居民消费结构呈现明显的"中心"和"外群"差异。认为在推动城市群一体化进程中,应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易予晴  龙腾飞  焦伟利  彭剑威  刘慧婵  凌赛广  
利用2000~2010年共11期MODIS地表温度资料和多源多时相的遥感影像分类结果揭示武汉城市群的夏季热岛效应,反演并计算出10a间武汉城市群日间和夜间的热岛强度变化、土地覆盖类型和城镇用地面积。在对不同时相的地表温度数据进行热岛指数归一化处理的基础上,分析了武汉城市群热岛的分布特征及年代演变,定量分析了武汉城市群以及中心城市武汉市不同热状况区面积的变化和热场的变迁。结果表明,武汉城市群夏季热岛效应较为明显,其中武汉市是主要热源和热中心;自2000年起,武汉城市群城乡温度差异逐步减小,热中心分布向外扩散,城市热岛区域急速扩张,整体热环境趋于恶化;新兴城区的开发增加了武汉市的热源分布,人工表面...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昆仑  许红梅  李志刚  黄耿志  姚华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内涝已成为继人口拥挤、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之后的又一大城市病。武汉是我国内涝频发的城市之一,尤其是2016年夏季发生的城市内涝造成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损失。文章以武汉中心城区汤逊湖水系为研究范围,利用最邻近指数法、核密度强度分析法、湖泊变化强度指数等方法,探讨2016年6月30日—7月6日期间城市内涝灾害发生最严重时段的渍水特征,并揭示其形成原因和发生机制。研究发现:①城市暴雨渍水类型多样,主要包括居住区渍水、道路渍水和产业园区渍水三类。②渍水点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渍水点以湖泊为中心集中分布,围湖造地区域是渍水发生的重灾区,城市新开发区和在建施工区也是渍水发生的集中区域,水系中下游比上游渍水严重。③湖泊容量萎缩、水系结构简化、水利建设滞后、汇水强度增大、异常气候突发等共同导致暴雨渍水灾害的发生。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卢新海  陈丹玲  匡兵  
运用小波神经网络模型对2004-2015年武汉城市群区域一体化水平和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进行了测算,并通过使用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及脉冲响应函数等计量方法考察了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武汉城市群区域一体化水平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逐年波动上升趋势,但二者的变化路径具有显著差异;从长期效应来看,二者之间存在着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和脉冲响应,武汉城市群区域一体化水平每提高1%,其土地利用效率将增加0.65%;从短期效应来看,武汉城市群区域一体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间存在着非均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关兴良  方创琳  周敏  武红  
基于Landsat影像数据,利用遥感和GIS技术获取了武汉城市群地区3个阶段(1980—1990、1990—2000、2000—2010年)的城镇用地信息,采用城镇扩展指数和城镇扩展模型分析了城镇用地扩展的时空格局、过程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①武汉城市群城镇用地空间迅速扩张,三个时段内的城镇扩展强度指数依次为0.073 2、0.028 9和0.099 3,呈现显著的阶段性与波动性特征;②城镇用地扩展格局具有明显的空间集中性,主要表现为以武汉为扩展中心的圈层状形态,沿武汉三环、京广线等交通干道的轴带分布形态,不同阶段的扩展格局各具特质;③城镇用地扩展呈现"一核四带"、"一核一带"和"三核六带"的...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过文俊  
本文总结了武汉城市圈以往探索场外交易市场的经验,分析当前制约产权交易市场向场外交易市场转型的主要因素,提出构建武汉城市圈区域性场外交易市场的中长期战略和近期改革对策。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梅琳  龚胜生  颜俊  
快速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城市景观的扩张,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武汉市的景观系统发生了剧烈改变,各类型景观都处于不断的相互转移和变化过程中。在概括武汉城市景观演变历程的基础上,从城市景观系统的层面,以定量分析为基础,结合定性分析方法,分别对其要素、结构和功能的特征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武汉市城市景观要素的演变最主要表现为建成景观不断吞食生态景观和农业景观的过程。城市景观结构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优势度指数则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从景观利用程度来看,各类型建成景观变化幅度最高。武汉城市景观的功能演变主要表现为功能分化过程和交互式分布模式。分析城市景观系统演变特征,能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关兴良  胡仕林  蔺雪芹  鲁莎莎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获取了武汉城市群3个阶段(1980~1990、1990~2000、2000~2010年)的城镇用地信息,采用景观扩张指数、间隙度指数和相关分形维数分析了该地区城镇用地扩展的基本模式、空间形态演化及其驱动机制。主要结论:(1)城镇用地扩展基本模式呈现差异,第一阶段以边缘式和飞地式扩展为主,第二、第三阶段以边缘式扩展为主;(2)城镇用地空间形态处于演化变动中,第一阶段城镇用地扩展遵循"小集聚、大分散"的特点,城镇用地分布呈现"均一化",第二阶段城镇用地扩展显著趋缓,增长空间相互分离,以中心城市的孤立扩展为主,第三阶段城镇用地扩展呈现"首位式""集中化"趋势,武汉市中心性显著增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殷毅  曾文  
文章论述了城市区域化是目前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大城市发展出现的特有现象,它有别于传统的城市—区域生成关系,也有别于传统的城市郊区化现象,是中国特定工业化和城市化背景下,应对资源短缺压力而产生的城市功能、人口、空间扩散方式,其经济、社会、空间特征决定了城市区域化是中国“大城市化”进程中特有现象。运用城市区域化相关理念,指导新时期武汉市城市区域化进程中城市空间结构的创新,提出了城市发展区概念,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了中心城区———城市廊道———组群的多中心网络化空间结构模式。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谢启姣  
正确理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是制定热岛效应缓解政策和研究城市生态问题的前提和基础。选用1987年9月26日的Landsat-5和2013年9月17日的Landsat-8遥感影像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分析武汉市城市热岛效应的时空演变特征;对热岛效应明显的武汉市主城区进行格网划分,提取格网内地表温度及所选影响因子指标值,运用主成分回归方法进行地表温度多因子综合分析,探讨城市热岛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武汉市地表温度空间分布表现出典型的热岛特征,1987年和2013年分别有27.7%和39.1%的范围被"热岛"覆盖;(2)影响武汉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因素有不透水面指数、水体面积比...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俞艳  童艳  胡珊珊  柯圆圆  
依据空间关系界定距离衰减系数,构建修正引力模型,以武汉城市群为例,验证了该修正模型在测度空间相互作用方面的合理性。结果表明:修正引力模型能较准确地测定城市空间的相互作用;在武汉城市群中,武汉市对外辐射网络正逐渐形成并不断强化,其他城市尚处弱势,"一城独大"态势愈加显著。据此,认为武汉城市群需要加强副中心城市建设、完善产业合作机制,才能实现健康均衡发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俞艳  童艳  胡珊珊  柯圆圆  
依据空间关系界定距离衰减系数,构建修正引力模型,以武汉城市群为例,验证了该修正模型在测度空间相互作用方面的合理性。结果表明:修正引力模型能较准确地测定城市空间的相互作用;在武汉城市群中,武汉市对外辐射网络正逐渐形成并不断强化,其他城市尚处弱势,"一城独大"态势愈加显著。据此,认为武汉城市群需要加强副中心城市建设、完善产业合作机制,才能实现健康均衡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威  杜娟  常建军  
水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其利用效率是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武汉城市群2005~2015水资源利用效率,为提高该区域水资源利用率提供依据。以水资源、资金和劳动力为投入要素,以经济效益为产出要素,建立全要素生产框架下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估模型。采用DEA-Malmquist模型研究武汉城市群水资源利用效率、投入冗余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并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全要素生产率各分解指标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武汉城市群水资源利用效率在研究年限前期呈现下降趋势,2015年回升;2015年非DEA有效的城市水资源投入冗余率整体偏高;全要素的生产率变化呈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技术变化和纯技术效率变化对水资源利用效率成正效应,而规模效率变化则表现为负效应,其中技术变化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最为显著。利用DEA-Malmquist模型可判断出研究年限期间武汉城市群水资源利用效率逐步提升,并且提高技术手段可大幅提高城市群水资源利用效率。用该模型可为城市群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分析提供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