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876)
2023(2549)
2022(2038)
2021(1791)
2020(1315)
2019(3086)
2018(2931)
2017(5504)
2016(2921)
2015(3251)
2014(3203)
2013(3082)
2012(2844)
2011(2603)
2010(2659)
2009(2407)
2008(2376)
2007(1999)
2006(1821)
2005(1492)
作者
(9150)
(7792)
(7605)
(7254)
(4984)
(3635)
(3464)
(3055)
(3037)
(2602)
(2599)
(2569)
(2493)
(2452)
(2339)
(2310)
(2293)
(2291)
(2247)
(2131)
(1894)
(1789)
(1719)
(1712)
(1660)
(1654)
(1648)
(1629)
(1573)
(1511)
学科
(15744)
经济(15724)
管理(8645)
中国(7547)
城市(5869)
(5803)
地方(5542)
方法(5324)
数学(4799)
数学方法(4744)
(4344)
企业(4344)
城市经济(4216)
环境(3080)
(3034)
(2680)
业经(2543)
方城(2478)
(2346)
(2089)
地方经济(2073)
理论(1989)
(1986)
产业(1883)
技术(1799)
农业(1761)
(1606)
发展(1593)
(1592)
(1552)
机构
大学(45732)
学院(44858)
(18253)
管理(17789)
经济(17648)
研究(16191)
理学(15784)
理学院(15496)
管理学(15176)
管理学院(15096)
中国(10860)
科学(10773)
(10060)
(7569)
(7356)
中心(7014)
研究所(6935)
(6919)
师范(6867)
业大(6757)
(6357)
(6322)
(6166)
财经(6164)
北京(6046)
经济学(5844)
师范大学(5829)
(5718)
经济学院(5263)
(5129)
基金
项目(34149)
科学(28226)
基金(26594)
(23428)
国家(23287)
研究(22262)
科学基金(21032)
社会(16397)
社会科(15628)
社会科学(15623)
基金项目(14744)
自然(14217)
自然科(13982)
自然科学(13980)
自然科学基金(13719)
(12660)
(11073)
资助(9859)
教育(9782)
重点(7607)
(7485)
编号(7361)
国家社会(7232)
(7105)
(6841)
创新(6450)
计划(6217)
教育部(6166)
科研(6144)
人文(6036)
期刊
(19045)
经济(19045)
研究(14575)
中国(7367)
科学(7131)
学报(6568)
城市(6388)
管理(5849)
大学(4985)
(4950)
学学(4811)
问题(4426)
(4342)
(4151)
农业(3278)
技术(3117)
经济研究(2964)
现代(2896)
资源(2839)
(2831)
财经(2760)
统计(2723)
发展(2692)
(2692)
业经(2680)
教育(2674)
地理(2511)
城市问题(2463)
(2426)
科技(2355)
共检索到622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俞艳  童艳  胡珊珊  柯圆圆  
依据空间关系界定距离衰减系数,构建修正引力模型,以武汉城市群为例,验证了该修正模型在测度空间相互作用方面的合理性。结果表明:修正引力模型能较准确地测定城市空间的相互作用;在武汉城市群中,武汉市对外辐射网络正逐渐形成并不断强化,其他城市尚处弱势,"一城独大"态势愈加显著。据此,认为武汉城市群需要加强副中心城市建设、完善产业合作机制,才能实现健康均衡发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俞艳  童艳  胡珊珊  柯圆圆  
依据空间关系界定距离衰减系数,构建修正引力模型,以武汉城市群为例,验证了该修正模型在测度空间相互作用方面的合理性。结果表明:修正引力模型能较准确地测定城市空间的相互作用;在武汉城市群中,武汉市对外辐射网络正逐渐形成并不断强化,其他城市尚处弱势,"一城独大"态势愈加显著。据此,认为武汉城市群需要加强副中心城市建设、完善产业合作机制,才能实现健康均衡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万庆  曾菊新  
考虑到空间因素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将空间相互作用模型与空间偏离—份额模型相结合,构建城市群产业结构分析的基本框架,并对武汉城市群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定量诊断。研究发现:2000—2010年,除武汉、黄石、鄂州3市具有产业结构效应外,武汉城市群其余6个城市均未形成产业结构效应,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部分城市尚不能充分利用其他城市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未形成空间竞争力净效应;大部分城市还未能从群域产业重组和专业化分工中获取足够多的效益,部分城市尚未形成空间区位效应;相对于空间竞争力净效应和空间区位效应,产业结构效应更具稳定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威  杜娟  常建军  
水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其利用效率是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武汉城市群2005~2015水资源利用效率,为提高该区域水资源利用率提供依据。以水资源、资金和劳动力为投入要素,以经济效益为产出要素,建立全要素生产框架下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估模型。采用DEA-Malmquist模型研究武汉城市群水资源利用效率、投入冗余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并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全要素生产率各分解指标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武汉城市群水资源利用效率在研究年限前期呈现下降趋势,2015年回升;2015年非DEA有效的城市水资源投入冗余率整体偏高;全要素的生产率变化呈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技术变化和纯技术效率变化对水资源利用效率成正效应,而规模效率变化则表现为负效应,其中技术变化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最为显著。利用DEA-Malmquist模型可判断出研究年限期间武汉城市群水资源利用效率逐步提升,并且提高技术手段可大幅提高城市群水资源利用效率。用该模型可为城市群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分析提供参考。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柯善淦  卢新海  
以武汉城市群居民消费支出数据为基础,利用基尼系数、偏离—份额分析法,并结合GWR模型对武汉城市群居民消费结构的时空特征及其变化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武汉城市群各类居民消费支出增长基尼系数处于"极低"和"低"水平;消费结构变化呈现出由中心向外围辐射的特点;居民消费结构已实现由物质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的转变。上述现象意味着,随着武汉城市群基础设施的改善,区域间发展型消费一体化趋势正在显现;居民消费结构呈现明显的"中心"和"外群"差异。认为在推动城市群一体化进程中,应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易予晴  龙腾飞  焦伟利  彭剑威  刘慧婵  凌赛广  
利用2000~2010年共11期MODIS地表温度资料和多源多时相的遥感影像分类结果揭示武汉城市群的夏季热岛效应,反演并计算出10a间武汉城市群日间和夜间的热岛强度变化、土地覆盖类型和城镇用地面积。在对不同时相的地表温度数据进行热岛指数归一化处理的基础上,分析了武汉城市群热岛的分布特征及年代演变,定量分析了武汉城市群以及中心城市武汉市不同热状况区面积的变化和热场的变迁。结果表明,武汉城市群夏季热岛效应较为明显,其中武汉市是主要热源和热中心;自2000年起,武汉城市群城乡温度差异逐步减小,热中心分布向外扩散,城市热岛区域急速扩张,整体热环境趋于恶化;新兴城区的开发增加了武汉市的热源分布,人工表面...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沂  沈昊婧  贺灿飞  
城市群发展是当今世界竞争的主题。基于2009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构建的城市群发展3D(Density,Distance and Division)框架,以武汉城市群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对于武汉城市群,在城市群经济空间分布格局影响中,经济密度最重要;(2)距离对经济空间格局的影响还较小;(3)整合在省内城市群影响不大,因此,现阶段增加城市群内经济密度和缩短城市群内各城市间距离比整合内部资源更为重要。3D框架为我们审视我国城市群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对我国城市群发展评估提供了重要依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匡兵  卢新海  周敏  韩璟  
运用洛伦茨曲线和偏移份额分析法分析了武汉城市群2001—2011年城市用地结构的时序演变特征和空间配置差异,并结合推拉理论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了城市群用地结构变化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武汉城市群城市用地规模扩张明显、结构调整频繁;2从地类演变来看,居住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和绿地属于增长性结构,工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仓储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为衰退性结构;3从空间配置格局来看,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和市政公共设施用地在各地区分布比较均衡,绿地和特殊用地次之,仓储用地分布集中,同时,各地区对不同类型城市用地的竞争优势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4在变化机理上,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变化、居民福利改善及土地管理政策调整等因素是造成武汉城市群用地结构时空变化的重要因素。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方创琳  蔺雪芹  
武汉城市群是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城市群的生态环境质量是实现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建设生态型城市群的重要支撑。构建了由自然资源要素、生态环境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组成的武汉城市群空间扩展的生态状况诊断指标体系,采用熵技术支持下的AHP模型和模糊隶属度函数模型建立了城市群空间扩展的生态状况诊断模型,利用1997~2006年武汉城市群9市土地利用数据、社会经济和环境变化数据,系统分析了武汉城市群空间扩展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状况。研究认为:1997~2006年武汉城市群生态状况诊断的综合评价指数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说明伴随城镇用地扩张和土地利用转化,城市群生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关兴良  方创琳  周敏  武红  
基于Landsat影像数据,利用遥感和GIS技术获取了武汉城市群地区3个阶段(1980—1990、1990—2000、2000—2010年)的城镇用地信息,采用城镇扩展指数和城镇扩展模型分析了城镇用地扩展的时空格局、过程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①武汉城市群城镇用地空间迅速扩张,三个时段内的城镇扩展强度指数依次为0.073 2、0.028 9和0.099 3,呈现显著的阶段性与波动性特征;②城镇用地扩展格局具有明显的空间集中性,主要表现为以武汉为扩展中心的圈层状形态,沿武汉三环、京广线等交通干道的轴带分布形态,不同阶段的扩展格局各具特质;③城镇用地扩展呈现"一核四带"、"一核一带"和"三核六带"的...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沈玲媛  邓宏兵  
从城市发展指数和城市协调发展度两个方面,运用多元统计等方法,考察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中主要城市的城市发展质量,根据分析结果,对城市发展质量进行总体分析,并对城市进行分类研究。武汉城市圈城市发展指数平均值为50.48,城市系统协调度为0.31。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发展指数平均值为72.15,城市系统协调度为0.8。表明长株潭城市群整体发展质量要高于武汉城市圈,其中长沙、武汉、黄冈、湘潭城市发展质量较好,属于高发展水平高协调发展度类型。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何力  刘耀林  
随着区域城市化和城市区域化的不断发展,城市群扩张已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中备受关注的课题,城市群的扩张模拟也成为一个热点研究问题.在传统的城市扩张模拟中,CA(cellular automaton,元胞自动机)模型以其独特的规则简单,可扩展性强等优点,在城市扩张模拟方法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但目前CA模型主要应用于对单一城市的扩张模拟,对大范围区域内城市群的综合扩张模拟精度不高.该文引入了城市流模型对传统CA模型加以改进,将空间相互作用力量化并嵌入CA模型的转换规则中,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应用改进模型模拟了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黄菊  李琳  
文章在构建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城市竞争力进行定量评估,并对两大城市群2001-2006年间城市竞争力进行对比分析,以揭示两大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的动态变化特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沂  沈昊婧  贺灿飞  
从不同层次选取反映城市群经济整合的综合指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武汉城市群经济整合进行分析,重点探讨城市群各城市间的分工合作;采用偏离份额法模型定量研究了武汉城市群经济整合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2005年以来武汉城市群呈整合态势,城市群的产业结构依自身优势进行调整;②各城市间的产业相似性呈现距离衰减特征;③出现总部向武汉集中、生产向周边地市扩散的"双迁模式";④城市群等级结构的"断层"、政府的调控机制、基础设施条件等影响武汉城市群经济整合。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逸舟  王海军  张彬  黄鑫鑫  
基于多维要素流视角,以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为研究区域,从节点、层级、子网络三个方面对经济、人口、交通、信息等网络的空间结构进行刻画,并进行多维网络对比分析,用企业水平差异、文化节点性差异、平均时间距离差异、人均GDP差异、行业结构差异等五个影响因子构建多重网络关系回归模型,剖析多重网络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武汉城市圈可划分为三级联系片区,武汉、鄂州分别为主副中心,黄石、孝感、黄冈三市为集聚—辐射中心片区,其余城市为次级核心城市。(2)多维网络之间的相似性排序为经济网络—信息网络>经济网络—人口网络>人口网络—信息网络>经济网络—交通网络>人口网络—交通网络>交通网络—信息网络,经济网络与其余各类网络之间的相似性最高。(3)交通效率及企业发展水平是使多维网络产生相似性的主要因素,而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关系、产业分工影响因素是多维网络产生差异性的主要因素,其中文化关系影响最薄弱,交通效率因素影响最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