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847)
2023(14270)
2022(12292)
2021(11387)
2020(9245)
2019(21481)
2018(21327)
2017(40641)
2016(22321)
2015(24907)
2014(24924)
2013(24744)
2012(22979)
2011(20827)
2010(20849)
2009(18840)
2008(18256)
2007(15926)
2006(14115)
2005(12517)
作者
(65241)
(53899)
(53485)
(50834)
(34479)
(25881)
(24299)
(21221)
(20579)
(19241)
(18520)
(18202)
(17171)
(17034)
(16673)
(16460)
(15939)
(15848)
(15425)
(15372)
(13511)
(13334)
(12976)
(12305)
(12133)
(12021)
(11979)
(11945)
(10895)
(10671)
学科
(94671)
经济(94574)
管理(61550)
(58097)
(46073)
企业(46073)
方法(38073)
数学(32681)
数学方法(32343)
中国(30123)
地方(26628)
(25359)
业经(21242)
(20159)
(20017)
农业(17622)
环境(15901)
(15850)
贸易(15835)
(15232)
(15167)
(14730)
理论(14695)
技术(14613)
(14514)
(14114)
地方经济(14091)
银行(14073)
(13771)
金融(13769)
机构
大学(314135)
学院(313150)
管理(123951)
(123227)
经济(120312)
研究(109909)
理学(106905)
理学院(105587)
管理学(103855)
管理学院(103290)
中国(80410)
科学(69439)
(68922)
(55342)
(54716)
(51499)
研究所(50397)
中心(49334)
业大(47122)
(46373)
(44622)
师范(44231)
北京(44016)
财经(43720)
(40459)
农业(40147)
(39739)
(38194)
师范大学(36017)
经济学(35923)
基金
项目(216187)
科学(170232)
研究(158168)
基金(155427)
(135512)
国家(134368)
科学基金(115542)
社会(99134)
社会科(93973)
社会科学(93951)
(85159)
基金项目(83466)
自然(75246)
自然科(73498)
自然科学(73486)
自然科学基金(72135)
教育(72032)
(71765)
编号(64710)
资助(63247)
成果(52136)
(49826)
重点(48460)
(46749)
课题(45335)
(44400)
创新(41396)
科研(40962)
国家社会(40237)
教育部(39795)
期刊
(139191)
经济(139191)
研究(95970)
中国(63122)
学报(48740)
(46879)
科学(46292)
管理(45264)
教育(38969)
(38750)
大学(36483)
学学(34045)
农业(33137)
技术(27312)
(26712)
金融(26712)
业经(23913)
经济研究(21686)
财经(20201)
问题(19381)
图书(17944)
(17196)
(17003)
科技(15675)
资源(15325)
理论(15250)
技术经济(15080)
现代(14647)
(14374)
商业(14142)
共检索到4667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何雄  水兴雅  易成栋  
从经济、社会、生态及文化4个维度共选取16个指标构建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测度了2010—2019年武汉城市圈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利用GIS工具制图绘制武汉城市圈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化过程,研究结论如下:从时间上来看,2010—2019年武汉城市圈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从空间上来看,武汉城市圈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上呈现“中间高、四周低”的空间分布模式,城市圈“单核心”发展态势明显,圈内高质量发展水平差距近年呈现缩小趋势。分维度看,武汉城市圈生态和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经济发展水平其次,文化发展水平最低;分区域来看,武汉市在圈内具有绝对领先优势,其余各市分维度具有相对优劣势。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俊峰  张安录  
从土地资源属性出发,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测度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利用Tobit模型对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城市圈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是土地质量、结构、数量和禀赋等特征异质的综合反映,其中土地质量和结构异质是主因;城市圈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指数区间为[0.015,0.737],可分为高异质区、中高异质区、一般异质区、中低异质区、低异质区5个梯度区;城市圈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呈现出"中心高、边缘低"的分布特征,各异质梯度区内研究单元数量和面积差异明显;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对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三产业比重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提高第三产业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青松   祝学军  
文章构建省域贸易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对省域贸易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探究其区域差异和时空演变。研究发现:我国贸易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东部地区上升较慢,且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基尼系数持续下降,表明贸易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差异呈缩小趋势,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但贡献率逐渐降低;西部地区差异下降较快,逐渐逼近东部地区;东-西、中-西部地区间的差异最大,但均有所降低。贸易高质量发展水平随邻域水平的增加,低水平向高一级水平转移的概率上升,高水平向中高水平转移的概率下降。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杨传明  姚楠  宋青  陈骏宇  
切实推进长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对于中国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示范意义,为此,文章构建基于经济运行、创新效率、协调发展、绿色生态、民生共享的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模型,结合泰尔指数和莫兰指数分析2010—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及时空差异。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长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经济运行和创新效率表现突出,但协调性存在不足;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差距日趋减少;发展空间分布总体不均衡,并体现为四种空间集聚类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殷越  
金融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新发展理念的引领,文章依托于五大发展理念,从金融创新、金融协调、金融绿色、金融开放以及金融共享五个维度测度中国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结果显示:(1)中国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但总体仍处于较低阶段,各子维度发展态势存在差异,其中金融创新和金融协调发展态势良好,处于高水平阶段,而金融绿色、金融开放和金融共享虽有所改善,但总体水平偏低,成为制约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的主要原因。(2)中国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31个省份的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分布类型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特征,并且呈现“东高西低”的态势。(3)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两极分化现象,但随着时间推移,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低的“贫困俱乐部成员”数量在逐渐降低,并不断向较高水平的方向演进。(4)中国省际金融高质量发展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且高水平趋同俱乐部的稳定性最大,邻居类型层级越高越有利于高水平趋同俱乐部的稳定。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方梓旭  戴志敏  
采用熵权法测度2015—2020年中国30个省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采用泰尔指数和莫兰指数分析区域差异和空间集聚特征。研究发现:(1)整体上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长期向好态势,但依旧不高;分维度来看,增长规模和产品质量处于较低水平,且呈波动下降趋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两化融合、创新驱动、开放发展呈不断上升态势,而绿色发展则呈波动上升趋势;从区域分析来看,东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稳步向上态势,中部总体呈不断上升状态,西部呈上升态势,但增速较慢,东北则出现停滞。(2)区域间差距在不断扩大,直接原因是地区内差异的不断增加,间接原因则是区域划分方式不同和产业转移。(3)各省市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但其空间集聚性在不断减弱,未来中西部地区需充分挖掘资源禀赋优势,有序承接产业转移,东部地区则需进一步强化对外协同作用,引导内陆省份有序发展。本文研究进一步深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系统展示高质量导向下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为完善中国制造业发展政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林春艳  乔文  
文章在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使用二阶段熵值法和时序加权平均算子进行静态、动态测度,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并借助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和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刻画四大地区的时空差异演化。研究发现:发展水平在时间维度上呈上升态势,大致经历扩张期、培育期、提升期三个阶段,这与经济发展轨迹一致;空间维度上呈现非均衡性,静态发展水平与动态发展实力均为“东强西弱”,而发展速度为“西快东慢”。区域差异时间维度上总体差异略有下降,空间维度上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其中东-西区域间差异最大,东部地区区域内差异最大。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俊峰  张安录  董捷  
文章以"两型社会"建设为目标,构建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效率评价体系,运用DEA法评价城市圈2002-2012年土地利用效率,并对其土地利用效率时空差异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2-2012年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城市圈及其内部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变化趋势、周期、幅度及同期土地利用水平等都呈现出不同特征,但总体有一个先下降后上升的特点;城市圈土地利用效率影响因素是动态变化的:投入方面,能源投入一直是主要因素,劳动投入过多限制了城市圈早期土地利用效率,而土地投入冗余已经成为重要影响因素;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周琰  张安录  
本文基于2006—2012年武汉城市圈基础数据,对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进行动态研究。结果显示:7年来,武汉城市圈非农业人口逐渐向圈内超大城市集聚,城市规模上,圈内特大城市数量呈增多趋势;各市建成区扩张程度大体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一级中心城市武汉中心职能强度是排名第二的城市的3.7~5.7倍,但各级城市中心职能强度差异减小;武汉市与各市的经济联系在7年里逐渐向均衡方向发展;在发展协调程度上,武汉城市圈人均收入逐渐提高,城乡收入差距减少,基础设施投入增加,外资利用能力得到了提升。研究表明:武汉城市圈必须扩展非农产业的规模,在大中城市大力推进非农业产业;着重提升二、三级城市的中心职能强度,使圈内每个城市...
[期刊] 北京金融评论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孝感市中心支行青年课题组  唐威  
武汉城市圈科技金融改革创新将成为促进武汉城市圈发展的新动力,但是,武汉市与城市圈其他8个城市在金融发达程度、金融资源配置、金融政策支持、科技企业金融服务等方面差距较大,难以形成武汉城市圈协同发展的局面。本文基于协同发展理论,重点分析了武汉城市圈科技金融协同发展的内涵、意义,从多个视角阐释了武汉城市圈1+8个城市在科技金融发展方面存在的差距及原因,最后提出了武汉城市圈科技金融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万纤  刘嗣明  吴清  
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处于不断演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空间作用形式。运用洛伦兹曲线、集中化指数以及空间自相关方法,以2001年、2006年、2010年为研究时间截面,结合GeoDA和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对武汉城市圈旅游景区时空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武汉城市圈旅游景区空间差异显著,旅游景区主要分布在武汉、咸宁、黄冈等地,空间集中化水平呈减弱趋势;(2)旅游景区空间自相关总体上呈增强的趋势,二元化空间分布格局不断强化;(3)旅游景区发展热点区表现出一定的时空继承性,地理近邻效应明显。旅游景区热点区主要为孝感、鄂州、武汉等地区,具有向东推移的趋势,天门、仙桃、潜江一直是旅...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承良  余瑞林  李云  
运用SPSS13.0数理统计软件,建立都市圈经济-资源-环境系统(ERE)评价指标体系,引入层次分析法,构建ERE系统发展函数,以武汉城市圈为例,系统揭示武汉城市圈ERE系统各子系统发展的时空规律:(1)时间演化上,经济子系统保持指数增长速度,整个圈域经济处于高速运行中;资源子系统波动变化明显,整体上呈先上升、再下降、后上升的倒S型曲线,表现为缓慢上升、快速下降、迅速抬升三个阶段特征;环境子系统整体上呈指数律快速发展,除了在1999年出现一定程度下滑外,整个环境系统呈良性发展态;(2)空间分异上,经济子系统城际差异明显,形成以武汉为核心的三等级圈层结构,资源环境子系统整体受经济发展方式影响显著...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义菁  梅琳  张涛  敖荣军  
绿色发展对于建设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丽中国至关重要.该文从绿色社会、绿色经济和绿色生态三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综合采用ESDA、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深入分析2010—2020年武汉城市圈绿色发展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时间演变来看,武汉城市圈绿色发展水平整体表现为“直线”上升趋势,呈现出武汉市最高、天门市最低的格局,区域内部差异显著.2)从空间演变来看,武汉城市圈绿色发展空间格局相对稳定,2010年到2020年间逐渐形成“中间高、四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3)从空间相关性来看,2010—2020年武汉城市圈绿色发展呈空间正相关,空间集聚程度逐渐减弱,以L-H集聚区为主,具有“离散”和“分化”的现象.4)从影响因素来看,武汉城市圈绿色发展空间分异是经济发展、科技水平、政府调控、产业结构、对外开放与环境规制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对武汉城市圈绿色发展空间分异格局的影响程度最深.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国华  王英  
一、武汉城市圈的界定及发展现状(一)武汉城市圈的界定。武汉城市圈,是指以特大城市武汉为核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它包括了武汉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8个周边城市,简称“1+8”城市圈。主要目标是将武汉圈发展成为内陆地区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发挥对湖北经济腾飞和中部崛起的强辐射作用和极化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勇  蒋蕊  张敏  骆琳  
为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大力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解决数字经济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区域内发展不充分问题,文章基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进行界定,据此构建数字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空间错位修正的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算2015—2020年中国30个省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时空演化分析。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两极分化较为明显,从时间上看,样本研究期内各省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有升有降,大多数省份均在上升但增速不高,从空间上看,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的特征,同时具有较强的集聚性且大部分省份处于低水平地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