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968)
- 2023(8813)
- 2022(7410)
- 2021(6659)
- 2020(5448)
- 2019(12235)
- 2018(12085)
- 2017(23602)
- 2016(12118)
- 2015(13575)
- 2014(13633)
- 2013(13555)
- 2012(12876)
- 2011(12194)
- 2010(12558)
- 2009(11847)
- 2008(11208)
- 2007(10275)
- 2006(9706)
- 2005(8737)
- 学科
- 济(79991)
- 经济(79838)
- 管理(39503)
- 业(28991)
- 企(24865)
- 企业(24865)
- 方法(24558)
- 地方(21607)
- 中国(20116)
- 数学(19462)
- 数学方法(19330)
- 学(15892)
- 环境(15633)
- 业经(15282)
- 农(14350)
- 地方经济(14010)
- 和(12589)
- 财(11580)
- 制(11195)
- 资源(10649)
- 理论(10632)
- 发(10234)
- 划(10149)
- 体(9828)
- 农业(9663)
- 产业(9288)
- 经济学(8589)
- 融(8508)
- 金融(8506)
- 银(7655)
- 机构
- 大学(192419)
- 学院(191556)
- 济(89004)
- 经济(87095)
- 管理(72070)
- 研究(71534)
- 理学(61760)
- 理学院(60912)
- 管理学(59898)
- 管理学院(59536)
- 中国(52319)
- 科学(43226)
- 京(41401)
- 财(36816)
- 所(35924)
- 研究所(32606)
- 中心(31238)
- 财经(29684)
- 江(28854)
- 经济学(28286)
- 农(27886)
- 经(26839)
- 范(26489)
- 师范(26263)
- 北京(26215)
- 院(25654)
- 业大(25453)
- 经济学院(25034)
- 州(23053)
- 科学院(22164)
- 基金
- 项目(126926)
- 科学(101704)
- 基金(94473)
- 研究(90687)
- 家(82389)
- 国家(81780)
- 科学基金(70931)
- 社会(63492)
- 社会科(59216)
- 社会科学(59194)
- 基金项目(50512)
- 省(48342)
- 自然(44832)
- 自然科(43653)
- 自然科学(43642)
- 自然科学基金(42875)
- 划(40516)
- 教育(39861)
- 资助(37722)
- 编号(34380)
- 发(28994)
- 重点(28956)
- 部(27903)
- 成果(27451)
- 国家社会(26772)
- 创(25216)
- 教育部(24010)
- 课题(23984)
- 创新(23741)
- 人文(23479)
共检索到2955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承良 段德忠 余瑞林 王涛
建立都市圈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系统(ERE)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系列ERE耦合作用模型,系统揭示武汉城市圈ERE复合系统耦合作用的时空规律:①时间演化上,ERE复合系统耦合度和协调度波动变化明显。耦合度发展曲线为S型,呈动态螺旋上升趋势;协调度呈剧烈波动变化态势;协调发展度增长迅猛,整体呈直线上升态势;整个ERE复合系统内部或要素之间不断交互作用,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熵流交换,呈现一开放的、渐变与突变、自组织与他组织相互交织演替的递嬗过程,发展函数上表现为一动态的螺旋上升曲线,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②空间分异上,ERE系统耦合度呈"串形"等级规模结构,空间集聚性明显,形成两大空间板块;协调度呈"...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余瑞林 刘承良 熊剑平 曾菊新
都市圈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耦合协调机理已成为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建立都市圈社会经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的演化度模型,基于时序数据分析了武汉城市圈社会经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水平的演化特征:①1978—2009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资源和环境水平震荡波动最终趋于平稳,资源环境系统对社会经济系统的响应和反馈较为明显,但有一定的时间滞后;②在规模分异上表现为由金字塔型结构向纺锤型结构演进的分异特征,在空间分异上表现为由核心边缘结构向等级圈层结构演进。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承良 余瑞林 李云
运用SPSS13.0数理统计软件,建立都市圈经济-资源-环境系统(ERE)评价指标体系,引入层次分析法,构建ERE系统发展函数,以武汉城市圈为例,系统揭示武汉城市圈ERE系统各子系统发展的时空规律:(1)时间演化上,经济子系统保持指数增长速度,整个圈域经济处于高速运行中;资源子系统波动变化明显,整体上呈先上升、再下降、后上升的倒S型曲线,表现为缓慢上升、快速下降、迅速抬升三个阶段特征;环境子系统整体上呈指数律快速发展,除了在1999年出现一定程度下滑外,整个环境系统呈良性发展态;(2)空间分异上,经济子系统城际差异明显,形成以武汉为核心的三等级圈层结构,资源环境子系统整体受经济发展方式影响显著...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承良 曾菊新 颜琪
城市化是城市圈社会经济发展和地域空间演变的主要原动力。以武汉城市圈为例,构建城市圈空间演变的动力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运用SPSS12.0软件,通过回归分析,以城市化变量表征城市圈空间演变过程,分析武汉城市圈空间演变的相关动力机制,得出城市圈空间演变表现为动态螺旋跳跃式上升曲线,是城市化、工业化、服务产业化、信息化、运输化等经济社会要素相互作用、共同耦合的结果,同时,各影响因子在城市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对城市圈空间发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主导因子表现为工业化(1949—1965年)—第三产业化(1966—1979年)—市场化与制度化(1980—1989年)—多因素(1990—2008年)推动作用的变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承良 熊剑平 龚晓琴 张莲 周玉娇 李恒
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也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运用MATLAB7.0和SPSS16.0数理统计分析软件,建立都市圈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复合系统(ESRE)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系统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模型,以武汉城市圈为实证对象,定量揭示武汉城市圈ESRE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特征:复合系统协调度城际差异明显,与经济发展实力明显正相关;整个圈域处于协调发展态,但协调发展度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地域分布不平衡,形成核心—边缘与等级板块复合空间结构。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陈红蕾 彭开丽 黄珂
研究目的:对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的土地利用结构与社会经济结构进行先总后分的相关性分析,为不同区域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实行差别化管理制度提供有益借鉴。研究方法:系统聚类法,主成分分析法以及典型相关分析法。研究结果: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与社会经济结构的各指标相关性显著;按土地利用结构不同划分为三个区域后,区域间二者的相关性存在明显差异。研究结论:武汉城市圈的土地利用结构与社会经济结构密切相关,但由于内部区域之间资源禀赋不同,相关性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性,正确把握各区域二者相关性的差异,有助于区域的特色发展以及城市圈的综合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细归 吴清 廖天
文章基于武汉城市圈1982~2010年的人口和GDP数据,运用人口经济耦合指数、空间自相关和区域重心方法,分析了武汉城市圈人口与经济的空间耦合关系。研究表明:武汉城市圈人口经济耦合程度呈现"圈层式"的分布特征,区县人口与经济呈集中化态势,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趋于一致;其人口与经济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且不断向以武汉为核心区的"内圈"方向集聚,这种空间趋同和集聚趋势在不断增强;研究阶段内其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均位于武汉主城区内,并整体往东南方向移动的趋势。武汉城市圈人口与经济的空间耦合关系及其变化是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区域交通条件、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和发展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人口 经济 空间耦合 武汉城市圈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董捷 吕思陶 张安录
研究土地低碳利用与土地高效利用的耦合协调关系,有利于合理高效地配置土地资源,推动土地利用向低碳、高效的方式倾斜。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分别构建了土地低碳利用水平与土地高效利用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分别对2005-2013年土地低碳利用水平以及土地高效利用水平进行评价,探究两者的时空差异特征,并运用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演变来看,武汉城市圈土地低碳与土地高效利用水平均呈现上升趋势,但地区之间的上升情况存在差异;从空间特征来看,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土地低碳利用与土地高效利用的耦合协调度不断增强,总体朝着有序的方向发展,在空间上具有较为显著的正相关...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刘威 周石
本文认为武汉城市圈产业合作中一直存在各城市产业分工水平较低、产业一体化进程缺乏统一协调等问题,而总部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能有效打破行政区域规划限制,实现武汉与周边卫星城市的互动与"双赢"。因此,武汉城市圈应通过以武汉市为核心企业总部引入区,逐步将企业生产基地转移到圈内其他城市,加快武汉城市圈的区域产业合作。
关键词:
总部经济 武汉城市圈 产业合作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承良 田颖 梁滨
构建产业经济的系统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偏离份额方程、产业动态度和偏离度指标对产业结构性和产业演进性这两个维度进行核算,定量揭示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经济发育特征:近20年来,武汉城市圈整体产业结构波动明显,不同城市不同产业在各时段的效益差异明显,呈现一定的圈层结构分异,中心城市武汉增长速度最快,圈域经济发展处于一定的"一极集聚"态势,武汉—鄂州—黄石—孝感城市群产业升级明显,经济发展较快,其余5个城市发展较慢,导致城际产业链群发育不完全,区间产业经济联系较弱;产业结构演进总体上呈现倒"U"型曲线变化规律,中心城市产业结构变动程度差异明显,明显形成3种产业结构演进类型:低偏离度—高结构效益型、中偏离度...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沈道权 王娅
在应对知识经济发展的大潮流下,阐述了世界城市圈中心城市的新模式。针对武汉城市圈的现状,提出了知识经济推动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模型基础及条件,并基于世界大城市圈的发展经验,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建设提出了若干意见。
关键词:
知识经济 武汉城市圈 “两型社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宝玉
文章在对相关研究继续回顾的基础上,运用交通运输、人力资源、技能和技术存量、经济结构、经济发展、市场规模及外资参与等指标评价了武汉城市圈的投资环境。并从调整产业结构、编制武汉城市圈发展规划和健全协调互动机制等方面分析了改善武汉城市圈投资环境的措施。
关键词:
武汉城市圈 投资环境 评价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查凯丽 彭明军 刘艳芳 宋玉玲 张玲玉
交通可达性对区域城市经济联系与发展有重要影响。文章通过空间句法和引力模型,以1995、2005和2015年为时间断面,探讨分析了武汉城市圈不同尺度城市路网通达性与经济联系的时空演变格局,以及二者之间的关联性。结果显示:(1)研究期内,武汉城市圈道路网络整体连通性水平趋于完善,但存在空间极化,表现出以武汉市为中心的核心—边缘式空间格局;(2)区域内城市之间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在市级尺度上,武汉市经济辐射功能以及相邻城市间经济联系特征明显,在县级尺度上,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经济联系更为密切;(3)2005年以后,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春燕 段德忠 刘承良 曾菊新
以武汉城市圈为例,通过构建城乡道路网供需系统耦合作用关联模型和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实证研究了1995—2013年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网供需系统的耦合作用机制,并动态模拟了供需系统的3种耦合作用情景,结果显示:119年来,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网需求系统对供给系统的带动作用直接体现在以第二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之下的民用汽车拥有量的线性增长、生活环境的逐步改善以及人口规模的逐渐增大等众多方面上;219年来,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网供给系统对需求系统的促进作用一方面体现在路网的不断建设、改造升级,使得城乡道路网的等级水平与供给规模越来越高,对经济发展所需资源的运力不断增强上,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单位时间所达距离增大带来的成本递减上;3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供需系统演化模拟清晰地刻画出了至2020年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网系统的发展图景,其中交通带动经济快速发展型很好的实现了武汉城市圈将交通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强势的愿景。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传江 冯碧梅
低碳经济是发达国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提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强调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的经济产出。目前它正成为一种新的国际潮流,影响着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武汉城市圈在建设"两型社会"的过程中,面临着特定的制约因素,需要建设性地降低碳的排放。文章通过介绍低碳经济的经济学内涵,指出低碳经济实质上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在低碳经济兴起的背景下,工业化中期以重化工业为主的重工业结构对武汉城市圈资源环境产生了巨大压力。文章通过分析武汉市的生态足迹赤字和脱钩(节能减排)发展情况...
关键词:
低碳经济 武汉城市圈 两型社会 节能减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