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271)
2023(7547)
2022(6584)
2021(5852)
2020(5091)
2019(12089)
2018(11830)
2017(22956)
2016(12788)
2015(14522)
2014(14786)
2013(14746)
2012(13893)
2011(12705)
2010(12911)
2009(12023)
2008(12055)
2007(10949)
2006(9465)
2005(8257)
作者
(40164)
(33674)
(33601)
(32109)
(21086)
(16281)
(15463)
(13360)
(12519)
(11895)
(11431)
(11330)
(10754)
(10610)
(10581)
(10394)
(10353)
(9895)
(9692)
(9601)
(8477)
(8187)
(8101)
(7614)
(7604)
(7525)
(7453)
(7337)
(6857)
(6791)
学科
(57770)
经济(57722)
管理(32291)
(31101)
方法(28059)
数学(25338)
数学方法(25132)
(23367)
企业(23367)
中国(16144)
(15245)
地方(13170)
(12903)
(12374)
业经(10305)
农业(10217)
(10180)
贸易(10180)
(9800)
环境(9063)
(8579)
(8074)
理论(7811)
(7516)
财务(7503)
财务管理(7480)
城市(7355)
(7131)
银行(7094)
企业财务(7045)
机构
大学(194014)
学院(192174)
(77846)
经济(76005)
管理(72521)
研究(66853)
理学(62879)
理学院(62012)
管理学(60873)
管理学院(60507)
中国(48119)
科学(44092)
(41578)
(38782)
(34807)
(33299)
业大(33252)
研究所(32039)
农业(31105)
中心(30927)
(29062)
财经(27271)
(26418)
师范(26160)
北京(25517)
(24676)
经济学(24351)
(23760)
(22764)
经济学院(22265)
基金
项目(131846)
科学(103058)
基金(95895)
研究(91484)
(84961)
国家(84303)
科学基金(71460)
社会(57990)
社会科(54998)
社会科学(54975)
基金项目(52191)
(51509)
自然(47703)
自然科(46601)
自然科学(46586)
自然科学基金(45769)
(44159)
教育(42021)
资助(38362)
编号(36585)
重点(29955)
成果(29234)
(29047)
(28749)
(26777)
科研(25683)
计划(25564)
创新(25182)
课题(25082)
教育部(24343)
期刊
(81210)
经济(81210)
研究(52913)
中国(34287)
学报(34256)
(33662)
科学(30934)
(25539)
大学(24832)
学学(23601)
农业(22534)
管理(21989)
教育(16681)
技术(15419)
(13675)
金融(13675)
问题(13163)
财经(13155)
业经(13043)
经济研究(12803)
(12435)
(11353)
资源(10503)
(10345)
技术经济(9890)
统计(9624)
商业(8944)
理论(8877)
科技(8770)
(8694)
共检索到2715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彭凯锋  蒋卫国  邓越  
基于1995-2015年的5期土地利用数据和连续时间序列的水体数据集,探究武汉城市圈湿地受损程度及其对应的水体变化特征,并使用Logistic模型进一步揭示湿地受损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1995-2015年,武汉城市圈湿地面积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其面积减少了665.15 km2。湿地受损区域大多分布在武汉市、黄陂县、仙桃市等,主要是由建设用地、旱地侵占湿地引起的;湿地恢复区域大多分布在仙桃市、武汉市,主要表现为由水田向功能湿地转变。(2)20年来,湿地的变化与其水体的退化或增长变化特征相似,即湿地受损区的水体面积减少,湿地恢复区的水体面积增加。(3)Logistic回归表明,建设用地、降雨、GDP是影响湿地受损风险的主要因子,其中人类活动是湿地受损的主要因素。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雷征  董捷  
采用武汉城市圈1997-2006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计算各城市及武汉城市圈整体的信息熵、均衡度,并进行对比分析,以揭示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演变的规律和驱动因素。研究结论:①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均质性较差,但趋向于合理方向发展;②影响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演变的驱动因素众多,其中土地内在的特性和规律及政策、产业结构、区位可达性等外部因素尤为重要。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梁辉  陈以春  孟祥菁  
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发展、人口流动的日益频繁、房地产行业的市场化进程等等,都带来了人口的社会分层。这种分层不仅表现在居住空间的分异,更表现在职业、公共资源分享等众多方面的社会差异,对社会公平、经济效率等产生深刻的影响,社会空间结构的分异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转型期的突出问题,对此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利用因子生态分析和空间分析结合的计算机统计分析技术,利用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和历年统计年鉴数据,对城市圈内部社会空间结构的变化进行研究,并进一步寻找哪些因素影响了社会结构的分异以及影响的程度。研究发现:从人口分异的类别来看,武汉城市圈产生了社会空间的分异,按照六普数...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俊峰  张安录  董捷  
土地低碳利用对减少土地利用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两型社会"具有重要作用。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对象,估算了武汉城市圈1996~2010年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分析了城市圈1996~2010年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利用LMDI模型对影响城市圈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因素进行了分解。研究表明:(1)1996~2010年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碳排放量由1996年的952.82万t上升到2010年的4 550.35万t,年均增长11.82%,且上升幅度越来越大;(2)武汉城市圈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碳排放强度最大,耕地最小,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碳排放强度及变化幅度存在一定差异;(3)城市圈各城市土地利用碳排放存在时空差异,时间...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梁慧  夏保国  梁滨  康芬  
运用田野调查法,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对武汉城市圈内31家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湿地公园及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类型、数量和特点进行了统计分析。运用地理集中指数和交通通达指数分析圈域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显示:湖泊型湿地生态系统典型、生物景观丰富、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美学价值高;圈域整体交通通达性较好,武汉市的核心集聚效应明显。从空间结构、区位特点、核心功能、产品内涵、功能分区和典型代表这6个层面构建景区依托型、生态农场型、生境保育型三种典型的延展整合模式,为城市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借鉴。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黄珂  陈竹  张安录  
研究目的:衡量农地城市流转效率,为优化土地利用提供决策参考,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研究方法:同时采用DEA与SFA法测度武汉城市圈农地城市流转效率,比较分析不同内涵层次效率的时空差异;在利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法验证两种方法所得结果具有一致性的前提下,运用Copeland计分排序法对两组结果进行组合。研究结果:(1)2001—2012年武汉城市圈农地城市流转综合效率偏低,其中纯技术效率高于规模效率;(2)城市圈农地城市流转效率值在时间上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在空间上存在较大差异性;(3)随着与武汉市距离的增大,城市圈各市农地城市流转效率下降,面积较小城市的增量用地利用更加有效。研究...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谢启姣  
正确理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是制定热岛效应缓解政策和研究城市生态问题的前提和基础。选用1987年9月26日的Landsat-5和2013年9月17日的Landsat-8遥感影像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分析武汉市城市热岛效应的时空演变特征;对热岛效应明显的武汉市主城区进行格网划分,提取格网内地表温度及所选影响因子指标值,运用主成分回归方法进行地表温度多因子综合分析,探讨城市热岛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武汉市地表温度空间分布表现出典型的热岛特征,1987年和2013年分别有27.7%和39.1%的范围被"热岛"覆盖;(2)影响武汉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因素有不透水面指数、水体面积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逸舟  王海军  张彬  黄鑫鑫  
基于多维要素流视角,以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为研究区域,从节点、层级、子网络三个方面对经济、人口、交通、信息等网络的空间结构进行刻画,并进行多维网络对比分析,用企业水平差异、文化节点性差异、平均时间距离差异、人均GDP差异、行业结构差异等五个影响因子构建多重网络关系回归模型,剖析多重网络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武汉城市圈可划分为三级联系片区,武汉、鄂州分别为主副中心,黄石、孝感、黄冈三市为集聚—辐射中心片区,其余城市为次级核心城市。(2)多维网络之间的相似性排序为经济网络—信息网络>经济网络—人口网络>人口网络—信息网络>经济网络—交通网络>人口网络—交通网络>交通网络—信息网络,经济网络与其余各类网络之间的相似性最高。(3)交通效率及企业发展水平是使多维网络产生相似性的主要因素,而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关系、产业分工影响因素是多维网络产生差异性的主要因素,其中文化关系影响最薄弱,交通效率因素影响最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海军  翟丽君  刘艳芳  徐姗  
文章结合统计年鉴数据和地理时空大数据,运用多维城市要素流综合分析武汉城市圈内城市间联系与各城市功能,并采用赋值法对4种城市要素流进行评分,进而对武汉城市圈的功能布局与发展提出建议。结果表明:(1)武汉是城市圈的发展中心,"一城独大"态势依旧显著,城市圈整体极化和辐射能力较弱,中低级城市流强度的城市较多。(2)城市圈内城际空间联系不够紧密,且联系程度空间差异较大。(3)根据赋值后的综合结果,从"点线面"的角度对武汉城市圈空间布局给出建议。点:"一三二三"的空间布局,中心城市为武汉,次中心城市为黄石、鄂州和孝感,核心区为咸宁和黄冈,影响区为仙桃、潜江和天门;线:以孝感—武汉—鄂州—黄石、武汉—咸宁、武汉—黄冈为3个发展轴的"小"字型的空间布局形式;面:将武汉城市圈进一步划分为3个发展区,即武汉—鄂州—黄冈—黄石、武汉—咸宁、武汉—孝感—仙桃—潜江—天门。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池小萍  张立勇  
农村小额保险是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一项有效的支农扶贫手段。为保证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改革实验的顺利进行,应将农村保险改革作为重要内容融入其中。本文将以农村小额保险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依据,以武汉城市圈农村小额保险发展为突破口,通过实证分析指出制约当前武汉城市圈农村小额保险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困难,提出武汉城市圈农村小额保险发展的思路。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刘水玲  何建华  丁愫  
城市活力是城市品质的重要表征,研究城市活力的特征和强度对城市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以武汉城市圈为例,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结合新兴大数据和GIS空间分析工具的支持,构建人口活力、经济活力、功能活力和交通活力等四个方面的指标,分析了城市活力表征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进行城市活力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第一,武汉市主城区是最大的城市活力源,鄂州市是次级城市活力源;第二,武汉市具有最高的城市活力综合指数,但尚未拥有较强的集聚辐射能力;第三,各城市内部的人口、经济、功能、交通四个方面的活力子系统缺乏足够的协调性,在交通子系统方面均具有较高的活力。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陆锋  陈洁  
武汉1+8城市圈担负着"中部崛起"的重任,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从空间格局角度,结合最新的行政区划、基础地理数据库及其统计资料,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武汉城市圈内部各城市区位和交通可达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与全省其他县市相比,目前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具有明显区位优势。在圈内8个地级市当中,孝感市具有最高的区位指标,而潜江、仙桃、天门等三个省直辖市区位指标较低。城市圈各城市出行时距沿高速公路与国道以及各级道路呈放射状延伸。城市圈内城市间基本实现2小时可达。武汉和孝感市拥有最高的出行时距增长速率,天门、黄石和咸宁市出行时距增长速率较低,迫切需要加强其周边交通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张望  张安录  蔡银莺  
采用多目标决策方法,结合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实际情况,构建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协调度评价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武汉城市圈中大部分城市土地利用协调程度不高,只有武汉和仙桃市属于比较协调范畴,潜江和天门市属于基本协调范畴,鄂州、孝感、黄冈、咸宁市属于不太协调范畴,黄石市属于不协调范畴。土地利用协调度的大小排序为:武汉>仙桃>天门>潜江>咸宁>鄂州>孝感>黄冈>黄石。再通过比较各市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3个子系统得分高低并结合序参量指标值大小,揭示影响各市土地利用协调度分值高低的原因。最后,对各市未来土地利用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承良  田颖  
运用区位熵方法分析武汉城市圈"1+8"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阶段,结合偏离份额分析法揭示出:城市圈已经形成以主导产业为龙头的经济一体化态势,但产业经济基础城际差异明显,形成一定圈层分异,内圈层鄂—黄—孝城市群产业经济发展较快,基本处于工业化初中期的较高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相对外圈层(其它5个城市)更有竞争力,核心城市武汉表现最为明显,处于"一极集聚"的产业格局,空间极化明显;产业结构以二产为主体,工业化构成城市圈整体的产业经济基础,一产局部占重要战略地位,整体竞争优势不明显,二、三产向"质量型"发展,具备较强劲产业升级拉动力。针对城际主导产业关联性不强、产业链群未能充分发育、区域产业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殷绛  成艾华  
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工具,建立城市圈内部经济联系的分析框架,对1994-2004年间武汉城市圈内部经济联系强度进行了动态分析,指出武汉城市圈在2002年被作为一项政策提出后,对城市圈内部的经济联系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圈内工业企业数量不断减少,企业规模与效益不断提高,产业之间的分工协作不断增强,并提出未来提升武汉城市圈内部经济联系强度的重点应该放在扩大圈内工业企业规模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