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019)
- 2023(7396)
- 2022(6250)
- 2021(5550)
- 2020(4547)
- 2019(10509)
- 2018(10203)
- 2017(19958)
- 2016(10454)
- 2015(11382)
- 2014(11437)
- 2013(11477)
- 2012(11158)
- 2011(10600)
- 2010(11044)
- 2009(10440)
- 2008(10035)
- 2007(9036)
- 2006(8642)
- 2005(7882)
- 学科
- 济(73704)
- 经济(73657)
- 管理(26794)
- 方法(22896)
- 业(21536)
- 地方(20557)
- 数学(19040)
- 数学方法(18880)
- 企(17019)
- 企业(17019)
- 中国(16851)
- 学(14225)
- 地方经济(13274)
- 业经(13013)
- 农(11646)
- 环境(9573)
- 产业(9354)
- 理论(8876)
- 制(8830)
- 财(8800)
- 农业(8432)
- 发(8418)
- 和(7955)
- 融(7752)
- 金融(7750)
- 贸(7738)
- 贸易(7735)
- 经济学(7624)
- 体(7579)
- 易(7310)
- 机构
- 大学(171817)
- 学院(171004)
- 济(79258)
- 经济(77651)
- 研究(64676)
- 管理(62262)
- 理学(53252)
- 理学院(52450)
- 管理学(51473)
- 管理学院(51129)
- 中国(45632)
- 科学(39479)
- 京(36622)
- 财(32716)
- 所(32530)
- 研究所(29725)
- 中心(27187)
- 财经(26790)
- 经济学(26139)
- 范(25942)
- 江(25864)
- 师范(25723)
- 经(24188)
- 农(23955)
- 北京(23232)
- 经济学院(23124)
- 院(22978)
- 业大(21618)
- 师范大学(21183)
- 州(20579)
- 基金
- 项目(110364)
- 科学(88652)
- 基金(82957)
- 研究(77501)
- 家(72596)
- 国家(72112)
- 科学基金(62286)
- 社会(53767)
- 社会科(51113)
- 社会科学(51099)
- 基金项目(44407)
- 省(41929)
- 自然(39575)
- 自然科(38658)
- 自然科学(38647)
- 自然科学基金(37968)
- 划(35268)
- 资助(34219)
- 教育(34000)
- 编号(28266)
- 发(26032)
- 重点(25112)
- 部(23922)
- 国家社会(23177)
- 成果(22708)
- 创(21684)
- 发展(21096)
- 展(20839)
- 教育部(20697)
- 创新(20487)
共检索到2575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博 吴清 罗静
运用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以2001、2007以及2012年为研究的时间截面,分析武汉城市圈旅游经济网络结构的演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旅游经济联系呈现出以武汉为中心的分布格局,武汉在旅游经济网络中具有较强的垄断性;旅游经济网络整体联系密度较低,网络结构发育程度不成熟,且具有逐渐提升的趋势;核心—边缘结构明显,核心地区的地位突出,空间辐射效应逐步增强;旅游经济网络的核心节点已基本形成,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旅游交通可达性对旅游经济网络结构的影响较大。
关键词:
旅游经济 网络结构 演化特征 武汉城市圈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田野 罗静 孙建伟 董莹 陈国磊
轴-辐伺服网络是一种高效的网络类型,有利于降低要素流动成本,提高效率,并发挥规模效应。选取武汉城市圈内37个城镇作为网络节点,利用修正后的引力模型计算其1995—2015年空间联系并进行分析,之后根据联系强度分布构建空间联系网络,并运用Python第三方开源软件包Networkx对其轴-辐网络结构及演化进行评价,得到如下结论:①城市间联系强度逐渐增强,由单极放射状向网状一体化渐次演化,总体联系呈现以武汉主城区为中心的核心—边缘格局。空间联系网络与联系强度同步发育,结构更加致密,同时关键节点的枢纽地位愈发凸显。②关键轴心城镇与联系通道围绕武汉主城区逐步发育,最终形成覆盖武汉主城区东、北、南三向的多重连接环,构成辐点城镇与轴心城镇进行联系的主要路径。③整体网络形成以武汉主城区为一级轴心,部分地级城市主城区为二级轴心,其他城镇为辐点的轴—辐网络结构,形态则呈现点对式网络—初级轴-辐网络—层级轴-辐网络的演化过程,且仍处于继续发育中。
关键词:
武汉城市圈 空间联系 轴-辐网络 演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梁滨 毛焱
借鉴轴—辐网络理论,创新性地揭示轴—辐网络旅游空间内涵,归纳轴—辐网络旅游空间的规模经济效应、旅游集散效应、网络溢出效应、功能喂给效应以及交通协同效应。以武汉城市圈为例,重构"轴—辐"旅游地域组织系统,确立枢纽轴心(中心节点),构建多级枢纽空间格局。
关键词:
轴—辐网络 旅游空间结构 武汉城市圈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承良 颜琪 曾菊新
构建旅游经济的空间溢出模型,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利用Eviews5.0统计分析软件对9市1994~2007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揭示出:①武汉在圈域旅游经济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呈现"一城独大"态势,其他城市旅游发展过于依赖武汉;②城际旅游经济关联性不强,旅游经济空间溢出作用不明显;③城际旅游经济发展呈现出竞争大于合作的特点,旅游关联处于无序化的状态;④城市旅游经济溢出空间差异明显,与自身旅游吸引力和接待力高度相关。
关键词:
空间溢出 旅游经济 武汉城市圈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大均 谢双玉 陈君子 胡静
武汉城市圈旅游景区具有沿河流、交通、城市分布的特征,集聚态分布格局明显。运用分形理论对武汉城市圈旅游景区空间结构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存在明显的无标度区,空间结构是分形的。武汉城市圈旅游景区在自组织演化过程中的中心性较为明显,多分形结构凸出,空间结构较为复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是以武汉、咸宁、黄冈、麻城等主要城市为节点,通过系统内部的长江、京广高铁、京港澳高速、沪蓉高速等线状要素进行能量传递而展开的;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轴线分布特征,空间相互作用较强,旅游交通网络通达性优良。对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现状分析和分形刻画的基础上,认为"K"形空间发展结构是武汉城市圈旅游空间...
关键词:
分形 武汉城市圈 景区系统 空间结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袁俊 余瑞林 刘承良 蒋永业
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特征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之一。以武汉城市圈的56处国家A级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数理统计和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方法,对其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的A级景区在空间分布类型上属于集群型分布,空间结构上呈核心—边缘分布结构,以武汉市主城区为核心,形成大别山(鄂北—鄂东)—幕阜山(鄂东南)A级景区集聚带;等级规模上则表现为纺锤型结构,空间上呈现非均衡的集中分布态势。
关键词:
A级景区 空间结构 规模分布 武汉城市圈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任唤麟 龚胜生 刘冬梅
依据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座谈等方式所得资料,本文对武汉城市圈旅游资源结构、现有旅游形象与旅游形象竞争进行了分析,认为武汉城市圈旅游形象应定位于:荆楚文化与三国文化之域,中国近代历史大舞台,人文山水荟萃地,会议、商务与教育中心,休闲度假与购物的天堂。本文认为武汉城市圈塑造良好旅游形象还应通过资源开发与设施建设、完善识别符号、改善接待条件、规范服务行为等形象建设策略改善旅游形象,并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公关与节事活动因"客源地"制宜地开展旅游形象宣传。
关键词:
武汉城市圈 旅游形象 塑造 定位 策略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万纤 刘嗣明 吴清
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处于不断演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空间作用形式。运用洛伦兹曲线、集中化指数以及空间自相关方法,以2001年、2006年、2010年为研究时间截面,结合GeoDA和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对武汉城市圈旅游景区时空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武汉城市圈旅游景区空间差异显著,旅游景区主要分布在武汉、咸宁、黄冈等地,空间集中化水平呈减弱趋势;(2)旅游景区空间自相关总体上呈增强的趋势,二元化空间分布格局不断强化;(3)旅游景区发展热点区表现出一定的时空继承性,地理近邻效应明显。旅游景区热点区主要为孝感、鄂州、武汉等地区,具有向东推移的趋势,天门、仙桃、潜江一直是旅...
关键词:
旅游景区 时空差异 空间结构 武汉城市圈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逸舟 王海军 张彬 黄鑫鑫
基于多维要素流视角,以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为研究区域,从节点、层级、子网络三个方面对经济、人口、交通、信息等网络的空间结构进行刻画,并进行多维网络对比分析,用企业水平差异、文化节点性差异、平均时间距离差异、人均GDP差异、行业结构差异等五个影响因子构建多重网络关系回归模型,剖析多重网络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武汉城市圈可划分为三级联系片区,武汉、鄂州分别为主副中心,黄石、孝感、黄冈三市为集聚—辐射中心片区,其余城市为次级核心城市。(2)多维网络之间的相似性排序为经济网络—信息网络>经济网络—人口网络>人口网络—信息网络>经济网络—交通网络>人口网络—交通网络>交通网络—信息网络,经济网络与其余各类网络之间的相似性最高。(3)交通效率及企业发展水平是使多维网络产生相似性的主要因素,而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关系、产业分工影响因素是多维网络产生差异性的主要因素,其中文化关系影响最薄弱,交通效率因素影响最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董尊孟 李晓东 李偲
采用修正引力模型及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新疆旅游经济网络模型,以2004,2010,2016年为时间截面,从社会网络角度分析新疆旅游经济网络结构的时空演变,并使用QAP分析,探讨旅游经济网络演变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新疆旅游经济网络结构经历了"非均衡—均衡—相对均衡"的发展过程,以乌鲁木齐为核心的空间格局向多核心协同发展的模式演变,核心-边缘结构渐趋弱化;旅游要素集聚与扩散、交通建设、技术进步与创新、对外开放、旅游资源禀赋共同驱动着新疆旅游经济网络结构演变及扩展优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郑伯红 朱政
武汉城市圈是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点示范区,是中部崛起战略实施的重要支点。但就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来看,武汉城市圈在空间结构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城市圈的总体发展。采用两方面的方法对武汉城市圈的空间结构展开研究。一方面,利用数理分析确定武汉城市圈的城市职能等级体系;另一方面,利用针对历史建成区的图面分析和方格网分析确定城市圈空间结构的演化历程。结合两方面的研究结论,将武汉城市圈的空间结构确定为单核模式,即由一个较大的核心城市和若干个组团城市结合而成的空间结构模式。单核模式有利于培育强有力的核心城市,突出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但不利于组团城市的扩张和城市圈的总体长远发展。在此基础...
关键词:
武汉城市圈 空间结构 单核模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余瑞林 刘承良 熊剑平 曾菊新
都市圈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耦合协调机理已成为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建立都市圈社会经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的演化度模型,基于时序数据分析了武汉城市圈社会经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水平的演化特征:①1978—2009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资源和环境水平震荡波动最终趋于平稳,资源环境系统对社会经济系统的响应和反馈较为明显,但有一定的时间滞后;②在规模分异上表现为由金字塔型结构向纺锤型结构演进的分异特征,在空间分异上表现为由核心边缘结构向等级圈层结构演进。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新越 刘晓艳
高铁“时空压缩”效应重构了区域的旅游空间格局,成为助推黄河流域实现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基于“关系”视角,运用修正引力模型、复杂网络分析等研究方法,探究高铁影响下黄河流域旅游城市旅游经济网络结构发展演变。结果表明:(1)2007—2019年黄河流域主要旅游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空间网络趋向均衡化,太原→晋中为旅游联系度最强的两地市,旅游经济联系总量极化特征突出;(2)旅游经济网络结构从多核心引领转向网络化发展,兰州、银川、西宁的网络“孤岛”状态被打破;(3)中心性态势优化,中心城市对外辐射增强;(4)“小世界”特征显著,五大社团演化为四大社团,济南—泰安、郑州—开封、太原—晋中、西安—渭南为主要发展轴链。最后,提出黄河流域主要旅游城市旅游经济网络结构的优化措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娟 胡静 贾垚焱 刘大均 许贤棠 朱磊
基于网络游记中时空信息的提取、整理和挖掘,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归纳武汉自助游流动网络结构特征和流动方式特征。研究表明:1武汉自助游流动网络的主体由户部巷、武汉大学等13个节点组成。2空间上,流动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包括两江交汇区域、汉口沿长江一线以及东湖西南侧一带。3时间上,客流季节变化明显,春季是武汉自助游的热点时段。4节点结构特征方面,网络转移和扩散的通畅程度差异明显,旅游节点大多需要通过户部巷、黄鹤楼等8个精华节点来发生联结,户部巷是武汉自助游流动网络的集散中心。5整体结构特征方面,网络整体密度较低,存在8个凝聚子群,其中3个内部联系较为紧密。6流动方式方面,自助游客主要依赖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步行和公交是最主要的流动方式,步行化水平与旅游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
自助游 旅游流 网络结构 流动方式 武汉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鄢小兵 徐艳兰 高谦
构建多维度指标体系,运用修正引力模型和城市流强度模型,对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之间的空间经济联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武汉城市圈经济空间联系呈现一种"单核向心模式",即武汉是整个城市圈空间联系的引力中心和辐射源,圈中城市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为外围8个城市与中心城市武汉之间的联系;2有"点轴扩散"的分布特征,即城市圈经济空间联系的密集区,主要集聚在沿江沿线分布的4座城市(仙桃、武汉、鄂州、黄石)之间。据此,提出优化武汉城市圈经济空间联系的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