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75)
- 2023(11328)
- 2022(10095)
- 2021(9419)
- 2020(7781)
- 2019(17960)
- 2018(17811)
- 2017(34465)
- 2016(18723)
- 2015(20809)
- 2014(20724)
- 2013(20425)
- 2012(18584)
- 2011(16686)
- 2010(16489)
- 2009(14873)
- 2008(14196)
- 2007(12067)
- 2006(10535)
- 2005(8816)
- 学科
- 济(74736)
- 经济(74659)
- 管理(50207)
- 业(46001)
- 企(37481)
- 企业(37481)
- 方法(34184)
- 数学(29032)
- 数学方法(28720)
- 中国(20506)
- 地方(19246)
- 农(19206)
- 学(17028)
- 业经(16205)
- 财(15576)
- 农业(13334)
- 理论(12996)
- 环境(12967)
- 贸(12576)
- 贸易(12569)
- 易(12124)
- 和(11869)
- 技术(10659)
- 制(10472)
- 划(10304)
- 务(9977)
- 财务(9919)
- 财务管理(9902)
- 教育(9439)
- 企业财务(9380)
- 机构
- 学院(260797)
- 大学(260706)
- 管理(106035)
- 济(96975)
- 经济(94592)
- 理学(92655)
- 理学院(91501)
- 管理学(89898)
- 管理学院(89426)
- 研究(87121)
- 中国(61156)
- 科学(57650)
- 京(56028)
- 所(42925)
- 财(41596)
- 农(40157)
- 业大(39926)
- 研究所(39706)
- 中心(38847)
- 范(37600)
- 师范(37290)
- 江(36097)
- 北京(35437)
- 财经(34581)
- 院(32533)
- 农业(31493)
- 经(31407)
- 师范大学(30587)
- 州(30308)
- 经济学(27661)
- 基金
- 项目(188222)
- 科学(147850)
- 基金(136169)
- 研究(135775)
- 家(119065)
- 国家(118128)
- 科学基金(101799)
- 社会(84519)
- 社会科(80041)
- 社会科学(80021)
- 基金项目(74594)
- 省(73453)
- 自然(68034)
- 自然科(66392)
- 自然科学(66378)
- 自然科学基金(65136)
- 划(62297)
- 教育(61081)
- 编号(55492)
- 资助(55067)
- 成果(43154)
- 重点(41831)
- 发(40564)
- 部(40073)
- 创(38446)
- 课题(37791)
- 科研(35969)
- 创新(35825)
- 大学(34424)
- 国家社会(34079)
共检索到3608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万纤 刘嗣明 吴清
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处于不断演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空间作用形式。运用洛伦兹曲线、集中化指数以及空间自相关方法,以2001年、2006年、2010年为研究时间截面,结合GeoDA和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对武汉城市圈旅游景区时空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武汉城市圈旅游景区空间差异显著,旅游景区主要分布在武汉、咸宁、黄冈等地,空间集中化水平呈减弱趋势;(2)旅游景区空间自相关总体上呈增强的趋势,二元化空间分布格局不断强化;(3)旅游景区发展热点区表现出一定的时空继承性,地理近邻效应明显。旅游景区热点区主要为孝感、鄂州、武汉等地区,具有向东推移的趋势,天门、仙桃、潜江一直是旅...
关键词:
旅游景区 时空差异 空间结构 武汉城市圈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大均 谢双玉 陈君子 胡静
武汉城市圈旅游景区具有沿河流、交通、城市分布的特征,集聚态分布格局明显。运用分形理论对武汉城市圈旅游景区空间结构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存在明显的无标度区,空间结构是分形的。武汉城市圈旅游景区在自组织演化过程中的中心性较为明显,多分形结构凸出,空间结构较为复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是以武汉、咸宁、黄冈、麻城等主要城市为节点,通过系统内部的长江、京广高铁、京港澳高速、沪蓉高速等线状要素进行能量传递而展开的;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轴线分布特征,空间相互作用较强,旅游交通网络通达性优良。对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现状分析和分形刻画的基础上,认为"K"形空间发展结构是武汉城市圈旅游空间...
关键词:
分形 武汉城市圈 景区系统 空间结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袁俊 余瑞林 刘承良 蒋永业
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特征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之一。以武汉城市圈的56处国家A级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数理统计和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方法,对其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的A级景区在空间分布类型上属于集群型分布,空间结构上呈核心—边缘分布结构,以武汉市主城区为核心,形成大别山(鄂北—鄂东)—幕阜山(鄂东南)A级景区集聚带;等级规模上则表现为纺锤型结构,空间上呈现非均衡的集中分布态势。
关键词:
A级景区 空间结构 规模分布 武汉城市圈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任唤麟 龚胜生 刘冬梅
依据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座谈等方式所得资料,本文对武汉城市圈旅游资源结构、现有旅游形象与旅游形象竞争进行了分析,认为武汉城市圈旅游形象应定位于:荆楚文化与三国文化之域,中国近代历史大舞台,人文山水荟萃地,会议、商务与教育中心,休闲度假与购物的天堂。本文认为武汉城市圈塑造良好旅游形象还应通过资源开发与设施建设、完善识别符号、改善接待条件、规范服务行为等形象建设策略改善旅游形象,并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公关与节事活动因"客源地"制宜地开展旅游形象宣传。
关键词:
武汉城市圈 旅游形象 塑造 定位 策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梁滨 毛焱
借鉴轴—辐网络理论,创新性地揭示轴—辐网络旅游空间内涵,归纳轴—辐网络旅游空间的规模经济效应、旅游集散效应、网络溢出效应、功能喂给效应以及交通协同效应。以武汉城市圈为例,重构"轴—辐"旅游地域组织系统,确立枢纽轴心(中心节点),构建多级枢纽空间格局。
关键词:
轴—辐网络 旅游空间结构 武汉城市圈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承良 颜琪 曾菊新
构建旅游经济的空间溢出模型,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利用Eviews5.0统计分析软件对9市1994~2007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揭示出:①武汉在圈域旅游经济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呈现"一城独大"态势,其他城市旅游发展过于依赖武汉;②城际旅游经济关联性不强,旅游经济空间溢出作用不明显;③城际旅游经济发展呈现出竞争大于合作的特点,旅游关联处于无序化的状态;④城市旅游经济溢出空间差异明显,与自身旅游吸引力和接待力高度相关。
关键词:
空间溢出 旅游经济 武汉城市圈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博 吴清 罗静
运用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以2001、2007以及2012年为研究的时间截面,分析武汉城市圈旅游经济网络结构的演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旅游经济联系呈现出以武汉为中心的分布格局,武汉在旅游经济网络中具有较强的垄断性;旅游经济网络整体联系密度较低,网络结构发育程度不成熟,且具有逐渐提升的趋势;核心—边缘结构明显,核心地区的地位突出,空间辐射效应逐步增强;旅游经济网络的核心节点已基本形成,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旅游交通可达性对旅游经济网络结构的影响较大。
关键词:
旅游经济 网络结构 演化特征 武汉城市圈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何雄 水兴雅 易成栋
从经济、社会、生态及文化4个维度共选取16个指标构建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测度了2010—2019年武汉城市圈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利用GIS工具制图绘制武汉城市圈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化过程,研究结论如下:从时间上来看,2010—2019年武汉城市圈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从空间上来看,武汉城市圈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上呈现“中间高、四周低”的空间分布模式,城市圈“单核心”发展态势明显,圈内高质量发展水平差距近年呈现缩小趋势。分维度看,武汉城市圈生态和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经济发展水平其次,文化发展水平最低;分区域来看,武汉市在圈内具有绝对领先优势,其余各市分维度具有相对优劣势。
关键词:
武汉城市圈 高质量发展 熵值法 GIS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苏衡 刘春
文章以武汉城市圈27家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为样本,建立乡村旅游驱动力12项指标,运用描述性分析、因子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对收集数据进行分析,揭示乡村旅游发展的驱动力,在此基础上提出武汉城市圈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俊峰 张安录 董捷
文章以"两型社会"建设为目标,构建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效率评价体系,运用DEA法评价城市圈2002-2012年土地利用效率,并对其土地利用效率时空差异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2-2012年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城市圈及其内部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变化趋势、周期、幅度及同期土地利用水平等都呈现出不同特征,但总体有一个先下降后上升的特点;城市圈土地利用效率影响因素是动态变化的:投入方面,能源投入一直是主要因素,劳动投入过多限制了城市圈早期土地利用效率,而土地投入冗余已经成为重要影响因素;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邓爱民
本文在提出城市旅游形象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城市旅游形象的影响因素、建设内容和城市形象的个性化问题。以武汉市为例分析了武汉市旅游形象现状,初步设计和策划了武汉市旅游形象,希望对推动武汉城市旅游与城市形象一体化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
城市旅游 旅游形象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邓祖涛 周玉翠 梁滨
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对象,以集聚扩散理论为基础,从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视角构建旅游流动力模型、旅游流强度模型和旅游流集聚扩散指数模型。研究发现:①武汉城市圈内单向旅游流强度值存在较大的差距,双向旅游流强度值不等。②武汉是最大的集聚地和扩散地,黄冈是圈内重要的集聚地和扩散地。③通过旅游流集聚扩散指数构成的二维空间分析,武汉和黄冈属于高集聚高扩散类,鄂州和孝感属于低集聚高扩散类,黄石、仙桃、潜江和天门属于低集聚低扩散类,咸宁属于高集聚低扩散类。④通过聚类分析发现武汉—孝感、鄂州—黄冈是圈内实力最强劲的旅游流发展路径,也是未来旅游流空间结构重点要发展的两条路径。
关键词:
旅游流 集聚与扩散 路径 武汉城市圈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余瑞林 刘承良 杨振
基于1990~2010年人口统计数据,结合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探讨了武汉城市圈人口空间分布的时空格局分异规律,得出以下结论:(1)圈域人口规模持续稳步增长,可划分为1990~1999年剧增阶段、1999~2006年滞涨阶段和2006~2010年稳步增长3个阶段;(2)圈域人口格局表现为东西向的交通廊道(宜黄-黄黄-黄小高速)指向且不断得到强化;(3)人口密度的空间变异系数先升后降,圈域人口分布的空间差异先扩大后缩小,但空间差异的绝对水平即空间异质性特征仍较为突出;(4)人口分布的动态变化格局表现为"圈层式"空间分异,圈域人口分布的主要方向为西北-东南向,且在进一步的往东南方向...
关键词:
人口分布 时空格局 动力机制 武汉城市圈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宝玉
文章在对相关研究继续回顾的基础上,运用交通运输、人力资源、技能和技术存量、经济结构、经济发展、市场规模及外资参与等指标评价了武汉城市圈的投资环境。并从调整产业结构、编制武汉城市圈发展规划和健全协调互动机制等方面分析了改善武汉城市圈投资环境的措施。
关键词:
武汉城市圈 投资环境 评价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姜霞
当前,城市圈内部不同城市间的产业联动已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对武汉城市圈产业联动的基础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城市圈产业联动的模式。分析表明,武汉城市圈产业联动具备了一定基础,且存在资金联结型、优势互补型、产业转移型、产业链延伸型和总部经济型产业联动模式。应进一步加强政府合作、产业错位发展、培育企业集团、壮大产业集群、强化总部效应等,推动城市圈产业联动发展。
关键词:
武汉城市圈 产业联动 模式 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