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27)
- 2023(14625)
- 2022(12376)
- 2021(11147)
- 2020(9300)
- 2019(21223)
- 2018(20587)
- 2017(39137)
- 2016(21182)
- 2015(23965)
- 2014(24167)
- 2013(24226)
- 2012(23227)
- 2011(21611)
- 2010(22065)
- 2009(20469)
- 2008(20277)
- 2007(18479)
- 2006(16634)
- 2005(15425)
- 学科
- 济(112437)
- 经济(112339)
- 管理(52880)
- 业(49816)
- 方法(38282)
- 企(36710)
- 企业(36710)
- 数学(33434)
- 数学方法(33122)
- 地方(32586)
- 中国(32470)
- 农(28337)
- 学(23796)
- 业经(22496)
- 财(19993)
- 农业(19534)
- 制(18121)
- 地方经济(18036)
- 贸(17781)
- 贸易(17764)
- 易(17002)
- 环境(16739)
- 融(16343)
- 金融(16339)
- 银(16071)
- 银行(16035)
- 发(15631)
- 行(15558)
- 和(15092)
- 理论(13589)
- 机构
- 学院(318137)
- 大学(316734)
- 济(138449)
- 经济(135315)
- 研究(122982)
- 管理(112808)
- 理学(94919)
- 理学院(93577)
- 中国(92506)
- 管理学(91859)
- 管理学院(91234)
- 科学(76405)
- 京(69956)
- 所(64822)
- 财(60786)
- 研究所(58700)
- 农(58186)
- 中心(55095)
- 江(50955)
- 财经(47197)
- 业大(47068)
- 农业(45422)
- 范(45320)
- 北京(45098)
- 师范(44897)
- 院(44375)
- 经济学(43215)
- 经(42515)
- 州(40414)
- 省(38719)
- 基金
- 项目(204638)
- 科学(159748)
- 研究(147975)
- 基金(145814)
- 家(128712)
- 国家(127659)
- 科学基金(106856)
- 社会(93825)
- 社会科(88811)
- 社会科学(88785)
- 省(80784)
- 基金项目(77122)
- 划(68676)
- 自然(67564)
- 教育(66170)
- 自然科(65838)
- 自然科学(65820)
- 自然科学基金(64584)
- 编号(59537)
- 资助(59001)
- 发(51127)
- 成果(48936)
- 重点(47702)
- 部(44174)
- 课题(42963)
- 创(41349)
- 发展(40802)
- 展(40194)
- 国家社会(39004)
- 创新(38930)
- 期刊
- 济(167431)
- 经济(167431)
- 研究(101488)
- 中国(69497)
- 农(53407)
- 学报(51013)
- 科学(48005)
- 财(45233)
- 管理(41379)
- 大学(37447)
- 农业(35984)
- 学学(35406)
- 教育(33566)
- 融(31835)
- 金融(31835)
- 技术(28004)
- 经济研究(26993)
- 业经(25934)
- 财经(23575)
- 问题(23069)
- 经(20514)
- 业(19728)
- 资源(17302)
- 技术经济(17140)
- 贸(17097)
- 统计(15986)
- 世界(15670)
- 国际(15185)
- 商业(15132)
- 现代(14792)
共检索到5038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杨鹏超 陶荣 何宗泽
本文基于开发区优势特征评价指标体系,测度开发区与县区经济耦合度变化。结果表明:第一,开发区优势特征可划分为规格、结构、经济、人口四类,武汉城市圈内具有经济优势开发区的数量最少,有悖于开发区传统发展定位,而四类优势特征开发区均与县区经济达到高度耦合水平;第二,具有优势特征的开发区多沿“开发区优势轴线”分布,优势轴线处县区的耦合度波动变化明显,高耦合度县区集聚,但同时易出现耦合度降低和退级现象;第三,开发区与县区经济耦合度空间相关性逐渐降低,其中HH型先增后减,LH型长期存在且有增加趋势,县区间的协作关系减弱。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董捷 吕思陶 张安录
研究土地低碳利用与土地高效利用的耦合协调关系,有利于合理高效地配置土地资源,推动土地利用向低碳、高效的方式倾斜。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分别构建了土地低碳利用水平与土地高效利用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分别对2005-2013年土地低碳利用水平以及土地高效利用水平进行评价,探究两者的时空差异特征,并运用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演变来看,武汉城市圈土地低碳与土地高效利用水平均呈现上升趋势,但地区之间的上升情况存在差异;从空间特征来看,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土地低碳利用与土地高效利用的耦合协调度不断增强,总体朝着有序的方向发展,在空间上具有较为显著的正相关...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俊峰 张安录
从土地资源属性出发,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测度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利用Tobit模型对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城市圈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是土地质量、结构、数量和禀赋等特征异质的综合反映,其中土地质量和结构异质是主因;城市圈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指数区间为[0.015,0.737],可分为高异质区、中高异质区、一般异质区、中低异质区、低异质区5个梯度区;城市圈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呈现出"中心高、边缘低"的分布特征,各异质梯度区内研究单元数量和面积差异明显;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对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三产业比重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提高第三产业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余瑞林 刘承良 熊剑平 曾菊新
都市圈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耦合协调机理已成为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建立都市圈社会经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的演化度模型,基于时序数据分析了武汉城市圈社会经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水平的演化特征:①1978—2009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资源和环境水平震荡波动最终趋于平稳,资源环境系统对社会经济系统的响应和反馈较为明显,但有一定的时间滞后;②在规模分异上表现为由金字塔型结构向纺锤型结构演进的分异特征,在空间分异上表现为由核心边缘结构向等级圈层结构演进。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韩璟 卢新海
在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基础上,对一定区域内的同类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统一比较,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区域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工具和制定科学管理政策的决策依据。对武汉城市圈内省级经济开发区的实证分析显示,综合采用统一理想值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现有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进行再处理后,可以实现对区域范围内各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程度的评价及排序,并可以侦测出不同指标对区域内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程度。因此,在利用政策工具提高一定区域内开发区土地管理水平时,应以不同类型的指标对土地利用集约度影响程度作为决策依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承良 余瑞林 李云
运用SPSS13.0数理统计软件,建立都市圈经济-资源-环境系统(ERE)评价指标体系,引入层次分析法,构建ERE系统发展函数,以武汉城市圈为例,系统揭示武汉城市圈ERE系统各子系统发展的时空规律:(1)时间演化上,经济子系统保持指数增长速度,整个圈域经济处于高速运行中;资源子系统波动变化明显,整体上呈先上升、再下降、后上升的倒S型曲线,表现为缓慢上升、快速下降、迅速抬升三个阶段特征;环境子系统整体上呈指数律快速发展,除了在1999年出现一定程度下滑外,整个环境系统呈良性发展态;(2)空间分异上,经济子系统城际差异明显,形成以武汉为核心的三等级圈层结构,资源环境子系统整体受经济发展方式影响显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细归 吴清 廖天
文章基于武汉城市圈1982~2010年的人口和GDP数据,运用人口经济耦合指数、空间自相关和区域重心方法,分析了武汉城市圈人口与经济的空间耦合关系。研究表明:武汉城市圈人口经济耦合程度呈现"圈层式"的分布特征,区县人口与经济呈集中化态势,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趋于一致;其人口与经济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且不断向以武汉为核心区的"内圈"方向集聚,这种空间趋同和集聚趋势在不断增强;研究阶段内其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均位于武汉主城区内,并整体往东南方向移动的趋势。武汉城市圈人口与经济的空间耦合关系及其变化是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区域交通条件、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和发展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人口 经济 空间耦合 武汉城市圈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何雄 水兴雅 易成栋
从经济、社会、生态及文化4个维度共选取16个指标构建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测度了2010—2019年武汉城市圈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利用GIS工具制图绘制武汉城市圈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化过程,研究结论如下:从时间上来看,2010—2019年武汉城市圈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从空间上来看,武汉城市圈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上呈现“中间高、四周低”的空间分布模式,城市圈“单核心”发展态势明显,圈内高质量发展水平差距近年呈现缩小趋势。分维度看,武汉城市圈生态和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经济发展水平其次,文化发展水平最低;分区域来看,武汉市在圈内具有绝对领先优势,其余各市分维度具有相对优劣势。
关键词:
武汉城市圈 高质量发展 熵值法 GIS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曹娟
随着政府和消费者环保意识的加强以及现代物流的快速发展,逆向物流开始逐步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文章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武汉城市圈逆向物流发展进行系统的分析,并结合武汉城市圈的现实情况,提出发展逆向物流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
SWOT分析 逆向物流 发展措施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操小娟 李和中
通过政策模型分析法,可以发现政策中的问题,探求政策创新的路径和策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和城市低碳发展激励政策的模型分析,应当以创新与扩散模型为基础,同时考虑政策系统中的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等因素。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和低碳经济发展激励政策还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在对城市圈政府及政府部门、企业和公众的激励方面有所创新。
关键词:
两型社会 低碳经济 激励政策 决策模型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课题组 朱华 唐德鑫
本报告针对武汉市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困境提出政策建议。报告中提出了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三个途径:一是循环经济产业不同发展阶段应采用不同融资方式;二是武汉市的循环经济产业分布不一,处于不同阶段的循环经济产业所采用的融资方式也应各有侧重;三是武汉市应通过争取国家产业基金试点资格、发展壮大风险投资规模、推广循环经济技改项目外包模式等多种方式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前期资金支持。
关键词:
金融 区域循环经济 报告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彭代彦 彭旭辉
城市工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将武汉城市圈工业经济的发展视为一个整体系统,运用BP神经网络的非线性建模能力建立武汉城市圈工业经济发展趋势的整体模型,并构建测度城市圈内各个城市工业经济发展与整个城市圈工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指数。以武汉城市圈为实例进行协调指数的测度,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整体上较好,但城际间的差异较明显,且协调性程度表现出层级板块结构和空间分布上的核心—边缘式结构,这种特有的分布结构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有关,其中武汉作为整个城市圈的经济主导城市及核心,其工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也最好。
关键词:
武汉城市圈 BP神经网络 协调指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光明 杨芸瑞 桂青青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经济发展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把握好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提高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文章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07—2019年的相关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与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究科技创新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状况与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各省份耦合协调度呈现增长态势,沿海协调度等级高于内陆。空间关联格局中,“高高”集聚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低低”集聚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要提高两个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应充分挖掘协调发展的实质,加强跨区合作,提升整体协调发展程度。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肖志雄
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武汉城市圈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提出武汉城市圈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保障措施与对策:转变发展观念,完善协调发展机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制定空间布局规划,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强市场监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
武汉城市圈 现代服务业 现状 对策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刘水玲 何建华 丁愫
城市活力是城市品质的重要表征,研究城市活力的特征和强度对城市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以武汉城市圈为例,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结合新兴大数据和GIS空间分析工具的支持,构建人口活力、经济活力、功能活力和交通活力等四个方面的指标,分析了城市活力表征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进行城市活力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第一,武汉市主城区是最大的城市活力源,鄂州市是次级城市活力源;第二,武汉市具有最高的城市活力综合指数,但尚未拥有较强的集聚辐射能力;第三,各城市内部的人口、经济、功能、交通四个方面的活力子系统缺乏足够的协调性,在交通子系统方面均具有较高的活力。
关键词:
城市活力 空间特征 综合评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