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033)
2023(5860)
2022(4659)
2021(4118)
2020(3048)
2019(7001)
2018(6472)
2017(11913)
2016(6442)
2015(6657)
2014(6682)
2013(6696)
2012(6144)
2011(5715)
2010(5619)
2009(5081)
2008(4907)
2007(4186)
2006(3640)
2005(3163)
作者
(19836)
(16862)
(16395)
(15883)
(10800)
(8145)
(7361)
(6379)
(6318)
(5844)
(5790)
(5686)
(5387)
(5189)
(5140)
(5088)
(4925)
(4774)
(4762)
(4740)
(4104)
(3977)
(3950)
(3822)
(3700)
(3689)
(3607)
(3435)
(3385)
(3368)
学科
(30906)
经济(30873)
管理(15696)
(15475)
中国(11696)
(11095)
企业(11095)
(10987)
方法(10892)
数学(9711)
数学方法(9622)
地方(9428)
业经(8052)
农业(8013)
(6906)
城市(6697)
(6535)
(6145)
城市经济(4926)
环境(4769)
发展(4664)
(4662)
农业经济(4623)
(4560)
(4064)
金融(4063)
(4003)
银行(3997)
(3852)
理论(3747)
机构
学院(95771)
大学(95724)
(37839)
经济(36812)
研究(35397)
管理(34879)
理学(30689)
理学院(30163)
管理学(29589)
管理学院(29392)
中国(24147)
科学(23477)
(20116)
(17781)
(17420)
(16668)
研究所(16123)
中心(15822)
业大(15113)
(14409)
师范(14270)
农业(13865)
财经(13765)
(13630)
(13092)
(12665)
经济学(12418)
北京(11857)
师范大学(11825)
经济学院(11197)
基金
项目(71472)
科学(57790)
基金(54469)
(48880)
国家(48521)
研究(48329)
科学基金(42062)
社会(33708)
社会科(32034)
社会科学(32025)
基金项目(29749)
自然(27888)
自然科(27337)
自然科学(27329)
(27118)
自然科学基金(26853)
(23566)
教育(20925)
资助(20458)
编号(17019)
重点(16383)
(15876)
(15221)
国家社会(14829)
(14643)
创新(13719)
计划(13637)
科研(13628)
成果(12995)
(12948)
期刊
(40709)
经济(40709)
研究(27640)
(17946)
学报(17543)
科学(16895)
中国(16671)
大学(12941)
学学(12594)
农业(12343)
(11704)
管理(11004)
城市(7369)
(7233)
金融(7233)
问题(7157)
业经(7137)
财经(6648)
教育(6386)
经济研究(6277)
(6028)
资源(5959)
(5779)
(5731)
技术(5719)
(5521)
现代(4869)
业大(4821)
科技(4627)
统计(4323)
共检索到1323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承良  余瑞林  段德忠  张红  
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基于1989~2010年加权城乡道路网拓扑空间数据库和网络发育评价模型,对武汉城市圈20多年来城乡道路网发育程度进行动态分析和空间演化的研究。结果表明:20多年来武汉城市圈高速城乡道路网发育程度明显改善,经历了由树状网络—回路网络—网络拓展阶段,但路网空间生长尚未饱和,外向拓展和内部充填的潜力较大;通达性重心和中心的空间迁移变化不明显,囿于武汉市城区,宏观上保持高度的稳定性,但其微观格局存在跳跃性和突变性;圈域城乡节点拓扑通达性指数空间分布呈现"不均衡→相对均衡"的动态变化,但整体上仍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和集聚;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网通达性分布与城乡节点发育、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承良  段德忠  余瑞林  
基于1989—2010年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网空间数据库,引入时空距离通达性模型,从中心—外围节点通达性和城乡节点—节点通达性两个方面,定量分析武汉城市圈城乡通达性变化及其空间格局。发现武汉城市圈通达性基本遵循距离衰减律,形成以武汉为中心的靶形结构,呈现由核心—边缘式向等级圈层式渐进演化的空间格局。另外,由于城乡道路网分布的不均匀,因地形地貌发育、线路技术等级和节点社会经济水平等差异性,导致整个路网空间伺服效能存在空间异质性,整体呈现不规则化、层级分异化和网络均衡化格局。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承良  余瑞林  段德忠  
基于1989—2011年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网拓扑空间数据库,引入复杂网络统计特征量对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网系统结构的空间异质性及其演化规律进行实证研究。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网各拓扑指标值差异日益缩小,节点关联作用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化:节点度值空间分布较均匀,呈现点状特征和弱集聚性,表现出一定的"中心—边缘"和"等级圈层"的复合结构;节点紧密度值差异日益缩小,空间渐趋均衡化和离散化,也呈现典型的等级圈层格局;节点介数分布向心极化明显,但存在一定离心化趋势,呈侧"N"形伸展;节点平均路径长遵循距离衰减律,具有明显的时间惯性,与圈域城镇体系空间"靶形分布"一致;网络的集聚性空间差异显著,高簇系数节点空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春燕  段德忠  刘承良  曾菊新  
以武汉城市圈为例,通过构建城乡道路网供需系统耦合作用关联模型和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实证研究了1995—2013年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网供需系统的耦合作用机制,并动态模拟了供需系统的3种耦合作用情景,结果显示:119年来,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网需求系统对供给系统的带动作用直接体现在以第二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之下的民用汽车拥有量的线性增长、生活环境的逐步改善以及人口规模的逐渐增大等众多方面上;219年来,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网供给系统对需求系统的促进作用一方面体现在路网的不断建设、改造升级,使得城乡道路网的等级水平与供给规模越来越高,对经济发展所需资源的运力不断增强上,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单位时间所达距离增大带来的成本递减上;3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供需系统演化模拟清晰地刻画出了至2020年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网系统的发展图景,其中交通带动经济快速发展型很好的实现了武汉城市圈将交通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强势的愿景。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查凯丽  彭明军  刘艳芳  宋玉玲  张玲玉  
交通可达性对区域城市经济联系与发展有重要影响。文章通过空间句法和引力模型,以1995、2005和2015年为时间断面,探讨分析了武汉城市圈不同尺度城市路网通达性与经济联系的时空演变格局,以及二者之间的关联性。结果显示:(1)研究期内,武汉城市圈道路网络整体连通性水平趋于完善,但存在空间极化,表现出以武汉市为中心的核心—边缘式空间格局;(2)区域内城市之间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在市级尺度上,武汉市经济辐射功能以及相邻城市间经济联系特征明显,在县级尺度上,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经济联系更为密切;(3)2005年以后,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段德忠  刘承良  
基于1995~2010武汉城市圈城乡路网空间数据,综合运用复杂网络理论、动力系统理论及现代控制理论等多学科的方法和理论,采取随机故障和蓄意侵略两种攻击策略及多种评价指标,通过建立动力学演化模型并进行模拟仿真,揭示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网的空间稳定性:(1)因分布相对均匀,节点连接随机多样,在面临随机攻击时,武汉城市圈城乡路网体现出"类随机性",抗攻击能力强;(2)高度节点、高介数节点失效时,引致的城乡路网效率和结构变化程度不一,高介数节点失效往往更容易导致路网破碎和效率降低(形成众多子图);(3)桥梁和高速成为整个圈域城乡路网的关键边,不同桥梁或高速路段相对网络稳定性的重要程度不一样:圈域中心城区...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汪勰  
分析城乡统筹、区域统筹的理论背景,提出城乡统筹、区域统筹都是建立在区域协调发展论基础上,具有很强的相容性。研究指出国内城市群更多强化区域统筹的理念,而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呈现出高首位度、单中心结构、"灯下黑"等独特性,需要担负区域统筹和城乡统筹双重统筹的职责。因此,建议武汉城市圈要以城乡统筹的理论和模式,在发展空间统筹、综合交通统筹、资源环境统筹、经济产业统筹等方面,建立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媛媛  曾菊新  刘承良  
围绕武汉城市圈城乡文化的空间整合测度,明确提出了在转型期多要素作用下城乡文化整合与城乡文化空间整合度的概念,创新性地构建了城乡文化整合测度的修正引力模型,即"三位一体"的城乡文化易感知者、城乡文化信息流量和城乡文化最短传播路径。文章综合运用SPSS数理统计与GIS网络分析,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不同空间尺度上,深入探究了武汉城市圈县域、市域和圈域层面上的城乡文化空间整合规律及其彰显的主要问题。在解析武汉城市圈城乡文化空间整合的问题中,则以区域城市为中心,揭示了沿主要交通干道随距离增加而递减的整体格局和空间特征。基于构建区域性"文化服务圈"、防止"山寨型"城市文化与"破落型"乡村文化、构建城乡文化关联体系以及改革与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系统等基本诉求,提出了优化城乡文化空间整合的五项对策,旨在为构建和谐的城乡文化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媛媛  曾菊新  韩勇  
文化整合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城乡文化整合已经成为学界与政界的关注焦点。围绕武汉城市圈城乡文化整合的空间测度,遵循科学性、普适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从城乡文化资源整合、城乡文化要素整合、城乡文化产业整合与城乡文化发展整合4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武汉城市圈48个县域单元的城乡文化整合度进行测算,据之将其分为4个等级。阐述了武汉城市圈城乡文化整合空间分异整体上呈以武汉市为圆心,随距离的递增向周边地区递减的网络化格局,其中沿"京-广"铁路与"长江经济带"分布的县级单元的城乡文化整合度强于同等距离的其他区域。论证了城乡文化资源差异是城乡文化空间结构分异的根本,城乡文化系统改善是...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天籽  韩沅刚  
重视创新风险引发的投资损失,是提高科技金融服务质量的关键。武汉城市圈作为中部崛起战略高地以及首个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在科技强区建设、金融体系升级、高技术产业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结合Undesirable-SBM模型、标准差椭圆和空间马尔可夫链,对武汉城市圈9座城市2010—2019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剖析武汉城市圈科技金融效率空间格局、时空演变及趋同演化。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考虑非期望产出的科技金融效率均低于未考虑非期望产出,表明忽略创新风险会高估科技金融效率水平;(2)武汉城市圈科技金融效率均以武汉城市为重心且未发生迁移,城市科技金融效率"西北—东南"分布格局较为稳定,标准差椭圆范围逐渐扩张;(3)城市科技金融效率偏向上转移,演变路径受原有状态影响较大,且较难实现跨越式升迁;(4)考虑空间滞后项的空间马尔可夫链结果显示,邻域类型对城市科技金融效率状态转移影响显著,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强的近邻效应,即转移方向与邻近城市类型基本保持一致,呈现"高高趋同,低低趋同,高拉动低,低抑制高"的空间演化特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艳红  部沁林  
近几年武汉城市圈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城乡收入公平提高现象值得关注。文章试图从开放视角来分析武汉城市圈城乡收入公平提高的原因。通过构建城乡收入公平指标,利用2006~2012年武汉城市圈9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发现FDI不仅会直接提高了城乡收入公平,而且还会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城乡收入公平。不过,FDI会通过人均实际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出口贸易的发展而不利于城乡收入公平。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朱俊成  姜云霓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城市群逐步成为中国区域发展的重要板块,是区域研究的热点。城市空间结构与区域关系成为影响和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子,城乡二元空间作为城市圈的重要地域单元,在城市圈区域协调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促进城乡协调与均衡发展是解决城乡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路径,城乡一体化是新型城市化的要求,也是实现城市圈协调发展的要求与提升城市圈域经济体整合竞争力与软实力的基本路径模式。基于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的架构,文章在SWOT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共生关系思想,分析了区域共生的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余瑞林  刘承良  杨振  
基于1990~2010年人口统计数据,结合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探讨了武汉城市圈人口空间分布的时空格局分异规律,得出以下结论:(1)圈域人口规模持续稳步增长,可划分为1990~1999年剧增阶段、1999~2006年滞涨阶段和2006~2010年稳步增长3个阶段;(2)圈域人口格局表现为东西向的交通廊道(宜黄-黄黄-黄小高速)指向且不断得到强化;(3)人口密度的空间变异系数先升后降,圈域人口分布的空间差异先扩大后缩小,但空间差异的绝对水平即空间异质性特征仍较为突出;(4)人口分布的动态变化格局表现为"圈层式"空间分异,圈域人口分布的主要方向为西北-东南向,且在进一步的往东南方向...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万纤  刘嗣明  吴清  
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处于不断演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空间作用形式。运用洛伦兹曲线、集中化指数以及空间自相关方法,以2001年、2006年、2010年为研究时间截面,结合GeoDA和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对武汉城市圈旅游景区时空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武汉城市圈旅游景区空间差异显著,旅游景区主要分布在武汉、咸宁、黄冈等地,空间集中化水平呈减弱趋势;(2)旅游景区空间自相关总体上呈增强的趋势,二元化空间分布格局不断强化;(3)旅游景区发展热点区表现出一定的时空继承性,地理近邻效应明显。旅游景区热点区主要为孝感、鄂州、武汉等地区,具有向东推移的趋势,天门、仙桃、潜江一直是旅...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郑伯红  朱政  
武汉城市圈是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点示范区,是中部崛起战略实施的重要支点。但就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来看,武汉城市圈在空间结构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城市圈的总体发展。采用两方面的方法对武汉城市圈的空间结构展开研究。一方面,利用数理分析确定武汉城市圈的城市职能等级体系;另一方面,利用针对历史建成区的图面分析和方格网分析确定城市圈空间结构的演化历程。结合两方面的研究结论,将武汉城市圈的空间结构确定为单核模式,即由一个较大的核心城市和若干个组团城市结合而成的空间结构模式。单核模式有利于培育强有力的核心城市,突出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但不利于组团城市的扩张和城市圈的总体长远发展。在此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