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84)
- 2023(11700)
- 2022(10169)
- 2021(9420)
- 2020(7589)
- 2019(17718)
- 2018(17392)
- 2017(33538)
- 2016(18125)
- 2015(20349)
- 2014(20423)
- 2013(20149)
- 2012(18401)
- 2011(16378)
- 2010(16142)
- 2009(14615)
- 2008(13962)
- 2007(11793)
- 2006(10266)
- 2005(8565)
- 学科
- 济(74907)
- 经济(74825)
- 管理(49630)
- 业(46435)
- 企(38874)
- 企业(38874)
- 方法(34533)
- 数学(29189)
- 数学方法(28862)
- 农(21710)
- 中国(21687)
- 业经(18635)
- 地方(18530)
- 财(16328)
- 学(15893)
- 农业(14923)
- 理论(13181)
- 和(12504)
- 环境(12162)
- 贸(11257)
- 贸易(11251)
- 易(10800)
- 技术(10687)
- 教育(10621)
- 制(10574)
- 发(10563)
- 划(10122)
- 务(9610)
- 财务(9551)
- 财务管理(9536)
- 机构
- 大学(257043)
- 学院(255375)
- 管理(105097)
- 济(96250)
- 经济(93803)
- 理学(92288)
- 理学院(91174)
- 管理学(89599)
- 管理学院(89138)
- 研究(82980)
- 中国(58092)
- 京(54776)
- 科学(53575)
- 财(41583)
- 所(39988)
- 业大(38471)
- 农(38041)
- 中心(37274)
- 研究所(36853)
- 范(36666)
- 师范(36415)
- 江(35371)
- 财经(34487)
- 北京(34184)
- 经(31429)
- 院(30810)
- 师范大学(29780)
- 农业(29497)
- 州(29432)
- 经济学(28107)
- 基金
- 项目(185353)
- 科学(146601)
- 研究(135648)
- 基金(134879)
- 家(116797)
- 国家(115816)
- 科学基金(100683)
- 社会(86167)
- 社会科(81634)
- 社会科学(81612)
- 基金项目(73409)
- 省(72266)
- 自然(65637)
- 自然科(64130)
- 自然科学(64119)
- 自然科学基金(62932)
- 教育(61035)
- 划(60746)
- 编号(55546)
- 资助(53620)
- 成果(44135)
- 重点(40644)
- 部(39806)
- 发(39371)
- 创(38220)
- 课题(37636)
- 创新(35413)
- 国家社会(35002)
- 科研(34831)
- 教育部(34218)
- 期刊
- 济(103224)
- 经济(103224)
- 研究(73606)
- 中国(43238)
- 学报(39980)
- 科学(38035)
- 管理(35947)
- 农(35608)
- 大学(30353)
- 教育(28599)
- 财(28512)
- 学学(28473)
- 农业(25370)
- 技术(20846)
- 业经(18104)
- 融(16094)
- 金融(16094)
- 图书(15543)
- 经济研究(15529)
- 财经(15476)
- 问题(15131)
- 科技(13106)
- 经(13084)
- 理论(12570)
- 资源(12535)
- 现代(12185)
- 版(12074)
- 发(11964)
- 业(11915)
- 技术经济(11854)
共检索到3533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媛媛 曾菊新 韩勇
文化整合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城乡文化整合已经成为学界与政界的关注焦点。围绕武汉城市圈城乡文化整合的空间测度,遵循科学性、普适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从城乡文化资源整合、城乡文化要素整合、城乡文化产业整合与城乡文化发展整合4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武汉城市圈48个县域单元的城乡文化整合度进行测算,据之将其分为4个等级。阐述了武汉城市圈城乡文化整合空间分异整体上呈以武汉市为圆心,随距离的递增向周边地区递减的网络化格局,其中沿"京-广"铁路与"长江经济带"分布的县级单元的城乡文化整合度强于同等距离的其他区域。论证了城乡文化资源差异是城乡文化空间结构分异的根本,城乡文化系统改善是...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媛媛 曾菊新 刘承良
围绕武汉城市圈城乡文化的空间整合测度,明确提出了在转型期多要素作用下城乡文化整合与城乡文化空间整合度的概念,创新性地构建了城乡文化整合测度的修正引力模型,即"三位一体"的城乡文化易感知者、城乡文化信息流量和城乡文化最短传播路径。文章综合运用SPSS数理统计与GIS网络分析,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不同空间尺度上,深入探究了武汉城市圈县域、市域和圈域层面上的城乡文化空间整合规律及其彰显的主要问题。在解析武汉城市圈城乡文化空间整合的问题中,则以区域城市为中心,揭示了沿主要交通干道随距离增加而递减的整体格局和空间特征。基于构建区域性"文化服务圈"、防止"山寨型"城市文化与"破落型"乡村文化、构建城乡文化关联体系以及改革与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系统等基本诉求,提出了优化城乡文化空间整合的五项对策,旨在为构建和谐的城乡文化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承良 段德忠 余瑞林
基于1989—2010年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网空间数据库,引入时空距离通达性模型,从中心—外围节点通达性和城乡节点—节点通达性两个方面,定量分析武汉城市圈城乡通达性变化及其空间格局。发现武汉城市圈通达性基本遵循距离衰减律,形成以武汉为中心的靶形结构,呈现由核心—边缘式向等级圈层式渐进演化的空间格局。另外,由于城乡道路网分布的不均匀,因地形地貌发育、线路技术等级和节点社会经济水平等差异性,导致整个路网空间伺服效能存在空间异质性,整体呈现不规则化、层级分异化和网络均衡化格局。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朱俊成 姜云霓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城市群逐步成为中国区域发展的重要板块,是区域研究的热点。城市空间结构与区域关系成为影响和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子,城乡二元空间作为城市圈的重要地域单元,在城市圈区域协调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促进城乡协调与均衡发展是解决城乡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路径,城乡一体化是新型城市化的要求,也是实现城市圈协调发展的要求与提升城市圈域经济体整合竞争力与软实力的基本路径模式。基于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的架构,文章在SWOT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共生关系思想,分析了区域共生的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鄢小兵 徐艳兰 高谦
构建多维度指标体系,运用修正引力模型和城市流强度模型,对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之间的空间经济联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武汉城市圈经济空间联系呈现一种"单核向心模式",即武汉是整个城市圈空间联系的引力中心和辐射源,圈中城市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为外围8个城市与中心城市武汉之间的联系;2有"点轴扩散"的分布特征,即城市圈经济空间联系的密集区,主要集聚在沿江沿线分布的4座城市(仙桃、武汉、鄂州、黄石)之间。据此,提出优化武汉城市圈经济空间联系的对策建议。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周琰 张安录
本文基于2006—2012年武汉城市圈基础数据,对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进行动态研究。结果显示:7年来,武汉城市圈非农业人口逐渐向圈内超大城市集聚,城市规模上,圈内特大城市数量呈增多趋势;各市建成区扩张程度大体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一级中心城市武汉中心职能强度是排名第二的城市的3.7~5.7倍,但各级城市中心职能强度差异减小;武汉市与各市的经济联系在7年里逐渐向均衡方向发展;在发展协调程度上,武汉城市圈人均收入逐渐提高,城乡收入差距减少,基础设施投入增加,外资利用能力得到了提升。研究表明:武汉城市圈必须扩展非农产业的规模,在大中城市大力推进非农业产业;着重提升二、三级城市的中心职能强度,使圈内每个城市...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卢明珠 尹发能
基于统计学和分形理论,对武汉城市圈城镇体系的城镇规模级别分布维数、空间关联维数、空间集聚维数等分形维进行计算与分析。3项指标的相关系数都较高,武汉城市圈城镇体系空间自组织现象明显,存在空间分形结构和分形特征;武汉城市圈城镇体系具有规模分布较均衡、城市分布交通指向性明显、城市空间关联较弱、城镇体系内各城市向中心城市高度集聚等基本规律与特征。针对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武汉城市圈城镇体系相关的优化调控措施。
关键词:
分形 城镇体系 武汉城市圈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庆宾 骆康 黎珏铭 刘承良
提升武汉城市圈各城市间资源集聚能力的空间关联程度,对于实现该区域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运用修正的引力模型,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1995~2015年武汉城市圈资源集聚能力的空间关联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武汉城市圈资源集聚能力的空间关联特征显著,网络密度呈现倒"U"型,网络等级逐年下降,网络效率呈现"U"型;(2)武汉城市圈资源集聚能力在网络中呈现"中心-边缘"的特征,武汉市的点度中心度最高,在网络中属于中心城市,而其它城市属于边缘城市;(3)板块一(武汉、孝感、天门)属于"双向溢出"板块,板块二(潜江、咸宁)属于"净受益"板块,板块三(仙桃、黄冈)属于"净溢出"板块,板块四(黄石、鄂州)属于"经纪人"板块。鉴于此,从多途径构建资源集聚能力空间关联"通道"、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和推动城市分工协作等3个方面提出了提升武汉城市圈资源集聚能力空间关联程度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武汉城市圈 资源集聚能力 空间关联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郑伯红 朱政
武汉城市圈是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点示范区,是中部崛起战略实施的重要支点。但就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来看,武汉城市圈在空间结构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城市圈的总体发展。采用两方面的方法对武汉城市圈的空间结构展开研究。一方面,利用数理分析确定武汉城市圈的城市职能等级体系;另一方面,利用针对历史建成区的图面分析和方格网分析确定城市圈空间结构的演化历程。结合两方面的研究结论,将武汉城市圈的空间结构确定为单核模式,即由一个较大的核心城市和若干个组团城市结合而成的空间结构模式。单核模式有利于培育强有力的核心城市,突出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但不利于组团城市的扩张和城市圈的总体长远发展。在此基础...
关键词:
武汉城市圈 空间结构 单核模式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承良 余瑞林 段德忠
基于1989—2011年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网拓扑空间数据库,引入复杂网络统计特征量对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网系统结构的空间异质性及其演化规律进行实证研究。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网各拓扑指标值差异日益缩小,节点关联作用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化:节点度值空间分布较均匀,呈现点状特征和弱集聚性,表现出一定的"中心—边缘"和"等级圈层"的复合结构;节点紧密度值差异日益缩小,空间渐趋均衡化和离散化,也呈现典型的等级圈层格局;节点介数分布向心极化明显,但存在一定离心化趋势,呈侧"N"形伸展;节点平均路径长遵循距离衰减律,具有明显的时间惯性,与圈域城镇体系空间"靶形分布"一致;网络的集聚性空间差异显著,高簇系数节点空间...
关键词:
复杂性 空间异质 城乡道路网 武汉城市圈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段德忠 刘承良
基于1995~2010武汉城市圈城乡路网空间数据,综合运用复杂网络理论、动力系统理论及现代控制理论等多学科的方法和理论,采取随机故障和蓄意侵略两种攻击策略及多种评价指标,通过建立动力学演化模型并进行模拟仿真,揭示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网的空间稳定性:(1)因分布相对均匀,节点连接随机多样,在面临随机攻击时,武汉城市圈城乡路网体现出"类随机性",抗攻击能力强;(2)高度节点、高介数节点失效时,引致的城乡路网效率和结构变化程度不一,高介数节点失效往往更容易导致路网破碎和效率降低(形成众多子图);(3)桥梁和高速成为整个圈域城乡路网的关键边,不同桥梁或高速路段相对网络稳定性的重要程度不一样:圈域中心城区...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汪勰
分析城乡统筹、区域统筹的理论背景,提出城乡统筹、区域统筹都是建立在区域协调发展论基础上,具有很强的相容性。研究指出国内城市群更多强化区域统筹的理念,而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呈现出高首位度、单中心结构、"灯下黑"等独特性,需要担负区域统筹和城乡统筹双重统筹的职责。因此,建议武汉城市圈要以城乡统筹的理论和模式,在发展空间统筹、综合交通统筹、资源环境统筹、经济产业统筹等方面,建立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艳红 部沁林
近几年武汉城市圈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城乡收入公平提高现象值得关注。文章试图从开放视角来分析武汉城市圈城乡收入公平提高的原因。通过构建城乡收入公平指标,利用2006~2012年武汉城市圈9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发现FDI不仅会直接提高了城乡收入公平,而且还会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城乡收入公平。不过,FDI会通过人均实际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出口贸易的发展而不利于城乡收入公平。
关键词:
FDI 城乡收入公平 随机效应模型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承良 余瑞林 段德忠 张红
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基于1989~2010年加权城乡道路网拓扑空间数据库和网络发育评价模型,对武汉城市圈20多年来城乡道路网发育程度进行动态分析和空间演化的研究。结果表明:20多年来武汉城市圈高速城乡道路网发育程度明显改善,经历了由树状网络—回路网络—网络拓展阶段,但路网空间生长尚未饱和,外向拓展和内部充填的潜力较大;通达性重心和中心的空间迁移变化不明显,囿于武汉市城区,宏观上保持高度的稳定性,但其微观格局存在跳跃性和突变性;圈域城乡节点拓扑通达性指数空间分布呈现"不均衡→相对均衡"的动态变化,但整体上仍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和集聚;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网通达性分布与城乡节点发育、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何雄 水兴雅 易成栋
从经济、社会、生态及文化4个维度共选取16个指标构建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测度了2010—2019年武汉城市圈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利用GIS工具制图绘制武汉城市圈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化过程,研究结论如下:从时间上来看,2010—2019年武汉城市圈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从空间上来看,武汉城市圈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上呈现“中间高、四周低”的空间分布模式,城市圈“单核心”发展态势明显,圈内高质量发展水平差距近年呈现缩小趋势。分维度看,武汉城市圈生态和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经济发展水平其次,文化发展水平最低;分区域来看,武汉市在圈内具有绝对领先优势,其余各市分维度具有相对优劣势。
关键词:
武汉城市圈 高质量发展 熵值法 GIS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