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021)
- 2023(16040)
- 2022(13968)
- 2021(12920)
- 2020(10702)
- 2019(24468)
- 2018(24193)
- 2017(47068)
- 2016(25620)
- 2015(28538)
- 2014(28679)
- 2013(28491)
- 2012(26614)
- 2011(24386)
- 2010(24541)
- 2009(22574)
- 2008(22014)
- 2007(19446)
- 2006(17339)
- 2005(15268)
- 学科
- 济(123238)
- 经济(123038)
- 管理(70846)
- 业(64627)
- 企(53663)
- 企业(53663)
- 方法(49141)
- 数学(41470)
- 数学方法(41019)
- 中国(30591)
- 学(30066)
- 地方(28313)
- 农(27813)
- 财(25207)
- 业经(24908)
- 制(19077)
- 理论(18925)
- 农业(18737)
- 和(18735)
- 环境(17715)
- 贸(16541)
- 地方经济(16534)
- 贸易(16534)
- 易(15877)
- 融(15663)
- 金融(15659)
- 务(15268)
- 财务(15201)
- 财务管理(15175)
- 银(15108)
- 机构
- 大学(380397)
- 学院(375840)
- 济(154236)
- 经济(150884)
- 管理(144058)
- 研究(135087)
- 理学(124894)
- 理学院(123278)
- 管理学(121004)
- 管理学院(120306)
- 中国(96659)
- 科学(85900)
- 京(81924)
- 所(69599)
- 财(68105)
- 研究所(63801)
- 农(63743)
- 中心(58803)
- 业大(57308)
- 财经(55401)
- 江(55146)
- 范(51862)
- 北京(51593)
- 师范(51343)
- 经(50333)
- 农业(50131)
- 院(48951)
- 经济学(47623)
- 州(44189)
- 经济学院(42570)
- 基金
- 项目(258552)
- 科学(203558)
- 基金(188835)
- 研究(184339)
- 家(166414)
- 国家(165107)
- 科学基金(140579)
- 社会(118620)
- 社会科(111694)
- 社会科学(111657)
- 基金项目(100470)
- 省(99698)
- 自然(92147)
- 自然科(89985)
- 自然科学(89962)
- 自然科学基金(88357)
- 划(85296)
- 教育(83528)
- 资助(77252)
- 编号(72926)
- 成果(59705)
- 重点(58640)
- 部(56962)
- 发(55811)
- 创(52495)
- 课题(51033)
- 科研(49378)
- 创新(49156)
- 国家社会(48887)
- 教育部(48244)
- 期刊
- 济(173657)
- 经济(173657)
- 研究(113003)
- 中国(70457)
- 学报(64735)
- 科学(60146)
- 农(57801)
- 管理(52145)
- 财(50081)
- 大学(47808)
- 学学(45259)
- 农业(39832)
- 教育(37730)
- 技术(30127)
- 融(29210)
- 金融(29210)
- 经济研究(28086)
- 财经(27988)
- 业经(25863)
- 经(24068)
- 问题(23626)
- 业(19558)
- 技术经济(18888)
- 图书(18623)
- 资源(18273)
- 版(18241)
- 科技(17735)
- 理论(17141)
- 现代(17046)
- 统计(16388)
共检索到5511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陈红蕾 彭开丽 黄珂
研究目的:对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的土地利用结构与社会经济结构进行先总后分的相关性分析,为不同区域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实行差别化管理制度提供有益借鉴。研究方法:系统聚类法,主成分分析法以及典型相关分析法。研究结果: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与社会经济结构的各指标相关性显著;按土地利用结构不同划分为三个区域后,区域间二者的相关性存在明显差异。研究结论:武汉城市圈的土地利用结构与社会经济结构密切相关,但由于内部区域之间资源禀赋不同,相关性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性,正确把握各区域二者相关性的差异,有助于区域的特色发展以及城市圈的综合发展。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海兵 鞠正山 张凤荣
研究目的:从宏观角度研究中国土地利用结构与社会经济结构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方法:采用典型多元相关分析与二元相关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1991—2001年间的社会经济结构变化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建设用地比重与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呈正比,与人均粮食和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成反比;耕地比重与人均粮食和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呈正比;牧草地比重与经济密度和人均粮食成反比,上述相关性均达到了显著甚至极显著水平。研究结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与社会经济结构变化之间存在一种必然的逻辑关系,利用这种相关关系,有助于加强土地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丰雷 蒋妍 黄晓宇
应用简单相关分析、典型相关分析以及聚类分析等方法,选取1999—2007年中国31个省市(除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对全国及不同用地类型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与社会经济结构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土地利用结构与社会经济结构的相互影响关系显著,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相互作用,并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显著贡献;土地利用结构与社会经济结构的关系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基于不同用地类型区域的分析有助于二者量化关系规律的进一步显化;相应的政策含义是,土地宏观调控政策应与产业政策相协调,并兼具宏观政策和区域政策的双重特点。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向芸芸 蒙吉军
满足生态安全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是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间矛盾、实现土地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区,基于2002~2009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汇总数据,引入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土地利用绿当量两个生态指标,评价了城市圈发展不同阶段土地利用结构的生态效益;并通过TOPSIS模型对历年土地利用结构生态合理度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为目标,构建了2020年多目标优化模型,获得了符合城市圈发展需求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呈现"四增三减三稳定"的数量格局,且生态效益指标和生态合理度均呈正向的发展趋势;进而提出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建议。研究结果对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总体...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雷征 董捷
采用武汉城市圈1997-2006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计算各城市及武汉城市圈整体的信息熵、均衡度,并进行对比分析,以揭示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演变的规律和驱动因素。研究结论:①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均质性较差,但趋向于合理方向发展;②影响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演变的驱动因素众多,其中土地内在的特性和规律及政策、产业结构、区位可达性等外部因素尤为重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文菲 丰燕
文章基于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2011—2020年的数据,应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分析数字经济、消费升级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数字经济、消费升级促进了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在数字经济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关系中,消费升级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为此,应当加速数字经济的普用与应用,全面提升城市档次;正确认识消费侧结构性改革,引领产业结构升级;加速推进城市圈一体化进程,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柯新利 杨柏寒 刘适 马才学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优化是建设用地区际优化配置的核心目标。针对这一目标,以武汉城市圈为案例区,提出了基于土地利用效率区域差异的建设用地区际优化配置的思路: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越高的区域,在建设用地区际优化配置中拥有越高的优先度。构建分区异步元胞自动机模型,并根据此原则率定分区异步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异步演化速率,实现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区际优化配置。结果表明:(1)分区异步元胞自动机模型可以根据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对不同的区域赋予不同的演化速率,因而可以实现基于土地利用效率区域差异的建设用地区际优化配置;(2)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因而各城市建设用地需求的满足程度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建...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承良 段德忠 余瑞林 王涛
建立都市圈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系统(ERE)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系列ERE耦合作用模型,系统揭示武汉城市圈ERE复合系统耦合作用的时空规律:①时间演化上,ERE复合系统耦合度和协调度波动变化明显。耦合度发展曲线为S型,呈动态螺旋上升趋势;协调度呈剧烈波动变化态势;协调发展度增长迅猛,整体呈直线上升态势;整个ERE复合系统内部或要素之间不断交互作用,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熵流交换,呈现一开放的、渐变与突变、自组织与他组织相互交织演替的递嬗过程,发展函数上表现为一动态的螺旋上升曲线,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②空间分异上,ERE系统耦合度呈"串形"等级规模结构,空间集聚性明显,形成两大空间板块;协调度呈"...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董捷 魏旭华 陈恩
碳减排责任分摊是制定碳减排政策的基础,亦是完善碳交易市场体系的重要一环。为合理明确各区域碳减排责任,从土地利用碳排放地域差异视角入手,兼顾公平与效率原则,构建IFCAM模型,尝试在2020年武汉城市圈碳减排目标下划分各县区的碳减排责任,并对其进行可行性检验,以期为武汉城市圈及相关区域的碳减排责任分摊提供参考。研究发现:(1)武汉城市圈核心城市土地利用碳排放占城市圈的比例超过70%,且整体呈现出核心-外围递减的分布,各地区差异较明显;(2)3E分摊模型虽然提高了城市圈碳排放的公平性,但整体碳排放效率仅为0.54,相比2015年降低了30.77%,需进一步完善;(3)IFCAM模型在维持整体效率为1且不衰减的基础上,兼顾了3E公平原则,使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碳减排压力减小,而增加经济发展效率较低地区的碳减排压力;(4)检验结果显示基于IFCAM模型的2020年武汉城市圈各县市碳排放强度下降幅度均达标,整体平均碳排放强度下降幅度为19.27%,超过湖北省政府分配的整体18.78%的目标,且分摊结果变异系数较小,整体平均碳排放效率提升,有效的解决了公平和效率的分配问题,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俊峰 张安录 董捷
本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测算其土地利用集约度和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对城市圈土地利用集约度和碳排放强度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最后利用相关性分析和脱钩模型对城市圈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土地利用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研究表明:2002-2010年武汉城市圈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整体上是提高的,2010年为0.8051,年均增长2.06%,但其内部城市单元土地利用集约度差异明显;2002-2010年城市圈土地利用平均碳排放强度逐年增加,2010年为0.1008万t/km2,年均增长10.42%,处于"倒U型"曲线的上升阶段;城市圈土地集约利用与土地利用碳排放呈高度正相关,总体上处于未脱钩状态,但已有明显脱钩趋...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俊峰 张安录 董捷
文章以"两型社会"建设为目标,构建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效率评价体系,运用DEA法评价城市圈2002-2012年土地利用效率,并对其土地利用效率时空差异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2-2012年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城市圈及其内部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变化趋势、周期、幅度及同期土地利用水平等都呈现出不同特征,但总体有一个先下降后上升的特点;城市圈土地利用效率影响因素是动态变化的:投入方面,能源投入一直是主要因素,劳动投入过多限制了城市圈早期土地利用效率,而土地投入冗余已经成为重要影响因素;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梁本哲 王占岐
从"两型社会"的视角构建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常用的德尔菲咨询法和熵值法相结合的主客观组合赋权法计算指标权重,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武汉城市圈2000—2015年的土地利用进行定量评价,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并对其趋势发展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内部各城市间发展的差异性较明显,9个城市正经历4种土地利用阶段;受区位条件和地形地貌条件的影响,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具有典型的圈层效应和带状分布的特点;基于"两型社会"特征的建设成效显著,土地集约利用和土地生态环境效益均取得了较大的正向发展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梁本哲 王占岐
从"两型社会"的视角构建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常用的德尔菲咨询法和熵值法相结合的主客观组合赋权法计算指标权重,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武汉城市圈2000—2015年的土地利用进行定量评价,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并对其趋势发展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内部各城市间发展的差异性较明显,9个城市正经历4种土地利用阶段;受区位条件和地形地貌条件的影响,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具有典型的圈层效应和带状分布的特点;基于"两型社会"特征的建设成效显著,土地集约利用和土地生态环境效益均取得了较大的正向发展,但是城市圈内部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差异性趋向扩大化;预测结果表明,城市圈整体在2030年左右才能实现武汉市2015年的土地利用水平。针对研究结果,以提升土地利用水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提出了运用科技手段提高科学用地水平、加强环境治理力度以及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以形成可持续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张望 张安录 蔡银莺
采用多目标决策方法,结合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实际情况,构建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协调度评价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武汉城市圈中大部分城市土地利用协调程度不高,只有武汉和仙桃市属于比较协调范畴,潜江和天门市属于基本协调范畴,鄂州、孝感、黄冈、咸宁市属于不太协调范畴,黄石市属于不协调范畴。土地利用协调度的大小排序为:武汉>仙桃>天门>潜江>咸宁>鄂州>孝感>黄冈>黄石。再通过比较各市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3个子系统得分高低并结合序参量指标值大小,揭示影响各市土地利用协调度分值高低的原因。最后,对各市未来土地利用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协调度 序参量 武汉城市圈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承良 曾菊新 颜琪
城市化是城市圈社会经济发展和地域空间演变的主要原动力。以武汉城市圈为例,构建城市圈空间演变的动力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运用SPSS12.0软件,通过回归分析,以城市化变量表征城市圈空间演变过程,分析武汉城市圈空间演变的相关动力机制,得出城市圈空间演变表现为动态螺旋跳跃式上升曲线,是城市化、工业化、服务产业化、信息化、运输化等经济社会要素相互作用、共同耦合的结果,同时,各影响因子在城市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对城市圈空间发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主导因子表现为工业化(1949—1965年)—第三产业化(1966—1979年)—市场化与制度化(1980—1989年)—多因素(1990—2008年)推动作用的变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