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563)
- 2023(16111)
- 2022(13827)
- 2021(12582)
- 2020(10697)
- 2019(24491)
- 2018(24245)
- 2017(47342)
- 2016(25603)
- 2015(28675)
- 2014(28409)
- 2013(28373)
- 2012(25860)
- 2011(23211)
- 2010(23200)
- 2009(21926)
- 2008(21907)
- 2007(19451)
- 2006(17377)
- 2005(15583)
- 学科
- 济(111417)
- 经济(111250)
- 业(97935)
- 管理(91491)
- 企(87435)
- 企业(87435)
- 方法(51007)
- 数学(41308)
- 数学方法(40942)
- 财(35409)
- 农(32845)
- 业经(32474)
- 中国(28345)
- 务(24950)
- 财务(24883)
- 财务管理(24846)
- 制(24526)
- 企业财务(23608)
- 农业(22988)
- 地方(21306)
- 技术(20437)
- 理论(19676)
- 和(19239)
- 学(18711)
- 划(18307)
- 贸(18046)
- 贸易(18037)
- 体(17883)
- 易(17429)
- 环境(16914)
- 机构
- 学院(372849)
- 大学(372124)
- 管理(153618)
- 济(153091)
- 经济(149842)
- 理学(132780)
- 理学院(131410)
- 管理学(129560)
- 管理学院(128867)
- 研究(117545)
- 中国(90286)
- 京(78795)
- 财(74389)
- 科学(70174)
- 财经(59202)
- 农(57863)
- 所(57339)
- 江(55331)
- 经(53779)
- 业大(53390)
- 中心(53207)
- 研究所(51450)
- 北京(49422)
- 经济学(46102)
- 范(45786)
- 师范(45425)
- 农业(45214)
- 州(44300)
- 财经大学(43834)
- 院(42816)
- 基金
- 项目(249093)
- 科学(198198)
- 研究(184435)
- 基金(183278)
- 家(157099)
- 国家(155761)
- 科学基金(136768)
- 社会(118942)
- 社会科(112835)
- 社会科学(112808)
- 基金项目(97802)
- 省(96569)
- 自然(88256)
- 自然科(86221)
- 自然科学(86204)
- 自然科学基金(84693)
- 教育(83458)
- 划(79966)
- 资助(74841)
- 编号(74549)
- 成果(59832)
- 部(55383)
- 重点(54413)
- 创(53437)
- 发(52049)
- 课题(50347)
- 制(49312)
- 创新(49286)
- 国家社会(48932)
- 教育部(48252)
- 期刊
- 济(171765)
- 经济(171765)
- 研究(112341)
- 中国(67511)
- 财(59852)
- 管理(59810)
- 农(53651)
- 学报(52554)
- 科学(50432)
- 大学(41178)
- 学学(38996)
- 农业(36844)
- 教育(35303)
- 融(33242)
- 金融(33242)
- 技术(32278)
- 财经(29772)
- 业经(29405)
- 经济研究(26070)
- 经(25367)
- 问题(24001)
- 业(20514)
- 技术经济(19775)
- 现代(18828)
- 理论(17960)
- 商业(17203)
- 科技(17173)
- 财会(16973)
- 版(16275)
- 实践(16099)
共检索到5472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曾光 李菲
采用调整后的产业集聚EG指标,结合产业集中度指数,对武汉城市圈2000~2007年制造业19个行业的集聚程度进行了精确的测度,并分别从制造业集聚度变动趋势、产业集聚度特征、产业集聚空间分布特征、增长集聚弹性等角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考察期间武汉城市圈制造业的区域集聚度较高,而且中高技术行业集聚特征十分明显,资源性和低技术行业较为分散;从行业的区域集聚空间分布特征来看,产业集中度较高,主要集中在武汉、黄石、孝感和黄冈4市,其它5个城市产业集中度较低,城市上榜次数较少,且上榜行业主要集中在资源性和低技术行业,形成了以武汉等4市为中心,其它5市为外围的"中心-外围"结构;构建的产业集聚弹性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曾光 李菲
文章运用2000~2007年间的统计数据,采用SP指数,并结合集中度指标,对武汉城市圈制造业行业专业化程度进行了详细的测度。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于敏 吕晓彤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进程以及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行业的大力支持,同样,加强金融支持是推动武汉城市圈制造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武汉城市圈制造业发展金融支持的理论支撑及研究成果在路径上提供了一定的思路,而更重要的是,通过与其他国家相关政策的比较分析以及武汉城市圈目前制造业发展现状,提出目前金融支持在金融规模、资金投向、金融体系及金融人才等方面存在不足,并相对应地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武汉城市圈 制造业 金融支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喻春娇 肖德 胡小洁
采用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2000—2009年的面板数据,并结合影响制造业效率的其他经济变量,运用计量模型检验了武汉城市圈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作用。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武汉城市圈制造业生产率具有明显的正向提升效应,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武汉城市圈制造业生产率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水平及外商直接投资作用不明显。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对武汉城市圈制造业效率提升作用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效率 武汉城市圈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易元红
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集群式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能力、竞争能力、政府服务需求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文章建议,通过构建制度化的区域合作机制、创新金融体制、提升创新能力、建立服务体系、培育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等途径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集群式民营企业 对策 武汉城市圈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庆宾 骆康 黎珏铭 刘承良
提升武汉城市圈各城市间资源集聚能力的空间关联程度,对于实现该区域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运用修正的引力模型,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1995~2015年武汉城市圈资源集聚能力的空间关联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武汉城市圈资源集聚能力的空间关联特征显著,网络密度呈现倒"U"型,网络等级逐年下降,网络效率呈现"U"型;(2)武汉城市圈资源集聚能力在网络中呈现"中心-边缘"的特征,武汉市的点度中心度最高,在网络中属于中心城市,而其它城市属于边缘城市;(3)板块一(武汉、孝感、天门)属于"双向溢出"板块,板块二(潜江、咸宁)属于"净受益"板块,板块三(仙桃、黄冈)属于"净溢出"板块,板块四(黄石、鄂州)属于"经纪人"板块。鉴于此,从多途径构建资源集聚能力空间关联"通道"、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和推动城市分工协作等3个方面提出了提升武汉城市圈资源集聚能力空间关联程度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武汉城市圈 资源集聚能力 空间关联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王仁祥 安子铮 安子祎
本文以武汉城市圈内的9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因子分析法评价各城市的金融竞争力并进行排名。在此基础上,以武汉为中心使用断裂点模型来计算武汉对其他城市的金融辐射半径,并以此量化金融辐射力。从金融辐射力的角度来看,武汉对城市圈内其他城市的金融支持并不十分显著。因此,武汉需要进一步加强区域金融中心建设,通过加大金融集聚力来增强金融辐射力,以更好地支持和促进武汉城市圈的经济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传宝
产业集聚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促进产业集聚有利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有利于武汉城市圈圈域经济协调发展,为此,要加强基于产业集聚的"两型社会"建设支撑体系构建。最后,文章前瞻性地提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促进产业集聚的对策。
关键词:
武汉城市圈 “两型社会” 产业集聚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任唤麟 龚胜生 刘冬梅
依据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座谈等方式所得资料,本文对武汉城市圈旅游资源结构、现有旅游形象与旅游形象竞争进行了分析,认为武汉城市圈旅游形象应定位于:荆楚文化与三国文化之域,中国近代历史大舞台,人文山水荟萃地,会议、商务与教育中心,休闲度假与购物的天堂。本文认为武汉城市圈塑造良好旅游形象还应通过资源开发与设施建设、完善识别符号、改善接待条件、规范服务行为等形象建设策略改善旅游形象,并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公关与节事活动因"客源地"制宜地开展旅游形象宣传。
关键词:
武汉城市圈 旅游形象 塑造 定位 策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波平
文章运用不变要素替代弹性(CES)生产函数,探讨了国外资本、国内资本与就业的联系,建立了实证分析模型,在此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状态空间模型对武汉城市圈(1994~2007年)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并建立了相应的测量方程和状态方程。得出从总体上说FDI对武汉城市圈就业的拉动效应低于国内资本投资对就业的拉动效应,武汉城市圈应充分挖掘利用外资的潜力,更好的解决就业问题。
关键词:
武汉市城市圈 FDI 就业效应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向秋芳
加快武汉城市圈的建设离不开金融的强力支持。本文以黄冈为例,通过对其在武汉城市圈中所处的优势和所面临的困难、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金融支持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必须立足城市圈经济结构一体化布局,不断完善金融市场体系,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和改善金融服务,支持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促进圈内城市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共通、利益共有。
关键词:
金融支持 武汉城市圈 发展问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文菲 丰燕
文章基于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2011—2020年的数据,应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分析数字经济、消费升级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数字经济、消费升级促进了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在数字经济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关系中,消费升级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为此,应当加速数字经济的普用与应用,全面提升城市档次;正确认识消费侧结构性改革,引领产业结构升级;加速推进城市圈一体化进程,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霜 张安录
我国的耕地保护形势正面临严峻挑战,征地面积逐年增加,是农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既要保证充足的建设用地支持社会经济发展,又要保证农地的质量和数量,维护生态平衡、粮食安全和农民的利益,这是一个两难的抉择。农地城市流转的决策过程应考虑各种外部性的影响,以达到社会均衡状态为目标。本文通过武汉城市圈的实证,计算农地城市流转的净外部性。结果表明,农地流转的净外部性小于农地保有的外部性,导致社会的外部性损失,并且其结果与征地的用途和周围环境有关。为了减少农地流转带来的社会损失,控制土地供给的源头,改变以需求为导向的土地供应模式;加强对失地农民的生活质量保障,严格对土地开发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行控制和监管是切实可行的...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胡金林 胡亚权
研究武汉城市圈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对于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样本资料的可得性及孝感市经济发展水平在武汉城市圈所处的中等略偏上的地位,本文以孝感市为例研究武汉城市圈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利用孝感市1999-2009年的相关统计数据,通过计量经济模型对孝感市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孝感市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存在协整关系,但不存在着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关键词:
武汉城市圈 经济增长 能源消费 实证分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潘安娥 杨青
文章基于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系统理论,构建"两型社会"协调发展评价模型。选取武汉城市圈作为典型样本,设计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对评价指标进行客观赋权,对各个子系统发展状况,复合系统综合发展状况和协调发展状况进行评价。
关键词:
协调发展 评价 两型社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