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996)
- 2023(7207)
- 2022(6247)
- 2021(5556)
- 2020(4908)
- 2019(11708)
- 2018(11462)
- 2017(23309)
- 2016(12785)
- 2015(14393)
- 2014(14713)
- 2013(15011)
- 2012(14295)
- 2011(13078)
- 2010(13218)
- 2009(12352)
- 2008(12442)
- 2007(11415)
- 2006(9769)
- 2005(8673)
- 学科
- 济(64416)
- 经济(64368)
- 业(34346)
- 管理(33574)
- 方法(28809)
- 企(27006)
- 企业(27006)
- 数学(25718)
- 数学方法(25546)
- 中国(17212)
- 农(16190)
- 地方(15837)
- 财(13833)
- 业经(12746)
- 学(12179)
- 制(11027)
- 农业(10539)
- 贸(10359)
- 贸易(10358)
- 产业(10265)
- 易(9950)
- 环境(8532)
- 和(8527)
- 务(8489)
- 财务(8476)
- 财务管理(8452)
- 地方经济(8439)
- 技术(8312)
- 企业财务(8020)
- 体(7943)
- 机构
- 大学(193964)
- 学院(193647)
- 济(84452)
- 经济(82625)
- 管理(73834)
- 研究(67179)
- 理学(63822)
- 理学院(63038)
- 管理学(62016)
- 管理学院(61648)
- 中国(48523)
- 科学(41832)
- 京(41337)
- 财(35857)
- 所(34476)
- 农(34314)
- 研究所(31419)
- 中心(30694)
- 业大(29829)
- 江(29182)
- 财经(29141)
- 农业(27324)
- 经济学(26999)
- 经(26303)
- 北京(25813)
- 范(25450)
- 师范(25194)
- 经济学院(24671)
- 院(24012)
- 州(23163)
- 基金
- 项目(128682)
- 科学(101125)
- 基金(93209)
- 研究(91958)
- 家(81050)
- 国家(80434)
- 科学基金(68569)
- 社会(59204)
- 社会科(56328)
- 社会科学(56307)
- 省(50661)
- 基金项目(50411)
- 自然(43967)
- 自然科(42918)
- 自然科学(42904)
- 划(42751)
- 自然科学基金(42135)
- 教育(41264)
- 资助(37916)
- 编号(36676)
- 发(29695)
- 重点(29212)
- 成果(29157)
- 部(28642)
- 创(26385)
- 课题(25331)
- 创新(24795)
- 科研(24532)
- 国家社会(24420)
- 教育部(24238)
共检索到2769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承良 田颖
运用区位熵方法分析武汉城市圈"1+8"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阶段,结合偏离份额分析法揭示出:城市圈已经形成以主导产业为龙头的经济一体化态势,但产业经济基础城际差异明显,形成一定圈层分异,内圈层鄂—黄—孝城市群产业经济发展较快,基本处于工业化初中期的较高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相对外圈层(其它5个城市)更有竞争力,核心城市武汉表现最为明显,处于"一极集聚"的产业格局,空间极化明显;产业结构以二产为主体,工业化构成城市圈整体的产业经济基础,一产局部占重要战略地位,整体竞争优势不明显,二、三产向"质量型"发展,具备较强劲产业升级拉动力。针对城际主导产业关联性不强、产业链群未能充分发育、区域产业经...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承良 田颖 梁滨
构建产业经济的系统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偏离份额方程、产业动态度和偏离度指标对产业结构性和产业演进性这两个维度进行核算,定量揭示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经济发育特征:近20年来,武汉城市圈整体产业结构波动明显,不同城市不同产业在各时段的效益差异明显,呈现一定的圈层结构分异,中心城市武汉增长速度最快,圈域经济发展处于一定的"一极集聚"态势,武汉—鄂州—黄石—孝感城市群产业升级明显,经济发展较快,其余5个城市发展较慢,导致城际产业链群发育不完全,区间产业经济联系较弱;产业结构演进总体上呈现倒"U"型曲线变化规律,中心城市产业结构变动程度差异明显,明显形成3种产业结构演进类型:低偏离度—高结构效益型、中偏离度...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姜霞
当前,城市圈内部不同城市间的产业联动已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对武汉城市圈产业联动的基础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城市圈产业联动的模式。分析表明,武汉城市圈产业联动具备了一定基础,且存在资金联结型、优势互补型、产业转移型、产业链延伸型和总部经济型产业联动模式。应进一步加强政府合作、产业错位发展、培育企业集团、壮大产业集群、强化总部效应等,推动城市圈产业联动发展。
关键词:
武汉城市圈 产业联动 模式 对策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雷征 董捷
采用武汉城市圈1997-2006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计算各城市及武汉城市圈整体的信息熵、均衡度,并进行对比分析,以揭示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演变的规律和驱动因素。研究结论:①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均质性较差,但趋向于合理方向发展;②影响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演变的驱动因素众多,其中土地内在的特性和规律及政策、产业结构、区位可达性等外部因素尤为重要。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刘水玲 何建华 丁愫
城市活力是城市品质的重要表征,研究城市活力的特征和强度对城市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以武汉城市圈为例,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结合新兴大数据和GIS空间分析工具的支持,构建人口活力、经济活力、功能活力和交通活力等四个方面的指标,分析了城市活力表征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进行城市活力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第一,武汉市主城区是最大的城市活力源,鄂州市是次级城市活力源;第二,武汉市具有最高的城市活力综合指数,但尚未拥有较强的集聚辐射能力;第三,各城市内部的人口、经济、功能、交通四个方面的活力子系统缺乏足够的协调性,在交通子系统方面均具有较高的活力。
关键词:
城市活力 空间特征 综合评价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陆锋 陈洁
武汉1+8城市圈担负着"中部崛起"的重任,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从空间格局角度,结合最新的行政区划、基础地理数据库及其统计资料,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武汉城市圈内部各城市区位和交通可达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与全省其他县市相比,目前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具有明显区位优势。在圈内8个地级市当中,孝感市具有最高的区位指标,而潜江、仙桃、天门等三个省直辖市区位指标较低。城市圈各城市出行时距沿高速公路与国道以及各级道路呈放射状延伸。城市圈内城市间基本实现2小时可达。武汉和孝感市拥有最高的出行时距增长速率,天门、黄石和咸宁市出行时距增长速率较低,迫切需要加强其周边交通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
关键词:
武汉城市圈 区位 可达性 GIS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张望 张安录 蔡银莺
采用多目标决策方法,结合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实际情况,构建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协调度评价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武汉城市圈中大部分城市土地利用协调程度不高,只有武汉和仙桃市属于比较协调范畴,潜江和天门市属于基本协调范畴,鄂州、孝感、黄冈、咸宁市属于不太协调范畴,黄石市属于不协调范畴。土地利用协调度的大小排序为:武汉>仙桃>天门>潜江>咸宁>鄂州>孝感>黄冈>黄石。再通过比较各市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3个子系统得分高低并结合序参量指标值大小,揭示影响各市土地利用协调度分值高低的原因。最后,对各市未来土地利用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协调度 序参量 武汉城市圈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殷绛 成艾华
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工具,建立城市圈内部经济联系的分析框架,对1994-2004年间武汉城市圈内部经济联系强度进行了动态分析,指出武汉城市圈在2002年被作为一项政策提出后,对城市圈内部的经济联系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圈内工业企业数量不断减少,企业规模与效益不断提高,产业之间的分工协作不断增强,并提出未来提升武汉城市圈内部经济联系强度的重点应该放在扩大圈内工业企业规模上。
关键词:
武汉城市圈 产业集聚 经济联系 动态分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曹娟
随着政府和消费者环保意识的加强以及现代物流的快速发展,逆向物流开始逐步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文章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武汉城市圈逆向物流发展进行系统的分析,并结合武汉城市圈的现实情况,提出发展逆向物流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
SWOT分析 逆向物流 发展措施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梁辉 陈以春 孟祥菁
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发展、人口流动的日益频繁、房地产行业的市场化进程等等,都带来了人口的社会分层。这种分层不仅表现在居住空间的分异,更表现在职业、公共资源分享等众多方面的社会差异,对社会公平、经济效率等产生深刻的影响,社会空间结构的分异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转型期的突出问题,对此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利用因子生态分析和空间分析结合的计算机统计分析技术,利用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和历年统计年鉴数据,对城市圈内部社会空间结构的变化进行研究,并进一步寻找哪些因素影响了社会结构的分异以及影响的程度。研究发现:从人口分异的类别来看,武汉城市圈产生了社会空间的分异,按照六普数...
关键词:
社会空间分异 武汉城市圈 人口普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海军 翟丽君 刘艳芳 徐姗
文章结合统计年鉴数据和地理时空大数据,运用多维城市要素流综合分析武汉城市圈内城市间联系与各城市功能,并采用赋值法对4种城市要素流进行评分,进而对武汉城市圈的功能布局与发展提出建议。结果表明:(1)武汉是城市圈的发展中心,"一城独大"态势依旧显著,城市圈整体极化和辐射能力较弱,中低级城市流强度的城市较多。(2)城市圈内城际空间联系不够紧密,且联系程度空间差异较大。(3)根据赋值后的综合结果,从"点线面"的角度对武汉城市圈空间布局给出建议。点:"一三二三"的空间布局,中心城市为武汉,次中心城市为黄石、鄂州和孝感,核心区为咸宁和黄冈,影响区为仙桃、潜江和天门;线:以孝感—武汉—鄂州—黄石、武汉—咸宁、武汉—黄冈为3个发展轴的"小"字型的空间布局形式;面:将武汉城市圈进一步划分为3个发展区,即武汉—鄂州—黄冈—黄石、武汉—咸宁、武汉—孝感—仙桃—潜江—天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逸舟 王海军 张彬 黄鑫鑫
基于多维要素流视角,以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为研究区域,从节点、层级、子网络三个方面对经济、人口、交通、信息等网络的空间结构进行刻画,并进行多维网络对比分析,用企业水平差异、文化节点性差异、平均时间距离差异、人均GDP差异、行业结构差异等五个影响因子构建多重网络关系回归模型,剖析多重网络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武汉城市圈可划分为三级联系片区,武汉、鄂州分别为主副中心,黄石、孝感、黄冈三市为集聚—辐射中心片区,其余城市为次级核心城市。(2)多维网络之间的相似性排序为经济网络—信息网络>经济网络—人口网络>人口网络—信息网络>经济网络—交通网络>人口网络—交通网络>交通网络—信息网络,经济网络与其余各类网络之间的相似性最高。(3)交通效率及企业发展水平是使多维网络产生相似性的主要因素,而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关系、产业分工影响因素是多维网络产生差异性的主要因素,其中文化关系影响最薄弱,交通效率因素影响最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金贵 王占岐 杨俊 姚小薇
以2012年武汉城市圈统计年鉴相关数据为基础,利用引力模型计算出城市圈内城市质量、城市间引力矩阵和城市发展潜力值;结合基准地价对城市发展潜力值进行空间结构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准地价同城市发展潜力指数具有极强相关性,说明引力模型在地价空间结构研究中具有适用性;通过对工业地价异常值的修正,说明引力模型不仅可以用来对已有基准地价合理程度进行检验,同时,也能对未知基准地价的城市进行地价水平预测,为城市地价评估方法在理论上作有效的补充。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黄珂 陈竹 张安录
研究目的:衡量农地城市流转效率,为优化土地利用提供决策参考,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研究方法:同时采用DEA与SFA法测度武汉城市圈农地城市流转效率,比较分析不同内涵层次效率的时空差异;在利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法验证两种方法所得结果具有一致性的前提下,运用Copeland计分排序法对两组结果进行组合。研究结果:(1)2001—2012年武汉城市圈农地城市流转综合效率偏低,其中纯技术效率高于规模效率;(2)城市圈农地城市流转效率值在时间上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在空间上存在较大差异性;(3)随着与武汉市距离的增大,城市圈各市农地城市流转效率下降,面积较小城市的增量用地利用更加有效。研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宝玉
文章在对相关研究继续回顾的基础上,运用交通运输、人力资源、技能和技术存量、经济结构、经济发展、市场规模及外资参与等指标评价了武汉城市圈的投资环境。并从调整产业结构、编制武汉城市圈发展规划和健全协调互动机制等方面分析了改善武汉城市圈投资环境的措施。
关键词:
武汉城市圈 投资环境 评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