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386)
- 2023(15001)
- 2022(12308)
- 2021(11381)
- 2020(9181)
- 2019(21280)
- 2018(21078)
- 2017(40625)
- 2016(22482)
- 2015(25180)
- 2014(25476)
- 2013(24788)
- 2012(22336)
- 2011(20044)
- 2010(19958)
- 2009(18239)
- 2008(17523)
- 2007(15187)
- 2006(13340)
- 2005(11644)
- 学科
- 济(89869)
- 经济(89769)
- 管理(61394)
- 业(57397)
- 企(47007)
- 企业(47007)
- 方法(39295)
- 数学(33602)
- 数学方法(33126)
- 中国(26396)
- 农(24630)
- 业经(21238)
- 地方(20472)
- 财(20312)
- 学(19266)
- 农业(16624)
- 贸(16081)
- 贸易(16073)
- 易(15583)
- 理论(15508)
- 制(15137)
- 环境(14476)
- 和(14470)
- 技术(13392)
- 融(13392)
- 金融(13389)
- 银(12960)
- 银行(12917)
- 发(12531)
- 务(12430)
- 机构
- 大学(314946)
- 学院(313595)
- 管理(124089)
- 济(120473)
- 经济(117608)
- 理学(107652)
- 理学院(106432)
- 研究(105674)
- 管理学(104521)
- 管理学院(103988)
- 中国(76190)
- 京(67772)
- 科学(67280)
- 财(53552)
- 所(52549)
- 农(50059)
- 研究所(48265)
- 业大(47852)
- 中心(47104)
- 江(44614)
- 范(43451)
- 财经(43434)
- 师范(43074)
- 北京(42705)
- 经(39469)
- 院(39257)
- 农业(39253)
- 州(36985)
- 经济学(35385)
- 师范大学(34975)
- 基金
- 项目(220184)
- 科学(172305)
- 研究(161365)
- 基金(157444)
- 家(137149)
- 国家(135996)
- 科学基金(116625)
- 社会(100587)
- 社会科(95218)
- 社会科学(95190)
- 省(86696)
- 基金项目(83836)
- 自然(75459)
- 自然科(73679)
- 自然科学(73664)
- 教育(73653)
- 划(73076)
- 自然科学基金(72280)
- 编号(66668)
- 资助(64133)
- 成果(53961)
- 重点(49094)
- 发(47518)
- 部(47396)
- 课题(46372)
- 创(45188)
- 创新(42129)
- 科研(41695)
- 项目编号(40837)
- 国家社会(40804)
- 期刊
- 济(130716)
- 经济(130716)
- 研究(92125)
- 中国(56713)
- 学报(49996)
- 科学(45732)
- 农(45609)
- 管理(43512)
- 财(38287)
- 大学(37821)
- 教育(37730)
- 学学(35370)
- 农业(32219)
- 技术(27454)
- 融(24430)
- 金融(24430)
- 业经(22003)
- 经济研究(20526)
- 财经(19578)
- 问题(18759)
- 图书(17318)
- 经(16656)
- 业(16403)
- 科技(15697)
- 理论(15015)
- 技术经济(14723)
- 现代(14519)
- 版(14516)
- 资源(14365)
- 实践(13916)
共检索到4506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梅琳 黄柏石 吕方 郭炎
该文构建测度城市国际化水平的综合指标体系,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国际化多重要素出发,系统分析和比较武汉与北京、上海、广州国际化发展的水平及优劣势,并提出优化路径.结果表明,武汉国际化发展的综合水平相对较低,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各方面的国际化水平都与三大城市存在全面差距,但武汉优质的劳动力资源是其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力量.在此基础上,指出当前武汉最重要的任务在于"培育城市魅力",多维度的整合城市自身特色,找准国际化发展的着力点、"四位一体"地推动国际化水平的提升.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郭帅新
本文基于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立足国家中心城市开放合作平台、经贸交流合作、国际软实力等国际化特点,从开放载体、开放通道、对外经贸人文合作、国际化政策环境等四大类指标,构建城市国际化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九个国家中心城市的国际化水平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后疫情时期国际经济社会交流合作尚处于恢复期,我国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化水平明显分化,北京、上海等城市多数国际化指标领先;广州、重庆、成都、天津等城市部分国际化指标有一定优势;武汉、西安、郑州等城市多数国际化指标有一定劣势。根据对比结果,提出五个方面的国际化提升对策:明晰城市国际化功能定位,优化提升开放载体功能,提升国际开放通道功能,建设国际化现代产业功能体系,持续增强城市国际化软实力。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潘念
随州毗邻省会武汉,具有悠久的文化底蕴、便捷的交通枢纽、优美的生态环境、配套的产业结构,是湖北省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旅游圈的节点城市。本文围绕如何借圈内优势、造对接之势,全面提升城市发展空间,为随州经济发展注入新生机与活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武汉城市圈 对接 路径选择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宋剑锋
建设“1+8”武汉城市圈最早由武汉市委、市政府于2002年发起倡议,并得到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周边8个城市的积极响应。这一构想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呼应了中央关于中部崛起的战略决策,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2003正式将武汉城市圈建设纳入湖北发展战略,这对于加快湖北经济发展、推动中部崛起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近年来,武汉城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宝玉
文章在对相关研究继续回顾的基础上,运用交通运输、人力资源、技能和技术存量、经济结构、经济发展、市场规模及外资参与等指标评价了武汉城市圈的投资环境。并从调整产业结构、编制武汉城市圈发展规划和健全协调互动机制等方面分析了改善武汉城市圈投资环境的措施。
关键词:
武汉城市圈 投资环境 评价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董捷 杜林燕 吴春彭 陈溶萍
研究目的:分析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现状,构建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目标优选方案,以实现城市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方法:通过设置决策变量、建立约束方程,构建多目标模型;应用matlah软件和灰色预测方法等求解模型,获得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选择最优方案。研究结果:在充分考虑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相互协调的情况下,建立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评价指标体系,得到最优方案。研究结论: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兼顾各业用地需求,优化各类土地资源配置,符合"两型社会"目标的发展要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媛媛 曾菊新 刘承良
围绕武汉城市圈城乡文化的空间整合测度,明确提出了在转型期多要素作用下城乡文化整合与城乡文化空间整合度的概念,创新性地构建了城乡文化整合测度的修正引力模型,即"三位一体"的城乡文化易感知者、城乡文化信息流量和城乡文化最短传播路径。文章综合运用SPSS数理统计与GIS网络分析,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不同空间尺度上,深入探究了武汉城市圈县域、市域和圈域层面上的城乡文化空间整合规律及其彰显的主要问题。在解析武汉城市圈城乡文化空间整合的问题中,则以区域城市为中心,揭示了沿主要交通干道随距离增加而递减的整体格局和空间特征。基于构建区域性"文化服务圈"、防止"山寨型"城市文化与"破落型"乡村文化、构建城乡文化关联体系以及改革与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系统等基本诉求,提出了优化城乡文化空间整合的五项对策,旨在为构建和谐的城乡文化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家俊
文章通过构建城市流通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武汉城市圈9个市流通力进行实证比较,认为影响流通力的主要因素有规模因子、贸易因子及信息因子,并以因子分析结果为基础构造综合评价模型,得出武汉城市圈9个市流通力综合排名。
关键词:
流通力 因子分析法 指标体系 武汉城市圈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韩璟 卢新海
在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基础上,对一定区域内的同类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统一比较,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区域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工具和制定科学管理政策的决策依据。对武汉城市圈内省级经济开发区的实证分析显示,综合采用统一理想值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现有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进行再处理后,可以实现对区域范围内各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程度的评价及排序,并可以侦测出不同指标对区域内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程度。因此,在利用政策工具提高一定区域内开发区土地管理水平时,应以不同类型的指标对土地利用集约度影响程度作为决策依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孙浩 王秋彬
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目前存在着诸多问题,通过实施产业集群治理,进行合理产业空间布局,建立核心和支柱产业等途径,可以促进产业集群的合理演进,以推动"两型社会"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两型社会 产业集群 演进路径 武汉城市圈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姚莉
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推进和获批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武汉城市圈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在制度变迁的进程中,以体制机制创新带动发展模式创新,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是"两型"社会建设赋予武汉城市圈新的发展内涵。只有按照"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积极选择新的发展路径,探索一条既有效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又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才能充分发挥武汉城市圈的后发优势,快速提升城市圈的整体竞争力,带动中部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
武汉城市圈 制度变迁 路径选择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石清华
交通同城化,扩大了送达范围,降低了时间成本和运输成本,进而影响产业布局的区位变迁。武汉城市圈交通同城化,影响到城市圈内产业的区位专业化发展、产业的区位集聚或扩散、产业的区位合作与竞争。为了利用交通同城化带来的效应,武汉城市圈的产业布局应在"一主三翼"的基本架构上,实施产业整合,打造产业集群。
关键词:
交通同城化 武汉城市圈 产业布局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石清华
交通同城化,扩大了送达范围,降低了时间成本和运输成本,进而影响产业布局的区位变迁。武汉城市圈交通同城化,影响到城市圈内产业的区位专业化发展、产业的区位集聚或扩散、产业的区位合作与竞争。为了利用交通同城化带来的效应,武汉城市圈的产业布局应在"一主三翼"的基本架构上,实施产业整合,打造产业集群。
关键词:
交通同城化 武汉城市圈 产业布局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何雄 水兴雅 易成栋
从经济、社会、生态及文化4个维度共选取16个指标构建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测度了2010—2019年武汉城市圈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利用GIS工具制图绘制武汉城市圈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化过程,研究结论如下:从时间上来看,2010—2019年武汉城市圈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从空间上来看,武汉城市圈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上呈现“中间高、四周低”的空间分布模式,城市圈“单核心”发展态势明显,圈内高质量发展水平差距近年呈现缩小趋势。分维度看,武汉城市圈生态和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经济发展水平其次,文化发展水平最低;分区域来看,武汉市在圈内具有绝对领先优势,其余各市分维度具有相对优劣势。
关键词:
武汉城市圈 高质量发展 熵值法 GIS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智 曾伟 周洪涛 范君陶 费奇
文章针对武汉城市圈产业竞争力评价问题,首先从产业投入、产业产出、产业市场绩效和产业技术水平四个方面建立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因子分析法建立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并以食品饮料、医药化工和机械电子等武汉城市圈主要产业为例,对武汉城市圈工业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勾勒出了武汉城市圈产业竞争力现状。
关键词:
武汉城市圈 产业竞争力 因子分析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