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788)
- 2023(5505)
- 2022(4880)
- 2021(4719)
- 2020(4010)
- 2019(9590)
- 2018(9709)
- 2017(18520)
- 2016(10353)
- 2015(11610)
- 2014(11466)
- 2013(11211)
- 2012(10228)
- 2011(9344)
- 2010(9595)
- 2009(8911)
- 2008(8555)
- 2007(7531)
- 2006(6756)
- 2005(6027)
- 学科
- 济(42683)
- 经济(42643)
- 管理(25806)
- 业(23911)
- 方法(21856)
- 数学(19808)
- 企(19427)
- 企业(19427)
- 数学方法(19276)
- 农(10700)
- 学(10647)
- 中国(10199)
- 地方(9821)
- 理论(8123)
- 业经(7872)
- 财(7727)
- 农业(7218)
- 环境(7097)
- 贸(6700)
- 贸易(6694)
- 易(6453)
- 制(6225)
- 和(5896)
- 划(5785)
- 技术(5526)
- 教学(5480)
- 融(5272)
- 金融(5271)
- 地方经济(5211)
- 银(4930)
- 机构
- 学院(144087)
- 大学(144076)
- 济(53745)
- 经济(52538)
- 研究(52537)
- 管理(52297)
- 理学(45390)
- 理学院(44791)
- 管理学(43340)
- 管理学院(43120)
- 中国(38024)
- 科学(36286)
- 京(31826)
- 农(30214)
- 所(28538)
- 研究所(26357)
- 业大(25434)
- 农业(24214)
- 中心(23583)
- 财(22550)
- 江(22023)
- 北京(20047)
- 范(19271)
- 院(19111)
- 师范(18939)
- 财经(17929)
- 技术(17723)
- 州(17610)
- 省(16914)
- 经(16279)
- 基金
- 项目(101605)
- 科学(78467)
- 基金(72662)
- 研究(68085)
- 家(66700)
- 国家(66229)
- 科学基金(55102)
- 社会(40672)
- 省(40488)
- 自然(39064)
- 社会科(38429)
- 社会科学(38415)
- 自然科(38189)
- 自然科学(38177)
- 基金项目(37676)
- 自然科学基金(37462)
- 划(35449)
- 教育(32913)
- 资助(31875)
- 编号(26884)
- 重点(24056)
- 发(22329)
- 部(21626)
- 计划(21496)
- 成果(21459)
- 创(21076)
- 科研(20183)
- 课题(19952)
- 创新(19720)
- 科技(18967)
共检索到2123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唐羽 覃军 袁正旋
利用2013~2019年武汉市生态环境局监测数据、L波段雷达探空资料、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对夏季和秋冬季武汉地区污染日的大气污染特征、边界层结构、环流形势、物理量场进行研究,建立了武汉地区大气污染的天气概念模型。主要结论如下:(1)武汉市空气质量具有季节性变化特征,大气污染程度四季分布表现为冬>秋>春>夏。夏季首要污染物是臭氧,冬季首要污染物是PM_(2.5)。(2)比较挑选出的夏季清洁日和污染日的气象要素特征,污染日逆温的平均强度约为清洁日的一倍,逆温底高一般在600 m以下,空气质量一般为轻度-中度污染;静风频率(37.1%)明显高于清洁日的静风频率(2.9%);污染日平均风速小(0.8 m/s),边界层内相对湿度较低。同样比较秋冬季两类天气的气象要素特征,污染日逆温底高低、厚度小,不及清洁日的一半,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易出现重度污染天气。静风频率(20%)高于清洁日的静风频率(7.5%),风速小(1.6 m/s),污染日边界层内呈明显上干下湿的格局。(3)建立了夏季大气污染的天气概念模型,污染日副高偏弱位置偏东,长江流域易少雨干旱;地面我国东部大范围地区处于均压场中,武汉地区为偏东北异常小风,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4)建立了秋冬季大气污染的天气概念模型,长江流域环流平直少波动,配合地面弱低压的天气形势和较强的逆温使得大气污染物聚集在近地面。蒙古冷高压强度偏弱,使得入侵我国的冷空气强度偏弱;武汉地区为偏北小风,对雾霾的移除和稀释扩散作用差。该研究结论可供大气污染预测预警研究和环境管理部门大气污染的联防联控参考。
关键词:
武汉市 大气污染 环流形势 天气概念模型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蒋瑞 陈新军 雷林 汪金涛
根据2003—2009年5—9月我国大型拖网渔船捕捞智利竹鱼的生产统计数据,结合海表面温度(SST)和海表面高度(SSH)的海洋环境因子,以作业网次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作为适应性指数(SI),采用外包络法分别建立SST、SSH的SI,采用算术平均法(AMM)、几何平均法(GMM)、基于权重的AMM分别建立栖息地指数(HSI),并用2010—2011年度生产捕捞数据进行比较与验证。结果显示,以作业网次为基础的SI为最适;AMM优于GMM;考虑到权重的AMM优于没有考虑权重的AMM,5—9月最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鲍艳磊 吴朝阳 郑东博
植被物候是指示气候变化的重要因子,大气污染物变化对植被生长峰值的影响尚未得到充分探究。论文利用卫星观测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2001—2015年的时序数据,分析京津冀地区植被生长季峰值(peak of growing season,POS)、生长期最大值(maximum vegetation growth,NDVI_(max))的时间变化,探究大气污染物(PM_(2.5))对POS、NDVI_(max)的影响,阐明PM_(2.5)对POS、NDVI_(max)与气象因子响应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燕山和太行山区POS较早且NDVI_(max)较大,东南部平原POS较晚,张家口地区、燕山和太行山区NDVI_(max)呈显著增加趋势。季前降水(季前指POS或NDVI_(max)与影响因子偏相关系数绝对值最大值对应的时间距多年平均POS的时间长度)对POS、NDVI_(max)的影响均较大,显著相关区域分别占研究区域的12.9%、15.2%;温度影响所占比例分别为8.7%、5.9%(P<0.1)。在PM_(2.5)的影响下,不同季节不同地区降水和温度的反馈不同;物候对由PM_(2.5)引起的降水和温度变化的响应同样具有空间异质性。PM_(2.5)导致中东部平原和北部燕山地区降水对POS的提前作用被低估,张家口北部丘陵地区POS的提前作用被高估,东部、南部平原和坝上地区温度对POS的提前作用被高估;整体来看,PM_(2.5)对NDVI_(max)的间接作用表现为降低NDVI_(max)(P<0.1)。长期来看,京津冀大部分地区,PM_(2.5)的直接作用表现为PM_(2.5)使POS提前、NDVI_(max)增大(P<0.1)。研究结果主要揭示了京津冀地区植被生长峰值对气候变化及大气污染物的响应,对深入理解不同地区植被生长对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变化的响应和反馈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尹子旭 王鹏浩 刘阳 李春霖 张志新 李琪
为了优化山东半岛近海长牡蛎秋冬季育肥养殖的空间格局,本研究采用卫星遥感获取的海水表层温度、叶绿素a浓度和悬浮颗粒物浓度数据,以及海水表面高度再分析数据,基于动态能量收支(Dynamic Energy Budget, DEB)理论,构建了山东半岛长牡蛎秋冬季育肥养殖适宜性评价模型,通过对山东半岛海域长牡蛎养殖适宜性指数的时空变动分析发现,适宜性呈现南部海域>北部海域>东部海域>西部海域的趋势,其中南部海域非常适宜的区域面积占比最大,为9.1%,主要分布在乳山地区;山东半岛西部黄河口周边海域存在大面积的不适宜养殖区域,占比高达该海域的30.5%。长牡蛎秋冬季育肥养殖的非常适宜区域在2017年和2019年分别占总近海面积的38.2%和57.9%,显著高于其余年份。通过实地验证发现,山东长牡蛎的秋冬季育肥养殖最适宜海区具备水体浑浊度较低、叶绿素浓度较高、温度较暖且风浪较小的特征。本研究结果可以为山东半岛长牡蛎养殖规划提供有效的量化依据和理论基础。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胡凡光 王志刚 李美真 徐智广 王翔宇 袁辉 李长春
2010年10月~2011年3月对鼠尾藻池塘秋冬季栽培的生长情况进行了观察与分析。选择池塘水温、光强、盐度和pH,研究其对鼠尾藻1年苗、两年苗在不同水层的养殖效果。结果表明,1)40~60cm水层鼠尾藻生长最好;其次是80~100cm水层;0~20cm水层生长最慢;2)1年苗、2年苗在整个试验期间均未发现生殖托。其中部分两年苗藻体生长出1~2cm左右次生分枝,而1年苗均未发现次生分枝;1年苗于11月中旬开始生长出气囊,两年苗于试验开始时就有气囊,12月中旬鼠尾藻气囊开始腐烂脱落,至翌年1月上旬池塘水温降至0℃以下,池塘水体表层出现结冰现象,此时鼠尾藻气囊已大部分脱落,同时有腐烂脱落现象,藻体缩...
关键词:
鼠尾藻 环境因子 气囊 生殖托 次生分枝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孙苏南 王小德 徐腾 章宬 王开利 邓磷曦
为探讨落羽杉Taxodium distichum秋冬季叶色变化规律,研究落羽杉在不同光照、温度和不同生境条件下叶色转变时的生态生理变化,以落羽杉成龄植株为材料,于2012年8月下旬至11月中旬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其不同方位与不同生境条件下叶片叶绿素总质量分数、花色素苷相对含量和可溶性糖质量分数。结果表明:秋冬转色期落羽杉叶片叶绿素总质量分数呈下降趋势,树冠背阴面叶片叶绿素总质量分数明显高于向阳面,向阳东面高于向阳西面;花色素苷相对含量呈上升趋势,11月5日之后显著升高;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呈上升趋势;日平均气温与花色素苷相对含量、可溶性糖质量分数间呈负相关;水生落羽杉叶绿素总质量分数、花色素苷相对含量...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张衡 张胜茂 王雪辉 唐峰华 杨胜龙 化成君 何宗会 马海有
根据2009年3~6月对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Trachurus murphyi)渔获进行随机取样,对其胃含物的饵料组成、重量、摄食等级和摄食习性等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智利竹筴鱼主要以鱼类[IRI(%)=93.20]为食,其次为磷虾类[IRI(%)=6.76]和柔鱼类[IRI(%)=0.03],偶见水母和桡足类。从胃含物组成的重量百分比来看,鱼鳞比例最大(占79.83%),其次为磷虾类(16.59%),柔鱼类也占一定的比例。从出现频次来看,鱼鳞出现次数最多(占95.28%),其次为磷虾类(52.83%)和鱼鳍鳍条(40.09%),偶见未消化完的鱼卵、磷虾眼睛和柔鱼类等。平均饱满指数各月份...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吴振信 闫洪举 张雪峰
基于空间面板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本文分析了环渤海经济圈产业结构、大气污染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发现大气污染推动了本省以及邻近省份的经济增长,而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其经济增长未起到显著促进作用;经济增长、大气污染会推动本省以及邻近省份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经济增长是加剧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从长期来看,产业结构高级化能促进本省和邻近省份的大气污染减排,但在短期仍会加剧其大气污染;经济增长、大气污染存在显著的溢出效应,产业结构高级化表现为"负效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薛俭 李常敏
首先,结合目前我国大气污染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通过省际合作达到大气污染治理的两个基本假定。其次,通过构建全局优化模型和节余成本加权分配法,建立了大气污染治理全局优化省际合作模型。最后,以2009年SO2去除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了大气污染治理全局优化省际合作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而且模型的最优化模拟结果可以作为国家决策的重要参考,促使各省份合作共赢。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易予晴 龙腾飞 焦伟利 彭剑威 刘慧婵 凌赛广
利用2000~2010年共11期MODIS地表温度资料和多源多时相的遥感影像分类结果揭示武汉城市群的夏季热岛效应,反演并计算出10a间武汉城市群日间和夜间的热岛强度变化、土地覆盖类型和城镇用地面积。在对不同时相的地表温度数据进行热岛指数归一化处理的基础上,分析了武汉城市群热岛的分布特征及年代演变,定量分析了武汉城市群以及中心城市武汉市不同热状况区面积的变化和热场的变迁。结果表明,武汉城市群夏季热岛效应较为明显,其中武汉市是主要热源和热中心;自2000年起,武汉城市群城乡温度差异逐步减小,热中心分布向外扩散,城市热岛区域急速扩张,整体热环境趋于恶化;新兴城区的开发增加了武汉市的热源分布,人工表面...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汪李平 向长萍 王运华
通过对武汉市夏季市场供应的主要蔬菜硝酸盐监测 ,发现蔬菜硝酸盐污染十分严重 ,并对影响蔬菜硝酸盐累积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同时提出了防治硝酸盐污染的措施
关键词:
蔬菜 硝酸盐污染 防治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龚珞军 杨学芬 熊邦喜 周敏 程咸立
为深入了解湖泊水体理化因子的变化规律,为湖泊渔业和湖泊水质管理提供基础数据,于2007年夏季测定了武汉市梁子湖、斧头湖、柴泊湖、南湖和野芷湖5个养殖湖泊的TN、NH4+-N、NO2--N、NO3--N、TP、PO43--P、DO、pH、CODMn、WT、SD和EC,应用SPSS软件,对测定结果从事了主成份分析和聚类分析。主成份分析结果表明,3个主成份分别为营养环境因子(包括TN、NO2--N、NO3--N、TP、pH、CODMn和EC)、生存因子(DC)和铵吸收因子(NH4+-N)。Q型聚类结果表明,5个湖泊的13个点可聚为4大类,即第1类为9、10、11、12、13号点;第2类是1、2、4号...
关键词:
湖泊 理化指标 主成份分析 聚类分析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晓彤 须晖 李天来 王蕊
科学地把握日光温室内的能量转化及消耗,对于优化温室结构,建立合理的温室管理策略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际应用价值。以东北地区较为典型的日光温室作为试验温室,对温室内外的温度和光照等环境因子进行实时监测,充分考虑植物蒸腾作用的影响,将照射到温室前屋面、后墙、后坡、番茄群体、土壤各部分表面的太阳辐射能作为入射能量,建立温室内各表面能量分配模型,对比分析温室内各种能耗途径日变化规律及不同月份的能量消耗情况。结果表明:通过分析温室前屋面、后墙、后坡、番茄群体、土壤各部分表面温度的预测值(y)与实测值(x),计算回归方程分别为y=0.9269x+1.5101、y=0.8609x+1.4668、y=1.0469x-0.195、y=1.2582x-2.5613和y=0.9675x+1.105;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993,0.9340,0.9598,0.9273,0.8148。可见,各部分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符合度较好,模型能较准确的模拟出温室内各部分结构的能量流动情况。探究不同月份温室能量消耗情况,在沈阳地区10月和11月,日光温室能耗途径中潜热能耗占主要部分,但在沈阳地区最为寒冷的12月,白天潜热能耗可以降低,日光温室的传热能量损失变为主要部分,尤其是前屋面的传热能耗是日光温室传热能耗最为薄弱部分。冬季日光温室夜间能量消耗途径中传热能耗占主要部分,其次为冷风渗透能量消耗,土壤在日光温室夜间起到室内保温作用。本研究建立的日光温室冬季能量分配模型能够较准确地预测东北地区日光温室冬季能量分配情况,可应用于实际生产管理之中,对温室每日能量消耗进行精准模拟监控,为作物生产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日光温室 能量分配模型 植物蒸腾 能耗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朱国平 朱小艳 孟涛 徐怡瑛 许柳雄
基于南极磷虾渔业科学观察员收集的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体长数据,将研究区域划分成经纬度10'×10'小尺度单元,分析了利文斯顿岛西南部水域2012年秋冬季南极大磷虾体长分布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0个单元的平均体长范围为35.3~51.0 mm,其中最小体长为23.1 mm,最大体长为61.0 mm,各单元间体长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由秋末转至冬初,南极大磷虾平均体长及优势体长范围均呈逐渐减小趋势。14~16时和22~24时南极大磷虾个体较小,而4~6时、8~10时以及20~22时的南极大磷虾则以大个体为主。一半以上(72%)的样本分布于40~80 m水层。80 m以深...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卢军 张利民 岳强 周凌云 黄耀
采用水生植物、人工填料和固定化氮循环细菌技术(INCB),在秋冬季节对新沂河进行原位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实验。结果表明,在温度降低前,水生植物微生物技术净化污染水体效果很好,对化学需氧量(CODMn)、总氮(TN)、铵态氮(NH+4N)和总磷(TP)的去除率最高可以分别达到50.2%、29.8%、49.3%和57.9%。在低温季节,其净化效果剧烈下降,对CODMn、TN、NH+4-N和TP的去除率最低分别只有7.4%、0.6%、1.5%和4.2%。在低温条件下,与水生植物微生物技术相比,INCB微生物技术可以更有效稳定地净化受污染的水体,对CODMn、TN、NH+4-N和TP的去除率平均分别为3...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