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095)
2023(5885)
2022(4853)
2021(4233)
2020(3172)
2019(7285)
2018(7071)
2017(12976)
2016(7184)
2015(7875)
2014(8014)
2013(8002)
2012(7997)
2011(7519)
2010(7784)
2009(7004)
2008(6926)
2007(6313)
2006(5937)
2005(5699)
作者
(23210)
(19374)
(19230)
(17989)
(12454)
(9353)
(8654)
(7544)
(7397)
(7085)
(6701)
(6462)
(6439)
(6252)
(6199)
(5879)
(5649)
(5647)
(5630)
(5576)
(5067)
(4937)
(4739)
(4490)
(4468)
(4417)
(4346)
(4329)
(4067)
(3905)
学科
(36944)
经济(36904)
(16897)
地方(16408)
管理(15828)
中国(14589)
(11822)
(10995)
企业(10995)
业经(9650)
地方经济(9411)
(8640)
农业(8356)
(7603)
金融(7601)
(7347)
银行(7333)
(7269)
(7213)
方法(7043)
环境(6741)
发展(6450)
(6431)
(6042)
贸易(6032)
(5964)
技术(5741)
(5714)
数学(5604)
数学方法(5551)
机构
学院(106142)
大学(103005)
研究(45161)
(42956)
经济(41930)
管理(34442)
中国(33724)
科学(28377)
理学(28000)
理学院(27543)
管理学(27028)
管理学院(26836)
(24578)
(23966)
(23172)
研究所(22065)
中心(19603)
(19207)
(18235)
农业(17909)
(16824)
师范(16639)
业大(16505)
(16216)
(16124)
北京(15885)
(15160)
科学院(14417)
财经(14052)
技术(13204)
基金
项目(65036)
科学(50123)
研究(48398)
基金(43831)
(38715)
国家(38311)
科学基金(31486)
社会(29791)
社会科(28163)
社会科学(28159)
(27732)
(22833)
基金项目(22727)
(21468)
教育(21121)
编号(19933)
自然(18881)
自然科(18401)
自然科学(18395)
自然科学基金(18031)
资助(17528)
发展(17334)
(16988)
成果(16844)
课题(15525)
重点(15237)
(13622)
(12981)
创新(12785)
(12487)
期刊
(59651)
经济(59651)
研究(36712)
中国(29730)
(23780)
学报(18783)
科学(17018)
农业(16605)
教育(15952)
管理(14525)
大学(13792)
(13603)
金融(13603)
(13239)
学学(12898)
业经(11598)
技术(9710)
经济研究(9346)
(8238)
问题(7528)
财经(6802)
(5941)
世界(5748)
(5722)
商业(5701)
图书(5682)
科技(5568)
(5514)
论坛(5514)
(5470)
共检索到1841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习丙文  李鹏  陈凯  章晋勇  谢骏  
鲫养殖中粘孢子虫病非常严重,为掌握其病原的感染传播途径,实验通过粘孢子虫生活调查研究,在底栖寡毛类苏氏尾鳃蚓体内发现了一种放射孢子虫。该放射孢子虫的孢子无孢柄;孢体顶面观和侧面观都呈近卵圆形,长(19.8±1.3)μm,宽(18.2±1.1)μm;3个极囊梨形,呈点状聚集分布在孢体顶端,极囊长(4.53±0.4)μm,宽(3.4±0.4)μm;3个尾柄几乎等长,刺状,从孢体基部向下伸展,尾柄间夹角>100°,尾柄长(195.0±15.7)μm,宽(11.5±0.8)μm。根据形态特征将其划归为橘瓣放射孢子虫集合类群。18S r DNA序列分析表明该放射孢子虫与鲫体表寄生武汉单极虫为同一物种,序...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顾伟  习丙文  谢骏  戈贤平  潘良坤  
笔者在江苏省溧阳某鲫养殖塘底泥采集的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中检测到一种放射孢子虫,经形态特征观察和比较分析,鉴定其隶属于棘放射孢子虫(Echinactinomyxon)类群。该放射孢子虫孢体呈圆柱形,长18.95μm(18.5~19.4μm),宽9.55μm;极囊长6.11μm(5.97~6.26),宽2.98μm(2.38~3.58);尾柄长161.2μm(161.2~167.16),宽3.24μm(2.98~3.58),孢体与尾柄的夹角约为160°。将其与国内外文献中已记述的放射孢子虫作比较研究,发现其在寄生宿主、形态大小、尾柄特征等方面有明显差异。本文描述的...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陆宏达  任芳芳  贾相相  张小俊  田全全  
为探究武汉单极虫病疾病过程和病理变化等特点,根据患病异育银鲫体表孢囊内有无成熟孢子和成熟孢子的崩溶解程度,将该病划分为发生、发展、消退和消失4个疾病时期,并分别进行病理变化观察和巢式PCR分析。结果发现,发生期的病鱼体表刚形成的孢囊使鳞片和皮肤微微隆起,孢囊乳白色,孢囊内分布着正在繁育逐渐增多的营养体,尚未出现成熟孢子;发展期的病鱼孢囊内已出现成熟孢子,孢囊逐渐增多增大,其表面黑色素细胞增加而呈灰黑色,感染强度高的病鱼出现死亡或畸形;消退期的成熟孢子通过破裂孢囊流入水体或不同步地崩溶解而减少直至全部溶解,孢囊随之逐渐缩小,使得黑色素细胞更为密集,此时期病鱼病情减轻不再出现死亡现象;消失期的病鱼孢囊平坦,内已无成熟孢子,只残留逐渐减少的成熟孢子崩溶解物质,黑色素细胞逐渐减少,最后原孢囊部位被结缔组织取代。巢式PCR分析结果表明,巢式第一轮和第二轮PCR在4个疾病时期都分别能扩增出1 584和853 bp的武汉单极虫目的条带,但在消失期的后期只有巢式第二轮PCR扩增出853 bp目的条带,说明残留的核酸物质含量逐渐减少,10月下旬后原孢囊部位巢式PCR扩增已无条带出现。本研究不仅揭示了武汉单极虫寄生部位在4个疾病时期的病理变化特点,而且明确了疾病消退和消失的2种方式,孢囊内成熟孢子通过破裂孢囊进入水体的方式和首次发现的孢囊内成熟孢子通过崩溶解的方式。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杨星池  
中国紫胶虫(Kerriachinensis)与其它胶蚧一样,均隐匿在其胶被内生长发育,外观难以看到各虫龄期的体形特征。用图表形式把各虫龄期及其相关的泌胶形态和冬夏两代各自所需无数标出,即可清楚看出该虫生活史、生活周期及各发育阶段期间的变化和关系。同时,列出各虫龄期特征检索表,便于在科研与生产中应用。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柴下  陆宏达  刘俊杰  岳蒙蒙  卢德刚  
应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PCR)建立了一种检测异育银鲫武汉单极虫(Thelohanellus wuhanensis)基因组DNA的方法,提取的DNA作为模板进行两次扩增,第一次扩增用单极虫18S rRNA序列通用引物:5'-CTGCGGACGGCTCAG TAAATCAGT-3'和5'-CCAGGACATCTTAGGGCATCACAGA-3',扩增长度为1 584 bp;第二次依据第一次扩增产物中武汉单极虫特有的高度保守区设计特异性引物:5'-ACCCACTTCTGTGGC CTTTC-3'和5'-AATCCGACCTACAACGCTGG-3',扩增长度为853 bp。结果表明,通...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胡靓  邢蒙恩  房鸿嫄  刘瀚予  杜志琦  王楠  孙艳梅  范文忠  冯立超  
【目的】研究吉林地区新发现一种害虫桦潜叶蜂的生活习性与环境相关性,为控制该害虫扩散为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DNA分子鉴定与形态学特征相结合的方法,明确该虫的分类地位;运用室内及野外对比观察法记录害虫的生活习性,描述各虫态。于林间采用固定样方调查法,记录越冬前土壤内桦潜叶蜂老熟幼虫、做茧量及成虫羽化量。采用模拟成虫羽化季节月平均降水量对测试样地进行间隔周期为3天人工浇水处理,至成虫羽化。测定并记录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以及土壤化学性质对羽化的影响。【结果】该虫为桦潜叶蜂,在吉林首次发现为害白桦。在吉林年发生2代,世代不整齐。6月上旬,始见羽化的成虫,在白桦的下层叶片以幼虫潜叶危害;6月下旬至7月上旬,第一代幼虫大多数幼虫脱叶落入浅土层中,少数于叶片内化蛹,并羽化出成虫,继续危害白桦中、上部嫩叶,8月下旬至9月上旬,以老熟幼虫脱叶入土,主要在5~10 cm做土茧越冬。第一代羽化成虫自白桦叶片近地处开始产卵,成虫单叶产卵4~6枚,虫口密度急剧增加则全叶均被害,严重造成落叶。第一代老熟幼虫于白桦叶片上表皮和栅栏层之间或土壤表层化蛹,第2代成虫羽化后向树冠上层迁移产卵为害。卵孵化周期为10天,幼虫共6龄。田间观察,在干旱年份羽化延迟,直至降雨成虫可陆续羽化。经土壤理化性质与翌年成虫羽化量相关性分析及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是决定桦潜叶蜂为害发生及发生量变化的关键决定因子,相对较高的土壤含水量显著的促进成虫羽化,土壤pH、含氮量与羽化量正相关,而土壤温度对越冬后成虫羽化基本不构成影响;其他因素土壤全碳、全氮及全磷含量等对土壤中的桦潜叶蜂末龄幼虫生存无影响。【结论】在吉林地区首次发现的桦潜叶蜂,已形成区域性为害;该虫扩散受环境因素及土壤含水量影响较大,其中土壤含水量是影响成虫羽化量及羽化时间的关键要素,其次为土壤pH、含氮量,而其他理化性对越冬后成虫羽化基本不构成影响。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陈树椿  何允恒  
海南、四川两种竹节虫雄虫的首次发现*(虫目:异虫科)陈树椿何允恒关键词虫目、异虫科、峨眉无齿股虫、褐脊瘤胸虫无齿股虫属Parasipyloidea与瘤胸虫属Trachythorax隶于虫目(竹节虫目)中异虫科Heteronemid...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叶彩燕  汪开毓  何琦瑶  杨倩  刘韬  余泽辉  谢恒  何晟毓  何洁  赵武义  
2017年6月,四川德阳某养殖场的框镜鲤患病且大量死亡。主要症状为腹部膨大,肠管有大小不等的肿物。为明确其死亡病因,进行了细菌学、寄生虫形态学观察,组织病理学和PCR检测。细菌学检查为阴性;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肠道的损伤最为严重,表现为有大量寄生虫样孢囊突出于肠管。寄生虫形态学观察可见孢子长约23~30μm,宽10~15μm,极囊长11~15μm,呈长卵圆形,约占孢子长的1/3~1/2,孢子外面被有一层无色透明的薄膜,前端孢子质中有一个大核和两个小核,与单极虫形态一致;针对吉陶单极虫的18S SSUrRNA基因进行巢式PCR检测,扩增出大小为716 bp的目的片段(命名为TKF-1),目的条带的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其为吉陶单极虫。根据组织病理特点及PCR检测结果确认框镜鲤的死亡是感染吉陶单极虫所致。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汪明  孔繁瑶  肖兵南  董海涛  张长弓  
采用 RAPD 方法对水牛梭形住内孢子虫、待定种及黄牛枯氏住内孢子虫缓殖子基因组 DNA 进行了分析,待定种 PCR 产物的电泳带型与枯氏住肉孢子虫的差异较梭形住内孢子虫大,这与二者表型性状一致的研究结果不吻合.对3种包囊种特异性的 PCR 指纹进行了筛选,回收和纯化了3种包囊种特异性的 DNA 片段,待定种0.7kb 片段经α-~(32)PdATP 标记后用作探针,只与同源 DNA 杂交,不与其它包囊、宿主细胞和艾美耳球虫杂交,用 pGEM-T Easy Vector 对该片段克隆成功,并测出其全长序列,为进一步设计特异引物建立标准 PCR 诊断方法和用作核酸探针奠定了基础。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夏晓勤  王伟俊  
黄颡鱼寄生三代虫的新发现夏晓勤*王伟俊(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430072)AnewreportofGyrodactylussp.(Monogenea)onPelteobagrusfulvidracoRichardsoninChinaXiaX...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孙嘉阳  张子平  朱友芳  邹志华  韩坤煌  葛辉  王艺磊  
从本实验室已有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转录组数据中筛选获得α-微管蛋白基因片段,利用5’RACE和3’RACE技术首次克隆获得其cDNA,全长为1602 bp,包含1356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451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分子量为49.78 kD。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α-微管蛋白为亲水性非跨膜蛋白,氨基酸序列的第142~148位有特异且保守的GTP核苷酸结合位点(GGGTGSG)。对刺激隐核虫α-微管蛋白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及进化树分析,发现其与间日疟原虫(Trypanosoma vivax)、丹氏锥虫(Trypanosoma danilewskyi)、八肋游仆虫(Euplotes octocarinatus)、尾刺耐格里原虫(Naegleria gruberi)、眼虫(Euglena gracilis)等的序列一致性高达94%~95%,且在系统进化树上聚为一支。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α-微管蛋白基因在刺激隐核虫3个生活史阶段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显示α-微管蛋白基因的表达量在纤毛虫时期显著高于包囊和滋养体时期(P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张涛  庄平  章龙珍  张征  刘鉴毅  Boyd Kynard  
以人工繁殖的胭脂鱼(Myxocyprinusasiaticus)脱膜仔鱼为研究对象,对其早期发育阶段在自然环境下的行为生态学及其早期生存的适应性进行分析。胭脂鱼脱膜仔鱼和1~3日龄的早期仔鱼对光照强度栖息地底质颜色没有选择性,栖息于水体底层,有喜好隐匿场所的倾向,但达不到显著性喜好的程度(P=0.654),不进行顺水漂流。4日龄以后的仔鱼开始趋光,选择白色底质,离开水体底层,并顺水漂流。14日龄以后,顺水漂流停止,选择白色底质的比例下降,几乎完全不选择隐匿场所,但仍然趋光。0~8日龄的仔鱼昼夜活动差异不明显(t=-1.48,P=0.142),9~14日龄时,夜间活动明显强于白天(t=-6.95...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马文会  孙立祎  于利国  王景涛  陈江玉  
结果表明,桃红颈天牛在河北省石家庄3年(跨4个年度)发生1代,成虫发生期在6月底至8月上旬,雌雄比为1∶1.31;卵孵化的始、盛、末期分别在7月上旬、7月下旬至8月上旬和8月中旬;孵化后的幼虫为害到9月中、下旬开始在木栓或皮层的虫穴道内越冬,11月下旬结束,第2年3月中旬越冬幼虫开始出蛰,到6月下旬或7月上旬结束。木质部内幼虫为害到9月上中旬至10月上旬全部越冬,第3年4月初开始出蛰,为害到6月上、中旬进入静止,直到第4年5月上、中旬化蛹,静止期平均290.7 d。成虫在蛹室内羽化,平均经17.3 d出洞。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孙雅杰  陈瑞鹿  
草地螟在我国表现为长周期的间歇猖獗,主要发生于北纬37°以北,由东经108°至118°,斜向东北至北纬50°的地区。北纬39°~43°与东经110°~116°之间为主要越冬区,其它为扩散发生区。根据滞育与光照和温度的关系,阐明了主要越冬区形成大量滞育越冬种群的机制。雷达观测证实了草地螟的迁飞现象。主要越冬区秋季世代形成大量越冬种群,春季成虫迁飞构成大范围发生的虫源,扩散发生区春季迁入的成虫峰期、蛾量与主要越冬区相近,一代幼虫危害后虫量骤减,幼虫仅形成少量越冬种群。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覃桃  
生活史这种研究方法最初产生于人类学的研究中,随后在社会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本文将介绍生活史的发展概述和具体的设计方法,并分析该方法目前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最后对该方法在图书情报学领域的引入可能性和相应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