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937)
- 2023(14229)
- 2022(12326)
- 2021(11460)
- 2020(9669)
- 2019(22259)
- 2018(22222)
- 2017(42498)
- 2016(23356)
- 2015(26351)
- 2014(26397)
- 2013(25982)
- 2012(23572)
- 2011(21393)
- 2010(21244)
- 2009(19658)
- 2008(19215)
- 2007(17231)
- 2006(15244)
- 2005(13402)
- 学科
- 济(88025)
- 经济(87889)
- 管理(69948)
- 业(62768)
- 企(53378)
- 企业(53378)
- 方法(38325)
- 数学(32543)
- 数学方法(32147)
- 财(25327)
- 中国(25042)
- 农(24372)
- 业经(20987)
- 学(20852)
- 制(20629)
- 地方(19257)
- 农业(15850)
- 理论(15535)
- 务(15215)
- 财务(15137)
- 财务管理(15104)
- 和(14920)
- 环境(14889)
- 贸(14488)
- 贸易(14480)
- 企业财务(14351)
- 银(14175)
- 银行(14119)
- 体(14081)
- 易(14047)
- 机构
- 大学(329076)
- 学院(325689)
- 管理(127150)
- 济(124520)
- 经济(121514)
- 研究(111685)
- 理学(109455)
- 理学院(108176)
- 管理学(106221)
- 管理学院(105643)
- 中国(82396)
- 京(71463)
- 科学(70549)
- 财(60248)
- 所(56365)
- 农(55581)
- 研究所(51126)
- 业大(50683)
- 中心(50458)
- 江(49485)
- 财经(46984)
- 北京(45229)
- 农业(43534)
- 范(43391)
- 师范(42896)
- 经(42658)
- 院(41149)
- 州(39533)
- 经济学(36970)
- 技术(35341)
- 基金
- 项目(224294)
- 科学(175027)
- 研究(163409)
- 基金(161351)
- 家(141456)
- 国家(140291)
- 科学基金(119595)
- 社会(101101)
- 社会科(95581)
- 社会科学(95554)
- 省(87991)
- 基金项目(85809)
- 自然(78776)
- 自然科(76850)
- 自然科学(76827)
- 自然科学基金(75435)
- 教育(75080)
- 划(74473)
- 编号(66833)
- 资助(66190)
- 成果(55147)
- 重点(50505)
- 部(49093)
- 发(47370)
- 课题(46799)
- 创(46519)
- 创新(43480)
- 科研(43037)
- 制(42701)
- 教育部(41769)
- 期刊
- 济(141162)
- 经济(141162)
- 研究(98159)
- 中国(68911)
- 学报(55336)
- 农(51095)
- 科学(49674)
- 管理(48034)
- 财(46516)
- 大学(41803)
- 教育(40362)
- 学学(38956)
- 农业(34998)
- 技术(28394)
- 融(27487)
- 金融(27487)
- 财经(22960)
- 业经(22739)
- 经济研究(21352)
- 经(19517)
- 图书(19328)
- 问题(18178)
- 业(17499)
- 科技(16334)
- 理论(16053)
- 版(15926)
- 技术经济(14771)
- 实践(14732)
- 践(14732)
- 现代(14696)
共检索到4872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胡伟艳 魏安奇 刘恬
研究目的:探究武汉区级和地块级尺度影响因素对城镇非建设用地转用的驱动机制,为城镇土地空间布局优化和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多层logit模型分析。研究结果:(1)武汉城镇非建设用地转用的整体差异中有44.98%由行政区之间的差异造成,55.02%由地块间的差异造成;(2)地块尺度上,距离市中心、道路和城镇建设用地越近的地块,非建设用地转用的可能性越大;而距离耕地、湖泊、林地越近的地块,非建设用地转用的可能性越小;(3)区级尺度上,城镇化综合水平和地方财政收入越高的地区,非建设用地转用的可能性越大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胡伟艳 魏安奇 刘恬
研究目的:探究武汉区级和地块级尺度影响因素对城镇非建设用地转用的驱动机制,为城镇土地空间布局优化和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多层logit模型分析。研究结果:(1)武汉城镇非建设用地转用的整体差异中有44.98%由行政区之间的差异造成,55.02%由地块间的差异造成;(2)地块尺度上,距离市中心、道路和城镇建设用地越近的地块,非建设用地转用的可能性越大;而距离耕地、湖泊、林地越近的地块,非建设用地转用的可能性越小;(3)区级尺度上,城镇化综合水平和地方财政收入越高的地区,非建设用地转用的可能性越大;农业产值和耕地禀赋越高的地区,非建设用地转用的可能性越小;(4)地块特征对城镇非建设用地转用的作用在不同行政区间存在显著差异,行政区特征通过地块特征对非建设用地转用的间接作用呈现多种方式。研究结论:为协调土地开发与保护的矛盾,需强化土地利用的正外部性,在基础设施较完善的区位紧凑开发新增建设用地,集中连片划定耕地红线和生态用地,从而提高土地管理的有效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关兴良 胡仕林 蔺雪芹 鲁莎莎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获取了武汉城市群3个阶段(1980~1990、1990~2000、2000~2010年)的城镇用地信息,采用景观扩张指数、间隙度指数和相关分形维数分析了该地区城镇用地扩展的基本模式、空间形态演化及其驱动机制。主要结论:(1)城镇用地扩展基本模式呈现差异,第一阶段以边缘式和飞地式扩展为主,第二、第三阶段以边缘式扩展为主;(2)城镇用地空间形态处于演化变动中,第一阶段城镇用地扩展遵循"小集聚、大分散"的特点,城镇用地分布呈现"均一化",第二阶段城镇用地扩展显著趋缓,增长空间相互分离,以中心城市的孤立扩展为主,第三阶段城镇用地扩展呈现"首位式""集中化"趋势,武汉市中心性显著增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罗媞 刘耀林 孔雪松
基于城乡统筹视角,运用GIS空间技术、土地利用动态模型和多元回归分析,研究武汉市1996~2009年城乡建设用地数量结构变化、空间格局演变及驱动机制,是土地利用变化(LUCC)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区域城乡建设统筹规划及城乡社会经济统筹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结果显示:(1)研究期内武汉市城乡建设用地整体规模扩大,城镇建设用地比重上升,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下降;城市与建制镇扩张较快,主要源自对农用地的占用及独立工矿用地、农村居民点整理。(2)外城区城-乡建设用地数量、结构变化及类型转换特征对武汉市城乡建设用地变化起主导作用。(3)人口变化、经济增长、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及政策等因素对武汉市内、外城区城...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浩 卢新海 任文琴 陈东军
专业镇的高质量发展对于提升就地城镇化水平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探究专业镇建设用地的演变特征及区域差异,有助于理解镇域国土空间的均衡可持续发展趋势。该文借助景观格局指数批量化测算模型与Tobit回归分析方法等,考察分析1985—2020年中国专业镇建设用地的景观格局指数变化及其扩张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涵盖东北和华东的“第一象限区”是中国专业镇的主要集聚区,而以华南和西南为主的“第四象限区”为次集聚区;各地区专业镇建设用地规模总体呈不断增长态势,但“十三五”期间的增速明显减缓;专业镇建设用地的景观聚合度和景观形状指数均有所上升,表明其建设空间不断趋向融合和集聚,但同时也存在无序蔓延的风险。此外,专业镇建设用地扩张的主导驱动因子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其中镇域人口密度、县域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和区域路网密度等变量均表现为正向驱动。
关键词:
专业镇 建设用地 景观格局指数 驱动因素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刘平辉 叶长盛
研究目的:研究分析农业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的内在机制和驱动力。研究方法:资源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结果:土地利用收益的不同是土地用途转化的最直接驱动因素;新增建设用地仍然是拉动和促进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提出了应用税收等经济手段平衡农业用地与建设用地的措施对策。研究结论:为调控中国农业用地向建设用地转化、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和促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等的政策制定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杨庆媛
城镇标准地块的定性研究杨庆媛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房地产市场地价公示制度,是建设统一、开放、公平、竞争、有序的土地市场的必然要求。目前全国各地基本上完成了基准地价的编制工作,为政府引导和调控房地产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我国土地经济的研究起步较晚,滞...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亚娟 许阳艳 闫梅
总部经济作为三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产业经济集聚下的重要经济形态,提供了城市发展强劲的发展动力。企业总部作为总部经济发展的载体,其分布、类型及演变特征直接关系着总部经济的空间格局和发展方向。该研究以武汉市为例,基于ArcGIS空间分析技术,以2010年、2015年、2020年为时间节点分析武汉市企业总部的时空演化特征及总部经济业态变化,并探讨其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武汉市企业总部热点区呈现出由中心城区向近郊区蔓延、单核主导向多核带动的空间演变规律。2)武汉市企业总部热点区规模与业态密度显著提升,业态类型有所丰富但仍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3)武汉市企业总部热点区形成与演变是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历史积淀、区位优势、设施建设、旧城改造、产业转型、交通提质、总部效应辐射、企业成立时间和产业类别等驱动力合力推进了企业总部地理空间布局变化与经济形态的演变。
关键词:
武汉市 企业总部 时空演化 驱动机制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孝宇 赖宗裕 张安录
土地用途管制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下,耕地非农化概率值和其驱动力的空间作用强度分布在土地资源配置和耕地保护方面有积极的指示性。基于武汉市2000~2011年耕地非农化地块的微观数据,通过比较分析Logistic回归模型和地理加权Logistic回归模型参数估计结果,验证了耕地非农化驱动力的空间异质性,并对异质性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政策涵义做出总结分析。研究表明:1耕地间的空间依赖效应和建设用地对耕地的空间溢出效应在耕地非农化过程中具有显著影响力,且耕地非农化驱动力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2地理加权Logistic回归模型由于考虑到数据的空间非平稳状态所以比Logistic回归模型有更好的拟合效果;3耕地...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朱红根 翁贞林 康兰媛 邱晓平
城镇化驱动机制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本文通过对影响城镇化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探寻城镇化驱动的关键因子及驱动机制模型,并给出若干政策建议,以期有助于政府在促进城镇化进程中更好地发挥引导作用。
关键词:
驱动机制 城镇化 欠发达地区 定量分析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吴旭晓
在分析新型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效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和灰色系统理论GM(1,N)模型对1998-2010年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效率发展演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的新型城镇化效率虽然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2000-2009年处于停滞阶段,2010年才突破发展瓶颈;农业现代化和现代服务业是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效率的驱动力量,而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和市场化水平低下是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效率的制约因素。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初昱男 杨建平 贺青山 唐凡 冀钦
[目的] 综合评价新疆地区人口城镇化水平,揭示其空间格局与驱动机制,可为新疆地区人口城镇化优化空间布局与协调区域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文章基于全国第五、六、七次分区县人口普查数据,对标SDG11,构建了新疆地区人口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与全局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了新疆地区人口城镇化水平,分析了县域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差异,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讨了县域人口城镇化的驱动机制。[结果](1)过去20年,新疆地区县域人口城镇化水平由中低水平转向中高水平,2020年中、高水平人口城镇化的县域占比合计达78.84%,但人口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差异仍然存在;(2)2000—2020年,新疆人口城镇化水平增长的稳定程度提高了2.95%,但各县域人口城镇化水平区域差异明显,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北疆>东疆>南疆;(3)影响新疆地区各县域人口城镇化水平的主要驱动力依次为内源力、市场力、外向力和行政力;其中内源力、市场力和外向力与人口城镇化水平都呈正相关关系,但各驱动力对人口城镇化的影响随时间变化呈现出不同特征。[结论] 新疆地区的人口城镇化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城镇自身的发展,更要注重以城带乡、城乡协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纪明 曾曦昊
基于耦合协调模型与马尔科夫链对民族地区城市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进行机理阐明与测算,同时进行动态演进预测和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稳中有进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波动下降,这决定了二者协调度的波动增长;其中北部地区缓慢下降,南部地区呈现增长态势,省会城市远高于非省会城市。(2)大部分城市实现了协调发展,但仍有1/4的城市未达到初步协调,形成了高度协调城市带动周边城市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协调状态以大概率保持原状态以及向相邻状态转移为主。(3)驱动因素存在结构性变化门槛,当人口城镇化率高于56.29%,技术投入和工业化驱动效果明显;低于56.29%时,土地规划和经济集聚具有显著驱动效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纪明 曾曦昊
基于耦合协调模型与马尔科夫链对民族地区城市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进行机理阐明与测算,同时进行动态演进预测和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稳中有进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波动下降,这决定了二者协调度的波动增长;其中北部地区缓慢下降,南部地区呈现增长态势,省会城市远高于非省会城市。(2)大部分城市实现了协调发展,但仍有1/4的城市未达到初步协调,形成了高度协调城市带动周边城市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协调状态以大概率保持原状态以及向相邻状态转移为主。(3)驱动因素存在结构性变化门槛,当人口城镇化率高于56.29%,技术投入和工业化驱动效果明显;低于56.29%时,土地规划和经济集聚具有显著驱动效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钟海玥 张安录
基于分层线性模型技术构建了多空间尺度农地城市流转经济驱动机制模型,以揭示不同空间尺度因子对武汉城市圈农地城市流转的驱动力。结果显示:①农地城市流转规模差异有61.99%是各县域本身的差异造成的,有38.01%是其所在市的差异造成的;②GDP和城镇土地比较收益对农地城市流转具有正向驱动作用,而农地投入和距武汉市中心的距离则具有负向驱动作用;③市域GDP会强化县域GDP与农地城市流转的正向关联,但会弱化县域城镇土地比较收益与农地城市流转的正向关联,市域粮食自给率会弱化县域农用地地均投入与农地城市流转的负向关联;④市域层次变量的引入解释了88.77%的县域农地城市流转平均规模差异,75.47%的县域城镇用地比较收益与农地城市流转关系,78.67%的县域农用地地均投入与农地城市流转关系,75.03%的各县(市、区)距武汉市中心距离与农地城市流转关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