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641)
- 2023(15271)
- 2022(13328)
- 2021(12275)
- 2020(10372)
- 2019(23635)
- 2018(23254)
- 2017(44776)
- 2016(24685)
- 2015(27398)
- 2014(27097)
- 2013(26812)
- 2012(24529)
- 2011(22168)
- 2010(21853)
- 2009(20286)
- 2008(19750)
- 2007(17104)
- 2006(15020)
- 2005(13136)
- 学科
- 济(94354)
- 经济(94219)
- 管理(73446)
- 业(68535)
- 企(56937)
- 企业(56937)
- 方法(43344)
- 数学(37739)
- 数学方法(37359)
- 财(27133)
- 农(25914)
- 中国(24203)
- 学(21934)
- 业经(21564)
- 制(21113)
- 地方(19989)
- 贸(17818)
- 贸易(17809)
- 易(17266)
- 农业(17183)
- 务(16613)
- 财务(16544)
- 财务管理(16514)
- 环境(16109)
- 企业财务(15668)
- 技术(15559)
- 银(14733)
- 银行(14666)
- 和(14657)
- 理论(14617)
- 机构
- 大学(351194)
- 学院(348533)
- 管理(137137)
- 济(136282)
- 经济(133406)
- 理学(119853)
- 理学院(118470)
- 研究(117814)
- 管理学(116403)
- 管理学院(115786)
- 中国(85114)
- 科学(76008)
- 京(74428)
- 财(63808)
- 农(63562)
- 所(59767)
- 业大(57628)
- 研究所(54959)
- 江(54777)
- 中心(52800)
- 财经(51234)
- 农业(50303)
- 经(46590)
- 北京(45637)
- 范(44566)
- 师范(43975)
- 院(42893)
- 经济学(41106)
- 州(40300)
- 财经大学(38264)
- 基金
- 项目(247561)
- 科学(193614)
- 基金(180253)
- 研究(174695)
- 家(159654)
- 国家(158395)
- 科学基金(135074)
- 社会(110552)
- 社会科(104786)
- 社会科学(104759)
- 省(97383)
- 基金项目(96808)
- 自然(90320)
- 自然科(88154)
- 自然科学(88128)
- 自然科学基金(86526)
- 划(81967)
- 教育(79480)
- 资助(73324)
- 编号(69581)
- 重点(55744)
- 成果(55326)
- 部(54193)
- 发(51872)
- 创(51538)
- 创新(48218)
- 课题(48018)
- 科研(47867)
- 计划(46235)
- 制(46144)
- 期刊
- 济(145676)
- 经济(145676)
- 研究(99316)
- 中国(64169)
- 学报(63598)
- 农(56630)
- 科学(55016)
- 管理(48790)
- 财(48453)
- 大学(46961)
- 学学(44649)
- 农业(38516)
- 教育(34271)
- 融(28321)
- 金融(28321)
- 技术(27412)
- 财经(24910)
- 业经(24265)
- 经济研究(23122)
- 经(21165)
- 业(19434)
- 问题(19141)
- 科技(18297)
- 版(17718)
- 业大(16893)
- 理论(16462)
- 图书(16255)
- 资源(15773)
- 技术经济(15717)
- 现代(15271)
共检索到4973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宋菊芳 郭贞妮 刘学军
在热岛效应日益严重的快速城市化过程中,高效率地发挥宝贵的城市水体冷岛效应有利于解决城市热岛问题。以武汉主城区长江沿岸为例,主要通过多源数据格网化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分析长江冷岛效应扩散影响机制,提出滨水空间的优化策略。研究结果显示:(1)长江冷岛效应的强度随着与岸线距离的增大会出现衰减,并且冷岛主要分布于距江岸线0.5km内,但该范围仍有50.0%热岛现象;(2)长江沿岸冷岛效应扩散阻碍因素的影响力强弱关系为:距江岸线距离(L)>建筑占比(PB)>道路密度(PR)>公共POI核密度(KA)>其余POI类型核密度;(3)滨江0.5km内,当绿地面积与建筑面积和道路面积之和的比例约为7:3时,可基本抵消由建筑和道路带来的增温效应。综上所述,武汉市主城区长江沿岸存在“滨江高热区”,应在规划中对此类空间给予更多重视。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曾国威 罗震东
以城市直播电商为典型案例研究移动互联时代新经济活动对城市空间功能与组织方式的深刻影响。利用天眼查企业数据,分析2016—2022年杭州市主城区直播电商企业的空间集聚与扩散趋势。结果表明:直播电商这一新经济活动在虚拟集聚与实体集聚的共同作用下呈现出鲜明的新兴生产服务业特征,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市直播电商的实体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呈现出与传统商业中心错位的多中心分布格局;二是城市直播电商空间演化呈现邻近扩散、近域加密的特征,随着产业持续升级,直播电商企业的空间集聚逐渐由受货品和人才的双重影响转变为主要受人才的影响,中高端生产服务业的属性日益凸显。上述空间特征与趋势,既体现了实体集聚的既有机制与规律,也展现了虚拟集聚的空间赋能与人才导向特征。
关键词:
直播电商 集聚 扩散 杭州市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裴淑珍 何建华
城市快速发展造成城市空间异质性愈发凸显,住宅价格作为城市研究的重要工具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关于房价的异质性研究多是基于距离衰减规律,对事物在方向上的差异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利用Ramon等人改进后的GWR模型以及3D Analyst工具对武汉主城区方向分异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研究发现:第一,武汉主城区房价具有明显的多中心、圈层特征;第二,不同区域方向分异特征不同,不同因素在整体与局部的影响作用与程度不同;第三,商务中心、水文、交通以及建筑年龄对房价分布影响显著,同一因素对房价的作用范围大体相同。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周鹏 潘悦 王丽 彭玉玲 刘文祥
应用城市地理信息数据库,基于三维地形分析和三维景观格局分析的思想,建立三维景观格局测度体系,从八象限和道路网络单元尺度,测度武汉市主城区居住空间的极值景观、均匀度景观、起伏景观、三维容量景观、密度景观和集聚景观的三维空间特征。结果表明:(1)武汉市主城区居住立体形态发展方向性特征呈东南—西北(NW-SE)斜向分布;(2)主城区居住三维空间呈"多中心跳跃式"的景观格局,4个"热点集聚中心"的空间异质性受经济中心、交通区位和开敞空间的影响显著。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丽霞 罗逍 罗静 胡娟
利用武汉市2007—2011年的人口和就业面板数据,通过ArcGIS方法探索人口与就业的分布与扩散在空间上的差异性,再运用异速增长模型和人口—就业相互作用模型分析二者的空间协调性及其引致关系。结果发现,武汉市就业主要集中于中心城区,而人口近一半集中在近远郊区;2007—2011年,人口和就业仍向中心城区集中的同时也向外围扩散,各圈层人口与就业扩散同步性较差,特别是在内部圈层,就业先于人口向郊区扩散;总体上武汉市各圈层的人口与就业发展相对独立,并不存在相互的引致关系。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项振海 盛杰 班鹏飞 李青
探究建成环境对街道活力的影响效应是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提升的关键。文章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首先基于人口热力数据测度多时段街道活力,其次利用街景数据、POI数据及OSM路网数据构建基于宏观街区构成和微观街道特质的多维度建成环境指标体系,最后引入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讨不同建成环境对街道活力影响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1)时间上,武汉市主城区内中高活力街道在9:00—18:00间整体占比最多。空间上,街道活力在各时段整体呈“东核西带、多点聚集”分布。(2)基于宏观街区构成的二维建成环境对街道活力的影响整体较微观三维街道建成环境更为明显。(3)各建成环境要素对街道活力影响的时空异质性显著。距娱乐休闲设施最近距离和围合度对街道活力的影响整体具有稳健的时空变化特征,接近度、功能混合度、功能设施密度和天空开敞度次之,距综合商场最近距离、街道高宽比和交通安全设施占比则表现了明显的时空局部显著效应。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贺慧 张庆昊 郭亮 张彤 荣升
短距离通勤在交通活动中占据相当的比例,其通勤方式选择存在一定弹性。街道作为承载短距离通勤活动的空间,其建成环境可能对通勤方式选择产生一定影响。文章借助随机森林算法测度街道建成环境对短距离通勤方式选择的影响,识别出建成环境要素的影响梯度及作用曲线,并基于此评估在武汉市主城区内每条街道上,不同短距离通勤方式的选择倾向。结果表明:街道网络特征、断面及景色特征等均对短距离通勤方式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相同街道建成环境对各类通勤方式选择的影响并不一致;在公园绿地附近、住区或商业中心等不同城市区域的街道上,短距离通勤方式的选择倾向存在差异。结论可为绿色出行导向下的街道更新及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魏伟 章阳 洪梦谣 夏俊楠
探讨城市户外空间健身活力的建成环境影响机制对促进全民健身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武汉主城区为例,基于Keep健身轨迹数据探究户外空间健身活力强度,采用多层线性模型(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HLM)与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ultiscale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MGWR)分析建成环境对健身活力的影响及其异质性。结果表明:(1)不同功能类型区健身活力差异巨大,绿地主导型空间健身活力最大,且运动场所密度、水系空间指数对此类空间促进作用更加明显;居住主导型空间健身活力也较大,且支路密度、容积率对该类空间正向影响更强;工业主导型最弱,POI混合度、地价对此类空间正向效果明显。(2)不同空间区位健身活力差异巨大,总体呈现“核心—边缘”结构,组团集聚特征明显,且不同区位受POI混合度、道路密度、建筑密度、绿化率影响的差异较大。研究结果显示城市建成环境对户外健身活力的多重影响,可为面向健身友好的城市功能及形态优化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克桥 杨竹晴 刘宇薇
"并县扩区"不仅是"省管县"体制下协调市县行政体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化解市县政府责任与财权财力分配机制的重要途径。本文在阐述保定市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财政收入的关系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保定市"并县扩区"后主城区的财政收支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并县扩区"后优化保定市主城区财政收支的基本政策。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单卓然 安月辉 袁满 黄亚平
建成环境与公众情绪的关系是健康城市建设所关注的重要议题。近年来,社交媒体大数据及语义分析方法为量度公众情绪提供了新的渠道。通过采集微博用户文本数据,借助腾讯云NLP情感分析模块测度情感概率,并将其转译为居民情绪值,用以反映情绪的积极或消极程度。运用GIS空间分析工具剖析了武汉市主城区居民情绪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方法探究了建成环境要素对居民情绪的影响。研究发现,居民情绪的时间分布具有较鲜明差异性,空间分布具有较显著集聚性。大部分建成环境要素对情绪影响较稳健,其中户外休闲场所密度、娱乐设施密度及交通设施密度对居民积极情绪的正向效应最为强烈,其影响呈现出时间上的一致性和空间上的异质性。研究可以为优化大城市建成环境要素布局补充一种居民情感视角的新依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陆砚池 方世明
公园绿地是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布局与城市居民生活息息相关。根据布局现状,以2020年为优化时间结点,兼顾布局效率和布局均衡,首先以居民出行成本最小化为效率性目标,构建选址模型以对新增公园绿地进行选址;再以可达性差异最小化为均衡性目标,构建面积优化模型以确定公园绿地的合适规模。两种模型共同实现了公园绿地的布局优化。研究表明:(1)现状条件下,公园绿地布局不能满足居民的基本游憩需求,空间效率性和均衡性较低;(2)要实现本文的优化目标,需新增全市性公园绿地28座,共计1 100 hm2;需新增区域性公园绿地34座,共计868. 01 hm2;(3)区位选址模型显著降低了居民到达公园绿地的出行成本,人均出行成本由1 311. 24 m降低到了915. 93 m;(4)区位选址和规模优化模型能够显著提高公园绿地布局的均衡性,使得公园绿地布局与居民人口比配达到均衡,居民至整体公园绿地可达性差异系数由0. 71降低到了0. 54。
关键词:
公园绿地 均衡 效率 可达性 布局优化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魏伟 潘雪晴 谢波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和家庭结构的变革,不断增长的社区养老需求与社区养老设施配置不够健全的矛盾日益凸显。文章借鉴“城市人”理论,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展开实证,运用社会调查、回归分析等方法,识别出老年人、设施提供者双方匹配的配置半径为:综合服务类和生活照料类设施为300~500m,文化休闲类设施为500~700m,提取出影响养老设施满意度的人居要素为道路密度、周边环境和设施质量,最终从“点、量、质”3方面提出设施配置优化策略。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余珮珩 陈奕云 汤坤 余梦颖
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结合路网修正高斯型两步移动搜索法评估综合医院的可达性,分析包含未成年人群、老年人群在内的不同年龄结构人群的空间公平。结果表明:综合医院的可达性总体呈现长江西岸较高、东岸较低的特征,且各社区到达综合医院的便捷性差异较为明显。根据路网距离对高斯型两步移动搜索法进行修正可以提高结果精度。多数综合医院的分布对高比例未成年人群社区和高比例老年人群社区无明显倾向性,未成年人群面临较严重的不公平问题。仅有少数综合医院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全局性和前瞻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祝明明 罗静 余文昌 周洋 周亮
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以电子地图兴趣点(POI)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区域POI火灾风险评估,并引入区位配置模型(LA模型)的最小化设施点模型、最大化覆盖模型和最大化有容量限制的覆盖模型,对武汉市现有消防设施进行空间评估以及多重情境的空间优化布局调整。结果表明:(1)城市不同类型POI火灾风险存在较大差异;(2)现有条件下武汉市中心城市消防设施的服务缺口巨大;(3)在5 min消防队到达条件下,短期内亟待新建7座消防站,以保证超过90%的社区、居民点、商业网点、公共设施服务点等POI位置得到保护覆盖;(4)远期需要建设4座特勤消防站,39座一级普通消防站和29座二级普通消防站,其中新增45座消防站,改建27座,以保证武汉市中心城区97.24%的区域能够及时得到保护,同时需要完善武汉市的交通路网建设。
关键词:
兴趣点 区位-配置模型 消防站 武汉市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梓蒙 刘艳芳 罗璇 仝照民 安睿
通过优化城市建成环境来营造和发展城市活力是建设充满活力的城市空间的重要举措。论文以双休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使用人口热力数据量化城市活力的时空分布特征;选用基于梯度提升决策树的SHAP可解释性模型(gradient boosting decision tree-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GBDT-SHAP)测算城市建成环境对城市活力的非线性影响,并提取关键变量的最佳阈值。结果表明:(1)双休日武汉市主城区城市活力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时间、空间和功能异质性。城市活力在空间上整体呈现出“中心高、外围低”的特征;在时间上,从7:00开始逐渐提升,下午和晚间达到顶峰。(2)武汉市主城区建成环境显著影响了城市活力强度,且其非线性影响和阈值效应明显:大型商圈的影响阈值大致在3000~4000 m,地铁对城市活力的影响主要在城市内部且地铁站服务范围在1500 m以内,POI混合度超过0.4后会抑制城市活力。SHAP模型弥补了传统多元线性模型在可解释性上的不足。(3)到CBD的距离、离地铁站距离、天空开敞度以及商业类型存在时间驱动效应,随时间变化对城市活力的影响重要性会发生相应变化。研究结果可为武汉市主城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依据:贯彻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理念,做好地铁交通与大型商圈的衔接,是增强城市活力的有效措施;设置户外开放空间,有利于促进居民晨练和社会活动;增加小型餐饮和娱乐场所也是增强夜间活力的措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