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256)
2023(4406)
2022(3372)
2021(2949)
2020(2131)
2019(5029)
2018(4821)
2017(8752)
2016(4850)
2015(5373)
2014(5286)
2013(5324)
2012(5061)
2011(4569)
2010(4788)
2009(4238)
2008(4423)
2007(3987)
2006(3732)
2005(2978)
作者
(14291)
(11982)
(11822)
(11256)
(7641)
(5656)
(5454)
(4678)
(4569)
(4395)
(4057)
(4054)
(3869)
(3826)
(3738)
(3618)
(3563)
(3480)
(3461)
(3241)
(2973)
(2915)
(2800)
(2767)
(2672)
(2659)
(2650)
(2627)
(2397)
(2376)
学科
(21200)
经济(21177)
管理(14415)
中国(11163)
地方(9023)
(7996)
环境(7422)
城市(6358)
(5779)
(5623)
企业(5623)
方法(5042)
(4939)
城市经济(4560)
(4323)
数学(4311)
(4289)
业经(4247)
数学方法(4231)
资源(3910)
农业(3748)
(3667)
规划(3511)
(3459)
地方经济(3351)
环境规划(3251)
理论(3099)
(2981)
发展(2902)
(2902)
机构
学院(66069)
大学(65570)
研究(25904)
(24345)
经济(23356)
管理(23102)
理学(18900)
理学院(18555)
中国(18442)
管理学(18136)
管理学院(18002)
科学(16048)
(15622)
(12099)
中心(12066)
(11289)
(11048)
研究所(10771)
(10607)
(10574)
(10536)
师范(10486)
北京(9921)
业大(9847)
(9266)
(8718)
师范大学(8517)
财经(8128)
农业(8127)
研究院(7966)
基金
项目(45168)
科学(35295)
研究(33336)
基金(31255)
(27385)
国家(27139)
科学基金(23526)
社会(21190)
社会科(20015)
社会科学(20008)
(18193)
基金项目(16990)
(15725)
自然(14864)
教育(14615)
自然科(14491)
自然科学(14486)
自然科学基金(14167)
编号(13053)
资助(11645)
(10832)
成果(10447)
课题(10325)
重点(10306)
发展(8924)
(8872)
(8852)
(8772)
国家社会(8752)
规划(8444)
期刊
(31563)
经济(31563)
研究(22712)
中国(18443)
教育(10185)
(9705)
学报(9316)
科学(9108)
管理(8375)
(8095)
城市(7679)
大学(7162)
技术(6668)
农业(6576)
学学(6382)
(5739)
问题(5693)
(5236)
金融(5236)
图书(4873)
业经(4801)
资源(4531)
现代(3943)
经济研究(3942)
书馆(3868)
图书馆(3868)
发展(3859)
(3859)
职业(3536)
(3527)
共检索到1096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盛洪涛  
武汉市位于长江、汉水交汇处,是中国腹地的特大中心城市,市域面积8569平方公里,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元,常住人口达到1061万。武汉也是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维系四方的作用。武汉市区由隔江鼎立的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成。市内江河纵横、湖港交织,上百座大小山峦,近200个湖泊坐落其间,构成了极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刘语潇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建设朝着大规模、综合性的方向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污染加剧、居住密度过大等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为重点,探寻我国现代城市发展的新模式、新道路,对于推进城市化健康发展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王琰君  
河南省洛阳市地跨黄河、长江、淮河三大流域,面积1.52万平方公里,人口700余万。洛阳以山地、丘陵为主,耕地资源紧缺,人均耕地不足1亩,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洛阳还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洛阳拥有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13个朝代在洛阳建都。洛阳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和隋唐大运河的中心,1000多年前,运河就曾把洛阳、杭州两个美丽的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吕冬娟  
新加坡特色的规划蓝图,以建立世界级花园城市和金融导向的大都会为目的,在土地资源运用上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1965年国家独立后,仅仅用了40多年的时间,就建成了世界公认的宜居城市。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东  
目前,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正在逐渐深入人心并渗入到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规划中,城市建设行业也不例外,“宜居城市”的概念正是在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关于宜居城市,我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边莉  
一、建设充满智慧的城市。1.城市智能电网。高效的电力系统对城市和大都会地区正常运行是至关重要的。应用再生能源水电、核电等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发电厂往往离城市电力消费区距离很远,智能电网能够减少长途输电的损耗,保障安全供电。为了使电力能够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快速传递,静态电网有变成动态电网的必要。为了满足再生能源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雄华  
城市是人类聚居文化发展的最高表现形式。现代城市不仅需要有发达的经济、科技与文化,更需要有良好的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建设先进的城市环境文化。在城市化发展道路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区域自然与文化资源,积极促进生态与人文、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大力发展绿色工业,全面构建城市绿色社会,形成宜居的生态系统,从而实现城市的绿色发展。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王俊刚  李佳  陈天平  
本文以海南省坚持陆海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为例,探索采取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健全生态保护红线和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等手段,巩固和优化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监管的有效途径,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马文涵  郑振华  
当前城镇化发展进入到守底线、重质量、优结构的转型期。中央提出"划边界、守红线","一张蓝图干到底"的总体思路,将空间资源统筹管理上升到新的历史高度。2014年,武汉市被国土资源部、住建部先后确定为全国首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城市开发边界试点城市。为积极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统筹空间资源管控,提升城乡治理水平,武汉市在全国率先完成了生态红线、城市开发边界、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三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彭艳丽  杨静  
为控制大城市空间无序蔓延,保护好城市周边优质耕地资源,国土资源部和农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106个重点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由以往自下而上划定转变为"自上而下"的规范性划定方式,即两部委下达初步任务,地方核实举证与划定相结合,上下联动,共同完成城市(镇)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本次两部委下达给武汉市的图斑面积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姚茜  景玥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寥寥几句诗,一片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浮现脑海。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们越来越清晰认识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决不能以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为代价。面对如何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兼顾的问题,早在12年前,习近平就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福建、浙江等地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通过实地调研,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将理论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在实践中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田山川  
回顾了宜居城市这一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其不同的定义,简述和评价了城市宜居性的相关研究,并讨论了国外在建设宜居城市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国外关于宜居城市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对我国的城市发展与建设具有借鉴意义,但是这些研究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因此应当把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与国内城市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以指导我国宜居城市的建设。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任致远  
宜居城市就是适宜人们生活居住的城市。作者认为,宜居城市要有充足的就业岗位、是社会和谐、环境优美、文化有个性、基础设施完善配套的城市,并对宜居城市衡量标准进行了探讨。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林柯余  袁奇峰  
通过对宜居城市建设的政治、经济、社会三个维度的总结,以德国宜居城市建设实践为参照,提炼出围绕城市竞争力提升的"宜居城市"建设在功能、尺度、风貌、历史文化及公共设施等方面的举措,探寻了中国"宜居城市"建设小型化、特色化的可行路径。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董维  张可云  
生态宜居城市应当是偏重在生态方面的宜居程度。构造出包括资源利用、人居环境、生态维护、污染处理4个准则层共计19个指标的生态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法,对河南省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进行评价,肯定了河南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成就,但也存在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生态维护投入资金不足、污染治理力度参差不齐、环境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提出加快河南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转型升级;加快城市发展模式转型,实现精明增长;节能减排;加强生态维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