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42)
- 2023(1247)
- 2022(1075)
- 2021(1026)
- 2020(924)
- 2019(2002)
- 2018(1875)
- 2017(3310)
- 2016(2113)
- 2015(2249)
- 2014(2165)
- 2013(2175)
- 2012(2043)
- 2011(1870)
- 2010(1846)
- 2009(1541)
- 2008(1577)
- 2007(1388)
- 2006(1128)
- 2005(919)
- 学科
- 济(5578)
- 经济(5573)
- 管理(3676)
- 业(3585)
- 学(3080)
- 方法(2882)
- 数学(2644)
- 数学方法(2614)
- 企(2325)
- 企业(2325)
- 农(1984)
- 地方(1586)
- 农业(1568)
- 中国(1398)
- 森(1301)
- 森林(1301)
- 林(1284)
- 财(1271)
- 壤(1070)
- 土壤(1068)
- 贸(1046)
- 贸易(1046)
- 易(1026)
- 环境(1004)
- 生态(973)
- 地方经济(945)
- 划(938)
- 业经(925)
- 技术(801)
- 水产(801)
- 机构
- 学院(28956)
- 大学(28639)
- 研究(13993)
- 农(13081)
- 科学(12325)
- 农业(10560)
- 业大(9510)
- 所(8968)
- 研究所(8613)
- 中国(8370)
- 济(8123)
- 经济(7930)
- 管理(7547)
- 农业大学(6908)
- 省(6835)
- 京(6687)
- 理学(6540)
- 理学院(6425)
- 室(6351)
- 实验(6236)
- 管理学(6165)
- 管理学院(6131)
- 实验室(5970)
- 业(5730)
- 重点(5692)
- 中心(5647)
- 院(5412)
- 林业(5201)
- 科学院(5121)
- 江(5057)
共检索到395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叶江华 罗盛财 张奇 贾小丽 王海斌 刘宝顺 洪永聪 王飞权 晁倩林 曹士先 周建文 何海斌
以武夷山3个不同地域茶园土壤及6个茶树品种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及茶青品质,研究不同茶园茶青品质的差异及与种植土壤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虽然3个茶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明显,但其土壤肥力指数大部分达到一级标准,可满足茶树生长的需要.在茶多酚含量上,肉桂、水仙、铁罗汉、玉观音以九龙窠茶园的含量最高,半天妖、瓜子金以旗山茶园最高;在氨基酸含量上,肉桂、水仙、铁罗汉、玉观音以龟岩茶园的含量最高,半天妖、瓜子金以九龙窠茶园最高;在咖啡碱含量上,肉桂、水仙以旗山茶园的含量最高,铁罗汉以龟岩茶园最高,半天妖、瓜子金
关键词:
茶园 土壤理化性质 茶青品质 主成分分析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孙威江 陈泉宾 林锻炼 高志鹏
对武夷岩茶名岩、丹岩产区不同产地茶园土壤、茶树鲜叶进行取样、分析的结果表明:不同产地土壤全氮、全磷、全锰、有机质含量差异不显著,交换性钙含量差异显著,全钾、全锌、交换性镁含量,pH差异极显著;鲜叶全氮、全磷、全钾、全钙、全硼含量差异不显著,全锰、全锌、全镁含量差异极显著.
关键词:
武夷岩茶 土壤 茶树鲜叶 营养元素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周志 刘扬 张黎明 许锐能 孙丽莉 廖红
【目的】分析乌龙茶主产区武夷茶园中土壤养分状况及其对茶叶品质成分的影响,为改良茶园养分管理和提升茶叶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在2008年福建省土壤普查数据的基础上,于2015年在武夷3大茶区,(桐木区、岩茶区和洲茶区)随机选取68个茶园,包括桐木区12个、岩茶区32个和洲茶区24个,分别采取茶园0—20 cm的土壤和一芽三叶的茶青样品。检测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等土壤养分指标,同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系统(HPLC)定量测定茶青中的茶氨酸、咖啡碱、芦丁、ECG、EGCG和总儿茶素等6种次级代谢物含量做品质成分分析。【结果】通过对比2008年和2015年的土壤养分指标,发现近年来,武夷茶区土壤酸化严重,部分茶园土壤有效磷含量增加显著。三大茶区中,岩茶区茶园土壤养分状况变化最为明显,其土壤pH、有机质和碱解氮分别下降了0.65、45.29%和49.39%;土壤有效磷含量却大幅度上升,从5.21 mg?kg~(-1)上升到平均值为245.70 mg?kg~(-1),上升幅度超过40倍。说明该区域茶园存在过度施肥的现象。土壤养分状况显著影响茶叶品质成分,并且不同土壤养分指标对不同品质成分的影响有所不同。通过边际效应分析,发现各次级代谢物的最高含量都有其对应的土壤养分范围。在此基础上,拟合了武夷茶区高品质茶园适宜的土壤养分范围:pH4.5—5.0;有机质20—40g·kg~(-1);碱解氮60—100 mg·kg~(-1);有效磷10—100 mg·kg~(-1);速效钾100—150 mg·kg~(-1)。【结论】综合本研究结果,建议武夷岩茶区和洲茶区在养分管理方面,总体采取有机肥取代部分化肥,适量补氮和钾,严格控制磷肥施用等措施。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段玉 邢弘擎 刘国栋 王婷 刘乐峰 朱旭君 钟增涛 房婉萍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茶园间作绿豆和大豆对茶园土壤环境的影响,促进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以优化茶园土壤环境、增加茶叶产量、提高茶叶品质。[方法]间作试验设置为茶树-不接种根瘤菌绿豆(T1)、茶树-接种根瘤菌绿豆(T2)、茶树-不接种根瘤菌大豆(T3)、茶树-接种根瘤菌大豆(T4)4个处理,以单作茶树为对照(CK),探究不同间作模式对茶园土壤pH值、土壤养分及茶叶理化指标的影响及土壤指标与茶叶品质之间的关系。[结果]在茶树-豆科作物的间作模式下,豆科作物生长至盛花期(Ⅰ),茶园土壤pH值及土壤酶活性显著增加,除土壤速效磷外,其他土壤养分均显著高于单作茶园,其中土壤速效氮含量在T2处理和T4处理分别比CK增加136.63%和97.87%;除土壤有机质外,间作同一种豆科作物,接种根瘤菌豆科作物的茶园土壤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高于未接种根瘤菌豆科作物的茶园,尤其是土壤速效氮和速效磷的含量。间作的豆科作物在盛花期翻压后一个月(Ⅱ),茶园土壤pH值和土壤养分均显著高于单作茶园,且接种根瘤菌豆科作物的处理显著高于未接种根瘤菌的处理,其中在T4处理最高。茶树与豆科作物间作显著影响茶树鲜叶理化成分的代谢,尤其是间作接种根瘤菌豆科作物,间作的茶树鲜叶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在第Ⅰ时期,T2和T4处理分别比CK增加102.67%、54.37%和180.79%、160.23%,在第Ⅱ时期T2和T4处理分别比CK提高72.29%、41.80%和45.37%、3.17%,且茶树鲜叶的水浸出物在T2和T4处理显著增加,而茶树鲜叶的茶多酚含量在T2和T4处理显著降低。[结论]在茶园间作不同豆科作物均能缓解土壤酸化,显著增加土壤养分,显著增加茶树鲜叶的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尤其是茶树-绿豆间作模式的增氮效果更显著。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詹杰 李振武 邓素芳 应朝阳
以传统清耕茶园、松茶间作、人工种草和自然生草不同栽培模式茶园为研究对象,对茶园温湿度、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微生物、茶树生长光合特性、茶叶品质进行比较,为建立适宜茶园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传统清耕茶园相比,人工种草显著(P<0.05)提高了茶园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含量;自然生草显著(P<0.05)提高了茶园土壤全磷、速效磷含量;松茶间作显著(P<0.05)提高了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在夏季高温干旱时期,与传统清耕茶园相比,人工种草、自然生草模式土壤含水量(0-20cm土层)分别显著(P<0.05)提高了4.58%、21.84%;松茶间作、人工种草和自然生草茶园模式空气湿度最低值分别提高了4.88%、6.66%和9.98%,空气温度日变化幅度比传统清耕茶园分别降低了2.2、3.1、5.1℃。与传统清耕茶园相比,人工种草、自然生草模式茶园春夏茶氨基酸含量和夏茶茶水浸出物含量显著(P<0.05)提高,松茶间作、人工种草和自然生草模式茶园夏茶产量分别显著(P<0.05)提高了28%、17%、14%。相对传统清耕茶园,松茶间作、人工种草和自然生草能改善茶园土壤质量、光、温、湿等小气候条件,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其中人工种草和自然生草在提高茶园土壤养分、茶叶品质、调控茶园温湿度方面效果更好,值得在生产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廖青 梁潘霞 邢颖 姚卓帆 刘永贤 江泽普
【目的】探讨夏季不同遮阴模式对茶园生境及夏茶品质的影响,筛选适宜的茶树遮阴模式,为广西优质夏茶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0年夏季,以金萱茶为试验品种,设置黑色遮阳网2种遮光度(60%和75%)、2种覆盖高度(离地1.3 m和1.8 m处)条件下的4个遮阴处理,即60%遮光度+1.3 m覆盖高度(T1处理)、60%遮光度+1.8 m覆盖高度(T2处理)、75%遮光度+1.3 m覆盖高度(T3处理)和75%遮光度+1.8 m覆盖高度(T4处理),以露天茶园为对照(CK),开展茶园不同遮阴模式栽培试验,分析各处理茶园的光照强度、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和土壤温度等生境指标及夏茶叶绿素、茶多酚、氨基酸、维生素C、水浸出物和咖啡碱等品质指标。【结果】不同遮阴模式均能有效减少夏季茶园的光照强度,降低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增加茶园空气相对湿度,改善茶园生境,提高夏茶品质。其中,T3和T4处理改善茶园生境的效果优于T1和T2处理。遮阴25 d后,夏茶的叶绿素总量表现为T3处理>T4处理>T2处理>T1处理,分别较CK显著增加79.66%、56.13%、28.24%和17.31%(P<0.05,下同);茶多酚含量表现为T4处理T2处理>T1处理,分别较CK显著增加14.67%、10.67%、5.78%和4.00%;氨基酸组分中的必需氨基酸占比表现为T4处理>T2处理>T1处理>T3处理,分别较CK增加2.85%、2.75%、1.77%和1.59%;酚氨比表现为T4处理T1处理>T3处理,分别较CK显著增加13.74%、12.73%、10.01%和8.31%;水浸出物含量表现为T4处理>T2 处理>T3处理> T1处理,相较于CK,T4和T2处理分别显著增加65.53%和16.00%,T3处理减少3.92%但差异不显著(P>0.05,下同),而T1处理显著减少5.28%;各遮阴处理夏茶的咖啡碱含量与CK无显著差异。【结论】夏季采用75%遮光度+1.8 m覆盖高度的遮阳网遮阴更有利于改善茶园生境,显著提高夏茶综合品质,推荐该遮阴模式作为广西优质夏茶生产的配套技术推广应用。
关键词:
夏茶 遮阴模式 茶园生境 综合品质 广西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谢一菁 戴柯伟 陈新海 韩国强 庄重光 陈向镇 董国华 何华勤
应用本项目组研制的茶园节水灌溉控制系统的"定时灌溉"模式,控制铁观音茶树微喷灌的间隔时间分别为5(T1处理)、10 d(T2处理),以无灌溉为对照.结果表明:T1处理下铁观音茶树的叶片水势保持在-1.70--1.90 MPa,而T2处理和CK下,不同时期茶树叶片水势的变化幅度较大;与CK相比,T1和T2处理的单叶干重分别提高32.0%和29.1%;T2处理的茶多酚含量最高,T1处理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CK的咖啡碱含量最高.可见,运用茶园节水灌溉控制系统可以有效提高铁观音茶叶的产量和品质.
关键词:
铁观音茶树 节水灌溉 控制系统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燕飞 李荭荭 黄幸然 方熊 易志刚
以福建泉州大坪乡、三明坂面乡和福州福建农林大学茶园为研究对象,使用ICP-MS测定茶园土壤及对应茶树的根、老枝、嫩枝、老叶和嫩叶样品中镉(Cd)和铅(Pb)含量,并对Cd和Pb在茶园土壤—茶树系统中的分布情况以及迁移富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坪乡、坂面乡和农林大学茶园土壤的Cd和Pb的平均含量分别介于0.022~0.076 mg·kg~(-1)和20.73~65.73 mg·kg~(-1),均未超过《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限定值.3个茶园茶叶中Cd和Pb含量分别介于0.003~0.054 mg·kg~(-1)和0.01~4.28 mg·kg~(-1),均低于国家标准限值,表明研究区茶园无Cd和Pb污染.整体而言,Cd和Pb不易向茶树地上部迁移,各茶园Cd和Pb在茶树中的转移系数表现为从上而下递减的趋势,嫩叶的转移系数最小,分别为0.01~0.05和0.01~0.06.此外,各茶园茶树对Cd和Pb的富集能力基本表现为叶<枝<根,嫩叶富集能力最弱,分别为0.098~1.006和0.009~0.048,且各茶园茶树对Cd的富集能力明显大于Pb.本研究结果可为茶园选址及茶园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茶园 重金属 土壤 茶树 迁移富集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游巍斌 李颖 周艳 何东进
【目的】探究马尾松林改为茶园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土壤碳含量的影响,明确林缘形成对森林土壤碳含量的作用,为准确估算森林土壤碳储量和固碳功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武夷山国家公园选择马尾松纯林转为茶园的典型地点,研究马尾松林内不同林距(距“林—茶”接壤边缘1、20和50 m)及接壤茶园内4处位置的表层土壤(0~20 cm)总有机碳(TOC)、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马尾松林改为茶园16~28年后,土壤TOC、DOC和MBC含量分别比原马尾松林下降了57.1%、48.8%和16.9%。在马尾松林内至林缘方向上,TOC和DOC含量呈下降趋势,而MBC含量无显著差异(P>0.1),为TOC含量均值在林距50 m、20 m、1 m和毗邻茶园处依次为31.08、30.67、22.26和13.25 g·kg~(-1),DOC含量均值依次为269.7、259.8、226.5和135.5 mg·kg~(-1)。TOC和DOC含量与解释变量(土壤理化性质、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和林缘年龄)的逐步回归方程拟合优度好,自变量分别解释了各自变异的87.7%和76.6%;但MBC的拟合效果很差。其中,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和土壤氮组分含量对TOC和DOC产生不同程度的作用;而林缘年龄仅对DOC含量产生影响。【结论】马尾松林改为茶园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使土壤碳含量下降(TOC和DOC最为明显),且随离开林缘的距离增加而降低。因此,需要考虑土壤碳含量的林缘效应,以降低景观尺度的森林土壤碳库和碳汇估算中的不确定性。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跃斌 蔡利娅 罗理勇 王伟 邓克尼
对龙井、乌牛早、迎霜、萍云11号、福鼎大毫、湘妃翠、茗丰、碧香早等8个茶树品种名优绿茶,采用感官审评、生化成分分析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等方法对其品质特点进行了比较研究.感官审评结果表明,春季以茗丰、萍云11号、迎霜、福鼎大毫名优绿茶品质最好,夏季以湘妃翠、萍云11号、茗丰名优绿茶品质较好.生化成分测定结果表明,春季以福鼎大毫、萍云11号、迎霜、茗丰氨基酸含量较高,分别为2.83%,2.84%,2.67%,2.66%;儿茶素比值以湘妃翠最低1.477.夏季以湘妃翠、萍云11号氨基酸含量较高,分别为1.82%,1.81%;儿茶素比值以湘妃翠最低2.199;脂溶性色素测定结果还表明,春茶色泽物质组成差...
关键词:
品种 品质特点 名优绿茶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谭少波 王小云 刘诗诗 梁甜
【目的】针对广西茶园现状和品种特点,对广西低产低效茶园树冠改造方法进行研究,探索低产低效茶园树冠改造技术,为广西低产低效茶园树冠改造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设轻修剪(CK)、深修剪、重修剪和台刈等处理,对低产低效茶园树冠进行改造,比较不同改造处理对茶叶感官品质、主要生化成分和产量的影响。【结果】4种树冠改造方法中,台刈方法的鲜叶产量最高,达1298.6 kg,其次是重修剪方法为1234.9 kg,两者间差异不显著,且均显著高于对照;重修剪方法的春季绿茶、红茶品质最好,综合得分最高分值达90分以上;改造后茶园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承孝 黄芳鹤
湖北省部分茶园土壤肥力及茶树营养状况的分析胡承孝黄芳鹤(华中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农业化学系,武汉430070)ANALYSISOFSOMETEASOILSFERTILITYSTATUSANDTEATREESNUTRITIONINHUBEIPROVIN...
关键词:
茶园土 肥力 茶树 营养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覃潇敏 黄少欣 韦锦坚 李金婷 陈杏 骆妍妃 韦持章
为茶园间作种植模式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盆栽试验探讨茶树/大豆间作种植下茶树土壤营养成分、微生物种群组成以及茶叶品质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茶树相比,茶树/大豆间作可以提高茶叶氨基酸、可溶性糖及咖啡碱含量,降低了茶多酚含量及酚氨比,有效改善了茶叶品质。间作茶树土壤的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和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均高于单作茶树,改善了土壤生态质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茶叶的营养品质与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以及放线菌的变化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说明茶园间作豆科植物对于茶园土壤环境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有效改善茶叶品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孙云南 梁名志 夏丽飞 王丽 蔡丽 杨盛美 陈玫
为了探明林茶间作对茶园土壤养分的影响,以不同间作茶园的土壤为材料,以单作茶园土壤为对照,采用土壤常规分析方法分别测定其中的主要营养成分。结果表明:间作沉香的茶园土壤,N、P、K含量略低于单作茶园,但有机质含量提高了14.7%;间作野花椒的茶园土壤,N、P、K和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了12.7%、22.9%、17.4%、7.2%;间作香樟树的茶园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3.8%、8.4%。说明,进行林茶间作对改善茶园土壤性质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间作 茶园 土壤养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