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3(3045)
2022(2659)
2021(2779)
2020(2414)
2019(5346)
2018(5453)
2017(10065)
2016(6014)
2015(7039)
2014(7388)
2013(7262)
2012(7215)
2011(6606)
2010(7105)
2009(7128)
2008(7655)
2007(7380)
2006(6898)
2005(6730)
2004(6059)
作者
(19571)
(16418)
(16032)
(15715)
(10470)
(7942)
(7303)
(6259)
(6211)
(6041)
(5667)
(5619)
(5389)
(5306)
(5299)
(4931)
(4825)
(4785)
(4749)
(4733)
(4541)
(4005)
(3978)
(3889)
(3712)
(3680)
(3671)
(3554)
(3432)
(3358)
学科
(24337)
经济(24292)
管理(18321)
(16211)
(14327)
企业(14327)
(11588)
中国(7885)
方法(7516)
理论(7453)
(7408)
(7196)
(6890)
教育(6348)
业经(5543)
(5358)
银行(5345)
(5066)
数学(4894)
(4709)
金融(4708)
(4669)
数学方法(4632)
(4585)
(4446)
贸易(4440)
经济学(4384)
(4381)
财务(4351)
财务管理(4328)
机构
大学(101118)
学院(97180)
研究(35156)
(34383)
经济(33354)
管理(30285)
中国(28414)
理学(23574)
理学院(23209)
(23065)
科学(22582)
管理学(22529)
管理学院(22337)
(20418)
(19900)
(17559)
研究所(17265)
(16817)
师范(16681)
中心(15781)
(15777)
北京(15519)
财经(14997)
(14479)
师范大学(13300)
(13185)
(12267)
业大(12217)
农业(12148)
(11985)
基金
项目(47825)
研究(36701)
科学(35659)
基金(32255)
(27805)
国家(27486)
科学基金(21921)
社会(21030)
社会科(19517)
社会科学(19508)
(18438)
教育(17972)
成果(17006)
编号(16138)
(15722)
基金项目(15619)
资助(14496)
自然(13349)
自然科(13010)
自然科学(13007)
自然科学基金(12741)
课题(11996)
重点(11106)
(10501)
(10341)
(10224)
项目编号(10073)
(9603)
大学(9448)
(8930)
期刊
(51063)
经济(51063)
研究(36317)
中国(23704)
学报(18871)
教育(18460)
(18446)
(15896)
科学(14855)
大学(13969)
管理(13408)
学学(12470)
(11351)
金融(11351)
农业(10214)
财经(9626)
图书(9027)
(8413)
技术(8371)
问题(6922)
书馆(6891)
图书馆(6891)
业经(6861)
经济研究(6514)
(6109)
(6015)
理论(5396)
国际(5078)
(5043)
论坛(5043)
共检索到1740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邓定  
海德格尔关于真理之本质的阐述在学界向来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图根哈特、达尔斯特伦等学者都曾对海德格尔“真理的本质是揭蔽”这一观点展开了不同程度的质疑、批判。本文尝试从此之在的有限性这一视角出发,来解析和重构海德格尔转向时期关于真理之本质以及后期关于存有之真理的探讨,并对上述学者的相关质疑予以可能的回应。最后,本文还将简要展示,海德格尔后期如何在前苏格拉底时期的思想家、德意志民族历史上的伟大诗人以及老子《道德经》那里化用了原初争执和隐秘这些基本概念。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时家贤   张晶晶   裴雨墨  
传统西方哲学站在知识论立场,将哲学理解为一种求知活动。代表性人物黑格尔以“理念”为核心,“思辨”为方式,“知识”为样态,建构起了其思辨哲学视域下的知识论真理观。海德格尔对传统西方形而上学的根基进行了批判,试图为真理奠定存在论层面根基。如果说黑格尔面对的问题是真理与对象能否“符合”,海德格尔则认为真理在于作为存在者本身如何去除对“存在”的遮蔽。在海德格尔哲学中,真理(alētheia)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命题真理,不是符合论的真理,而是存在之真理。达成真理即是要完成对存在本身的领悟,达成存在意义的“显现”——作为澄明的无蔽状态。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陈勇  
在海德格尔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对于自然的规定也发生了一次“转折”(Kehre)。在其早期思想中,自然被规定为生活世界的一部分,这与康德哲学中世界概念的实践转向一脉相承,它们都超越了近代形而上学与自然科学对于自然的规定。在其后期思想中,自然则被规定为“涌现”与“道”。发生这个转折的原因在于前一种自然概念依然属于主体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的范畴,意味着对于自然之本义的遗忘,而在后一种自然概念中自然则开启并保持为道。海德格尔哲学与中国哲学对于自然以及道的规定有很多相通之处,但也有着本质性差异。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茁  
言、象、意三者关系的探讨肇始于中国哲学思想的发端,经魏晋"言意之辨"更直接导致了中国哲学新方法和流派的出现。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语言哲学的兴起和语言学转向,意义问题更贯穿了从现象学、解释学到分析哲学和科学理论的各种哲学思潮,从根本上带来了知识理论和研究范式的全新革命。借助分属于"欧陆人文哲学"与"英美分析哲学"两大传统中的海德格尔的生存论语言观与维特根斯坦的日常语言学的语言哲学之思,就人与世界、语言与人、文学与世界等诸多关系上的揭橥,使得在言、象、意问题上取得了全新的审视与启悟。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易然  易连云  
在目前的教育活动中,对于"存在"问题的追问已是迫在眉睫。海德格尔哲学的主要思想直接从追问传统形而上学的"存在"概念入手,进而追问人的"存在",实际上就是对人的生存境遇与状态的关注。他对于人类精神幸福的描述和当今教育界提倡的"教育应使人幸福"的观点不谋而合。他哲学里对于"思"和"自由审美"的描述对于教师教学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从海德格尔对于形而上学的反思中,我们不但能够看到他在哲学上的贡献,而且可以从教育学的角度来反思当下我们所面临的一些教育问题。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刘磊  刘瑞  
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彻底颠覆了以往的教育生态,对教师角色提出了新要求。本研究基于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视角,提出人工智能时代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需要教师突显智慧性、育人性、整全性和群体联通性四方面角色特质。人工智能在赋能教师教学革新的同时,也让教师陷入角色转变的困境,表现为教师主体性缺失引发教师角色的"脱嵌"与"消匿","唯技术观"导致教师角色的"被促逼"与"被订造",人文迷失造成教师角色的"数据化"与"单一化"。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转变的有效进路是:教师实现自身角色由"识"转"智";彰显教师人文关怀,回归教育育人之本;在教育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保持平衡的张力,关注学生身体和心智的全面协同发展;构建教师专业共同体,积极构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新生态。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南星  
海德格尔提出了一种十分新颖而又极富争议的康德阐释,批评者们纷纷认为他犯下了可以称作“强制阐释”的错误。但以牟宗三为代表的批评者自身提出的康德阐释却往往也面临同样的指控。海德格尔在承认其阐释之“强制性”的同时,宣称应该将其视作一种“思想对话”。通过对海德格尔和牟宗三的康德阐释的比较和分析,可以澄清思想对话与强制阐释之间的区别。思想对话当中蕴含的主观性要素不仅不会造成对文意的曲解,反而能够作为“效果史”的一部分,让经典的意义变得更加丰富。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学国  单虹泽  
《存在与时间》阐明了人们日常制作、使用和修理用具的操劳包含的存在揭示机制,它事实上揭示出人类劳动的真正存在论向度,因而也将劳动异化问题置于存在论的视域之下。无论是海德格尔早期对于此在在制作和使用用具活动中的沉沦现象的阐释,还是晚期对技术生产对人类早期劳动之扭曲的分析,都在本质上涉及人类劳动实践的异化;它们实际上揭示出劳动异化的存在论向度,在本质上深化了我们对劳动异化的理解。这些思考与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存在明显的呼应和实质的互补性,必能为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在今天的创造性发展提供重要启迪。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马玉学  王慧青  
早期分析哲学家罗素、维特根斯坦和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家的观点虽然不尽相同,但都重视逻辑的语言分析,主张对世界上的事物可以做到终极分析,对命题都有较为细致的分类,在命题如何与事实相符合的问题上,他们都认为感觉经验是最终的保证。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赵明  
法律的真理问题乃是关涉共同体生活秩序如何生成与变革的实践哲学问题。正义作为表达法律真理的核心概念,揭示了人类生存秩序得以建立和维护的最深刻的人性根源,其本身就处于经验生活之中。法律语言应是公众都可以参与言说、讨论和交流的公共语言,实践性的公共关系才是其自身的规定性。作为型构共同体生活秩序的规范体系,法律融贯了人们鲜活的生命感、历史感和正义感;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法律实践过程中,人们努力寻求和实现的应是生命规范与社会规范的平衡,由此展现在正义目标引领之下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生命的正义感既向历史说话,也向未来召唤;这意味着法律实践既是对传统的拥有,也是对未来的开放,法律秩序因此而呈现为历史与未来作为合体的现实的文明型态,在回首历史并向着未来开放的实践中成就法律自身的权威。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孟国  
天、地、神、人“四重整体”之思表达了海德格尔对“人之栖居”的诗意吁求,“万物一体”观念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追求人与自然、社会整体和谐的理想。尽管在思想取向、达乎本真处境的途径和对人的定位等方面存有差异,但两者都是对人在世界中所处地位和境域的深刻反省,两者都体认到,只有达乎与自然万物本然的相融相契、一体存在,才是人之在世的本真处境。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马克·莱索  蒋开君  
由于世界的技术化,教育也随之技术化。人们追求更高的效率和选择化。学生成了学校培养的人力资本,以便提高经济增长和竞争力。海德格尔以面向思的事情来抵抗这种计算性思维。教育即让人获得辨别能力、素质和鉴赏力。教就意味着"让-学习",真正的教师除了学习本身以外一无所教。海德格尔认为,传统的教育是教化,有固定的范式。另一种教育则是面向思的教育。最激发思的东西是一种空,一种缺乏,一种不足,一种缺席,一种非存在。海德格尔把这种缺失命名为"奥秘",面向思的教育旨在培养"对于奥秘的虚怀敞开"。面向思的教育旨在养育泰然让之和敏锐。教育要让学生学会忍受他们的世界的无基础性。这要通过历史的教育,历史教育强调风格的非连续...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黄宝东  
海德格尔认为,作品要成为艺术作品,首先要建立一个世界,但这世界又需要一个坚实的基础,此即"大地"。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海德格尔阐释了"大地"这一概念,认为"大地"是作品精神世界得以展开的物性基础,其与世界既对立又统一,是世界自行涌现与回归之所。艺术作品中的"大地"为真理所利用,真理发生需要敞开一个世界,而此世界则需要一个基地。于是,"大地"就这样被制作出来了。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徐献军  
宾斯旺格的现象学精神病理学不只是一种精神病理学进路,也是一种哲学进路。尽管宾斯旺格不是一名专业的哲学家,但他在与海德格尔的亲密交流以及自身的现象学精神病理学实践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达在分析,以及对于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创造性解读——爱的现象学。爱的关系就是我和你之间的平等互惠关系,而且个体自我的本真状态就是在这种关系中实现的。宾斯旺格的这种解读,不仅与现代的主体性哲学一脉相承,而且为心理治疗提供了更为扎实的哲学基础。在宾斯旺格这里,现象学与精神病理学呈现出了互相澄明的良好关系。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尚云丽  于洪波  
教育中的非道德主义思潮,极容易侵袭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终极价值诉求,最终致使教育成为某种精于算计和谋取利益的工具。从海德格尔"构境论"的视角解读教育中存在的这种后现代犬儒主义现象,可以深入地把握到:教育是在周围世界、公共世界和自我世界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异变,正是通过教育自身与环境的"循环建构",酿成了教育中对道德由怀疑嘲弄到麻木不仁等诸多后现代犬儒主义现象的蔓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