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920)
2023(11303)
2022(9257)
2021(8783)
2020(7309)
2019(16593)
2018(16392)
2017(31513)
2016(17332)
2015(19576)
2014(19390)
2013(18801)
2012(17245)
2011(15407)
2010(15695)
2009(14915)
2008(13582)
2007(12442)
2006(11248)
2005(10073)
作者
(47704)
(40415)
(39777)
(38003)
(25151)
(19302)
(17916)
(15624)
(15557)
(14362)
(13727)
(13553)
(12841)
(12762)
(12754)
(12348)
(11790)
(11643)
(11563)
(11447)
(10274)
(9959)
(9941)
(9386)
(9235)
(9058)
(8927)
(8820)
(8289)
(8164)
学科
(65974)
经济(65900)
(51852)
(46723)
管理(39675)
农业(31314)
(30518)
企业(30518)
(26829)
金融(26821)
(25285)
银行(25244)
中国(25218)
(24400)
方法(21976)
数学(19762)
数学方法(19611)
地方(19183)
业经(19176)
(18883)
(18523)
(13815)
(13036)
理论(11688)
(11459)
贸易(11447)
(11257)
中国金融(11169)
(11153)
(11142)
机构
学院(230727)
大学(222238)
(94930)
经济(92760)
管理(81903)
研究(80216)
中国(70705)
理学(69339)
理学院(68619)
管理学(67455)
管理学院(67067)
(61660)
科学(48233)
农业(47410)
(46996)
(44953)
业大(41173)
(40888)
中心(40603)
(38193)
研究所(36875)
财经(34615)
(31497)
(30387)
(29483)
师范(29108)
北京(28872)
经济学(28840)
农业大学(28757)
(28630)
基金
项目(151574)
科学(117201)
研究(115188)
基金(106254)
(92731)
国家(91799)
科学基金(77254)
社会(71295)
社会科(67100)
社会科学(67084)
(63233)
基金项目(56565)
教育(52082)
(50940)
编号(49491)
自然(47749)
自然科(46562)
自然科学(46551)
自然科学基金(45713)
资助(42850)
成果(39710)
(34804)
课题(34543)
重点(34268)
(33855)
(32987)
(32166)
(30282)
创新(30042)
国家社会(29288)
期刊
(113161)
经济(113161)
研究(70036)
(64988)
中国(55898)
(43514)
金融(43514)
农业(42777)
学报(38788)
(35460)
科学(33466)
大学(30028)
学学(28691)
教育(28583)
管理(26288)
业经(24206)
(20671)
技术(20283)
财经(17122)
问题(15987)
农村(15835)
(15835)
经济研究(15448)
(14708)
农业经济(14073)
(13329)
世界(12264)
业大(11399)
经济问题(11388)
资源(10405)
共检索到3686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洪炜杰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抓手。以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试点为例,利用各县域2006—2021年工商注册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分析正规金融支农如何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研究结果显示,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试点能够显著增加县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该政策的作用效果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而削弱,随着地方涉农财政支出的增加而强化,并受到奖励资金中央地方分担比例的约束。进一步研究发现,该政策通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够显著提高县域的粮食产量。因此,财政引导的正规金融支农能够有效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但应处理好中央和地方在奖励支出中的分担问题。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洪炜杰  
本文利用2007—2016年县域粮食生产数据,以2009年开始试点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研究金融支农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发现:(1)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能够显著提高粮食的产量,且对粮食主产区和非粮食主产区都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但对非粮食主产区的影响效应要强于粮食主产区。此外,该政策影响效果随着工业化水平提高而逐渐减弱。(2)机制检验表明,该政策的实施能够提高正规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有助于缓解粮食生产的信贷约束问题。(3)进一步研究表明,支农金融政策的实施能够鼓励各地农业企业的成立,提高农业机械和农业劳动力的投入水平,但对于各地有效灌溉面积不存在显著影响。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洪炜杰  
本文利用2007—2016年县域粮食生产数据,以2009年开始试点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研究金融支农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发现:(1)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能够显著提高粮食的产量,且对粮食主产区和非粮食主产区都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但对非粮食主产区的影响效应要强于粮食主产区。此外,该政策影响效果随着工业化水平提高而逐渐减弱。(2)机制检验表明,该政策的实施能够提高正规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有助于缓解粮食生产的信贷约束问题。(3)进一步研究表明,支农金融政策的实施能够鼓励各地农业企业的成立,提高农业机械和农业劳动力的投入水平,但对于各地有效灌溉面积不存在显著影响。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李军  段宇华  陈钊  
近年来,财政部门制定并实施了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政策,有效发挥了财政资金在引导和促进金融机构服务"三农"、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以及促进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近三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涉农奖励政策和定向补贴政策共惠及全区268户(次)金融机构,奖补金额达7亿元。奖补资金主要用于金融机构弥补经营成本、铺设营运网点、组织员工培训等方面,充分调动了金融机构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大涉农贷款投放的积极性、主动性。截至2012年末,享受定向补贴政策的村镇银行贷款余额达到了80亿元,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佘传奇  张羽  
农户融资行为有生产目的和非生产目的,贫困农户融资偏好于非生产,富裕农户融资偏好于生产,从农户融资效用角度比农户融资利润角度分析农户更准确。通过分析可以得出三条结论,一是降低利率抑制了金融机构贷款给融资能力弱的贫困农户,但低利率却促使贫困农户融资行为,两者相互作用影响贷款底线。二是信用建设与减低融资成本虽能促进农户融资,但存在作用范围。三是需要根据农户融资行为对贷款措施的敏感程度划分农户,并对不同类型农户实施政策措施。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伟  温涛  
本文以发达地区A省72家农村金融机构为样本,首次使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网络EBM模型并测算2007—2016年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绩效。研究发现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绩效处于相对较高水平,且农村商业银行优于农村信用社;进一步Tobit和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整体上涉农贷款拖累了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绩效,但对于农村信用社和经营绩效高的农村金融机构,这种拖累作用并不明显;细分涉农贷款,农户贷款与农企贷款对经营绩效的影响不同,前者仍是负作用,但后者未产生显著影响。研究同时发现,农村商业银行的涉农贷款和农户贷款均对经营绩效有显著的负作用,但农村信用社的农企贷款对经营绩效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王凌飞  陈小辉  
作为农业经济的重要资金来源,涉农贷款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虽然近年来涉农贷款增长迅速,但囿于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发育尚不成熟、不平衡等原因,其总体供给依然不足。在此背景下,本文引入市场化水平作为研究对象,基于2009-2016年31个省份的平衡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其与涉农贷款规模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市场化水平对涉农贷款规模具有显著影响,两者之间为倒U形关系,市场化水平的提升可有效增加涉农贷款规模,但过高的市场化水平将具有抑制作用,而政策因素及其与市场化水平的结合同样对涉农贷款规模具有显著影响。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汪思冰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鲜明的集约化、组织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特征,是农村先进生产力建设的主要群体,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主体力量。近年来,江苏省苏州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得到了逐步发展。截至2012年底,苏州市新增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共431家,累计3928家,持股农户所占比重高达96%,2013年新增240家,累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汪艳涛  高强  金炜博  
本文分析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技术创新金融支持的困境,构建培育技术创新与金融支持关系的理论模型,讨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技术创新前后对金融需求的变化路径,并提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对策。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徐绍荣  杨晓杰  蔡华铭  
文章从农村金融机构角度,对涉农贷款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存在资金外流现象严重,涉农贷款向城市和农村的涉农企业、组织倾斜,金融市场缺乏有效竞争,金融征信体系建设步伐缓慢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屹然  谢家智  
金融显性集权与隐性分权是当前我国中央与地方政府分配金融权利的内在模式,而这种分权模式对我国农业信贷的影响却并不清晰。基于此,本文以显性和隐性金融分权为门槛变量建立门槛回归模型,实证分析金融分权程度与涉农贷款投入规模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实证表明,显性和隐性金融分权对涉农贷款的影响均存在"双门槛效应",金融分权程度在不同门槛区间内对涉农贷款规模产生不同影响。本文研究结论为适当的显性金融分权有利于农业信贷规模的增长,但过高的隐性金融分权则起到抑制作用。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赵烁  臧雪华  陈龙鑫  
从民族贫困地区县域视角研究涉农贷款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预测涉农贷款需求量,对民族贫困地区的农业经济增长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在对内蒙古喀喇沁旗金融服务和农业经济发展调研基础上,运用计量软件实证分析涉农贷款的贡献度,预测内蒙古喀喇沁旗实现"十二五"期间农业经济发展对涉农贷款的需求量,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加大涉农贷款投入力度的建议。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朱仁友  吴扬  
论文运用现代产权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以广东省德庆县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为例,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角度出发探讨完善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对策。研究发现,德庆县试点成效显著,但农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尚未落实,抵押贷款登记的申请流程繁琐,抵押物价值评估结果可信度低,抵押权处置困难。建议加快落实农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保障流转农地经营权的法律效率,简化抵押贷款登记的申请流程,完善抵押物的价值评估与处置机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艳  王林萍  
资金短缺一直是困扰农村发展的重要问题,而现有的农村资金主要来自于金融系统的涉农贷款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农支出。文章采用VAR模型,针对福建省的涉农贷款、财政支农对地区农业发展的影响问题展开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福建省涉农贷款、财政支农与地区农业发展之间有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两者都有力的促进地区的农业发展,但是这种效应表现的并不充分,主要原因在于转化效率的不高。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胡轶歆  霍学喜  孔荣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探寻政策演变与实践响应拟合程度是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现实困境的有效途径。本文基于2013—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厘清政策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定位、要素供给和发展导向方面的变化;利用软件Citespace以文献计量分析法剖析主体培育的现实困境,识别、评价政策目标与实践响应偏差。研究结果显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过程经历了发展摸索期和创新探究期两个阶段,政策供给呈现第一阶段要素匹配平衡和第二阶段要素匹配乏力的特点;两阶段内实践发展对政策演变追踪程度较高,实践反馈出主体培育多元化需求,并在主体发展路径讨论上有效补益于后续政策制定;在政策对主体实践矛盾性分析方面存在定位与定性不平衡、金融资源普适性与区域性不平衡以及经济诉求与治理诉求不平衡问题。本文深化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政策与实践响应关系及其相互作用下阶段性状态的研究,明确了宏观政策对培育实践的指导作用,揭示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后期实践对政策倒逼的现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